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外國刑事執行的歷史發展

人類社會自從國家形成以來,普遍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變遷。作為國家法律制度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刑事執行制度,也隨著社會形態的變遷而向前發展。當然,外國刑事執行制度發展也不例外,其發展流程,雖不可能整齊劃一,但也呈現了犬牙交錯、向前發展的狀態,展示了曾經各自存在過的歷史痕跡。

一、外國奴隸制時期的刑事執行

(一)外國奴隸制時期的刑事執行思想

1.同態復仇。

西方進入奴隸社會后,原始的血親復仇被同態復仇所取代。隨著奴隸制國家的建成,出現了用以囚禁俘虜、奴隸和違法犯罪者的場所,即奴隸制的監獄。這一時期,懲罰犯罪的方式主要是死刑、肉刑以及放逐,監獄只是拘押待審的刑事被告人和等待執行死刑和肉刑的已決犯的場所。

2.報應主義。

就是所謂的“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典型形態。在報復刑理論下,除了犯罪人需要向受害人(廣義上也包括社會)付出同等代價外,還有對犯罪人進行道德譴責的意義,即被告人的行為應當具有可譴責性。直接針對被告人的生命和身體加以施行的刑罰居主導地位,而罰金刑和資格刑的執行則是作為生命刑和身體刑的補充。

(二)外國奴隸制時期的刑事執行制度

人類進入了奴隸制社會后,古代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中國號稱世界五大文明發祥地。這些奴隸制文明國家,設置了管理社會的國家機關,頒布了法律,經濟發展、社會管理、文化活動都穩定有序,形成了強大的統治階級集團,神廟、儀典場所、城防工事、監獄等發揮著壓迫統治人民的重大作用,刑事執行成為國家的例行公務。尤其是死刑的執行,幾乎成為武力展示的平臺。“劊子手們得到指示,要把各類死刑作為觀賞節目來執行,過程拖得越長越好。”}fo

1.古代埃及制裁犯罪的刑罰方法有生命刑、肉體刑、自由刑、勞役刑、恥辱刑等。

對欺詐、盜竊、偽造印章和貨幣、私制度量衡的犯罪,處以損害肢體的肉體刑;對違反誓言、殺人、誣告犯罪,處以死刑;對殺父的罪犯,處以凌遲或以火燒死的死刑。對犯國事罪的罪犯,不僅處死后將其尸體拋入河中,而且還實行株連。執行死刑的方法很多,肉體刑執行方法內容有割手、割鼻、割舌、割耳、割生殖器等,恥辱刑的執行方式之一是把犯罪人綁在行刑架上游街示眾。自由刑的執行是由監獄完成的,此外,監獄還用來囚禁俘虜、奴隸。古埃及,用于監禁未決犯、等待執行的已決犯、囚禁俘虜、奴隸和違法犯罪人的場所,成為人類最早的行刑機關,也是人類現代監獄的雛形。

2.古代巴比倫以《漢穆拉比法典》聞名全世界。

法典規定的刑罰措施主要有生命刑和肉體刑,生命刑的執行措施主要有火焚、水溺等,肉體刑的執行措施主要有挖眼、割耳、割舌、割乳房、斷指等。

3.古印度創造了輝煌的古印度法,包括婆羅門教法、佛教法和國王的敕令。

古印度奴隸制時期規定的刑罰主要有生命刑和肉體刑,生命刑的執行方法主要有火刑、熱油刑、尖棒串死刑、溺死刑等,肉體刑的執行方式主要有斷舌、斷手、斷肢、斷腳、切除兩唇、切除陰莖、燒紅刺刀穿口刑、肛門刑等[1]

4.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其中以雅典法最具代表性。

雅典法中常用的刑罰措施主要有死刑、肉體刑、恥辱型、自由刑、流刑、財產刑等,肉體刑的執行措施有鞭笞、烙印等,自由刑的執行方式有剝奪自由、出賣為奴等,其中剝奪自由是由監獄負責執行的。

(三)外國奴隸制時期的刑事執行特征

外國奴隸制時期的刑事執行,各國會有不同的差別,但總體上都呈現以下特征:

1.刑罰執行具有宗教色彩。

奴隸制社會把原始宗教改造成國家宗教,在統治上其欺騙性就更巧妙了,“君權神授”,“替天行刑”令人無可非議。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是刻在玄武巖圓柱上的,這根石柱上端刻著漢穆拉比王由太陽神親手授予他“權標”的浮雕,以示神意的具體化、法條化。古印度的《摩奴法典》則以神話的內容充斥篇幅,法典的條文以摩奴與眾大仙的問答形式出現。其他奴隸制國家也是如此,刑罰是神意報應,把違反宗教方面的犯罪作為懲罰的重點。

2.刑罰執行具有不平等性。

奴隸制社會時期,基于奴隸是一種“會說話的工具”的觀念,毫無例外地在任何事情上不把奴隸與其他人同等對待,刑罰適用、執行上同樣如此。根據《漢穆拉比法典》的規定,刑罰的輕重除與罪行大小有關外,還與犯罪人和受害人的身份、社會地位有密切關系,對自由民、被征服者的刑罰較輕,對奴隸的刑罰較重。

3.刑罰執行具有殘酷性。

由于奴隸主懼于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奴隸制國家普遍以對付敵人、動物的殺戮手段對付犯罪人,因而刑罰極其殘酷,普遍地以生命刑、肉體刑為主要刑罰手段。不僅把死刑的適用居于刑罰之首,而且執行死刑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絞刑、斬首、車裂、五馬分尸、活埋、火焚、水烹、油煎等,濫施酷刑。肉刑的執行方式同樣極其殘酷,包括斷手、刖刑、剜眼、割耳、割舌、宮刑等。

在奴隸制國家,“以命抵命”“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報復主義占統治地位,刑罰以及刑事執行制度是在原始、愚昧的文化和意識形態基礎上產生的,是由人身的強制剝削制度決定的。

二、外國封建制時期的刑事執行

(一)外國封建制時期的刑事執行思想

公元五世紀羅馬帝國滅亡以后,歐洲進入了教會與王權共存的中世紀,教會與王權經歷了從最初的對峙到最終的結合。因而,中世紀的行刑思想必然蘊含于教會和王權這兩個層面。

1.集權與威懾并重。

中世紀的歐洲,封建專制的絕對主義原則導致集權政治是其顯著標志,在集權政治的條件下,運用刑罰來鎮壓犯罪、威懾社會、維護統治。刑罰制度無須過多地考慮罪刑的平衡關系,行刑因此變得十分暴虐和殘酷。

2.世俗刑與宗教刑并行。

在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在歐洲大陸的影響不斷加強,這種影響不僅體現在世俗法律的內容中,而且還表現為一套獨立的、與世俗法律并駕齊驅的,有時甚至凌駕于世俗法律之上的教會法律。教會設有自己的監獄,有自己的行刑系統,這些監獄關押著被判處監禁及免處死刑的異教徒。教會監獄與行刑對后來西方監獄與行刑有較大的影響,但與現代執行自由刑場所的監獄,以及現代行刑制度仍然有本質的區別。

(二)外國封建制時期的刑事執行制度

1.法國行刑制度。

到中世紀時,封建制法國出現了生命刑、肉體刑、榮譽刑等刑罰。死刑的適用占絕對多數,執行方式五花八門且非常殘酷,主要有絞死、斬首、車磔、四馬分尸、活埋、火焚、水煮、油炸等。肉體刑則有斷舌、割舌、剜眼、割耳、刖刑、宮刑等執行方式,監禁則僅是針對待審犯或嫌疑犯而使用的臨時羈押措施,作為一種刑罰適用于已決犯則始于十三世紀時的宗教裁判所。宗教裁判所又稱為異端裁判所,是中世紀天主教會設置的裁判和迫害異端的特殊法庭,可判處的最重刑罰有終身監禁刑和焚刑,監禁執行場所有教堂、修道院、城堡、洞穴牢獄、地牢、土牢等。牢房多為獨居監房,暗無天日,監管方式非常不人道,囚犯必須面對四壁,毫無例外地加戴鐵鏈。后來,監禁對象逐漸擴大,除異端外還監禁無力還債的債務人以及盜竊、搶掠犯罪等刑事犯。在十五世紀前,監禁刑適用的范圍極其有限,監禁刑行刑或關押的場所主要有地牢、城堡監獄、修道院監獄。

2.俄國行刑制度。

十八世紀下半葉,整體而言,俄國屬于封建農奴制國家。為鞏固封建專制統治,葉卡捷琳娜二世采取了一系列強化統治的措施,如頒布了《全俄帝國各省管理體制》的敕令。以后,仍沿用1649年《阿列克塞·米哈依維奇法典》即《會典》、1716年的《軍事條例》。《會典》是一部諸法合體的法典,包括國家管理、訴訟、民事、刑事等方面的法律內容。刑罰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的是死刑和肉體刑,雖然出現了自由刑,但自由刑的地位無足輕重,這是由封建農奴制的社會性質所決定的。刑罰制裁措施極其殘酷,僅死刑方法就達30多種,如斬首、絞刑、溺刑、焚刑、活埋等;殘害身體的肉體刑和體罰刑的方式繁多,數量可觀。許多條文規定了監獄監禁,也就是自由刑,而且大多與體罰刑(如鞭笞)、肉體刑(如剁手、刖足、削耳)合并適用,有的還與流刑合并適用。在俄國執行監禁刑的監獄種類繁多,綜合其建筑特色、歸屬管轄、關押對象等因素,可分為要塞監獄、修道院監獄、普通刑事監獄、感化院式監獄、習藝式監獄。十八世紀后期到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封建農奴制俄國的行刑制度非常野蠻殘酷,公開確認并廣泛使用身體罰方式,專門適用增加服刑人痛苦的刑具,如鐵頸圈、枷、老虎凳、鐐銬等,光鐐銬就有手銬、腳銬、脖銬、腰銬等好幾種。

3.德國行刑制度。

德國封建制時期的刑罰體系由生命刑和肉體刑組成。剝奪自由的做法最早出現于法蘭克王國時期,當時主要用于免除死刑的赦免措施,以關入地牢的形式出現,地牢就是那個時期的監獄。公元726年,倫巴德王國的法律規定“對盜竊罪處以一至二年羈押”,標志著以剝奪自由為內容的自由刑的出現。到中世紀時,除巴伐利亞外,其他所有德意志王國都把剝奪自由當作“法定的赦免刑”適用于被廢黜的貴族。在德國的紐倫堡,至今仍保留著此類監獄的遺跡。在封建制時期的德國,自由刑雖逐漸開始使用了,但其地位微不足道。監獄主要用于臨時待審、待刑羈押,因為,生命刑和肉體刑獨占鰲頭之下,一旦作出判決執行刑罰不是將犯人處死就是將其肢體損害。

4.日本行刑制度。

從公元七世紀初年到公元十九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封建時期。這個時期的日本在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等諸多方面深受中國的影響,刑罰體系是由笞、杖、徒、流、死五刑構成的。其中,笞刑、杖刑各分為五個等級。流刑按照流放地的距離分為遠流、中流、近流三個等級,死刑有絞殺和斬殺兩種。此外,五刑之外還有沒官、降爵位等。當時已設有監獄了,主要關押未決犯,還給未決犯加戴刑具。后來,死刑的執行方式發展為絞殺、斬殺、格殺三種,格殺是先游街示眾然后毆打致死的執行方式。到公元1742年,刑罰體系中的刑罰種類有所增加,刑罰種類有生命刑、肉體刑、監禁刑、流刑、財產刑、身份刑和榮譽刑。封建時期的日本,使用最多的是流刑。實踐中,武士被處以流刑則會成為流浪者,庶民被處以流刑就會淪為無居所者,因而他們流散于社會,不利于社會治安秩序,常因生活所迫不得不重新犯罪。

(三)外國封建制時期的刑事執行特征

外國封建制時期的刑事執行,各國因國情不同,差異也很明顯,但從行刑的總體狀況來說,還是有很多共同的特征,主要是:

1.殘酷地執行刑罰。

封建制國家的形成,不論是從原始氏族直接轉入的,還是從奴隸制國家過渡而來的,相應的封建制國家的法律或者是直接來自原始習慣,或者是由奴隸制法逐漸演化而成的。普遍而言,封建制國家的刑罰主要有生命刑、肉體刑、恥辱刑、財產刑,不僅刑罰設置嚴厲,死刑、肉體刑的執行也極為殘酷。雖然以后出現了自由刑并逐漸取代了肉體刑,但監獄執行自由刑的殘酷程度并不亞于肉體刑。

2.按等級特權執行刑罰。

歐洲封建國家推行等級制度,不僅反映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在刑事司法制度中,表現得也很充分,對不同等級的違法犯罪者以及被害人的等級身份,規定有不同的量刑標準,實行同罪不同罰,刑罰適用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而且,監獄囚犯待遇等級分明。社會上層人士,如僧侶、貴族判刑入獄后,雖然失去了自由,物質生活方面條件還是相當舒適的,不僅可以得到一些生活用品,而且可以隨身帶著仆人服侍,獄內活動的自由度也很大。與這些上層人士相比較,監獄里一般百姓則可以說是缺少生存的最起碼條件,牢房里黑暗潮濕,空氣不通,饑寒交迫,飽受虐待、摧殘,許多囚犯未到刑滿便喪生于監獄。

3.宗教參與執行刑罰。

十三世紀歐洲出現宗教裁判所后開始關押已決犯。中世紀的歐洲,許多國家實行政教合一,宗教有很大的影響力,教會在社會生活中有許多特權;在司法領域,教會也擁有自己獨立的審判權,行使行刑權。教皇還發布通諭,強調只有教會才有解釋教會法規和審判異端的權力,裁判官直接向教皇負責。[2]所不同的是,宗教裁判所作出的裁判,執行場所往往也是安排在教堂和修道院內。宗教監禁場所關押的對象主要是宗教異端分子,同時,也關押一般的刑事犯。

4.監獄行刑逐步登場。

在封建社會,由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交易活動頻繁,在貿易活動中訴訟和犯罪不斷增加。由于犯罪人數的增多以及生命刑、肉體刑在經濟上的無意義,歐洲許多國家開始把犯罪人放在監獄行刑。出于社會需要,封建國家的統治者開始用法律規范行刑和行刑場所,逐漸成為普遍做法。歐洲中世紀的刑罰思想是以生命刑和肉體刑為基礎的,剝奪自由的監禁刑雖已出現但在當時的刑罰體系中并不占支配地位,其作用可以說是微不足道的。

三、外國近代資本主義時期的刑事執行

(一)外國近代資本主義時期的刑事執行思想

十七世紀,啟蒙思想家從人文主義、自由主義的角度出發,對封建社會的全部上層建筑發起了全面進攻,從而使得自由、平等、博愛、人權等新的價值觀念深入人心。受啟蒙運動以及大工業化生產的影響,外國尤其是西方國家近代行刑思想變得豐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幾種:

1.啟蒙主義刑罰思想。

啟蒙運動時期,新興資產階級激烈抨擊宗教的刑罰觀和封建行刑專擅的制度,以孟德斯鳩和貝卡利亞為代表的啟蒙主義思想家,在刑法領域內提出了同宗教行刑觀尖銳對立的人文主義行刑思想。啟蒙主義行刑思想對于整個歐洲社會解放人性、擺脫教會的桎梏、廢止封建的刑事專擅制度發揮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同時成為監獄行刑制度的改革中分類關押的重要指導思想。

2.自由主義行刑思想。

以自由資本主義思想為原則的行刑思想更加強調犯罪預防的功能,將一切可利用的手段都視為伸張社會正義的措施。正是在這一思想的作用下,社會將控制犯罪的重要歷史使命附加于監獄的行刑,從而為近代監獄分類制度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3.實證主義刑罰思想。

實證主義刑罰思想是以犯罪人為核心,提出犯罪人不是法律上的一個抽象概念,而是一個生活在社會里的具體存在。刑罰的運用在于社會防衛的尺度,刑罰的裁量以“危險狀態”的性質為依據。因此,行刑的終極目的在于“社會復歸”。

(二)外國近代資本主義時期的刑事執行制度

前述三種刑罰思想各有優劣,在它們的影響下,西方國家的監獄行刑制度發生了很大的改觀。

1.近代監獄行刑制度的形成。

西方近代監獄的產生可以說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產物,確切地講,產生于十六世紀西歐各地感化院。近代資本的原始積累,使大批的農民失去土地,流浪街頭,而正待興起的工業革命又急需大批的自由勞動者。充斥街頭的流浪漢和乞丐,不僅嚴重影響城市的社會治安,而且妨礙著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順利進行。在這種情況下,有關當局便收容這些流浪漢和乞丐,組織他們進行勞動。這一時期被稱為西方行刑史上的矯正院時期,其中最為著名的是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矯正院。阿姆斯特丹矯正院建立了一套獎懲嚴明的規章管理制度,被認為是近代自由刑和監獄行刑的開端。十七世紀,矯正院開始收容一般犯罪人,后逐漸演變為純粹的監獄。近代監獄的職能是執行自由刑,而隨著自由刑的廣泛適用,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導致的罪犯數量的驟增,監獄人滿為患。受物質條件的限制,“監舍破舊、陰暗、潮濕,老幼同房,男女同席,交叉感染嚴重,瘟疫疾病流行”,這也在十八世紀引發了英國和美國的監獄改良運動。

2.監獄分類制的產生。

1595年,荷蘭建成了著名的阿姆斯特丹監獄,專門關押男犯,這是近代監獄史上第一次按性別進行分類。兩年后,荷蘭監獄又設立了女犯監獄,形成了完整的性別分類原則。十七世紀中后葉,由于啟蒙運動的影響,法學領域內產生了反對封建刑事專擅制度、強調天賦人權、嚴格貫徹罪刑法定主義的歷史呼聲。在行刑制度的設置上逐漸形成了以自由刑為主體的刑罰體系,分類制應運而生。

3.獨居制與沉默制的形成。

在歐洲監獄改革運動的影響下,十八世紀末,美國也掀起了監獄行刑改革運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賓夕法尼亞州的獨居制和紐約州的沉默制。獨居制和沉默制是一種更為嚴格的監獄行刑分類制度。

(1)獨居制,亦稱“分房制”,因發端于美國的賓夕法尼亞,故又稱“賓州制”。這種制度讓犯人單獨拘禁,晝夜完全隔離。但是,除了避免犯人之間相互傳染惡習外,獨居制并未帶來超過雜居制的“文明”。它使犯人終日在苦悶無聊中度日,精神上備受折磨和痛苦。由于獨居制的種種弊端,因此,這種制度在美國實行的時間不長,即被以后所產生的沉默制所取代。

(2)沉默制,1823年起源于美國紐約州的奧本監獄,又稱“奧本制”“雜居制”或“集體制”。這種監獄管理的主要特點是:犯人夜晚單獨監禁,白天則在獄內或場地上集中勞動。

(三)外國近代資本主義時期的刑事執行特征

隨著近代資本主義在西方各國興起,這一時期西方各國的刑事執行特色紛呈,其共同點具體可歸納為:

1.教育刑逐漸成為主導。

教育刑時代,人們對行刑的認識逐漸由經驗過渡到了理性,對生命刑、肉體刑的負面作用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教育刑把行刑建立在人性基礎之上,倡導行刑觀念的變革,從刑罰的懲罰性過渡到刑罰的矯正性,通過各種矯正措施使罪犯不再犯罪;應用科學研究刑罰,突破了規范的狹窄視角,刑罰不再是對犯罪的機械式的法律規定,而是抗制犯罪,尤其是矯正罪犯的一種手段,以此為指導思想進行刑罰立法;自由刑居于刑罰體系的主導地位,并構成教育刑的基本框架,由監獄行刑付諸實踐,則是必然的。

2.自由刑是教育刑思想的最佳載體。

生命刑使得對罪犯的教育毫無意義,肉體刑血腥地殘害肢體的教訓給人們的威懾,在統治者看來,要勝過教育給人的啟迪作用。但行刑實踐表明,殘酷的生命刑、肉體刑,并沒有控制住犯罪,更沒有壓住犯罪激增的勢頭,因而,人類就轉向求助于自由刑,在監獄關押罪犯的期間對他們進行各種形式、各種內容的教育矯正活動。自由刑給教育刑思想提供了借以實施教育矯正活動的時間、空間、對象條件。從此意義上講,自由刑的執行就是教育刑思想的實踐過程,自由刑顯示了教育刑的強大生命力,自由刑取代生命刑、肉體刑是勢之所趨。

四、外國現代資本主義時期的刑事執行

(一)外國現代資本主義時期的刑事執行思想

1.自由意志論。

常被譯為自由人主義、自由意志主義、自由至上論。其主要觀點是:在不侵犯他人人身和財產的前提下,一個人有絕對的自由去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而在何謂侵犯他人的問題點上,則有許多不同看法。但通常的共識為,在行為上表現出不尊重他人權利的人應該受到制裁,包括以監禁、緩刑、假釋等方式約束他們的自由,這些準則通常與現代民主社會一致。西方國家在這些問題上,便是以自由意志主義者的主張作為基礎的功能準則的。

2.報應主義。

報應主義刑罰基本理論是建立在罪犯應受刑罰的認識基礎上的。其主要內容包括:第一,根據罪行的嚴重程度衡量對某一犯罪的刑罰;第二,所有罪犯在監獄的服刑時間都應減少至一個相對的與犯罪嚴重程度對應的范圍內;第三,應實行定期刑或固定刑,可以允許在監獄內實行犯人的“善行折減制”,但其目的是廢除不定期刑;第四,取消假釋,或至少作重大修改,減少適用者的自由裁量權;第五,監獄條件應予改善,創造一個公平和平等的服刑環境;第六,監禁不應主要用于實現其他的目標,像犯罪預防、矯正,或一般性拘留。

3.剝奪論。

剝奪人的犯罪能力的行刑思想并不新穎,可以追溯到人類早期的治罪方式,像流放、驅逐和死刑,當這些行刑方式被監禁代替后,緊隨著的就是像永久地關押罪犯之類的思想。到二十世紀中葉剝奪罪犯犯罪能力的基本原理從實證主義理論那里獲得了其合理性。

剝奪罪犯犯罪能力的思想內容主要包括,第一,監禁罪犯,使其與社會隔離,防止他們在社會上犯罪;第二,特別預防,監禁將使罪犯產生對刑罰的恐懼感,釋放后可預防他們的重新犯罪,因為他們不想再被監禁;第三,一般預防,監禁罪犯為守法公民做了示范,迫使他們進一步避免違法;第四,矯正,監禁創造了一個促使罪犯改變其犯罪態度、生活方式和犯罪傾向的場所,得到成功矯正的罪犯將不再重新犯罪,其原因不只是畏懼行刑。

(二)外國現代資本主義時期的刑事執行制度

十九世紀末葉以后,西方各國在教育刑行刑思想的影響下,相繼制定了比較完備系統的監獄行刑法律,將一些行之有效的行刑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其中,各國最為普遍使用并沿用至今的,是緩刑制度、假釋制度、犯人調查與分類制度、累進處遇制度以及開放式處遇制度。

1.犯人調查與分類制度。

犯人調查與分類制度,是指對新入獄的犯人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調查與測驗,然后在此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標準,將犯人分成若干種類,予以分別處遇的制度。西方各國對犯人分類的標準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

(1)依據犯人的犯罪性質及刑期長短進行分類,分別設立警戒程度不同的監獄。

(2)依據犯人的性別和年齡進行分類,分別設立男犯監獄、女犯監獄、少年犯監獄。有些國家如奧地利還設有老年犯監獄。

(3)依據犯人主觀惡性大小和改造難易程度進行分類,可分為累犯、慣犯、初犯、偶犯、過失犯等。

(4)依據犯人的精神狀態可分為常態犯人和精神病犯人。對精神病犯人著重治療。

2.累進處遇制度。

累進處遇制度,是指把判決上宣告的刑期分為幾個階段,根據犯人的表現,依次改善其警戒程度和處遇條件的制度。累進處遇制度首創于英屬殖民地的澳大利亞,被介紹到愛爾蘭后,1854年,愛爾蘭監獄長克羅夫頓著手監獄改良工作。他在集體勞動和假釋之間增加了一個過渡階段——中間階段,使犯罪人在假釋前有一個半月的過渡階段,以便做好從監獄到社會的準備工作。

3.開放式處遇制度。

所謂開放式處遇制度,是與傳統的封閉式處遇制度相對而言的,其創始于十九世紀末期。是指在不影響刑罰執行的情況下,通過取消監獄圍墻、鐵柵欄、手銬等形式,以及監管人員不攜帶暴力性戒具,減少對犯人自由的限制,增加對犯人的信任,以盡可能縮短在押犯同正常社會生活的距離。開放式處遇制度的形式很多,其中主要有以下幾種:

(1)勞動釋放制。這是一種讓犯人到監獄外勞動的制度。

(2)學習釋放制。這是一種讓犯人到監獄外學習的制度。

(3)歸假制。這是一種給予正在服刑的犯人一定的假期,讓其回家度假的制度。

(4)周末拘禁制。這是一種讓犯人周末(包括周六和周日)在監獄服刑的制度。

(三)外國現代資本主義時期的刑事執行特征

外國現代資本主義時期的刑事執行有了許多創新,其特征也很明顯,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育刑已成為現代資本主義時期的刑事執行的主流。

教育刑的內涵囊括了以下三個層面的內容:其一,教育刑視教育為刑罰的本質;其二,教育刑以教育作為刑罰的目的;其三,教育刑中的教育理念要貫穿和指導刑罰適用的全過程。結合三者,可以認為教育刑是指把教育定位于刑罰的本質與目的,并在此基礎上以教育理念貫穿和指導行刑全過程的刑罰思想。有利于在行刑過程中通過刑罰的教育功能更好地改造行為人,體現刑罰人道化、寬容化的精神,擺正監獄在“受刑人教育社會化”過程中的地位。人類社會進入二十世紀以后,各國對行刑問題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教育刑、改造刑理論占據了刑事執行理論的主導地位,刑事司法逐步擺脫了野蠻、殘酷、無序的形象,出現了行刑社會化、人道化、科學化、一體化等趨勢,在監獄執行刑罰的同時,將會更加注重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監獄管理朝著更加理性、更加文明的方向發展。

2.報應主義的刑罰目的論向折中主義的二元論或多層次論轉變。

刑罰的報應目的是指刑罰是作為對犯罪的一種報復、回報而存在并付諸實施。報應主義的刑罰目的觀認為,犯罪是一種惡害,刑罰的內容是痛苦和惡害,對犯罪科處刑罰是基于報應的原理,亦即以惡害報應惡害。報應刑論中的絕對報應刑論主張,報應刑理論是一種回溯性的懲罰理論,刑罰只是由于已然犯罪才被科處。刑罰只能是報應,除此之外,作為報應的刑罰本身不具有也不應當去追求其他任何目的。報應刑論的具體主張可進一步分為神意報應主義、道德報應主義、等量報應主義、等價報應主義和法律報應主義。

隨著時代的進步,刑罰執行實踐中監獄的囚滿為患,遇到的難題的無解,報應主義的刑罰目的觀出現了變化。如今,現代西方國家的刑罰目的論多以折中主義的二元論或多層次論的面目出現。例如,德國學者考斯特林認為:“刑罰只有在報應主義的范圍內且達到刑罰目的的必要范圍內才得科處之。”美國學者麥克爾·D.貝勒斯認為,在已揭示出來的刑罰的諸多基本目的中,下列幾個是較為重要的:使人們不敢實施犯罪行為(威懾)、報復犯罪行為(報復)、改造罪犯(改造或復歸),以及譴責違背社會價值的行為(譴責)。另外一個可能存在的目的,即對人們進行社會價值的教育,與譴責密切相關,因為教育經常是通過譴責違背社會價值的行為而實現的。由此觀之,西方國家刑法上的刑罰目的論之爭,極大地豐富了刑法理論。其中折中主義的刑罰目的觀融正義觀念與目的思想于一體,對西方國家的刑事立法、刑事執行活動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民市| 宁海县| 桂林市| 无锡市| 苍梧县| 张家界市| 怀柔区| 顺平县| 缙云县| 大港区| 虎林市| 武威市| 东台市| 百色市| 蓬莱市| 田林县| 金华市| 秦皇岛市| 镇赉县| 南昌市| 易门县| 简阳市| 吉安市| 永宁县| 昭通市| 元江| 昭通市| 甘洛县| 桂东县| 浦东新区| 松溪县| 武穴市| 扎鲁特旗| 龙海市| 亳州市| 安丘市| 汝南县| 泸定县| 阳曲县| 石狮市| 襄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