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算法律問題國別研究
- 傅宏宇 張明媚
- 1169字
- 2019-11-22 16:21:40
七、日本預算審查監督
概括地說,日本已經構建起“四位一體”的預算審查監督制度。四位是指財政部、議會、會計檢查院和居民訴訟是日本預算審查制度的四個主體。一體則是指日本完善的預算審查制度:在預算編制、執行、決算等的各個方面嚴格把控;財政監督、審計監督、國會監督和公民監督相互配合。
(一)財政監督
日本的財務省除了在預算編制程序中扮演重要角色外,還承擔著監督其他政府部門的預算執行的職能。政府各部門機關的負責人制訂預算期內支付計劃的日程表后,必須獲得財務大臣的批準。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對預算作移用、挪用和職能轉化等進行調整時,財務大臣也有一定的監督職權。例如,根據《財政法》第33條的規定,各省廳的部局之間及部局內部的各“項”之間進行移用,需要以預算形式報經國會審議通過,并得到財務大臣批準;在各“目”之間移用,取得財政大臣許可即可。對于不同級別的預算,采取有區別的監督方式,這是日本財政法律制度合理性的體現,也大大提高了監督效率。
(二)議會監督
預算一經議會批準,即生效為《預算法案》,政府便負有義務貫徹執行。當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其進行調整時,較高級別的預算也需要經過議會批準。議會在審批財政支出時,無權增加支出規模,但是可以減少或壓縮支出額度。對于會計檢查院審計報告中存在的問題,應當是議會審查的重點內容。
(三)審計監督
如果說議會監督是一種政治行為,那么會計檢查院的監督則是一種法律行為。會計檢查院從法律角度,獨立行使審計職能,對決算合法性進行審查。會計檢查院的審計重點是中央財政的收支和國有財產的運營。審計報告會連同決算報告一起由內閣提交議會進行審議。
(四)公眾監督
日本《地方自治法》在第9章第10節“居民的監查請求及訴訟”中指出,該制度的直接目的是防止和糾正地方公共團體職員違法或不當的財務會計行為,制度的實施為居民提供了參加地方政治與地方行政、維護地方利益的方式,并對地方公共團體財務會計的營運進行監督。
日本居民的監督請求及訴訟制度由兩階段構成。根據《地方自治法》第242條之一,第一階段是居民監督請求,即普通公共團體的居民如果認定普通地方公共團體的行政首長、委員會或委員以及該普通地方公共團體公務員,具有違法或不當行為時,可以附證明事實的書面報告,向監查委員提出監查請求。如果認定請求沒有理由,則附理由書面通知請求人并同時予以公示;如果認定請求理由成立,則向有關主體發出勸告,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內采取必要措施,并將勸告內容通知請求人并予以公示,情況緊急或危害重大時,監查委員可以勸告立即停止行為。根據《地方自治法》第 242條之二,第二階段是居民訴訟請求,即居民可以向法院提起以下訴訟請求:中止該執行機關或公務員的全部或部分行為;取消或確認該行政處分無效;確認該執行機關或公務員玩忽職守事實;向該執行機關或公務員提出對相關方損害的賠償或不正當利益的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