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著名經濟學家縱論新時代經濟
- 程恩富
- 1614字
- 2019-11-29 21:49:57
專題一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
推動政治經濟學的發展與創新
衛興華
十九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理論思想,系統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關問題。整個報告的重點是圍繞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創新展開的。它指出要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包括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目標、總任務、總體布局、戰略布局和發展方向、發展方式、發展動力、戰略步驟、外部條件、政治保證等基本問題。
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幾個重要的創新性理論之一,是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問題。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原來主要矛盾的提法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個主要矛盾提法的改變反映了我國實際經濟社會發展的變化,我國已經總體上解決了十幾億人民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了小康,不久將要全面進入小康社會。我國目前的供求矛盾已經不同于短缺經濟時代、基本生活必需品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現在的問題是由于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低端的消費品已經不能滿足消費水平提高了的要求,賣方市場已經轉向買方市場。現在的供求矛盾是人民需要質量更高、更安全、科技含量更高、更個性化的優質消費品,而這方面的需求我們還不能充分滿足,購買力大量流向境外。現在人民要求過上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低層次的溫飽生活。但供給和需求不平衡,供給不充分就是不能充分滿足高水平的需要。這是十九大關于政治經濟學重要的理論創新。滿足人民提高了的需求,不僅僅是物質的需求,而且包括要滿足人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因為社會主義要求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就是人民當家做主,不斷促進人民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為了解放勞動人民,讓勞動人民“過上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列寧語),通過快速發展生產力,逐步達到共同富裕。
十九大報告繼續論述了新的發展理念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新理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同時提出要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強調指出國企改革要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最優、最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深化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同時也強調指出要支持民營企業的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要打破行政壟斷,防止市場壟斷。
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這里講按勞分配,是公有制的分配原則。按要素分配是私企和外企的分配原則。按要素分配,實際上是按要素所有權分配。利潤是資本所有權的實現形式,地租是土地所有權的實現形式,工資是依據勞動所有權按勞動力價值的分配方式。十九大報告沒有再提“按要素貢獻分配”。過去曾經有的學者借按要素貢獻分配,否定馬克思的剩余價值論。還應該注意一個新提法,即關于效率與公平關系的創新性調整。十八大以來中央文件沒有再把效率和公平的關系作為分配制度內的關系。因為效率的高低包括勞動效率、生產效率,是生產領域的范疇,分配領域只講公平不公平、合理不合理,而不存在分配效率高低問題。生產重效率,分配重公平,這應是社會主義應有的原則。十九大強調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公平,鼓勵勤勞守法致富,突破了分配領域講公平效率關系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