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偵查思維中的推理方法
- 馬前進
- 8467字
- 2019-11-22 16:20:03
第三節 刑事案件偵查思維的基本模式[10]
刑事個案偵查本質上是對刑事個案的一種認識活動。刑事個案偵查思維的基本模式是問題確認—事實調查—初步加工—偵查推測—形成競爭性偵查假說—對競爭性偵查假說進行初步篩選—導出推論—檢驗推論—鑒定偵查假說,它本質上是科學方法論中的假說演繹法在刑事個案偵查中的移植和運用。無論刑事個案案情復雜與否,也無論偵查模式是由人到案還是由案到人,偵查假說在刑事個案偵查思維中都處于中心地位。所謂偵查假說,是偵查員根據所掌握的案件有關材料,運用以往的經驗和一般性知識(包含一些生活常識和某些科學原理),對案件各要素所作的猜測性、假設性、解釋性判斷。如果以偵查假說作為分水嶺,刑事個案偵查思維的基本模式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個前后相繼又相互聯系的階段:刑事個案偵查思維的前偵查假說階段、刑事個案偵查思維的偵查假說階段和刑事個案偵查思維的后偵查假說階段。
一、刑事個案偵查思維的前偵查假說階段
公安機關受案、初查并立案后,偵查人員就開始了對刑事個案的偵查活動。刑事個案偵查思維的前偵查假說階段主要是確認問題、獲取犯罪事實材料和對獲取的犯罪事實材料進行初步加工。
步驟一:確認刑事個案中需要查清的問題
如同科研研究始于問題一樣,刑事偵查也始于問題,所以,首先要提出需要通過偵查查明的問題。偵查需要查明的問題來源于需要通過偵查查明的案件事實。既然進入立案程序,那么對于已經查明確有犯罪事實的案件,根據《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六十五條,需要通過偵查查明的問題包括:
1.犯罪行為是否存在;
2.實施犯罪行為的時間、地點、手段、后果以及其他情節;
3.犯罪行為是否為犯罪嫌疑人實施;
4.犯罪嫌疑人的身份;
5.犯罪嫌疑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動機、目的;
6.犯罪嫌疑人的責任以及與其他同案人的關系;
7.犯罪嫌疑人有無法定從重、從輕、減輕處罰以及免除處罰的情節;
8.有無其他與案件有關的事實。
步驟二:展開調查以獲取犯罪事實
刑事調查從本質上說是一種實證方法或者經驗方法,其主要方式就是觀察。刑事個案偵查中的觀察活動,不可能是純客觀的,事實上也確實不是純客觀的,偵查人員的觀察總是多多少少受到理性因素的影響。這是因為:
1.觀察受著情景和經驗意識背景的影響,而情景和經驗的交互作用產生習慣的邏輯,使得觀察都有個人的特點和定勢。
2.特殊的觀察意味著特殊意念在先,觀察已經被賦予一種解釋且框定在一個概念或者推理系統中,因此觀察也就在特殊的邏輯中進行——進一步說,觀察是受邏輯支配的。
3.觀察也會受偶然假定的影響。一個積極思索的大腦有時候會產生奇怪的邏輯,依憑假定的和想象的方式去注意和接納對象。
理論滲透觀察即科學哲學中著名的“理論滲透”(theory loaded)的理論來自于科學哲學家漢森。其實他的學說更依賴于心理學的實證。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們進行觀察時,頭腦并非白板一塊,只等事物的影像自然地投射到思維的網絡中。實際上,思維比感覺更主動,有時更快,所以難免產生錯覺。心理學關于錯覺的一些經典例證最能說明觀察中的意識滲透。
刑事調查是為了獲取事實,但是“事實”一詞有三種含義,或者說,事實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事實1:客觀事實,是現象、事件、事物本身,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能為意識所反映的對象。理論上講,這是本體論的事實。
事實2,科學事實,又稱經驗事實或實驗事實,是作為某種特殊經驗陳述或判斷,其中描述著被認識的事件和現象,它是人們關于事物比較直接、比較確實的知識。理論上講,這是認識論的事實。
事實3,法律事實,即認定事實,是在偵查中由偵查人員依據法律和客觀性而認定的事實。認定必然包含個人或者集體意志,認定事實的首要特征是利用意志來表達“事實”。
不難理解,偵查人員欲獲取的犯罪事實是一種法律事實。
步驟三:對犯罪事實材料進行初步加工
偵查人員獲取犯罪事實后,形成個案案情事實材料,其載體就是所謂的“卷宗”或者“案卷”。對于犯罪事實材料,偵查人員必須對其進行初步加工。這些初步加工工作主要是科學方法論問題,包括:
1.對刑事個案案情事實材料的真實性進行審查、甄別和認定,這就是所謂的“去偽存真”;
2.根據刑事個案案情事實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其進行分類和歸類,這就是所謂的“分門別類”,比如,哪些是關于犯罪時間的,哪些是關于犯罪手段的,哪些是關于犯罪地點的,哪些是關于犯罪嫌疑人特征的,等等;
3.根據刑事個案案情事實材料價值的不同,對其進行區分,特別是要分清哪些是關鍵的,哪些不是關鍵的;哪些是本質的,哪些不是本質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不是主要的;
4.對刑事個案案情事實材料進行必要整合,形成刑事個案案情事實材料的系統或者鏈條。
二、刑事個案偵查思維的偵查假說階段
刑事個案偵查思維的偵查假說階段無疑是偵查思維的中心階段,該階段的主要任務在于對初步加工的犯罪事實材料進行推測,得出偵查假說。
步驟四:根據初步加工的犯罪事實材料進行推測
在對犯罪事實材料進行初步加工后,不能停留于此,必須對其進行再次加工,這就是所謂的“案情分析”。對犯罪事實材料進行再次加工主要借助于思維,具體而言,就是根據初步加工的犯罪事實材料進行推測。推測是基于初步加工的犯罪事實材料、旨在形成偵查假說的推理和諸如直覺、頓悟、猜測或者想象的非推理。換言之,推測就是在一些案情事實基礎上(或者假設上)做出異于或超出這些事實(或假設)的猜測。由于推測包含直覺、頓悟、想象這些非推理形式,所以在邏輯上,“推測”一詞不等義于“推理”,推測包括了推理。
推測的要素應當包括:前提(直接或間接的觀察所得事實)、背景根據(案情背景和知識背景)、假設(假定性的前提)、推斷方式(推理、直覺、靈感和聯想)、結論和置信度。
無疑,推理是推測的主要形式。在刑事個案偵查思維中,不是所有的推理都會被運用,也不是所有的推理都會被經常使用。筆者粗淺地認為,刑事個案偵查思維中常用的推理類型主要是類比推理、假言推理、直言三段論和選言推理。不難理解的是,建立偵查假說的整體過程具有或然的性質。當然,直覺的作用不容忽視。
在這一階段,偵查人員的背景知識至關重要。可以區分專家和新手的主要方面是知識儲存中的特有知識。西蒙稱,專家的技能是以大量思想成果為基礎的,頓悟和直覺在認知中,與分析沒有明顯的界限。在較為復雜的情景中,更復雜的分析在所難免。為此,有學者提出了“偵查意識”這一概念。為了迅速、準確、及時作出推測,偵查人員必須具備諸如物證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儲備作為背景知識。
步驟五:根據推測的結論提出競爭性偵查假說
如上所述,建立偵查假說的整體過程具有或然的性質,這主要是指偵查推理的結論或者其他非推理的偵查推測的斷言具有或然的性質。無論它們在邏輯上是否相對于前提必然真,它們由于尚未訴諸證據進行檢驗,因而事實上不是必然真,而僅僅是可能真的。這種具有猜測性、解釋性、假定性、科學性、傾向性的結論或者斷言就是前述的所謂偵查假說。提出偵查假說是為了對初步加工的刑事個案案情事實材料進行合理解釋。
偵查假說是科學假說概念在刑事個案偵查思維中的移植和運用,但是偵查假說具有不同于科學假說的顯著特征。偵查假說與科學假說的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偵查人員提出偵查假說的目的在于探究事實真相,而不是發現經驗定律進而形成理論;偵查假說是關于刑事個案的特定性的具體事實猜想,而不是關于一類刑事案件的共性或者規律;偵查假說具有具體針對性,不具有普遍抽象性;在命題形式上,偵查假說的一般形式為可能單稱命題:“某刑事個案的犯罪嫌疑人可能是某人或者某些人”(由案到人的偵查模式)或者“某人可能涉嫌某刑事案件”(由人到案的偵查模式)。
由于誤解了波蘭齊姆賓斯基著的《法律應用邏輯》中互不相容的競爭性偵查假說的觀點,有些學者提出了建立偵查假說必須窮盡的要求。這種誤解是不恰當的。因為如果一個偵查假說窮盡了一切可能性,那么該偵查假說就是一個必然真實的選言命題。這樣的偵查假說既然是必然真的,其真值就是確定的,不再具有假定性和傾向性了,也就不成其為偵查假說了。
從一般假設到偵查假說,需要邏輯的審慎和保留。一般假設轉變偵查為假說應當經歷初步審查和檢驗過程,一個偵查假說建立應當是抉擇的結果(當然還保留著謹慎)。偵查假說總是滲入了偵查人員的態度,是有相當偏向性的。一種認知上不確定的問題有多種解釋的可能性,也就是說,一個考慮全面的偵查人員對問題的解釋可以作出多個不同的假設,如果我們注意到這一步驟的重要性,那么我們就會審慎地排除多樣的假設,對不能證偽的并存假設給予比較。也就是說,作為對已有案情事實的解釋,可能存在多個競爭性偵查假說。
如果連一個偵查假說也不能建立,就會出現所謂的“無頭案”,它是思維停頓于案情發現階段,無法建立偵查假說的案件。
步驟六:對競爭性偵查假說進行初步篩選
所謂競爭性偵查假說是指不可能都真的一系列偵查假說,因為對于同一個案案情事實,最接近真相的偵查假說只可能有一個,不可能有多個。既然這些競爭性偵查假說不可能都真,它們的真假程度也勢必不同,那么偵查人員沒有必要全部予以采信;由于偵查時效等法定條件的限制,偵查人員也沒有可能全部予以采信。因此,如果形成了競爭性的偵查假說,那就必然存在一個對它們進行初步篩選的程序。
對于競爭性偵查假說的選擇和評價標準,學界提出了一系列原則:內部融貫性、外部一致性、解釋廣闊性、預測成果性、結構簡單性。[11]就內部融貫性而言,如果一個偵查假說消除了內部的矛盾并且將其各個構成要素合理地聯系在一起,那么該偵查假說就更可能是真的;就外部一致性而言,如果一個偵查假說與最好的通行理論解釋一致,那么該偵查假說就更可能是真的;就解釋廣闊性而言,如果一個偵查假說有一個更廣的解釋域,即它比其他競爭性偵查假說能夠解釋更多的已知案情事實,那么該偵查假說就更可能是真的;就預測成果性而言,如果一個偵查假說是富有成果的,即能夠預測先前未知的現象,那么該偵查假說就更可能是真的;就結構簡單性而言,如果多元競爭性偵查假說都能夠解釋某一案情事實,但是其中一個偵查假說附帶較少的理論假定,那么該偵查假說更可能是真的。
三、刑事個案偵查思維的后偵查假說階段
在刑事個案偵查思維的后偵查假說階段,由于多數偵查假說不能直接訴諸犯罪實施判定真假,因此,對偵查假說只能進行間接檢驗,即通過判定偵查假說演繹推出的經驗推論的真假來逆向判定偵查假說的真假。
步驟七:從偵查假說演繹出經驗推論
偵查假說必須是可檢驗的,否則由于偵查假說不可判定真假而失去其價值。偵查假說的可檢驗性包括實踐可檢驗性和理論可檢驗性:前者是指偵查假說必須存在一個可以檢驗的可行程序;后者是指能夠從偵查假說中推出經驗推論。從偵查假說演繹出經驗推論,是指從偵查假說H中推出一個經驗推論C,形成一個形如“如果H,那么C”那樣的真實可靠的假言命題。
演繹推理是獲得經驗推論的手段,偵查的“假說—演繹”性質十分復雜,從偵查假說到經驗推論,既有嚴格的推理,其目的是獲取直接推證證據,也有不具備嚴格演繹性的推測;有的有推證目的,有的則是為了獲得推證以外的其他確證方式。所以,“演繹”應當特殊地理解為推求,推求既有直接推證的意向,也有尋求其他確證方式的意向。此外,經驗推論必須是可以直接檢驗的,即可以直接訴諸偵查證據對照以判定真假;而且,經驗推論在內容上與偵查假說是相關的。
從偵查假說演繹推出經驗推論,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推求未知的經驗事實,從而擴展證據。另一種方式是推求連接已知的經驗事實,即用偵查假說解釋已經查證屬實的其他相關事實,從而將已知事實變為證據。偵查假說的使命是解釋案情事實,不僅要求能夠合情合理地解釋偵查假說賴以形成的已知事實或者某個反常、疑點,而且還要求能夠圓滿解釋案情中的已經發現而且查證屬實的其他相關事實,彼此不沖突,這是接受一個偵查假說的重要條件。解釋的目的意在表明形成的偵查假說與案情中其他事實是不矛盾的,能夠使得這些事實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釋。由此,該偵查假說可以接受;否則,該偵查假說就不能接受。
步驟八:收集偵查證據檢驗經驗推論
經驗推論的真假必須訴諸偵查證據才能判定,其真假可以強化或者弱化偵查假說。刑事個案中的證據稱為刑事證據。對刑事證據的分類方法有很多,其中筆者比較贊同的一種分類就是根據刑事訴訟的不同階段,將刑事證據分為偵查證據、庭辯證據和判決證據。刑事個案偵查中在偵查假說形成之后收集的用于支持偵查假說的法律事實就是偵查證據。也就是說,偵查證據一定是相對于關于待證事實的偵查假說的,先有偵查假說,后有偵查證據,而不是相反。偵查假說形成之前偵查人員收集的用于推斷出偵查假說的那些法律事實不能稱為偵查證據,雖然它們也可以轉化為偵查證據。
檢驗偵查假說演繹得出的經驗推論旨在對經驗結論進行調查和科學鑒定。其目的是要判明經驗推論事實上是真是假。如果無法判明,則推論對偵查假說是沒有支持意義的。檢驗經驗推論是受科學水平、經驗水平、組織能力、時空條件乃至檢驗成本制約的。同時,檢驗還有法律和倫理的限制。檢驗這些推論必須認真、仔細而慎重,甚至需要采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術合理確定其真假。偵查證據雖然可能不能直接判定偵查假說的真假,但是可以直接判定偵查假說演繹出的經驗推論的真假。因此,這一步是為了確定經驗推論C的真假。檢驗經驗推論的結果是:
(1)經驗推論C假;
(2)經驗推論C真:
(3)經驗推論無法確定真假。
經驗推論的真假非常重要和必要,因為它的真假可以逆推偵查假說的真假。因此,偵查人員在這一步必須非常謹慎。
步驟九:由經驗推論的真假逆推偵查假說的真假
1.從經驗推論C的假逆推偵查假說H假
由“經驗推論C假”結合“如果H,那么C”可以推出“H假”,這意味著偵查假說H被經驗推論所證偽。如果經驗推論是偵查假說嚴格演繹出的,那么偵查假說因為經驗推論不成立即被推翻。譬如,刑事案件中的“不在場”或“沒有作案時間”的事實或者鑒定的人身否定是對偵查假說指及對象的否定。這個推理是演繹推理形式,其結論是必然的,因而偵查假說被否定,必須另立新的偵查假說或者訴諸其他競爭性偵查假說,需要重復上述兩個過程(七)和(八),甚至有可能重新審查步驟(一)。當然,證偽的線索也可以擴大,但由于它的必然性質,只要偵查證據做實,一個偵查證據就可以推倒偵查假說。
刑事個案偵查的目的是探求個案案情事實真相,而不是維護偵查人員也已形成的關于該刑事個案案情事實的某種信念。一個偵查假說被證偽,特別是導致偵查人員某個信念的偵查假說被證偽,在認知上就是減少了一種錯誤或者犯錯的可能性,在接近真理的道路上就前進了一步,所以并不能強調這是認知的失敗。所以,偵查人員應該解放思想,放棄偏見和思維定式,把偵查假說證偽的考驗視為機遇,反而可能取得新的認識。
如果所有競爭性偵查假說均被證偽而又暫時不能提出新的偵查假說,就會出現所謂的“斷線案”,它是思維停頓于偵查假說被證偽之后,無法建立新的案情假說的案件。
2.從經驗推論C的真逆推偵查假說H可能真
由“經驗推論C真”結合“如果H,那么C”可以推出“H可能真”,這意味著偵查假說H被經驗推論所確證。確證推理是并非絕對肯定的推理,從形式上看它采用的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后件式,從演繹的角度看,是無效的;從歸納的角度看,稱為逆推理,是或然的。由于這個推理不是必然的,偵查假說只能得到或然性的支持,因此只能說偵查假說被確證,而不能說偵查假說被證實。有人把偵查假說的確證歸結為一個回溯推理過程。特別是,如果基于偵查假說的預測被證實為真了,那么就傾向于表明偵查假說是真的。
確證的結果應當達到完整地提出案情基本解釋和過錯解釋。從本質上說,偵查假說的確證是指每一條偵查證據與偵查假說形成的邏輯關系,確證需要若干偵查證據形成一個體系,它們必須使得偵查假說為真的概率極高,而反面合理懷疑的概率極低,這樣解釋,是因為邏輯確證的推理形式無論如何都是或然的,這便留下了依靠偵查人員經驗和全面職業素質來判斷的一個非邏輯空間。
有偵查證據證實的經驗推論C對于偵查假說H而言確實是一個有力的證據,但支持方式是或然的。因為可以有多種解釋,要排斥與偵查假說H不同的其他競爭性偵查假說,一種方法是提高經驗推論C和偵查假說H之間的邏輯聯系強度;另一個常規的方法是增加證據,即,要提高偵查假說H的支持概率,通常的方式是擴大推演的線索,比如:
(H→C1)∧C1├H;
(H→C2)∧C2├H;
(H→C3)∧C3├H;
……
(H→Cn)∧Cn├H。
這樣的偵查假說H為真的可能性更大,偵查假說H接近于惟一的解釋,但是這種方式永遠達不到必然確證,只能到達最大程度的確證——最大程度的確證意味著偵查人員可以移送偵查起訴,提出訴訟建議了。
為了提高偵查假說的確證度,可以采用綜合鑒定法,必要時訴諸偵查實驗。綜合鑒定法從實驗角度回到了消除偵查假說確證模式或然性問題的實際方案。雖然偵查假說的證實是不可能的,但是提高偵查假說的確證度確實可能的和可行的。
如果偵查假說不能被確證,需要重復上述過程。已經提出的偵查假說如果得不到確證,必須考慮其他競爭性的偵查假說或者提出新的偵查假說。
3.從經驗推論C的真假不確定逆推偵查假說H真假不確定
偵查假說H真假不確定意味著偵查假說既不能被證實也不能被證偽,這時就會形成所謂的“懸案”,它是思維停頓于確證的抉擇,案情論證陷入無法否證又無法確證狀態的案件。這種情況下,推定抉擇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說偵查假說是存在被推翻的可能性的,不然它就不能稱為偵查假說,這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觀點,但是很多人忽略了偵查假說檢驗的第三種情況,即:確證的努力不是那么成功,而證偽的努力也不是那么成功,偵查假說的真假處于懸疑狀態。這對于個案探索來說,非常正常。因此,偵查假說可以懸疑,并非必然可以確證。
在承認證偽與確證邏輯地位平等的基礎上,優先考慮證偽。所謂平等的地位,是指確證的思想和證偽的思想都要在理性上受到同等重視,從方法論上看,支持一個偵查假說并不一定要從正面確證開始,也可以從反面反駁開始,因此,并非一個思想先被接受(也只是傾向接受,而非確定了的),其他反駁的思想就理所當然地沒有了邏輯對立的力量。須知,證偽和確證是澄清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如果不給證偽以平等地位,必然就意味著讓確證的思想逃避檢驗。在對偵查假說的確證過程中,其實主張確證的一方應當有兩面思維,即,既努力確證,同時努力反駁。后者是不可忽略的,認知意義顯而易見:如果一個偵查假說是不可反駁的,那么它等于被確證;如果一個偵查假說在反駁中有些許的動搖,那么確證的難度就不是些許增加而是嚴重地增加了;如果一個偵查假說可以被反駁(不等于一定證偽),那么確證就必須消除這個反駁,在沒有消除它之前,偵查假說是存在疑問的,從而不能得到確證。
偵查假說的確證和證偽具有不對稱性,證偽優于確證。雖然偵查人員更加傾向于確證一個偵查假說,而有意無意地回避證偽一個偵查假說,但是從理性上說,偵查人員應該優先嘗試證偽一個偵查假說,而不是優先嘗試確證一個偵查假說。偵查人員與其致力于確證偵查假說,不如致力于證偽它,設法使得提出的偵查假說經受盡可能多的檢驗,有意識地冒偵查假說被證偽的危險。這具有重要意義:如果這種努力沒有成功,無疑使得被檢驗的偵查假說獲得了很高程度的支持和為真的概率,也提高了偵查人員對它的置信度;如果這種努力成功了,該偵查假說就得放棄或者修改,其他競爭性偵查假說特別是新提出的偵查假說無疑也獲得了更高的概率和置信度,這將使得偵查工作少走彎路。其實,證偽偵查假說的意義恰恰在于偵查人員知道犯了錯誤,需要重新檢視自己的推理過程,這難道不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嗎?
從刑事個案偵查的九步三階段可以看出,刑事個案偵查既需要實證方法,也需要推理方法;既需要邏輯,也需要科學方法論;既有形式因素,也有背景知識等實質因素的參與。當然,在不同的步驟或者階段上,邏輯和科學方法論的作用方式和比重是不同的。就推理而言,以偵查假說為分水嶺,刑事個案偵查思維中的推理可以分為旨在得出偵查假說的發現式推理和旨在判定偵查假說真假的檢驗式推理。
[1] “一堆尸塊背后的血案”,載《現代快報》2009年8月10日。
[2] [日]西村克己:《邏輯思考力》,邢舒睿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2頁。
[3] 張掌然、張大松:《思維訓練》(第一版),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3~35頁。
[4] 劉洪波等:《偵查思維謀略》,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7頁。
[5] 劉洪波等:《偵查思維謀略》,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7頁。
[6] 劉洪波等:《偵查思維謀略》,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7頁。
[7] 劉洪波等:《偵查思維謀略》,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8~9頁。
[8] [美]威廉姆·沃克·阿特金森:《邏輯十九講》,李奇譯,新世界出版社2013年版,第68頁。
[9] 劉洪波等:《偵查思維謀略》,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7~8頁。
[10] 本節內容作者曾發表于《武漢公安干部學院學報》2016年第1期。
[11] [美]帕特里克·赫爾利:《簡明邏輯學導論》(第10版),陳波等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453~45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