- 定興縣京南生態衛星城智慧城市發展研究
- 李宇
- 2582字
- 2019-11-29 21:59:21
三、國際智慧城市發展現狀
在世界范圍內,很多國家都已經開始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較快的國家有美國、瑞典、愛爾蘭、德國、法國、中國、新加坡、日本、韓國等,但大部分國家的智慧城市建設都處于有限規模、小范圍探索階段。各個國家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各有側重點。韓國以網絡為基礎,全方位改善城市管理效率,打造綠化的、資訊化的、無縫連接便捷的生態型和智慧型城市,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培育新興產業;美國以基礎設施、智能電網為建設重點,將城市所有資源連接起來(水、電、油、氣、交通、公共服務等),將智慧城市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新加坡智慧城市建設注重于服務公眾,以建設服務型政府為目標,在信息通信技術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德國提出了“T-city”計劃、“All-in-one”計劃;日本于2009年7月推出“I-Japan(智慧日本)戰略2015”。
(一)韓國:泛在網絡
韓國以無線傳感器網絡為基礎,實現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和智能化,以此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變革。全方位改善城市管理效率,打造綠化的、資訊化的、無縫連接便捷的生態型和智慧型城市,通過智慧城市建設培育新興產業。
2004年3月,韓國政府推出了“U-Korea”發展戰略,將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建設以信息化為基礎的國家。2009年,韓國提出“綠色IT國家戰略”規劃,投入4.2萬億韓元,將建成網速至每秒1 GB的高速網絡。截至2009年年底,韓國網速和寬帶覆蓋率均居全球首位,互聯網網速平均傳輸速率達20.4 M/s,家庭寬帶覆蓋率達95%。基于良好的信息化基礎,部分城市嘗試深化電子政務、構建“智慧城市”。如仁川打造智慧型都市,重點為醫療、教育與商業領域的基礎設施信息化應用。首爾建設IPTV電子政府服務,推進雙向公眾服務,為市民在線辦理行政業務提供便利條件,推進政府服務升級。
(二)美國:智能服務
美國以基礎設施、智能電網為建設重點,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將水、電、油、氣、交通、公共服務等城市資源連接起來,實現城市數字化,以了解城市資源的使用情況,實現節能減排,提升市民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和責任感,并將智慧城市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2009年奧巴馬就任美國總統后,與美國工商業領袖舉行了一次圓桌會議。IBM在會上首次提出了“智慧地球”這一概念,建議政府投資新一代智慧型信息基礎設施。2009年,美國發布了《經濟復興計劃進度報告》,計劃在未來3年內,為百姓家庭安裝4000萬個智能電表,同時投資40多億美元推動電網現代化建設。加利福尼亞州圣何塞啟動了智能道路照明工程,利用智能控制聯網技術,以新型燈具的效率為基礎,降低能耗,改善服務,使城市的街道、道路和公路更安全美觀。美國政府啟動了聯邦智能交通系統。此系統包括了智能基礎設施和智能交通工具兩大智能子系統。智能交通系統能夠有效地對交通基礎設施進行監控,及時提供交通信息預警,減少交通事故,為出行者提供安全保障。
(三)歐盟:智能治理
歐盟國家注重社會的綜合治理,以改善人的生活環境為重點。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制定和實施了歐盟“i2010”戰略、歐洲“2020戰略”、智慧城市和社區歐洲創新伙伴行動、歐洲數字化議程、歐盟北海項目、智慧IP項目、智能歐洲平臺、民生工程等相關戰略和計劃。建立了政府引導、企業參與、公眾驅動的城市治理創新模式。致力于發展最新通信技術,建設“環境感知智能”的新網絡,促進綠色經濟和知識經濟的發展,推動城市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型,實現智慧型增長、可持續增長和包容性增長。建設集智慧移動、城市信息管理、公共安全信息、生活、休閑、旅游于一體的智慧平臺,支持和培育用戶驅動創新生態系統,提升公共管理服務。
(四)新加坡:智慧國
新加坡智慧城市注重于服務公眾,以建設服務型政府服務為目標。20世紀80年代初,大力發展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廣信息化技術,加速政府信息化進程,構建了信息與應用整合平臺,連通了政府主要部門的計算機網絡,實現了數據共享,并在政府和企業之間開展電子數據交換,消除“信息孤島”。通過對數據進行分析,預測民眾的需求,為公眾和企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2000年,新加坡提出了“信息與應用整合平臺—ICT”計劃,推進信息、通信、技術在經濟和現代服務業領域的快速成長,使傳統的經濟模式向知識型經濟轉變,使其成為在經濟、現代服務業、信息社會領域的重要推動力。
2013年,新加坡的信息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48.1億新加坡元,年增長率高達44.6%,其中出口占72.7%,引進和培養信息技術人才14.67萬人。在信息、通信、技術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方面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2006年,新加坡啟動了“智慧國2015”計劃,提出了創新、整合和國際化的智慧城市建設原則,提升跨地區和跨行業的資源整合能力。利用信息與網絡科技,提升數碼媒體與娛樂、教育與學習、金融服務、電子政府、保健與生物醫藥科學、制造與后勤、旅游與零售等七大經濟領域的創新能力。
(五)瑞典:智慧交通
瑞典的智慧城市主要體現在智慧交通系統的建設上。瑞典為解決首都交通擁擠問題,引入了IBM的流計算平臺“InfoSphere Streams”,分析采集的車輛位置信息,為城區同行車輛提供回避擁堵路線的服務,大量地減少了車流,降低了交通擁堵。
瑞典政府投入大量財力積極打造信息社會,每年信息化投入占全國GDP的4%,取得了顯著成效。2009年,瑞典家庭網民普及率達到84%,移動通信普及率達到94%,3G應用普及率達到92%。交通堵塞降低25%,交通排隊所需時間降低50%,出租車的收入增長10%,城市污染也下降了15%,并且平均每天新增4萬名公共交通工具乘客,有效地實現了綠色、便利的交通。智能交通系統改善了整體交通和通勤狀況,實現了綠色交通的和諧環境。
(六)英國:數字之都
2009年6月,英國發布了“數字英國”計劃,明確提出將英國打造成世界的“數字之都”,在2012年建成覆蓋所有人口的寬帶網絡。英國城市建設模式注重發展應對世界氣候變化的各種智能和環境友好型的技術與方案,“綠色環境”是其城市智慧化的目標之一。
2007年,英國在格洛斯特建立了“智能屋”試點,利用傳感器、紅外線等現代信息感應技術,對房子周邊環境、家庭設備、人員活動狀況等進行監測,通過現代終端設備將監測數據及時傳遞給相關部門,構建了和諧的生活環境。倫敦以建設生態社區為主,采取建筑隔熱、智能供熱、天然采光等先進設計理念,綜合使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生態社區與傳統社區相比,可節約81%的供熱能耗和45%的電力消耗,貝丁頓社區是英國最大的低碳可持續發展社區。
表1-4 國際智慧城市發展情況

續表

續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