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經濟學家縱論新時代經濟
- 程恩富
- 7293字
- 2019-11-29 21:49:58
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當代新特征
李建平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其他事物一樣,有一個產生和發展過程,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馬克思說:“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去理解。”恩格斯認為,“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它所涉及的是歷史性的即經常變化的材料。”“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樣的。”習近平明確指出,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應該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從我國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挖掘出新材料、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作為一種思想體系,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環境條件的變化,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必然會呈現出不同的特征。3.0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1.0版的經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2.0版的蘇聯東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具有一脈相承的內在聯系,但又有顯著的不同。
一、時代背景不同
19世紀中葉,馬克思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二版跋中指出:“德國社會特殊的歷史發展,排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德國取得任何獨創的成就的可能性,但是沒有排除對它進行批判的可能性。就這種批判代表一個階級而論,它能代表的只是這樣一個階級,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后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這段話強調了一國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對于該國政治經濟學產生的意義,“德國社會特殊的歷史發展”——落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由英國主導的“相對的世界市場”——一方面決定了德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辯護性質,另一方面決定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性質。1.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對19世紀中葉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社會特殊歷史發展的反映。當時,資本主義生產已發展到機器大工業階段,在創造出巨大生產力的同時,生產資料和產品的占有卻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日趨尖銳,經濟危機不斷爆發。基于這樣的經濟背景,馬克思以批判的視角構建了《資本論》的科學邏輯,運用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剖析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闡明資本主義最終導致“生產部門由整個社會來經營,就是說,為了共同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計劃、在全社會全體成員的參加下來經營”,從而導致商品生產的消亡,以及階級和國家的消亡。盡管也總結了社會化生產和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但是,1.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過去的一百五十多年一直是作為“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服從于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力量對比正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因此,和平與發展、合作與共贏已成為時代的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國家力量對比更趨平衡。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人類面臨許多共同挑戰。因此,中國提出的各國人民同心協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正在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正如習近平所指出:“形勢在發展,時代在進步。要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就不能身體正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舊時代。”
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
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在經過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后才可能進入到社會主義社會,但在現實中中國所處的是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而且它將經歷相當長的時期。
在社會主義尚是一種理論構想的時候,恩格斯就指出:“所謂‘社會主義’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1.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設想社會主義是產生于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而經濟落后的國家在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則是一個沒有現成理論指導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從事社會主義實踐的蘇聯和東歐國家積極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其他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完成的工業化任務,建立了相對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忽視了落后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這一物質基礎,把馬克思恩格斯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一般規定等同于現實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具體形式,用抽象理論教條地指導特殊實踐。
3.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于中國的具體國情,突破1.0版和2.0版的某些具體結論和教條作法,明確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且強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逐步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指出:“中國社會主義是處在一個什么階段,就是處在初級階段,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根據這個實際來制訂規劃。”十九大報告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社會主義的發展區分為三個時代:站起來(1956—1978)、富起來(1978—2012)和強起來(2012—2050)。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時代,是全體中華兒女戮力同心、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是我們日益走進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論斷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大發展,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最大國情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社會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落后的社會生產和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的矛盾,而是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包括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包括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已進入世界前列,現在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們需要著力加以解決的。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必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開辟廣闊的空間。
三、經濟運行機制不同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商品生產不可逾越,因此要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充分發揮市場“看不見的手”和政府“看得見的手”這“兩只手”的調節作用。
在1.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市場開始之處,便是社會主義終止之地。因為市場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具體表現形式,其對資源的配置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因此,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必須摒棄市場交易。“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商品生產就將被消除,而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社會生產內部的無政府狀態將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對于蒲魯東一面批判資本主義,一面卻主張永久保留商品生產的觀點,馬克思嘲諷道:“商品生產按自己本身內在的規律越是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生產,商品生產的所有權規律也就越是轉變為資本主義的占有規律。”而“蒲魯東提出永恒的商品生產所有權規律同資本主義所有制相對立,想以此來消滅資本主義所有制,對他的這種機智不能不感到驚訝!”然而,當社會主義從理論轉變為現實的時候,消滅市場的觀點面臨著極其明顯的實際困難,以致在現實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地把走市場化道路作為一種改革的舉措。2.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試圖在傳統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探討公有制如何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代表模式有:20世紀30年代產生的以計劃模擬市場的“蘭格模式”(這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的最初形態),以及60~80年代隨著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而產生的計劃與市場并存、決策分散的“分權模式”(這是社會主義國家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第一次嘗試)。盡管從可能性與必要性角度論證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結合并進行了積極探索,但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改革的失敗,讓科爾奈這樣的社會主義改革倡導者都紛紛改弦更張,他提出,一旦人們拒絕接受蘇聯型“社會主義”,則除了各種形式的西方資本主義中的某一種外,別無其他可供選擇的有生命力的道路,“第三條道路”是不存在的。
3.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從中國的生產力國情和社會主義國情出發,既突破了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理論的僵化教條,又克服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內在弊端,還超越了前東歐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固有缺陷,實現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歷史性結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通過之后,鄧小平評價它“是寫出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初稿,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直接指出了“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的體制,應該是計劃和市場內在統一的體制”,“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總體上來說是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的機制。黨的十四大報告直接確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表明,實現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在經濟制度上處理好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核心是改革公有制的實現形式,使其既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性質,又能真正適應市場經濟的基本要求;二是在經濟體制上處理好計劃與市場的關系,核心是政府職能的轉變,使其既反映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要求,又能適應經濟運行高效率的需求。
四、歷史任務不同
馬克思所設想的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仍然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是按照社會主義本質的要求,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發生了變化。如果說2.0版和3.0版都致力于回答落后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那么二者的區別在于如何實現發展生產力和發展生產關系的統一。2.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沒有從本國實際出發,過于強調生產關系的先進性,把重視發展生產力的理論和實踐當作修正主義批判,把發展商品經濟視為走資本主義道路,最終沒有實現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
3.0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出發,在承擔建設社會主義歷史使命的同時,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把國家發展與人民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更加注重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實現了從生產目的論到人民中心論的轉變。鄧小平指出:“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在開始的一段很長時間內生產力水平不如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可能完全消滅貧窮。所以,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則,社會主義怎么能戰勝資本主義?”習近平在2013年指出:“面向未來,中國將相繼朝著兩個宏偉目標前進:一是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二是到2049年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了實現這兩大目標,我們將繼續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經濟建設作為中心任務,繼續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十九大報告為全體中國人民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藍圖,報告將中國未來發展分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從十九大到二十大(2017—2022)是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圓滿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從2020年到2050年,將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而奮斗,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2020—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階段,從2035—2050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這個過程中,突出的變化有兩個,一是核心目標從原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上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標志著中國進入強國時代;二是現代化目標內容更加全面,不僅包括經濟上的富強、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文明、社會上的和諧,還包括生態上的美麗,充分體現“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目標之間的聯系。3.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以人民為中心,堅持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一,既立意于生產力的發展,也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更立志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任務可歸結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達到共同富裕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強調,要完成以上歷史任務不能離開政治的作用和國家的干預,這既是唯物史觀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政治經濟學階級性的表現,更為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所充分證明。西方主流經濟學標榜所謂“價值中立”,鼓吹經濟學要遠離政治,完全否定國家干預的必要性,這不僅嚴重脫離實際,而且是十分虛偽、自欺欺人的。現在的問題不在于承認不承認政治、國家對經濟發展作用的存在,而在于政治、國家關系如何與社會生產方式、經濟基礎相適應,如何對經濟改革和經濟發展發揮必要的積極的正面的作用。
五、國際責任不同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GDP已躍居世界第二,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跡。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秩序治理,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維護公平與正義。中國的發展需要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需要中國,中國應當對世界作出較大的貢獻。
3.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承擔著推動社會經濟發展,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競爭力的國際責任。1.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設想的社會主義是對發達資本主義的替代,與資本主義在時間上存在繼起關系。2.0版提出“兩個平行世界”理論,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處于相互對立、彼此隔絕的世界市場。而在現實中,在國際上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時空并存,在中國國內則是公有制經濟與多種所有制經濟并存。1.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廣大落后國家人民指明斗爭的方向和目標,2.0版的“蘇聯模式”也被第三世界國家所廣泛借鑒。但自東歐劇變以后,整個世界風行“比較性”的辯護,即資本主義的運行無論怎樣不完美,但比人類所能設計的所有其他制度都要好。TINA——There Is No Alternative,“無可替代”成為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西方自由主義替資本主義辯護的一個最強有力的論據。可以看出,在全球化中,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這一對不同性質的經濟存在著矛盾和競爭的關系。因此,3.0版不僅需要闡述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更要在世界市場中積極提升社會主義經濟競爭力。而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所取得成就,恰恰凝結了包含著人類共同價值追求的經濟發展理論,比如反映了人類對美好生活共同向往和追求的消除貧困、共同富裕理論,反映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和保護生產力理論。這些理論既反映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又是中國經濟為人類共同進步貢獻的中國智慧,更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競爭力的充分體現,反映出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對國際責任的擔當。
3.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還承擔著尋求合作共識,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秩序治理的國際責任。3.0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時期也正是全球化急速推進的時期。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在發展生產力、促進商品和資本流動、科技和文明進步、各國人民交往的同時,也進一步加劇世界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繼續擴大南北發展差距,加劇貧富分化和環境惡化。如何在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同時,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并實現自主發展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課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經濟規則主要由發達國家主導,國際競爭格局和“游戲規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發達國家的國家利益。他們利用其掌握的先進生產力和對國際政治經濟規則的控制權,力圖固化發展中國家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近年來,由于全球價值鏈的迅速發展,世界生產、國際經貿格局面臨著深刻調整,與之相適應的新的國際經濟“游戲規則”正在形成。因此,中國在世界經濟體系中要積極參與全球治理,促進世界經濟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黨的十九大指出,要努力“構建人民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各國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順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已在國際上產生廣泛的巨大影響。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將為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的智慧和力量。
綜上所述,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既與19世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的設想、20世紀蘇聯東歐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有一脈相承之處,但又有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之處,即:21世紀發生巨大變化的世界形勢,和平與發展、合作與共贏已成為時代主題,中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時代;在經濟運行上,正在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新體制;在歷史任務上,將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具體化,作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安排;在國際責任上,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不斷貢獻中國的智慧和力量。這些不同之處,也就構成了3.0版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當代新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