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信用建設報告(2016)
- 中國行為法學會企業治理研究會
- 10397字
- 2019-11-22 16:48:48
分報告 上篇 企業信用的監管與共治
第一部分 企業信用制度與監管體系建設
2016年中國企業信用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為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社會治理,中國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用信息公開和共享,構建起了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為促進市場主體依法誠信經營、營造誠信社會環境注入了強大的動力。企業信用建設的成績集中體現為:信用約束和激勵機制的建設力度顯著加大,中央相關部委密集出臺了相關的聯合激勵和聯合懲戒的備忘錄,為開展信用激勵和信用約束的實踐提供了重要的根據。截至2016年底,在國家層面發布了9個聯合懲戒備忘錄和3個聯合激勵備忘錄,各省市也陸續出臺了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辦法。同時。相關部門針對本部門本行業的實際情況,出臺了較多的企業信用建設的相關規定,為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實施信用監管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撐。
一、信用約束和激勵機制建設力度顯著加大
(一)國務院構建了信用聯合獎懲的基本框架
國務院2016年5月印發的《關于建立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指出,要構建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直接作用于各個社會主體的信用行為,是我國建立社會信用體系核心機制、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重大舉措。近兩年來,國家發改委和中國人民銀行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推動各部門各地區在聯合獎懲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指導意見》是我國第一部關于信用聯合獎懲的規范性文件,是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及國務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的具體舉措。《指導意見》出臺的目的,是有效治理失信行為高發問題,使失信者付出足夠的代價,并通過實施正面激勵讓守信者受益,做到讓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從而形成引導社會成員誠實守信的正確導向。
一方面《指導意見》力圖健全褒揚和激勵誠信行為機制,包括多渠道選樹誠信典型、探索建立行政審批“綠色通道”、優先提供公共服務便利、優化誠信企業行政監管安排、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大力推介誠信市場主體等措施。另一方面,《指導意見》力圖健全約束和懲戒失信行為機制,包括對重點領域和嚴重失信行為實施聯合懲戒,依法依規加強對失信行為的行政性約束和懲戒,市場性約束和懲戒,行業性約束和懲戒,社會性約束和懲戒,完善個人信用記錄,推動聯合懲戒措施落實到個人等。具體懲戒措施包括:降低信用等級,在行業內公開,面向社會公開,依法依規限制行政許可,限制市場準入,限制新增項目審批核準,限制擔任法定代表人和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限制股票上市,限制發行債券,限制銀行信貸,限制發起設立或參股金融機構、類金融機構,限制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限制申請財政性資金項目,限制參與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公共資源交易活動,限制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限制評先評優,限制出境,限制購買不動產,限制乘坐飛機和高等級列車,限制旅游度假,限制入住星級以上賓館等。
此外,《指導意見》還提出要構建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協同機制,包括建立健全觸發反饋機制、部省協同和跨區域聯動機制、信用信息公示機制、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和使用機制、信用紅黑名單制度、激勵和懲戒措施清單制度、信用修復機制、信用主體權益保護機制、跟蹤問效機制等。通過上述長效機制的建設,建立健全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合作機制,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評價結果互認。
(二)跨部門聯合獎懲機制基本形成
1.關于失信企業協同監管。2015年11月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工商總局牽頭,38個部門聯合簽署了《失信企業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該《備忘錄》共整合形成了三大類90項具體措施,明確了聯合懲戒的范圍、對象、懲戒措施、責任部門,規定了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的具體實施方式和信息反饋通報機制。該《備忘錄》操作程序具體,可操作性強,有利于各相關部門組織落實,形成工作合力,對失信當事人形成強大震懾。該《備忘錄》明確聯合懲戒的對象為違背市場競爭準則和誠實信用原則,存在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制假售假、未履行信息公示義務等違法行為,被各級工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并在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予以公示的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根據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對企業嚴重違法行為負有責任的企業法人和自然人股東、其他相關人員。此外,其他簽署部門在履行法定職責過程中記錄的,依據法律法規應予以限制或實施市場禁入措施的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和個人,屬于失信當事人范圍的,也應納入聯合懲戒范圍。
2015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證監會等22家單位聯合簽署了《關于對違法失信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該《備忘錄》共6個部分,明確了聯合懲戒的對象、懲戒措施、法律依據和實施部門,規定了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結果的反饋機制,具有懲戒范圍廣泛,法律依據充分,懲戒措施有效等特點。該《備忘錄》圍繞融資、投資、股權激勵、日常經營等商事活動,規定了16項懲戒措施。在融資投資方面,對違法失信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主體,限制發行企業債券,限制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債券;在參股設立金融機構、申請外匯額度、申請金融機構融資授信時,將失信信息作為審核依據或者參考。在日常經營方面,對違法失信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主體,禁止參加政府采購活動,限制補貼性資金支持,限制成為海關認證企業,一律不授予先進榮譽;對違法失信的相關責任人員,在任免或者建議任免國有公司董事、監事時將失信信息作為參考。在股權激勵方面,對違法失信上市公司相關責任主體,限制股權激勵計劃或者限制成為股權激勵對象。此外,所有失信信息通過“信用中國”網站、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主要新聞網站等予以公開。
2.關于失信被執行人。2016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最高人民法院等44部門聯合簽署了《關于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該《備忘錄》共提出55項懲戒措施,對失信被執行人設立金融類機構、從事民商事行為、享受優惠政策、擔任重要職務等方面全面進行限制,更大范圍懲戒失信被執行人。該《備忘錄》共提出55項懲戒措施,基本可以分為八大類:
第一類是對失信被執行人設立金融類機構的限制措施,例如限制設立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融資性擔保公司及設立商業銀行等。
第二類是對失信被執行人從事民商事行為的限制措施,例如限制作為供應商參加政府采購活動、限制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債券、限制收購商業銀行、限制融資授信等。
第三類是對失信被執行人行業準入的限制措施,例如限制成為海關認證企業,限制從事藥品、食品安全行業,限制從事礦山生產、安全評價行業,限制招錄(聘)其為公務員或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
第四類是對失信被執行人擔任重要職務的限制措施,例如限制擔任金融機構的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限制擔任國有企業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限制擔任事業單位法定代表人,限制擔任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及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等。
第五類是對失信被執行人享受優惠政策或榮譽的限制措施,例如限制申請補貼性資金和社會保障資金支持,限制享受優惠性政策認定,限制參與國有產權交易,限制申報重點林業建設、重點草原保護建設項目,禁止參評文明單位、道德模范,限制參與律師或律師事務所的評先、評優等。
第六類是對失信被執行人高消費及其他消費行為的限制措施,例如限制支付高額保費購買保險產品,限制乘坐飛機、列車軟臥、高鐵,限制住宿較高星級賓館,限制在夜總會、高爾夫球場消費,限制購買不動產,限制在一定范圍的旅游、度假,限制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等。
第七類是對失信被執行人限制出境、定罪處罰的限制措施。
第八類是協助查詢和公示失信被執行人信息的措施,例如協助查詢失信被執行人身份、護照、婚姻登記及車輛財產信息,查詢海關認證資格信息,查詢安全生產許可審批信息,查詢漁業船舶登記信息,查詢律師登記信息,通過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布失信被執行人信息等。
3.關于反炒信。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中國消費者協會等8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對電子商務及分享經濟領域炒信行為相關失信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對“刷單炒信”行為集體亮劍。2016年10月25日,在國家發改委的倡議下,阿里巴巴、百度、京東、騰訊等8家互聯網公司共同組建了“反刷單聯盟”,并通過《反“刷單”信息共享協議書》決定共享反“刷單”信息,共同打擊網絡刷單行為。11月10日,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公安部、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和中國消費者協會聯合簽署印發《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提出,有關政府部門和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將采取一系列聯合懲戒措施。一方面,國家發改委基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電子商務及分享經濟領域“炒信”行為聯合懲戒子系統,將涉嫌違法違規的“炒信黑名單”推送各有關部門,會同各有關部門依法對“炒信”行為責任單位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直接責任人進行聯合懲戒。另一方面,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將指導企業進一步加強內部信用管理,完善對“炒信”行為的監測監控。鼓勵企業簽署反炒信信息共享協議,參加聯合行動,通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定期共享“炒信黑名單”信息,并在參加聯合行動的企業內部對“炒信”主體進行聯合懲戒。根據《行動計劃》,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將在參加聯合行動的企業內部對“炒信”主體進行聯合懲戒,具體包括:限制新設立賬戶、屏蔽或刪除現有賬戶、限制發布商品及服務、限制參加各類營銷或促銷活動、扣除信用積分、降低信用等級、限制提供互聯網金融服務、限制賬戶權限權利、在搜索結果中標注風險、限制嚴重失信寄遞物流企業入駐電子商務平臺、辭退并通報建議同業機構不予錄用嚴重失信寄遞物流從業人員、查封或刪除社交媒體賬號、限制網絡廣告推廣等措施。
4.關于打擊稅收違法。2014年發展改革委、稅務總局等21個部門簽署了《關于對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實施聯合懲戒措施的合作備忘錄》,對稅務機關公布的重大稅收違法案件當事人將實施18項聯合懲戒措施。2016年7月,發改委、國稅總局等29個部門聯合簽署了《關于對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實施聯合激勵措施的合作備忘錄》,對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在項目管理、稅收服務、融資授信、進出口等18個領域實施41項守信聯合激勵措施。根據該合作備忘錄,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基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守信聯合激勵系統,稅務總局通過該系統向簽署本備忘錄的其他部門和單位提供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名單。其他部門和單位從守信聯合激勵系統中獲取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名單,執行或協助執行規定的激勵措施。根據該合作備忘錄,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將在項目審批服務和管理中享受到聯合激勵措施,其中包括:建立行政審批綠色通道,根據實際情況實施“容錯受理”等便利服務;重大項目稽查中,在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專項稽查過程中,可適當減少抽查比例;在價格執法檢查中,適當減少抽查頻次等。根據合作備忘錄,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將在稅收服務和管理中享受到聯合激勵措施,其中包括:國稅機關受理出口退(免)稅正式申報后,經核對申報信息齊全無誤的,即可辦理出口退(免)稅;優先安排該類企業辦理出口退稅。
5.關于打擊安全生產失信行為。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安全監管總局等18個部門聯合簽署了《關于對安全生產領域失信生產經營單位及其有關人員開展聯合獎懲的合作備忘錄》。聯合懲戒的對象為在安全生產領域存在失信行為的生產經營單位,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分管安全的負責人、負有直接責任的有關人員等。懲戒措施包括依法暫停審批其新的重大項目申報,依法限制參與建設工程招投標,依法限制暫停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和股票的發行,在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公示存在失信行為的生產經營單位行政處罰信息等等。
6.關于打擊環保領域失信行為。2016年7月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環境保護部等31個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對環境保護領域失信生產經營單位及其有關人員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該備忘錄限制或者禁止生產經營單位的市場準入、行政許可或者融資行為,其中包括限制取得政府供應土地;限制取得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禁止作為供應商參加政府采購活動;限制參與財政投資公共工程建設項目投標活動;限制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等11項懲戒措施。
7.關于打擊食品藥品領域失信行為。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食藥監局、最高人民法院等28個部門聯合簽署了《關于對食品藥品生產經營嚴重失信者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聯合懲戒對象為食藥監部門公布的存在嚴重失信行為的食品藥品生產經營者,食藥監部門通過全國與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等技術手段定期為失信聯合懲戒的部門提供嚴重失信者名單,其中食藥監部門根據失信情節的嚴重程度采取“列為重點監管對象”、“在一定期限內限制從事食品藥品生產經營活動”等一項或多項措施,且承接對象會在資金支持、債券發行、進口配額、證券發行等方面受到跨部門聯合懲戒措施。
8.關于打擊質量違法失信行為。2016年10月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質檢總局等26部門日前聯合簽署《關于對嚴重質量違法失信行為當事人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提出通過跨部門合作對嚴重質量違法失信行為當事人實施聯合懲戒。該《備忘錄》共有31項聯合懲戒措施,每一項懲戒措施中又包含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懲戒措施,涉及的領域非常廣泛,涵蓋了國家管理和市場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都極具威懾性。該《備忘錄》在實施方式部分特別強調,質檢總局通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定期向簽署本《備忘錄》的相關部門提供嚴重質量違法失信聯合懲戒對象的相關信息,并按照有關規定動態更新。
9.關于打擊財政性資金管理使用領域失信行為。2016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財政部等28個部門聯合簽署了《關于對財政性資金管理使用領域相關失信責任主體實施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備忘錄》明確,聯合懲戒對象為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確定的在財政性資金管理使用領域中存在弄虛作假、虛報冒領、騙取套取、截留挪用、拖欠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到期債務等失信、失范行為的單位、組織和有關人員。《備忘錄》提出了包括依法處理財政違法違規行為、依法依規限制財政補助補貼性資金和社會保障資金支持、依法限制參加政府采購活動等28項具體懲戒措施。
(三)對守信行為的聯合激勵文件陸續出臺
1.關于對優秀青年志愿者守信的聯合激勵。2016年9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人民銀行、共青團中央等51個部門共同簽署《關于實施優秀青年志愿者守信聯合激勵加快推進青年信用體系建設的行動計劃》,在教育服務和管理、就業和創新創業服務、社會保障服務、融資租賃服務、文化生活服務、評先樹優等領域對優秀青年志愿者實施守信聯合激勵。《行動計劃》是全國首個針對自然人的守信聯合激勵政策,明確守信聯合激勵的對象為優秀青年志愿者。有良好志愿服務記錄且連續3年無不良信用記錄的5A級青年志愿者在教育服務和管理、就業和創新創業服務、社會保障服務、金融與住房租賃服務、文化生活服務等方面享有便利和優惠。
2.關于對海關高級認證企業守信行為的聯合激勵。2016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海關總署等40個部門聯合簽署了《關于對海關高級認證企業實施聯合激勵的合作備忘錄》,明確了19類共49項守信激勵措施。高級認證企業可享受的措施主要分為六類:一是綠色通道類措施,如海關部門的先行驗放、發展改革部門的行政審批綠色通道等;二是減少查驗、抽查類措施;三是優先類措施;四是簡化手續、縮短時間類措施;五是重要參考類措施;六是改革試點類措施。除此之外,截至2016年10月,中國海關已同新加坡、韓國、歐盟、中國香港等31個國家和地區的海關建立“互認機制”,中國的海關高級認證企業在這些國家或地區也將享受到優惠措施。
二、相關國家機關信用監管制度建設不斷完善
(一)國家發改委
在社會信用體系的構建過程中,國家發改委是政府信用建設的牽頭部門。
2016年度,國家發改委進一步加強制度建設,實現“四大提升”。一是提升法規建設。國家發改委加強頂層設計,啟動了《信用法》調研起草工作,加快了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等條例的立法進程。二是提升基礎制度。全面實施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加快推進增量代碼公開、存量代碼轉換和基礎信息共享工作,建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其他部門管理碼的銜接協調,推動落實重點領域實名制,在創新社會治理上有新作為。三是提升信用應用。推進信用產品、信用服務應用,探索創新信用融資方式和品種,推動創新創業,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健全事前信用承諾、事中信用分類監管、事后守信聯合激勵失信聯合懲戒制度,拓展聯合懲戒和聯合激勵的覆蓋范圍,推動行政許可、處罰信息及時公開和全流程信用信息共享,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四是提升基礎設施。抓好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上線、共享、更新、歸集、開放、應用、延伸和推送各個環節。完善“信用中國”網站,做好信用信息數據、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聯合懲戒信息等“三個公示”,辦好地方和部委信用周、信用承諾、熱點聚焦等“三個活動”。
2015年底以來,國家發改委牽頭相關部門簽署了十余個失信懲戒、守信激勵的備忘錄(詳見表1-1)。
表1-1
續表
續表
(二)國家工商總局
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企業的信用建設至關重要。近年來,國家工商總局在企業信用建設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根據《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的規定,國家工商總局圍繞企業年報公示、即時信息公示、經營異常名錄、嚴重違法企業名單制度等,開展了以企業信息公示為基礎的信用監管。同時,國家工商總局還建立了部門間企業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實現信息共享,對列入嚴重違法失信企業名單的企業實施聯合懲戒等等。2015年底至2016年,國家工商總局進一步完善了相關制度(詳見表1-2)。
表1-2
續表
(三)中國人民銀行
近年來,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的規定,人民銀行進一步加快了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先后出臺了有關銀行信用評級、征信業管理、銀行信貸登記咨詢等規定。目前,人民銀行牽頭建設的全國統一的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經初步建成,在經濟和社會中開始發揮積極作用。2015年底至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相關信用建設的相關規定(詳見表1-3)。
表1-3
(四)最高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機關,在保障司法公開,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早在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制定了《關于公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的若干規定》,使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通過全國統一的名單庫在互聯網上向全社會公布,并且向政府部門、金融機構、相關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進行“點對點”通報,真正做到使失信人寸步難行,最高人民法院的信息源角色不容忽視。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還聯合證監會、銀監會、國家工商總局實現信息共享和司法協助,實行聯合懲戒。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繼續加強信用體系建設,發布了若干重要的信用建設規定(詳見表1-4)。
表1-4
(五)商務部
商務部在社會信用建設方面起步較早。早在2004年,商務部就與農業部、衛生部等國家八部門聯合推出了《關于加快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強調了信用體系在市場經濟中的重要作用,2007年,商務部印發《商務領域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對信用信息的相關內容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規定。2016年度,商務部制定了相關信用建設的規定,商務領域的信用建設繼續得到發展和完善(詳見表1-5)。
表1-5
(六)交通運輸部
2015年底至2016年,交通運輸部大力推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發布了信用體系建設的規章制度(詳見表1-6),繼續推進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制度化、規范化、長效化發展。
表1-6
(七)銀監會與保監會
為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及保險業信用風險管理,2016年銀監會、保監會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文件精神,繼續推進行業信用建設發展,發布了若干重要規定(詳見表1-7)。
表1-7
(八)國家稅務總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稅務系統積極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一手抓褒揚誠信,一手抓懲戒失信。2015年底至2016年度,國家稅務總局單獨或會同其他部門,不斷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出臺了納稅信用的若干重要規定(詳見表1-8)。
表1-8
續表
(九)國家旅游局
當前,非法從事旅游經營活動,虛假廣告、價格欺詐、強迫或變相強迫消費等欺客宰客行為仍未根本遏制,游客的旅游不文明行為也屢見不鮮,旅游業諸多頑疾長期存在,這些都呼喚旅游信用體制的建立和完善。2016年,國家旅游局單獨或會同其他部門發布了旅游行業信用的相關規定(詳見表1-9)。
表1-9
(十)國家郵政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物流、快遞行業進入高速增長期,市場需求強勁,業務量和業務收入規模屢創新高,2014年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快遞大國,對相關行業的規范和信用建設也提上日程。2015年底至2016年,國家郵政局以快遞行業為重點,發布了若干信用建設的相關規定(詳見表1-10)。
表1-10
(十一)海關總署
近年來,海關總署先后出臺了《海關企業信用管理暫行辦法》、《海關認證企業標準》等制度規范,初步構建起了較為完備的進出口信用管理制度體系。此外,廣泛開展與其他國家或地區海關之間的AEO(海關高級認證企業)互認合作,截至2016年10月,中國海關已同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歐盟等31個國家和地區的海關建立了“互認機制”。2016年,海關總署與其他部門的協同監管,建立聯合守信激勵機制,進出口公司如果能夠獲得海關“高級認證”成為“信得過”企業,其進出口貨物被查驗概率將降低到0.8%,比一般企業低90%。在激勵守信者同時,海關總署還與各部門協同推進對進出口領域失信企業的聯合懲戒,并將簽署相關合作備忘錄(詳見表1-11)。
表1-11
(十二)環境保護部
環境保護問題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切,引入信用機制加強環境保護,是環保部工作的重要特點。2016年環保部公布了《關于對環境保護領域失信生產經營單位及其有關人員開展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詳見表1-12)。
表1-12
(十三)住房城鄉建設部
住房問題涉及千家萬戶,房地產中介對住房市場健康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住房城鄉建設部為加強房地產中介管理,積極引入信用機制,制定了《關于加強房地產中介管理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詳見表1-13)。
表1-13
三、2016年企業信用制度與監管體系建設的特點
(一)充分體現激勵與懲戒并重的原則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明確提出要完善以獎懲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運行機制,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對守信主體實行優先辦理、簡化程序、“綠色通道”等激勵措施,對失信主體采取行政監管性、市場性、行業性、社會性約束和懲戒。2016年的企業信用信息建設充分體現了激勵與懲罰并重的原則。一方面,充分運用多種措施對誠實守信主體進行激勵。對誠實守信者進行聯合激勵,予以褒揚,提供優先機會,更好地減輕社會負擔,使守信者在市場中獲得更多機會和實惠,讓信用成為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考量因素。另一方面,加大對嚴重失信主體懲戒力度。對違法失信者進行聯合懲戒,《指導意見》提出的懲戒措施包括行政性、市場性、行業性、社會性四大類,重在約束,重在限制,重在提高失信成本。相關部門的制度建設均體現了激勵和懲戒并重的特點。
(二)失信聯合懲戒輻射面大、涵蓋面廣
2016年,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失信聯合懲戒的范圍呈現輻射面大、涵蓋面廣的特點。受到聯合懲戒的嚴重失信行為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嚴重損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為,包括食品藥品、生態環境、工程質量、安全生產、消防安全、強制性產品認證等領域的嚴重失信行為。二是嚴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和社會正常秩序的行為,包括逃稅騙稅、惡意逃廢債務、惡意拖欠貨款或服務費、惡意欠薪、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和故意侵犯知識產權等嚴重失信行為。三是拒不履行法定義務,嚴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管理秩序的行為。四是拒不履行國防義務、危害國防利益的行為。通過信用信息公開和共享,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聯合懲戒機制,打通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阻隔和“信息孤島”,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協同、配合與銜接,為實現公共信用信息的統一歸集、共享與公示打好基礎,形成政府部門協同聯動、行業組織自律管理、信用服務機構積極參與、社會輿論廣泛監督的共同治理格局。
(三)通過市場行為促使市場主體誠實守信
市場力量是促使市場主體誠實守信最強大的力量。為此,對嚴重失信主體,有關部門和機構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索引,及時公開披露相關信息,便于市場識別失信行為,做出交易對手的選擇。同時,支持征信機構采集嚴重失信行為信息,納入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引導商業銀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定價原則,對嚴重失信主體提高貸款利率和財產保險費率,或者限制向其提供貸款、保薦、承銷、保險等服務;開發一些類似“稅易貸”、“信易貸”、“信易債”等產品降低中小企業的貸款成本、緩解小微企業的融資困難和經營困難等。
(四)注重建立信用修復機制和主體權益保護機制
《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要建立健全信用修復機制和信用主體權益保護機制的具體任務。修復機制包括信用糾錯修復、自新修復、主動修復的機制。聯合懲戒措施的發起部門和實施部門應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明確各類失信行為的聯合懲戒期限。在規定期限內糾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影響的,不再作為聯合懲戒對象。建立有利于自我糾錯、主動自新的社會鼓勵與關愛機制,支持有失信行為的個人通過社會公益服務等方式修復個人信用。建立健全信用信息異議、投訴制度,有效避免信息失實和“誤傷”等情況發生;一旦因錯誤采取聯合懲戒措施損害有關主體合法權益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積極采取措施恢復其信譽、消除不良影響。信用修復機制和主體權益保護機制構成了跨部門聯合獎懲機制的重要補充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