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河像一位深閨少女,依偎在五嶺山麓的懷抱里。兩岸青山挽著臂立在河邊,讓柔軟的江風梳理自己的秀發。
晚上,山影如一張綠網拋進水中,貪玩的月亮跳進網里,一會兒浮上,一會兒沉下,像一尾銀色的魚游弋江底。浪花向天上的明月磕頭、鞠躬、朝拜,月亮昂起高貴的頭顱微笑。
蜿蜒的山路像歲月的一縷皺紋,悄然爬上侯憩仙的山頂。然后以一種柔美的姿勢,變成詩畫般的彩虹,向白仙庵的情懷延伸。
悠揚的鐘聲敲碎林間的蟬謠,音樂的精靈融進金色朝霞,或掉進碧綠的清波,化成優美的旋律。望著遠去的風景,依稀聽到當年武候揮斥方猷的吶喊。聽到明大祖血洗侯憩仙的悲鳴。還聽到南岳懶殘和尚和宰相李泌談佛論仙的故事。武候的中軍帳、點將臺、跑馬道以及白象仙母的梳妝臺,早已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與世長存的孔明泉(井),依然向游人訴說著人世滄桑。
白仙庵座落在候憩仙的山腰,面對深谷空壑,回響著蒼涼的松濤聲。山上的悠悠白云,身輕如羽卻情深似海——讓春風輕輕碰一下就會流出甘霖般的乳汁。
山邊那些嫩綠的小草,也蘊含著生命的靈性。只要聽到春天的歌聲,就會悄悄地開出幾朵小花。然后羞澀地低著頭,從自己卑微的背影里,仰慕山的崇高,樹的挺拔。
這些小草從不刻意粉飾自己,任憑風雨鞭打,烈日暴曬,失去的是俗塵和浮躁,留下的是清純和亮麗。即便生長在晦暗陰霾的一隅,依然生機盎然,霞彩欲放,芬芳怡人。
歷史上許多僧侶、方丈、高人,從衡州、郴州、廣東韶關,甚至東南亞等異國他鄉,慕名而來。他們懷揣一顆虔誠的心,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來這里朝拜一個“胸中韜略,掌上乾坤”的不朽靈魂!
據史料記載,白仙庵的鼎盛時期住有數百位僧侶。晝夜木魚聲聲,梵音裊裊,山上晨鐘暮鼓,山下帆影飛舟。來自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鐘情于佛祖神明,向往慈悲善良。他們舉頭望明月,放眼看青山,遠離塵念和俗欲。人生雖然清貧,心靈卻很美麗。
孔明泉在白仙庵附近,周圍碧草青青,山花爛漫。傳說諸葛亮當年屯兵侯憩仙,強師練武,威震四方。但軍營中飲水困難,遂派張飛探泉掘井,以解眾渴。未料張飛背離武侯旨意,自作主張,私改設計方案,魯莽施工,結果傷了風水龍脈,掘出的是一口沒有水的枯井。武侯只好另辟溪徑,重新勘測。他親手拋出一副靈卦,就在落卦的地方定位,終于掘出一股清幽幽的泉水,穿石而出,冰清玉潔,澄明見底,像一池碧玉鑲嵌在山中。神奇的泉井久旱不枯,久雨不澇。人們只要聞到流泉的韻味,聽到流泉的聲音,冬天心會變暖,夏天夢會變涼。
貪婪者喝了這泉水,可以滌銅臭,洗污垢。
圣賢者喝了這泉水,可以醒天下,識乾坤。
山里人喝了這泉水,可以滌憂解愁,消災祛病,延年益壽。
遠眺侯憩仙高峰,巍峨挺拔,矗立碧空,讓人仰止。周邊懸崖雄姿,怪石林立,如斧劈刀削,鬼斧神工。山間溪流,清輝閃耀。三十六峰松濤滾滾,猶天馬行空,七十二溪輕吟淺唱,如琴瑟和鳴。
夜風搖曳星河成綠夢,明月捧著冰心出煙嵐。旖旎風光,讓人神思遐邇,浮想聯翩:
仿佛又見到武侯漫步月光下,徘徊山泉邊,搖動一把羽扇,正奇思妙想,運籌帷幄,指點江山。
莽莽群山如奔騰的千軍萬馬,呼嘯于神州大地。
古剎的白象仙母,朱唇皓齒,云裳袈裟,在月下亭亭玉立,陪伴著觀音、王母,沉浸在福地洞天的歡樂聲中。
殿堂上那盞璀璨的燈光,閃閃爍爍,顫顫栗栗。像一顆慈悲的心,依偎在佛祖懷里取暖。
歷史在這里沉睡,山河枕著遙遠的夢。
哲人在天地間睡著,星星醒著智慧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