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信用建設報告(2016)
- 中國行為法學會企業治理研究會
- 7883字
- 2019-11-22 16:48:51
第二部分 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臺建設
——以中央層面若干信息平臺為視角
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社會”。企業的信用狀況如何,需要形成相應的信用記錄,社會公眾可以依法查詢和利用,并引導社會公眾的行為選擇,才能形成對失信行為人加以信用約束、對守信行為人給予信用激勵的氛圍。近年來,我國有關部門高度關注企業的信用記錄的形成,并借助于大數據技術搭建了相應的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及公示平臺,建立社會對企業信用信息的查詢和利用制度,夯實了企業信用建設的技術基礎。2016年度,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及公示平臺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本部分以中央層面的若干信用信息公示平臺為基礎,分析了企業信用信息公示平臺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
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是服務于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信用信息共享與交換平臺,是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是信用信息共享交換的“總樞紐”。該平臺是由國家發改委打造的一個集成度高、綜合性強的信用信息平臺,也是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及公示的重要平臺。
2015年2月國家信息中心在電子政務外網上搭建的部際信用信息共享交換網站開通。發展改革委部署各省(區市)搭建省級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實現信息共享功能,確保與國家平臺如期對接。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建立國家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實現各地區、各部門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截止到2015年9月,共享平臺已經初步形成,有37個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的成員單位已經上網,建立了統一的信用信息共享網站。在各部門、各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截至2016年5月,已經接入了37個部門和全部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歸集信用信息超過3.1億條。[1]
為了使更多的信用信息與社會共享,從2015年6月1日起發改委啟動了“信用中國”網站。自上線以來截至2016年12月,網站向社會公開各類信用信息超過6800萬條,查詢瀏覽人數突破每天100萬人次,總訪問量突破一億人次。
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是專門就市場主體信息進行統一歸集及公示的平臺。該平臺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負責建設,是以商事登記信息為基礎,統一歸集、共享及公示涉企信息的專門平臺。
2014年2月,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正式上線,該系統提供公示市場主體的登記、備案和監管,以及經營異常名錄和“黑名單”等信息。《企業信用信息公示暫行條例》公布后,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建設明顯加速,功能更加完善,其作為基礎數據、源頭數據的作用正在日益顯現,正朝向著實現登記機關、政府部門乃至全社會的信息共享的方向邁進。
2016年8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政府部門涉企信息統一歸集公示工作實施方案》。《方案》提出,要堅持統一歸集、依法公示、共享共用等基本原則,按照“誰產生、誰提供、誰負責”的要求,建立體系完整、責任明確、高效順暢、監督有力的信息歸集工作機制。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應將依法履職過程中產生的企業信息,全面、及時、準確地歸集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記于企業名下,并依法于20個工作日內向社會公示。工商部門要做好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建設及企業信息歸集公示等工作的協調服務和技術保障。國家工商總局負責制定發布《政府部門涉企信息歸集格式規范》,并定期匯總發布《政府部門涉企信息歸集資源目錄》。
有學者認為[2],實施方案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現有的企業信息公示機制,為實施信用監管和社會共治,構建良好的信用秩序,奠定了基礎。信用秩序不能單獨依靠市場而自發產生信用秩序,需要借助于國家的力量。所以,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示為手段、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制度,是在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現代化監管體系而提出的監管思路和監管架構。
2016年12月22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于當日正式上線運行,實現了全國聯網和全社會的信息共享。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也被人們稱為“全國一張網”,是涉企信息統一歸集、依法公示、聯合懲戒、社會監督的應用平臺。在2015年底的全國工商和市場監管工作會議上,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曾經強調,“全國一張網”是李克強總理和王勇國務委員要求工商總局牽頭推進的一項重大工程,總局將加強“全國一張網”建設和大數據監管,“確保2016年底前基本建成使用”,做好大數據應用的頂層設計,推動各地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和技術,探索“互聯網+”背景下的監管創新。2016年12月底,六省(河南、安徽、湖北、甘肅、吉林和河北)建設的國家企業信息公示系統通過總局驗收。
被稱為“全國一張網”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是實現企業信息公示的基礎保障,也是強化社會信用監督的基本要求。截止2017年初,國家工商總局與37個部門簽訂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與56個部門會簽《政府部門涉企信息統一歸集公示工作實施方案》,全面梳理56個部門法律法規中的行政許可、行政處罰事項,為公示系統建成營造了良好環境。各級黨委、政府將公示系統建設作為商事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31個省(區市)相繼出臺信息歸集、聯合懲戒的規范性文件,形成了工商牽頭、多方參與、制度保障的工作局面。建立健全政府部門企業信用信息歸集機制、共享機制,建設形成結構科學、彈性擴展,全國一體、層級銜接,高度集約、強力保障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推動企業信用信息利用,加強大數據、云計算等在市場監管中的應用,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推動統一市場監管體系的形成。大力構建以信息歸集共享為基礎、以信息公示為手段、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體系和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的社會共治格局,助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經濟增長提質增效提供環境保障。
此外,根據《公司法》、《公司法人法定代表人登記管理規定》的相關規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工商總局等部門簽署的信用領域相關備忘錄的要求。2015年12月起,全國工商失信被執行人信息共享交換應用系統全面上線運行,啟動了對失信被執行人在公司登記注冊環節的任職限制工作。凡因有償還能力但拒不償還全部或部分到期債務,被全國各級人民法院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的自然人,將受到信用懲戒,不得在全國范圍內擔任任何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總局和各地工商、市場監管部門的登記注冊系統將對其登記申請進行自動攔截,并制發《申請人告知單》,提示其與相關人民法院接洽。截至2016年底,工商總局已經實現與最高人民法院專線網絡的連通,全國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的515.1萬戶市場主體,除了在銀行信貸、參與招投標等方面受限,還有超過330萬名“老賴”,被限制擔任法定代表人、董事、監事等職務。
三、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
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建設、運行和維護的征信系統,該運行機構不以營利為目的,由中國人民銀行監督管理。根據《征信業管理條例》的規定,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接收從事信貸業務的機構按照規定提供的信貸信息。
經過20多年的建設,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經成為世界規模最大、收錄人數最多、收集信息全面、覆蓋和使用范圍廣泛的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截至2016年5月末,數據庫收錄了8.9億自然人、2152.5萬戶企業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征信系統全面收集來自多方的企業和個人信息,主要核心是銀行信貸信息,除此之外還包括證券、保險、信托、外匯、融資租賃、擔保等類金融信息,以及社保、公積金、環保、欠稅、民事裁決與執行等公共信息,服務網絡覆蓋全國。[3]
四、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公布與查詢平臺
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公布與查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建設的司法公開三大平臺之一,公布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2013年10月24日,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公布與查詢平臺面向社會開通。各級人民法院也利用信息平臺公開并依法與有關部門共享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限制出境、限制招投標、限制高消費的被執行人信息等。截至2016年2月29日,全國法院已對失信被執行人實施限制出境、乘坐飛機、貸款置業等聯合信用懲戒,民航限制購票388萬余人次,鐵路限制購票78萬人次,聯合信用懲戒的部門和行業已由初期的中航信、中鐵總公司等8家擴展到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等19個部門,懲戒的范圍從現實的社會活動擴展到網絡虛擬空間。[4]
2016年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主辦的“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正式上線,由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互聯網、企業破產案件法官工作平臺、破產管理人工作平臺三部分組成。開發建設“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網”,通過“破產案件全覆蓋、利益主體全覆蓋、法律流程全覆蓋”,將債權人、債務人企業、市場投資者、其他利害關系人以及人民法院緊密聯系在一起,既可以實現企業破產程序的高效便捷啟動,又有利于落實破產案件各環節正當法律程序,實現依法公平保護。其中全國企業破產重整案件信息互聯網是按照案件流程全公開原則,對破產案件各類信息進行分級發布的互聯網資訊平臺,投資人可以在債務人信息披露欄目中獲得相關案件債務人企業的信息情況,并可以通過網站開展投資需求發布、債務人企業動態信息訂閱、與破產管理人進行互動交流等活動。債權人、債務人、出資人等案件相關主體可以通過該網依法行使破產法規定相關權利,進行預約立案、申報債權、提交異議申請、參與債權人會議并進行表決等線上活動。企業破產案件法官工作平臺、破產管理人工作平臺作為支持系統,以法院和破產管理人不同法律職責為基礎自動完成工作推送。
五、商務誠信公共服務平臺
2015年,財政部、商務部、質檢總局印發《關于2015年商務誠信體系建設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充分發揮商務誠信公共服務平臺的作用,實現整合共享行政管理產生的信用信息、市場化信用評價信息以及專業化信用評價信息的目標,豐富完善平臺針對不同主體的各項服務功能,做到信息共享及時有效,分類查詢方便全面,統計分析快速準確。要有效利用平臺整合共享的信息服務政府管理,增強事中事后監管的針對性、協同性和有效性,建立運用行政力量和市場力量對失信行為進行聯合懲戒的機制,提升社會治理水平。要加大對平臺的宣傳推廣力度,鼓勵引導各類市場經營主體、中介機構和消費者充分利用平臺信息,輔助經營管理或消費決策,防范潛在交易風險。
2016年11月16日,商務部發布了《機電產品國際招標代理機構監督管理辦法(試行)》(商務部令2016年第5號),自2017年1月1日起施行。該《管理辦法》貫徹落實國務院“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要求,初步建立了以大數據運用為基礎,信用監督、行政監督和智能監督聯動,線上線下一體化的事中事后監管模式,是我國招投標領域管理方式的創新,也是我國商務領域事中事后監管的創新。根據《管理辦法》,商務部建立全國招標機構信用檔案,并在招標網設立招標機構信息發布欄,公布機構信息、人員信息、其他信息、業績記錄、異議和投訴記錄、檢查結果記錄、錯誤操作記錄、違法記錄等信用信息,如實反映招標機構的經營狀況,為招標人擇優選擇招標機構提供參考平臺,促使企業依法誠信經營,同時也為促進我國招投標領域信用信息互聯互通、協同共享,實施聯合獎懲提供信息平臺。
六、全國公路建設市場信用信息管理系統
近年來,交通運輸部大力推行行業信用體系建設和相關制度的完善工作,有力推動了交通運輸行業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目前,交通運輸部已有數個專門信息平臺正在建設之中。
早在2010年6月10日,交通運輸部組織開發的“全國公路建設市場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正式運行,實現了設計、施工、監理和試驗檢測等企業的信用評價,在全國按照標準統一實現信息共享,標志著我國公路建設市場信用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依據交通運輸部2009年年底制定的《公路建設市場信用信息管理辦法》,我國公路建設市場信用信息管理系統按照部、省兩級建立。部級的全國公路建設市場信用信息管理系統負責發布一級及以上資質公路工程從業企業的基本情況、獎懲記錄、信用評價結果以及國家審批或核準的重點公路建設項目信息等。各省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建立并運行與部級平臺互聯互通的省級公路建設市場信用信息管理系統,負責發布二級及以下資質公路工程從業企業的基本情況、獎懲記錄、信用評價結果,并向部級平臺報送從業企業獎懲信息、信用評價結果、重點公路建設項目信息等。
2016年度交通運輸部繼續加強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推動公路、水路建設市場信用信息平臺網絡建設,先期實現部級平臺與10個省級平臺的互聯互通;推動全國道路運政管理信息系統建設;推動安全生產和試驗檢測機構及人員誠信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建立安全生產信用信息平臺;建立中國籍船舶綜合質量管理系統,向社會公開船舶、船公司的分類分級信息,為貨主、代理、船公司、港航企事業單位等提供查詢服務。
交通運輸部于2016年9月18日開通“信用交通”網站,同時啟動“信用交通宣傳月”活動。“信用交通”網站是交通運輸部對外提供的信用信息綜合服務型網站。網站將客觀公正披露交通運輸行業市場主體的守信與失信信息、對外公示政府部門決定的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作為交通運輸行業信用信息“一站式”服務的重要窗口,“信用交通”網站面向行業管理人員、從業企業、從業人員以及社會公眾,提供交通運輸行業信用信息的查詢服務。
七、企業納稅信用等級查詢平臺
對納稅人一定時期納稅信用情況進行綜合評定,是稅務機關加強稅收信用體系建設,實施稅收分類管理服務,促進納稅人依法納稅,引導提高納稅遵從的重要舉措。為此,國家稅務總局搭建了企業納稅信用等級查詢平臺,對納稅人的納稅信用等級進行評定,并可以為公眾提供A級納稅人的查詢服務。
2016年7月,發改委、國稅總局等29個部門聯合簽署了《關于對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實施聯合激勵措施的合作備忘錄》,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基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守信聯合激勵系統。稅務總局網站中設立“稅務服務”平臺,下設“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名單公布欄”的企業納稅信用等級查詢平臺,通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向簽署本備忘錄的其他部門和單位提供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名單。納稅信用A級納稅人將在稅收服務和管理上享受到聯合激勵措施,包括:國稅機關受理出口退(免)稅正式申報后,經核對申報信息齊全無誤的,即可辦理出口退(免)稅,并優先安排該類企業辦理出口退稅。
八、旅游系統信用信息平臺
近年來,國家加強了旅游行業的信用建設,并搭建了相應的信用信息平臺。2015年5月19日,質檢總局和國家旅游局聯辦的“質量自主聲明和社會監督平臺旅游服務質量頻道”正式上線開通,平臺集企業自主聲明、質量法律法規、標準政策文件、質量監管通報、社會監督渠道為一體,上傳相關法律法規、通知文件、企業自主聲明等內容,鏈接國家標準庫,它既是企業標準和質量承諾的公示平臺,也是融合行政、媒體、社會三方力量的監督平臺,更是企業比對提高、消費者自由選擇的競爭平臺,服務質量糾紛從此不再“口說無憑”,社會各界尤其是消費者的監督將有力推動企業落實主體責任,促進服務業質量水平更上層樓。
九、中國海關企業進出口信用信息公示平臺
中國海關企業進出口信用信息公示平臺是運用大數據、互聯網,主動與國家統一信用信息交換平臺共享信息的平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通過該平臺公開查詢企業信用狀況,平臺向社會公示企業在海關注冊登記信息、信用等級、行政處罰信息,對企業的信息管理形成了較為統一的標準。此外,公示平臺上還公示了高級認證企業名錄列表,截至2016年6月,海關認證的高級認證企業有3563家,海關制定施行差別化管理制度,讓“誠信守法便利、失信違法懲戒”原則落到實處。
2016年10月18日,企業進出口信用管理系統“關企合作平臺”正式上線。“關企合作平臺”是由海關總署開發的企業進出口信用管理系統的子系統,是海關深化“放管服”改革,構建關企密切合作關系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具有企業信息查詢、海關業務辦理、企業疑難解答、政策法規推送、企業材料報送、海關業務提醒等6項功能,進出口企業網上查詢和辦理海關業務將更加便捷。相關企業除了可以通過平臺查詢本企業海關注冊登記信息、企業信用等級、報關差錯記錄、海關業務辦理情況等信息外,還可以通過平臺報送企業年報、企業認證自我評估表等材料,并辦理注冊登記、報關企業行政許可、企業認證申請以及報關差錯復核等業務。
十、關于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建設的若干建議
當前,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已經成為了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技術基礎。然而,信用信息平臺并非僅僅是一個技術問題,更涉及相關部門的職責職權、政府運行乃至于法律問題。我們認為,我國的信用信息平臺建設,應當強化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強化企業信用信息的歸集與共享
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是信用,建立良好的信用管理制度是企業長遠發展的關鍵。在當前“互聯網+時代”的背景下,建立企業信用信息體系的關鍵一步就是建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的信用信息平臺,實現企業信用信息的歸集、整合和公示。可以預料,隨著時代的發展,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將會越來越重要。目前,我國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建設已初具規模,相關部門信用信息平臺已經搭建并逐步完善,例如國家工商總局,搭建并不斷完善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根據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政府部門涉企信息統一歸集公示工作實施方案》,實現了全國聯網和全社會的信息共享,成為“全國一張網”,集涉企信息統一歸集、依法公示、聯合懲戒和社會監督于一身的應用平臺。
對于進一步加強企業信用信息的歸集與共享,我們的建議是:
一是繼續強化公共信用信息的歸集與共享。總體來看,我國信用信息仍然處于分割狀態,信息孤島的問題仍然突出。信用平臺建設體系感不強且標準不一,難以有效實現信息共享。在未來,運用大數據技術將分散在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行業的信息進行整合,依托于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建立一個集成度更高、查詢更便捷的全國統一的企業信用平臺,從而實現社會信用信息跨部門、跨領域、跨地區共享使用,將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
二是加強公共信用信息與市場信用信息之間的共享。注重實現公共信息與市場化信息之間的共享,鼓勵行業協會、征信機構、信用服務機構以及企業將其所掌握的信用信息與政府部門實現共享。尤其要鼓勵企業以聲明、自主申報、信用承諾等形式,向相關信用信息平臺、信用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提供自身信息。
(二)強化公共信用信息目錄管理和分類管理
目前,我國在信用建設中還呈現出政府主導的特點,政府所掌握公共信息的歸集、共享及公示,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基礎。因此,信用監管部門為履行公共職能以及信用體系建設的需要,應在信用信息采集、歸集、共享等環節實行目錄管理和分類管理,從而實現信息歸集和共享的標準化和規范化,有效保護信用主體的合法權利。
(三)強化對信用主體的權益保障
一是依法維護信用主體的合法權益。在企業信用信息平臺的建設過程中,要注重維護國家利益,保護企業的商業秘密及個人隱私。對于涉及減損信用主體權利或者增加義務、社會影響較大的信用信息,是否公開和共享,應進行專家評估,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二是完善信用信息的查詢和利用機制。信用信息如何進行查詢和利用,是信用信息平臺建設中的重要內容,直接關系到信用主體的合法權益。今后要逐步完善自我查詢、授權查詢等機制。同時,公權力機關基于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需要,可以查詢相應的企業信用信息。通過完善信用信息的查詢和利用機制,既要確保信用信息為公眾所有效利用,又要防止對信息的濫用,甚至損害信用主體的合法權益,從而實現企業信息公開和權益保障之間的平衡。
三是確立保護信息安全的法律規則,包括信息安全技術管理、信息采集合法合規性管理、信息查詢程序管理等,為信息整合過程中的信息安全提供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