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商法的邏輯:現代金融交易對商法的沖擊與改造
- 樓建波
- 1867字
- 2019-11-22 17:16:39
一、作為金融創新的信用違約互換(CDS)
(一)CDS的定義與交易模式
“信用違約互換”是1995年由摩根大通首創的一種互換合約,以轉移特定貸款上的信用風險為目的。在CDS合約下,一方(信用保護買方)向另一方(信用保護賣方)支付一筆金額(CDS權利金[3]),以獲得后者針對特定債務的信用風險的保護。當CDS合約中指定的參考債務(貸款、債券或者某種指數等)發生了違約或其他信用事件時,合約終止,CDS賣方向買方支付參考債務價值下跌的損失。[4]圖2-1是對CDS合約基本內容的一個展示:
圖2-1
例如,2008年年初,雷曼發行的五年期高級債券的CDS權利金水平為5%左右,雷曼破產后,該債券經國際互換及衍生品協會(簡稱ISDA)拍賣,100美元債券的市場價值僅為8.625美元,貶值了約91%。因此,CDS賣方向CDS買方就每100美元雷曼債券支付了91美元的差價。[5]
需要說明的是,CDS合約下的信用保護并不僅限于違約或破產等嚴重的信用風險,也可以包括信用評級下調、債務重組等情形,這取決于CDS合約中對“信用事件”的具體約定。[6]例如,中國國債也是國際市場中一些CDS合約的參考債務,其中以5年期中國國債為參考債務的CDS合約的權利金為140美元/年·萬美元,即CDS買方為獲得信用保護,對每1萬美元的中國國債每年須繳納140美元的CDS權利金。[7]中國國債從未發生過違約行為,因此這些合約中約定的“信用事件”主要是中國的主權評級下調或其他重大事件。
此外,當發生信用事件時,CDS賣方向買方的賠付方式有兩種:一是支付參考債務面值與信用事件發生后的市值之間的差額,稱為“現金結算”;二是真正的“互換”,即CDS賣方向買方支付相當于參考債務面值的金額,并從后者手中取得貶值后的債券,即“實物結算”。
(二)CDS合約的功能與創新意義
以經濟實質論,CDS合約類似于一種保險。CDS買方通過支付權利金,將特定債權資產上的信用風險轉移給賣方,如同投保人向保險公司繳納保費;當發生信用事件時,CDS賣方按照合約的規定履行支付義務,相當于保險公司在保險事故發生后對投保人的賠付。
CDS合約的轉移風險功能對金融業的風險控制意義重大。[8]眾所周知,信用風險——即債務人不能還本付息的風險——是貸款、債券等信用融資業務中最核心的風險。傳統上,銀行等金融機構主要依靠多樣化或者擔保來分散信用風險,但擔保作為一種法定程序,操作成本較高。過去幾十年間的金融創新所提供的各類新型風險管理技術,也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局限。例如,信貸資產證券化雖然能夠讓風險資產“出表”,但對貸款的“真實出售”與“破產隔離”,卻損害了銀行與客戶之間傳統的密切關系。[9]保險公司提供的信用保險(credit insurance)[10]或履約擔保(surety bond)雖然可以降低銀行信貸資產的風險,但畢竟專業保險商數量有限,且市場準入嚴格,無法滿足巨大的債務市場需要。銀行業內部的互保機制——“風險參貸”(risk participation)[11],雖然能夠轉移主貸款銀行的信用風險,但整個信用風險依然保留在銀行系統內部。
CDS似乎克服了上述風險管理工具的局限。[12]CDS使得銀行在保留資產的前提下,將貸款或債券等資產的信用風險剝離出來,經過市場定價后轉移給愿意承擔風險的投資者。這樣,銀行一方面可以實現貸款資產的信用風險的轉移,另一方面還保留對該資產的所有權,不至于影響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關系。同時,CDS作為一種合約,可以在銀行與任何有承擔風險能力的市場主體之間締結,極大地拓展了信用風險分散的范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CDS被認為是一次意義深遠的金融革命。
CDS這一金融創新的價值也得到了監管者的認同。不僅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高度評價CDS對于降低美國金融體系風險的意義,[13]巴塞爾委員會的《新資本協議》也正式允許銀行使用信用衍生品作為信用風險緩釋的工具,從而刺激了更多的銀行應用CDS等信用衍生品。[14]此外,CDS的出現也為證券化產品的創新,特別是CDO、合成CDO、CDO平方、CDO立方等復雜金融衍生品的流行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例如,合成CDO本身就是以CDS為資產池架構的;[15]而CDO系列的證券化產品的基礎資產都是各類債務,包括高收益債券、MBS、ABS等資產支持證券以及CDO本身等,具有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征,但投資者相信可以通過購買CDS把基礎資產的違約風險轉嫁出去,從而不必擔憂資產池的質量優劣。
然而,CDS的廣泛應用并不必然意味著金融體系信用保障的增強。正如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5年的一次講演中指出的,“通過衍生品進行的風險轉移能夠實現的必要條件,就是受讓風險的當事人能夠履行他們的合同義務?!?a id="w16">[16]恰恰在這一點上,CDS這一金融創新很快出現了異化的跡象,大量不具備履約能力的主體成為信用保險的提供者,不擁有參考債務的機構或個人也參與CDS交易,導致CDS規模的畸形膨脹,最終令這一旨在管理風險的金融創新蛻變為巨大的風險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