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排放權交易的理論與實踐均發源于歐美,因此國外學者,尤其是歐美學者對碳排放權的理論研究整體較國內學者成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可為我國學者從事理論研究所鏡鑒。概括起來,國外對碳排放權的理論研究大致具有如下一些特點。

1.經濟學領域對排放權交易的研究較為充分,法學領域的研究重視借鑒經濟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成果。通過排污權交易實現污染控制的思想,可追溯至經濟學中的科斯定理。環境經濟學認為,環境問題因經濟活動的負外部性[46]而產生。經濟學家科斯(Coase)提出,如將負外部性行為確立為一種權利并使之可交易,市場機制將在交易之中解決外部性問題。[47]戴爾斯(Daies)將科斯思想在水污染治理領域的運用進行了具體闡釋,奠定了排放權交易的理論基礎。戴爾斯指出,若將允許排放的污染量劃分為若干配額,并將其分配給各染污源,由污染源按照配額排污,多者出售、少者購買,這樣通過交易可激勵企業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環境保護目標。[48]之后,包謨(Baumol)、奧梯斯(Oates)進一步指出,雖然排污收費制度也可以促使企業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減少污染物排放,但妥當的收費標準卻需要經過來回試錯的過程才能得到。在排污權交易制度中,正確的價格由市場中的供需關系決定,避免了排污收費制度中由政府定價的冗長行政過程,這是排污權交易制度的重大比較優勢。[49]蒙哥馬利(Montgomery)則對排放配額的設定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50]由于將排放污染物界定為一種權利并通過權利交易的方式實現污染物減排,最初是在經濟學理論中提出并得到證明的,所以從法學理論角度對碳排放權進行研究,不可避免地要參考經濟學對排放權交易作用機理及運作過程的闡釋。[51]

2.大量法學研究文獻聚焦于歐盟碳排放權法律制度及其實踐,在研究方法上注重采用實證研究方法,以歐盟的實踐效果檢視碳排放權相關法律規則。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目前世界上最為成熟、影響最大的碳市場,備受學者矚目。國外學者對歐盟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在碳排放權總量控制、初始分配和轉讓交易各環節的規則設計整體上有比較細致的研究,總結其優勢,指出其不足。學者普遍認為,歐盟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實現了溫室氣體減排,促進了低碳產業發展,但也存在配額發放過多(over-allocation),市場價格波動過大(price volatility)、配額主要無償取得使污染源獲得意外之財(windfall profits)等問題。[52]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學者在對歐盟碳排放權交易法律制度進行研究時,尤為注重將歐盟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與本國的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相結合,得出可資借鑒的結論。[53]

3.對碳排放權的法律屬性認識爭議較大,在碳排放權的變動規則方面研究較多。歐盟碳排放權交易立法對碳排放權的法律屬性語焉不詳,其成員國國內立法,如德國法對此也未有清晰規定。學者對碳排放權的性質存在不同意見,但由于已存在明確的碳排放權的交易規則,碳排放權的性質不明沒有對實踐產生特別嚴重的負面影響,學者關注不多。[54]相對之下,關于碳排放權總量設定、覆蓋范圍、分配規則等問題研究較多。[55]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碳排放權交易法案明確規定碳排放權不是財產權,但路易斯安那州的司法判例卻肯定碳排放權的財產權屬性。[56]在學界,認為碳排放權是行政許可(permit)或政府授權(authority)的意見與認為碳排放權是財產權的意見針鋒相對。[57]對于碳排放權的初始取得中如何設置排放總量,有償還是無償取得,是否允許儲存(banking)、借貸(borrowing)與抵換(offset),[58]如何與其他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鏈接等問題,學者的研究均有涉及且著墨較多。[59]

4.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對碳排放權進行研究,兩個層面并重而不偏廢。從宏觀角度展開研究的學者,著眼于碳排放權的整個制度體系,對碳排放權產生的背景、制度狀況、發展情況、分配規則、交易規則等各問題進行系統的研究,雖然全面,但難免有闡述深度不足的局限。[60]從微觀視角進行研究的學者,著重于對與碳排放權相關的某一具體問題詳細進行論述,包括如何確定碳排放總量、如何進行碳排放權拍賣、如何進行碳排放量監測與報告等在制度設計中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61]從現有的學術研究成果看,從宏觀和微觀視角進行的研究均較多。

5.注重將美國二氧化硫排放權交易的法律制度與實踐,同碳排放權交易的法律制度與實踐結合起來開展研究。以排污權交易實現污染物減排的思想最初在美國學術界盛行并首先付諸二氧化硫(SO2)的減排實踐。1990年,為解決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所引發的酸雨問題,美國在修改《清潔空氣法》第四章時創立“酸雨交易項目”(acid rain trading program),試圖通過排污權交易方式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降低酸雨發生的頻率。“酸雨交易項目”的實施取得成功,不僅產生了明顯的減排效果,還極大地降低了減排成本。由于二氧化硫排放權與碳排放權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之處,酸雨項目中的制度設計經驗為溫室氣體減排領域引入碳排放權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礎。學者在從事碳排放權的理論研究時,傾向于將二氧化硫排放權的理論與制度作為參考,包括二氧化硫排放權無償分配規則、二氧化硫排放連續監測規則等。[62]

6.歐盟將民用航空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的合法性問題、碳排放權與碳稅的關系問題是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2008年,歐盟通過第2008/101/EC號指令,將民航業納入其碳排放權交易體系。根據該指令,凡航班在歐盟境內起降的各國航空公司,都應當獲取碳排放配額,參與碳排放權交易。[63]較多學者質疑該指令的合法性,其主要理由在于國際民用航空器運營經過多國領空或者公海,根據《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第1條所確立的“領空主權”原則以及第12條所規定的公海上空只適用該公約所確立規則的要求,歐盟無權單邊將民航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國際民航業的溫室氣體減排,應在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的主導下,通過多邊協商進行。[64]但歐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認為第2008/101/EC號指令符合國際法。[65]碳稅(carbon tax)與碳排放權是推進溫室氣體減排的兩大類經濟激勵型措施(economic instruments),二者關系如何學界尚有爭議。有學者認為碳稅征收簡單而碳排放權交易運作復雜,應以碳稅為主要減排手段;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碳排放權交易制度設計中的總量控制可確保減排效果,碳稅的減排效果不確定,應采用碳排放權交易而非碳稅減排。[66]

(二)國內研究現狀

碳排放權的理論與實踐除因國別不同而具有特殊性的某些問題外,國內學者對碳排放權理論研究的深度與廣度不及歐美學者。歸納起來,國內對碳排放權的研究情況,大致呈現如下一些特點。

1.經濟學、環境科學等領域對碳排放權的研究較早,成果較多,法學領域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成果較少,但近年來呈顯著增加趨勢。在1997年《京都議定書》引入碳排放權交易機制后,經濟學、環境科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隨后就出現在相關領域的核心期刊中,[67]而法學領域的相關論文約10年后才出現。從已發表的論文看,仍以經濟學、環境科學等方面的成果居多。可能受國家試行碳排放權交易的影響,從2010年后法學領域以碳排放權為研究主題的學術論文明顯增加,表明法學界對該問題逐漸重視。[68]

2.法學學者對一般層面的“排污權”研究較多,對具有個性的“碳排放權”研究較少。前文已述,碳排放權為排污權的一種子權利。對于排污權,蔡守秋、曹明德、呂忠梅、李愛年等學者發表了一系列頗有影響的文章進行分析,[69]也有鄧海峰、王小龍、王清軍等學者的博士論文以此為題進行細致闡述。[70]各種類型的排污權具有自身的個性,如化學需氧量排污權往往在地域上受流域所限,這一限制對碳排放權而言是不存在的;又如在二氧化硫排污權交易中,某些地區尤其是工業區大量買入排污權導致污染集中形成“熱點”(hot spots),這一問題對碳排放權制度設計而言卻無需考慮。[71]對碳排放權的研究,可以參考與排污權相關的研究成果所提供的一般性指引,但如果忽視了碳排放權的個性,則研究必然是不深入的,難以產生對碳排放權具有深度的洞察。

3.既有對碳排放權進行研究的論著中,對國外碳排放權交易規則進行淺層面介紹的論著較多,深入到規則背后進行理論闡釋,結合中國的背景進行思考者較少。較多的論著以歐盟碳排放權交易規則、美國區域溫室氣體行動規則等為藍本,對國外的碳排放權制度進行介紹,但似乎有待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72]法律制度的移植與借鑒,如果僅局限于制度表層,沒有對立法背景與立法理由的充分了解,沒有對本國國情的良好把握,可能很難取得理想效果,陷入“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困境。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應在中國的背景下對碳排放權進行研究,不僅要考慮碳排放權制度中在各國具有共通性的問題,也要考慮在不同社會背景下具有特殊性的問題,在碳排放權的法律屬性、初始分配、市場管理等方面有針對性地進行制度設計。[73]

4.學者從宏觀和微觀視角對碳排放權進行研究,從宏觀視角進行研究者著眼于碳排放權的整個制度體系問題,[74]從微觀視角進行研究者則著眼于某一具體問題。在這些具體問題中,碳排放權的法律屬性問題爭議較大,目前有用益物權說、準物權說(特許物權說)、環境權說、發展權說、新財產權說等多種意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75]此外,碳排放權市場監管問題、主體問題、法律關系問題有學者涉及,[76]但仍有眾多問題,如總量控制問題,儲存、借貸和抵換等柔性機制問題等研究較為稀薄。至于對碳排放權進行深入、系統研究而產生的法學專著或博士論文數量很少。

5.歐盟將民用航空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的合法性問題,碳排放權與碳稅的關系問題引起較多學者關注。由于我國在《京都議定書》下不承擔溫室氣體的強制減排義務,之前探討碳排放權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只是“居安思危”。2008年歐盟將民用航空業納入碳排放權交易,由此可能給我國民用航空業增加巨額碳排放成本,與我國利益切身相關,引起了學者的重視。較多學者質疑歐盟航空業碳減排指令的合法性,認為該指令違反《國際民用航空公約》關于領空主權、飛經公海、稅費的規定,有悖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所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77]但也有學者持相反意見,認為歐盟航空業碳減排指令不違反《國際民用航空公約》,也沒有充分的證據能夠證明該指令不符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的要求。[78]目前,我國在試點碳排放權交易的同時,亦有開征碳稅的動議。究竟應當采用何種方式減排,學者之間存在分歧。有學者認為,由于我國能源價格尚未完全實現市場化,碳稅缺乏發揮激勵作用的基礎,不適合我國國情。[79]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靈活,不易引起外貿糾紛,更符合我國利益。[80]也有學者認為,碳稅與碳排放權交易相比,更符合我國政治、經濟、環境與外交利益,故應通過征收碳稅實現減排。[81]還有學者認為,由于碳稅和碳排放權交易互有優劣,可以混合采用此兩種方式減排,實現優勢互補。[8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树市| 绵竹市| 博兴县| 温州市| 固始县| 会理县| 外汇| 钦州市| 斗六市| 宜丰县| 巴东县| 永德县| 保山市| 乾安县| 北宁市| 七台河市| 巨野县| 龙岩市| 济源市| 理塘县| 株洲市| 济源市| 固镇县| 长岭县| 论坛| 东乡族自治县| 宁城县| 桃江县| 化德县| 香格里拉县| 册亨县| 临潭县| 景东| 襄樊市| 大洼县| 忻城县| 承德市| 博罗县| 康保县| 阳谷县| 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