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算法律問題國別研究
- 傅宏宇 張明媚
- 1888字
- 2019-11-22 16:21:40
八、結語
日本現行的預算制度基本框架由“憲法—財政法—會計法—預算決算及會計令”等組成,基本符合現代預算國家的“財政民主主義”要求。日本預算立法層次分明,界限清晰。預算職能機關權責明確,分工合理。
財務省是預算編制的主要機關,財務省在編制完成概算后提交內閣討論,內閣討論通過后提交國會。國會預算委員會是預算審議的主要機構,參眾兩院預算委員會人數均為兩院下設所有委員會之眾。預算委員會內部又分為數個小組委員會,設有顧問團,協助委員解決專業問題。預算委員會還設有一個專門理事會,協調各黨派發言次數及時間。日本會計檢查院是獨立的審計機關,審核國家收支決算,并于次年將決算及審核報告一同提交國會。為保證會計檢查院之獨立性,人事及財政均另有安排。
日本將中央政府預算劃分為一般會計預算、特別會計預算和政府關聯機構預算;地方政府預算劃分為一般會計預算與公營事業會計預算。預算案內容包括預算總則、年度收支預算、跨年度經費、結轉經費以及國庫舉債行為。
預算編制程序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首先完成年收支預測,然后進行年收支概算,概算書在第二階段形成后即向社會公開,接受復核與異議,經過調整后的概算方案提交內閣會議決定后形成預算草案。
預算審議程序由國會眾、參兩院對政府預算草案進行審議和批準,財務大臣需要針對預算草案的編制方針、內容和特點、財政金融政策、經濟現狀等,分別在眾議院和參議院進行演說。演說結束后,分別在眾議院、參議院進行表決,如果參議院和眾議院的意見不一致,則由兩院召開協商會議。如果仍不能取得一致,則以眾議院的決議為準。
預算獲得批準以后,就進入執行階段。政府各部門機關的負責人必須制訂出預算期內支付計劃的日程表,并獲得財務大臣的批準。在預算執行過程中,可以對預算作移用、挪用和職能轉化等進行調整。日本預算科目分為類、項、目。移用是在“類”科目之間進行,而挪用是對“項”經費的變更使用。
預備金是一種預留基金,可以根據內閣的職責和權限進行支出。但是,內閣應當確認將預備金用于合理用途,并得到國會的事后批準。如果在國會召開期間使用預備金,則屬于補正預算,須經國會表決。此外,還有規定了大致用途的特定預備金。預備金的使用也需要通過特定的程序。
日本政府分為中央、都道府縣和市町村三級,后兩者被稱為地方自治體。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事權劃分明確,地方事務分為地方政府的自治事務和受托事務,中央對地方政府的自治事務不會直接進行干涉,而是采用建議、勸告、資料提交請求、協商、更正請求的方式進行指導。而在受托事務上,中央可以對地方政府進行適當干預,干預方式為建議、勸告、資料提交請求,協商、同意、許可、認可、更正指示、代替執行等。因為地方政府之間在人口、收入來源、環境等方面的不同導致財力差異比較大,所以日本中央政府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手段調節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轉移支付的方式主要有地方轉移支付稅、國庫支出金和地方交付稅。地方轉移支付稅是一般性轉移支付,其用途完全由地方政府決定,中央政府不對其進行限制或附加任何條件,地方轉移支付稅按照一定比例從五大國稅中提取。地方轉移支付稅又可以細分為普通轉移支付稅和特別轉移支付稅。其用途完全由地方政府決定,中央政府不對其進行限制或附加任何條件。對國庫支出金的用途,地方政府沒有自由裁量權。
按照國債融資目的,目前日本國債分為四類:新財政資源債(包括建設國債和特別赤字彌補國債)、復興債、調換國債(償債國債)和財政貸款資金特別賬戶(FILP)國債。在國債發行上,財務省與日本銀行密切配合,財務省決定國債的發行數量、發行時間和發行條件等,日本銀行作為財政代理機構,代表財務省進行國債拍賣和債務償還。日本地方債由總務省負責,每年末制定下一年度地方債發行計劃。地方政府和公營企業享有借債權利。日本地方債實行協商制。一般情況下,地方自治團體或供應企業發行地方債只要獲得地方自治體議會的認可即可,無需經過現任總務大臣(都道府縣)或者都道府縣知事(市町村)的許可。獲得協商認可的地方債納入地方財政計劃,享受中央政府的優惠政策,而沒有獲得協商認可的地方債,中央政府則不再承擔其融資財源和償還財源,必須完全依靠自己或市場來解決地方債融資與償還問題。赤字率、實際債務率過高的地方政府和公營企業發債必須經過總務大臣或都道府縣知事批準。
在預算審查監督方面,日本已經構建起“四位一體”的預算審查監督制度。四位是指財政部、國會、會計檢查院和居民訴訟是日本預算審查制度的四個主體。一體則是指日本完善的預算審查制度:在預算編制、執行、決算等的各個方面嚴格把控;財政監督、審計監督、國會監督和公民監督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