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道:廣州律師論文集
- 廣州市律師協會
- 4264字
- 2020-08-13 19:27:28
4.保險人不得行使和限制行使保險合同解除權問題研究
竇雍崗[1]
保險合同是投保人與保險人約定保險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2]保險合同詳細記載了有關的保險事項,特別是投保人、保險人、被保險人以及受益人的權利義務,是保險活動的基礎。保險合同成立、生效、變更、撤銷、終止、解除等是保險行為主體經常面對和必須解決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2009]12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法釋[2013]14號),以及2015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法釋[2015]21號),規定了保險合同解除的若干情形。根據上述法律和司法解釋,一定條件下,保險合同當事人,也即投保人和保險人,均有權解除保險合同。但是,相對于投保人,保險人行使合同解除權受到較多約束和限制。本文嘗試以上述有關規定為基點,從保險人的保險合同解除權角度對相關問題作簡要分析,并與保險業界和法律實務專家探討。
一、不得解除保險合同
《保險法》關于保險人不得解除保險合同的規定主要有六個條款。《保險法》第十五條規定:“除本法另有規定或者保險合同另有約定外,保險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第十六條第六款規定:“保險人在合同訂立時已經知道投保人未如實告知的情況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保險法解釋(二)》第六條第二款規定:“保險人以投保人違反了對投保單詢問表中所列概括性條款的如實告知義務為由請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該概括性條款有具體內容的除外。”第七條規定:“保險人在保險合同成立后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仍然收取保險費,又依照保險法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當事人就拒絕賠償事宜及保險合同存續另行達成一致的情況除外。”第九條第二款:“保險人因投保人、被保險人違反法定或者約定義務,享有解除合同權利的條款,不屬于保險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免除保險人責任的條款’。”《保險法解釋(三)》第五條第二款規定:“保險人知道被保險人的體檢結果,仍以投保人未就相關情況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為由要求解除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3]第十七條規定:“投保人解除保險合同,當事人以其解除合同未經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同意為由主張解除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已向投保人支付相當于保險單現金價值的款項并通知保險人的除外。”[4]《保險法》第五十條規定:“貨物運輸保險合同和運輸工具航程保險合同,保險責任開始后,合同當事人不得解除合同。”
上述條款屬于法理學意義上的禁止性規定,其立法目的在于保護保險合同相對方合法利益不受損害,維護保險市場的穩定與秩序,同時也體現了《保險法》“保險活動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5]的立法精神和基本原則。具體可作如下理解:第一,保險合同成立后保險人即不得解除合同,這是總的一般性的規定。如果無此規定,任由保險人隨意解除合同,則可能導致合同相對方無所適從,合同爭議急劇增加,甚至保險市場出現動蕩的局面。第二,如實告知義務人未如實告知情形的認定及其處理相對復雜一些。保險人對義務人“未如實告知的情況”是否“知道”是合同可否解除的關鍵。義務人未如實告知,保險人又知道的,合同不得解除。《保險法》明確了義務人告知的范圍與界限:“訂立保險合同,保險人就保險標的或者被保險人的有關情況提出詢問的,投保人應當如實告知。”[6]也就是說,義務人的“告知”以保險人的詢問為限,無詢問即無告知義務。相應地,保險人“知道”未如實告知情況的基礎也是其詢問的范圍。此處有兩個時間點和兩個“知道”的形式變化需要注意。《保險法》規定保險人“知道”義務人“未如實告知的情況”應在“保險合同訂立時”,司法解釋規定“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可在“保險合同成立后”。時間從原來的合同訂立時延至合同成立后,“知道”的形式從原來的“知道”擴展到“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并且,“收取保費”這一見費出單情形下的保險行業通行做法也被當成了不得解除合同的某種條件,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禁止解除保險合同的立法傾向。第三,貨物運輸保險合同和運輸工具航程保險合同等,基于保險標的和保險責任的特殊性,保險責任開始后,包括保險人在內的合同當事人不得解除合同。
二、限制解除保險合同
《保險法》關于限制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的規定主要有四個條款。《保險法》第十六條第二款和第三款規定:“投保人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前款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足以影響保險人決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險費率的,保險人有權解除合同。前款規定的合同解除權,自保險人知道有解除事由之日起,超過三十日不行使而消滅。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超過二年的,保險人不得解除合同;發生保險事故的,保險人應當承擔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的責任。”《保險法解釋(二)》第八條規定:“保險人未行使合同解除權,直接以存在保險法第十六條第四款、第五款規定的情形為由拒絕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保險法》第五十二條規定:“在合同有效期內,保險標的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被保險人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及時通知保險人,保險人可以按照合同約定增加保險費或者解除合同。保險人解除合同的,應當將已收取的保險費,按照合同約定扣除自保險責任開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應收的部分后,退還投保人。”第五十八條規定:“保險標的發生部分損失的,自保險人賠償之日起三十日內,投保人可以解除合同;除合同另有約定外,保險人也可以解除合同,但應當提前十五日通知投保人。合同解除的,保險人應當將保險標的未受損失部分的保險費,按照合同約定扣除自保險責任開始之日起至合同解除之日止應收的部分后,退還投保人。”
上述條款對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設定了若干限制條件,體現了防范保險活動的道德風險,對保險人進行必要和謹慎保護,以及規范保險活動的立法本意。具體理解如下:第一,在義務人“未如實告知的情況”下,保險人行使合同解除權受到三方面的嚴格限制,投保人未如實告知的原因系嚴重過錯、未如實告知行為對保險人締約有重大影響、行使解除權有兩個時間限制且很嚴格。只有全面滿足了這三方面的條件,保險人才可以行使合同解除權。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保險人怠于行使合同解除權,將承擔不能或不得行使解除權的法律風險,這與法律的基本原則一致。但是,由于保險人知道義務人未如實告知情況具有滯后性,因此法律敦促其積極和及時行使權利,禁止逾期行使解除權,與其說是限制性規定,不如說是禁止性規定。第二,保險標的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保險人可以解除保險合同。但是實踐中,對于類似或同樣的案件,審判或仲裁機構對“危險程度顯著增加”的理解和處理不盡相同,有的甚至截然相反,例如,李某某訴某保險公司北京分公司案[7]、廖某訴某保險公司深圳分公司案[8]、鐘某訴某保險公司四川分公司案[9]等。從某種意義上說,此規定進一步限制了保險人合同解除權的行使。第三,保險標的部分損失且保險人已履行賠償義務的,保險人可以當然解除合同,限制條件有兩點,即提前通知、合同另有約定。第四,實踐中,保險人解除保險合同并非常規性行為。除非投保人要求解除合同,保險合同的簽訂或者投保人履行合同存在重大瑕疵,或者存在其他必須解除合同的情形,否則,一般情況下,保險人較少主動解除合同。
三、解除保險合同方式
對于保險人來說,除了研究保險合同解除權的法律規定,還要研究保險合同解除的方式。一般情況下,合同的解除包括協商解除、通知解除、批準或登記解除[10]、判決或裁決解除等不同方式。《保險法解釋(三)》第二條規定:“被保險人以書面形式通知保險人和投保人撤銷其依據保險法第三十四條第一款規定所作出的同意意思表示的,可認定為保險合同解除。”[11]這是保險合同解除的方式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六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依照本法第九十三條第二款、第九十四條的規定主張解除合同的,應當通知對方。合同自通知到達對方時解除。對方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解除合同的效力。”這是關于通知解除合同的基本規定,也是保險合同的主要解除方式。其次,訴訟或仲裁也是保險人解除合同的重要方式。另外,也有少量保險合同通過協商解除。批準或登記不適用于保險合同解除。
保險人行使合同解除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應在與保險合同相對人發生爭議前及時行使權利,而不應被動地等待相關爭議進入訴訟或仲裁階段,以判決或裁決方式解除,增加風險;第二,行使保險合同解除權需要面對較復雜的事實和法律問題,須妥當處理。例如,保險人因義務人未如實告知而行使保險合同解除權時,應固定投保人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的相關證據,謹慎行使權利;第三,熟悉相關概念的法律性質和新舊保險法的銜接與過渡,例如,“三十日”的保險合同解除時限系新保險法規定,屬除斥期間,不得中止或中斷,“二年”的保險合同解除時限屬訴訟時效,適用中止或中斷;保險合同成立于新保險法施行之后,即2009年10月1日之后的,“二年”期間自合同成立之日起計算;[12]保險合同成立于新保險法施行之前,行使合同解除權在新法施行之后的,“二年”期間自2009年10月1日起算。[13]
隨著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和保險法律理論與實踐的不斷變化,以及《保險法》繼續修訂和《保險法》司法解釋工作的進一步加強,包括保險人保險合同解除權問題在內的保險法律研究工作將會更加全面和深入。
[1]竇雍崗,廣東保典律師事務所。
[2]《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條第一款。
[3]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法釋[2015]21號)第五條。
[4]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法釋[2015]21號)第十七條。
[5]《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五條。
[6]《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六條第一款。
[7]劉建勛著:《保險法新型疑難安全判解》,法律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第76頁。
[8]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2004]深中法民一終字第4594號、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人民法院[2004]深福法民二初字第984號。
[9]四川省自貢市中級人民法院(2010)自民三終字第123號。
[10]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三、九十四、九十六條。
[11]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法釋[2015]21號)第三條。
[12]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2009]12號)第五條。
[13]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法釋[2009]12號)第五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