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網絡犯罪的可罰性邊界與犯罪圈的擴張根據

歷史表明,凡是在人類建立了政治或社會組織單位的地方,他們都曾力圖防止出現不可控制的混亂現象,也曾試圖確立某種適于生存的秩序形式。[1]

——[美]博登海默

面對愈演愈烈的網絡犯罪給現實社會秩序形成的沖擊,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均在積極探索立法應對模式,以此保障網絡空間中的正常秩序和現實法益。關于具體的立法思路,康德曾經指出:“一切立法,不論是涉及內在的或外在的行為,也不論它來自純粹理性的先驗的命令,或者是由于別人的意志的規定,都涉及兩個因素:第一是法則,該行為出于客觀上的必然性,是應該發生的,因而把這種行為變成義務;第二是動機,他把意志對上述行為做出決定的原則,以及內心對上述行為的表述,主觀地聯系起來,因此,這個法則式的義務成為該行為的動機。通過第一個因素,該行為便體現為一種義務。通過第二個因素,要按此行動的責任,便與意志本身作出決定的原則在主體中聯系起來了。”[2]因此,需要思考的問題在于,哪些行為應該納入刑法的打擊半徑之內,其入罪化的標準及其根據何在,網絡犯罪立法的價值取向主要是指針對網絡犯罪立法的目標是什么,重點回答網絡犯罪立法所應保護的法益是什么,當前社會受到的網絡犯罪的威脅是什么,以及應對此類威脅立法所要采取犯罪化的標準和限度是什么?對此,誠如有學者從刑事政策建構的角度作出相似的論述:為了合理建構網絡犯罪的立法體系,我們有必要有意識地在靜態意義上去理解網絡犯罪立法的核心理念與要旨,從中挖掘出網絡犯罪立法的內涵、外延、立法價值、立法目標、立法原則等。[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丈县| 宁阳县| 西昌市| 鹿邑县| 焉耆| 永顺县| 阜新市| 宁陵县| 西丰县| 汤阴县| 门源| 寿宁县| 松溪县| 水城县| 景宁| 依兰县| 黄石市| 枝江市| 来安县| 安徽省| 昌黎县| 嘉义县| 内丘县| 荔浦县| 肇庆市| 唐海县| 怀集县| 綦江县| 驻马店市| 鹿邑县| 南开区| 丹寨县| 丰台区| 城口县| 静乐县| 旬邑县| 宣汉县| 乌兰察布市| 图木舒克市| 钟山县| 门头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