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頑危犯教育轉化與循證矯正的理論與實踐
- 田新民 段曉東 劉重興 何選才
- 727字
- 2020-08-13 19:28:10
四、轉化思考
(一)為罪犯營造一個好的改造環境。一是加強民警親和力,取得罪犯信任,化解罪犯對民警的敵對仇視心理;二是幫助罪犯正確處理好與同犯的關系;三是進行心理輔導,培養健康的服刑心理。
(二)開展有步驟分階段的攻堅教育。根據頑危犯的成因及改造難點,制訂有針對性的教育轉化方案,由易到難,有步驟分階段進行。
(三)對頑危犯的教育轉化要“分工合作”。對頑危犯的跟蹤管理教育、罪犯行為養成、心理矯治技術、對罪犯的控管措施、日常管理考核等,既要分工,也要相互合作,這樣才能形成合力。
(四)對行兇類頑危犯不能簡單地“以關代教”。教育轉化罪犯,要以情動人,以行動感人,使罪犯相信民警才是他服刑的依靠,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教育矯治罪犯打牢基礎。如果一味“以關代教”,打擊行兇類頑危犯違紀,會使他們離民警距離越來越遠。對行兇類頑危犯要有多種教育形式,主要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矯治崇尚暴力、愛沖動且不計后果的惡習。
(五)要充分發揮心理矯治的攻心治本作用。心病還需用心藥治。通過對行兇類頑危犯的心理矯治,可以有效地解決他們服刑上的認知障礙,消除與民警的對立情緒,樹立改造信心。在轉化吳犯的過程中,我們堅持運用心理矯治技術,利用多種心理治療手段,較好地幫助吳犯充分認識到了自己沖動的性格缺陷及非理性認知,并幫助他學會心理調適,克服性格缺陷,有效地促進了他的積極改造。
(六)要做好行兇類頑危犯轉化后的跟蹤教育。行兇類頑危犯多由于性格氣質的本身特點,決定了其忍耐力較差,不能有效地轉移矛盾焦點,不能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心理調節,面對突發情況,極易出現反復。要繼續對他們在改造上的細微變化及時關注,及時教育,及時“敲打”,只有這樣,才能有效防止其“舊病復發”。
(黃德華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