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五節 巴西《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文本

(2012年5月16日)

第一章 總 則

第1條 本條例根據聯邦憲法第5條第33項、第37條第3段第2項、第216條第2段以及《信息公開法》制定,適用于聯邦行政機關的信息公開程序、不予公開的范圍、密級及各自保密期的確定等事項。

第2條 聯邦行政機關各機構應當按照《信息公開法》的要求,在堅持公共行政各項原則的基礎上,高效、透明、便捷地保障公民和法人的信息權。

第3條 本條例相關概念定義如下:

Ⅰ.信息:以任何媒介格式記錄的、可被用于形成或傳播知識的、原始或經過加工的數據。

Ⅱ.加工數據:經由電子程序或自動化系統、通過信息科技手段處理后的數據。

Ⅲ.文檔:以各種形式記錄的信息的集合單元。

Ⅳ.秘密信息[9]:因涉及國家和社會安全需要暫時限制向社會公開的信息,或者依據法律保密條款加以保護的信息。

Ⅴ.個人信息[10]:明確指向或能夠指向具體的自然人,涉及其親密關系、生活私密、榮譽和形象的信息。

Ⅵ.信息處理:指對信息的制作、接收、分類、使用、獲取、復制、傳輸、傳播、發布、歸檔、存儲、清理、評估、清除或控制等舉措。

Ⅶ.可用性:信息能夠被經授權的個人、設備或系統識別和使用的屬性。

ⅤⅢ.真實性[11]:信息由特定的人、設備或系統制作、發送、接收以及修改的狀態。

Ⅸ.完整性:未經調整的信息自產生、變動至清除的全過程。

X.原始性:最大限度保持獲取時未經修改的第一手的原始狀態。

Ⅺ.更新信息:特定內容被定期或滿足一定條件后更新的信息。

Ⅻ.準備文件:用于支撐行政決策或行政法規的官方文件,如意見建議、技術資料等。

第4條 搜索和提供信息的行為免費,復制信息收取服務和材料的成本費。

(單段)根據1983年8月29日生效的第7115號法律有關規定,對于家庭生活困難的申請人,可以免除其費用。

第二章 本條例調整范圍

第5條 本條例適用于履行對外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政府自治機構、公共組織、國有公司、國有控股公司,以及其他由聯邦政府直接或間接控制的機構。

(第1段)國有公司、國有控股公司以及其他從事競爭性經營行為且屬于聯邦憲法第173條規定范圍的聯邦政府控股企業,其信息公開按照證券委員會發布的規定執行,以規范其競爭行為、確保其合規性以及保護小股東利益。

(第2段)私有企業的信息公開行為,由巴西中央銀行等經濟管理部門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規制,不適用本條例。

第6條 本條例確立的信息權,不適用于:

Ⅰ依法應當保密的事項,包括:稅收、銀行、證券市場運行和服務、商業、技術、工業和司法等領域的秘密事項。

Ⅱ《信息公開法》第7條第1段規定的對國家和社會安全至關重要的研究項目和科技發展的信息。

第三章 主動公開

第7條 公共機構應當著眼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無需公眾申請,按照《信息公開法》第7條和第8條的規定主動公開制作或保存的信息。

(第1段)各公共機構應當在官方網站上設置主動公開專欄。

(第2段)主動公開專欄公開的數據格式,由總統社會通訊秘書確定,包括以下內容:

Ⅰ.欄目標志—設置在首頁,鏈接至主動公開專欄。

Ⅱ.本機關的官網標志,以及與巴西中央政府網和依據《信息公開法》設置的信息公開網的鏈接。

(第3段)主動公開專欄應包括以下信息內容:

Ⅰ.組織機構、職責、負責執行的法律、所在地以及在任官員、通訊地址和電話、工作時間。

Ⅱ.所實施的項目、工程、舉措、工作和行動,包括具體負責部門、預期目標、結果和成效。

Ⅲ.財政撥款,或者獲得其他財政資源情況。

Ⅳ.詳細的預算信息及其說明。

Ⅴ.正在實施的和已經完成的招標項目,包括招標公告、條件和結果,以及招標合同和對價支付。

Ⅵ.在職人員的津貼、補貼、職務費,以及其他財政性收入,包括根據計劃、預算和管理部發布的指導意見發放的返聘人員的退休補貼和返聘補貼。

Ⅶ.對常見問題的解答。

ⅤⅢ.根據《信息公開法》第40條確立的信息公開工作機構的聯系方式,以及市民信息中心的電話號碼和電子郵件。

(第4段)以上信息如果已經在其他政府網站上公開的,可以僅提供鏈接。

(第5段)第5條第1段規定的主體,即國有公司、國有控股公司以及其他從事競爭性經營行為且屬于聯邦憲法第173條規定范圍的聯邦政府控股企業,可以不執行本條規定。

(第6段)巴西中央銀行應當定期公開金融機構交易信息,包括最低、最高和平均利率,各銀行的匯率。

(第7段)其他法律對信息公開有特別規定的,優先于本條第3段規定適用。

第8條 根據計劃、預算和管理部發布的指引,各公共機構建設的官方網站,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Ⅰ.提供信息公開申請表。

Ⅱ.提供方便易用的站內搜索引擎。

Ⅲ.各種報告應當以通用電子格式發布,以便利公眾。

Ⅳ.設置系統接口,允許外部系統自動訪問信息。

Ⅴ.對外披露數據結構等網站基礎信息。

Ⅵ.保證所提供信息的可用性和完整性。及時更新信息。

Ⅶ.公布網站運營管理單位的聯系方式和辦公地點,以便用戶與其聯系。

ⅤⅢ.采取必要措施便利殘疾人訪問網站獲取信息。

第四章 依申請公開

第一節 市民信息中心

第9條 各公共機構應當設置市民信息中心,提供如下服務:

Ⅰ.引導和服務公眾獲取信息。

Ⅱ.分門別類地提供文檔信息。

Ⅲ.接收信息公開申請并登記歸檔。

(單段)市民信息中心承擔以下職責:

Ⅰ.接收信息公開申請,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當場提供申請人所需要的信息。

Ⅱ.將信息公開申請在專用的電子系統中登記,并將包含申請日期等信息的登記號反饋給申請人。

Ⅲ.將登記歸檔后的信息公開申請轉至本單位相關內設部門處理。

第10條 市民信息中心應當設置專門的辦公場所對外辦公,以方便公眾。

(第1段)與市民信息中心不在一地的外地分支機構,應當自行為公眾提供信息公開申請接收和登記歸檔服務。

(第2段)外地分支機構沒有所申請信息的,應當將信息公開申請轉給本公共機構的市民信息中心,由市民信息中心登記歸檔后向申請人反饋登記號。這種情況下,以市民信息中心登記歸檔日期起算期限。

第二節 信息公開申請

第11條 任何自然人或法人都有權申請公開信息。

(第1段)信息公開申請書應當符合規定格式,申請書格式可通過政府網站下載或者從市民信息中心領取。

(第2段)信息公開申請處理期限,從市民信息中心登記歸檔日期起算。

(第3段)在市民信息中心之外,公共機構可以通過其他渠道接收符合本條例第12條要求的信息公開申請,如傳真、郵政、電子郵件等。

(第4段)公共機構通過其他渠道接收信息公開申請的,應當告知申請人其申請的登記號,并從登記之日起計算期限。

第12條 信息公開申請書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Ⅰ.申請人姓名。

Ⅱ.申請人身份證件號碼。

Ⅲ.對申請信息的清晰客觀的描述。

Ⅳ.申請人接收后續通知的郵政地址和電子郵箱。

第13條 存在以下問題的信息公開申請不予接收:

Ⅰ.所申請信息范圍過于寬泛的。

Ⅱ.請求不合理的。

Ⅲ.需要額外處理、解讀或者匯總數據信息的,或者對相關數據的制作處理超出本機構權限的。

(單段)存在本條Ⅲ規定情形的,如果可能,公共機構應當告知申請人獲取相關信息的途徑,以便申請人自行解讀、匯總處理相關數據。

第14條 禁止要求申請人說明獲取信息的理由。

第三節 信息公開申請的處理程序

第15條 公共機構收到信息公開申請后,信息能夠公開的,應當立即公開。

(第1段)如果不能立即公開的,公共機構應當在20日內視情形做以下處理:

Ⅰ.將信息寄送至申請人的郵政地址或電子郵箱。

Ⅱ.通知申請人領取、抄錄信息或者領取與申請信息有關證明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Ⅲ.通知申請人,本機構沒有相關信息,也不知道相關信息由哪個機構掌握。

Ⅳ.告知申請人掌握其申請信息的機構名稱。

Ⅴ.說明全部或部分拒絕公開信息的依據。

(第2段)信息公開申請涉及大量文檔,或者轉移文檔可能造成損害的,應當采取第1段第Ⅱ項的方式公開信息。

(第3段)以其他公開方式可能損害信息或文件的完整性時,公共機構可以以向申請人介紹情況或者向其提供官方復制件的方式公開,并告知申請人公開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第4段)如果無法提供第3段規定的官方復制件,申請人可以申請自費復制信息,但是其復制行為不得損害原始信息的完整性,并應當在公共官員的監督下進行。

第16條 信息公開處理期限可以延長10日,但是應當在20日的期限屆滿前通知申請人。

第17條 信息已通過網絡等途徑向社會普遍發布的,公共機構應當告知申請人獲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徑。

(單段)本條規定的情形下,免除公共機構向申請人直接提供信息的義務。但是,申請人主張其無法自行查閱、復制相關信息的除外。

第18條 申請人要求寄送文件復制件的,公共機構應當在信息公開處理期限內向申請人提供聯邦政府賬單,以便申請人支付相應的服務和材料費。

(單段)公共機構應當在申請人支付相應費用后的10日內寄送文件復制件,但是,因數量過大或文件格式特殊而無法在10日內完成復制的除外。

第19條 公共機構拒絕信息公開申請的,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如下內容:

Ⅰ.拒絕的理由和法律依據。

Ⅱ.申訴期限和渠道,包括申訴機關。

Ⅲ.向原定密機關申請解密公開的渠道。

(第1段)拒絕公開涉密信息的理由,應當包括定密的法律依據、定密機關以及定密文件的編號。

(第2段)公共機構應當提供申訴和解密公開申請的格式文本。

第20條 作為決策或行政法規制定依據的過程性文件是否公開,根據最終決策或行政法規是否公開決定。

(單段)財政部和巴西中央銀行應當將有關經濟政策決策所依據的材料如財政、稅收、貨幣、管制方面的文檔,確定為國家秘密信息。

第四節 申 訴

第21條 申請人對拒絕公開決定及其理由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通知之日起的10日內向作出拒絕決定的公共機構的上一級單位提起申訴,上一級單位應當在5日內作出處理。

(單段)本條規定的申訴被上一級單位駁回的,申訴人可以在收到駁回決定之日起的10日內向作出原拒絕決定的公共機構首長提起再申訴,公共機構首長應當在5日內作出處理決定。

第22條 公共機構逾期未對信息公開申請作出處理的,申請人可以在10日內向《信息公開法》第40條規定的各單位信息公開工作機構投訴,信息公開工作機構應當在5日內作出處理決定。

(第1段)申請人投訴期限,自提交信息公開申請之日起的30日后開始起算。

(第2段)各公共機構的首長也可以指定信息公開工作機構以外的其他機關負責處理投訴。

第23條 如果第21條單段規定的再申訴或者第22條規定的投訴被拒絕,申請人可以在10日內向總審計長辦公室提起申訴,總審計長辦公室應當在5日內作出決定。

(第1段)總審計長辦公室有權要求被申訴公共機構提供相關的涉密信息。

(第2段)總審計長辦公室支持申請人申訴請求的,應當責令被申訴公共機構限期公開信息。

第24條 如果第21條規定的申訴以及向總審計長辦公室提起的申訴被拒絕,申請人可以根據本條例第六章規定的程序,在10日內向信息復審委員會提起申訴。

第五章 秘密信息

第一節 密級和保密期限

第25條 公開后可能造成以下后果的,屬于嚴重涉及國家和社會安全需要保密的信息:

Ⅰ.危害國防、主權和領土完整。

Ⅱ.妨礙外交談判,危害外交關系。

Ⅲ.泄露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秘密提供的信息。

Ⅳ.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或健康。

Ⅴ.危及國家貨幣、經濟和金融穩定。

Ⅵ.危及軍隊的戰略計劃和軍事行動。

Ⅶ.危及第6條第Ⅱ項所指的科技研究發展項目,包括事關國家利益的科技系統、科技資產、科技設施以及科技戰略。

ⅤⅢ.危及國家機構以及高級官員、外交官及其家人安全。

Ⅸ.妨礙對間諜行為的調查、偵查等防治行為。

第26條 公共機構持有的信息,根據其內容和對國家和社會安全影響程度的不同,可以被認定為最高機密、機密和秘密三個等級。

第27條 對密級的認定,應當在充分考慮以下因素的基礎上堅持從低認定的原則:

Ⅰ.對國家和社會安全的危害程度。

Ⅱ.需要限制公開的最長期限,或者需要保密的具體情形。

第28條 最長保密期限分別為:

Ⅰ.最高機密:25年。

Ⅱ.機密:15年。

Ⅲ.秘密:5年。

(單段)特殊情形下,可以提前終止保密期。

第29條 可能危及總統與副總統及其家人安全的信息,應當認定為秘密等級,保密期至任期屆滿。

第30條 定密權限如下:

Ⅰ.最高機密定密權主體如下:a)總統,b)副總統,c)部長,及與部長相當級別的官員,d)海軍、陸軍和空軍司令官,e)駐外機構負責人,海外領地執政官。

Ⅱ.機密信息定密權主體如下:最高機密定密權主體,政府自治機構、公共組織、國有公司、國有控股公司的負責人。

Ⅲ.秘密信息的定密權主體如下:最高機密和機密信息的定密權主體,以及指導和顧問團體機構中履行管理、指導等職責且官銜級別101.5以上的負責人。

(第1段)最高機密和機密級的定密權不得轉授。

(第2段)公共機構首長可以將秘密級的定密權轉授給履行指導、指揮和領導職責的公共機構。

(第3段)根據第2段規定轉授的定密權,不得再次轉授。

(第4段)根據第2段規定被轉授定密權的公共機構,應當在定密決定作出后90日內報授權機關備案。

(第5段)第Ⅰ款確定的d)類和e)類定密權主體作出的定密決定,應當由相應的部長在30日內批準確認。

(第6段)第5段規定的批準期內,原定密決定有效。

第二節 定密程序

第31條 任意級別的定密,都應當按照本條例附錄中的格式制作定密證書,記載以下內容:

Ⅰ.文件編號。

Ⅱ.密級。

Ⅲ.信息主題。

Ⅳ.文件類型。

Ⅴ.文件制作日期。

Ⅵ.定密所依據的法律條文。

Ⅶ.第27條規定的定密的主要考慮。

ⅤⅢ.精確到年月日的保密期,或者符合解密條件的特殊情形。

Ⅸ.定密日期。

Ⅹ.定密責任人。

(第1段)定密證書應當附具在信息之后。

(第2段)本條第Ⅶ項規定的主要考慮,與秘密信息的密級相同。

(第3段)第30條第5段規定的批準情況,應當記載在定密證書上。

第32條 最高機密、機密級信息的定密證書,應當自定密決定作出之日起或者定密決定被批準之日起30日內抄送信息復審委員會。

第33條 一份文件中包含不同密級信息的,應當等級最高的密級處理,不涉密的內容,可以在隱藏涉密信息后以官方復制件、摘要、復印等方式公開。

第34條 公共機構可以設立涉密文件評估標準委員會,負責以下事項:

Ⅰ.對于本單位制作的信息是否定密提出意見。

Ⅱ.協助定密責任人或上級機關開展解密、重新定密、更改密級等工作。

Ⅲ.提出解密公開的建議,以及根據1991年1月8日第8159號法律的規定提出永久保存文件的建議。

Ⅳ.協助制作年度解密信息清單以及定密信息清單,以便在互聯網上發布。

第三節 解密和復查

第35條 定密機關或者其上級機關,應當主動或者按要求對已經定密的信息進行復查,以確定是否解密或縮短保密期限。

(單段)為了落實本條規定,復查應當綜合考慮第27條的規定以及以下因素:

Ⅰ.第28條規定的最長保密期。

Ⅱ.第47條有關4年以內應當主動復查的要求。

Ⅲ.定密理由的持續性。

Ⅳ.公開后造成損害后果的可能性。

Ⅴ.海外機構定密所涉及的特殊因素。

第36條 解密申請或定密決定復查申請可以直接提交給公共機構,不以已提交信息公開申請為前提。

(單段)解密申請或定密決定復查申請,應當向原定密機關提交,原定密機關應當在30日內作出處理決定。

第37條 解密申請或定密決定復查申請被拒絕的,申請人可以在30日向相應的部級單位提起申訴。

(第1段)原定密機關為政府自治機構、公共組織、國有公司、國有控股公司的,解密申請或定密決定復查申請由其負責人處理。

(第2段)原定密機關涉及軍隊的,解密申請或定密決定復查申請應當首先提交至相應的司令官,如果申請被拒絕的,再提交至國防部長。

(第3段)原定密機關涉及海外機構的,解密申請或定密決定復查申請應當提交至相關海外機構位于巴西境內的上級機關。

(第4段)本條第1段至第3段規定的情形下,解密申請或定密決定復查申請被拒絕的,申請人可以在收到通知后的10日內,向信息復審委員會提起申訴。

第38條 解密、更改密級、縮短保密期限的決定,應當在相關文件的封面以及定密證書適當位置加以標注。

第四節 一般規定

第39條 根據1991年1月8日第8159號法律的規定,最高機密和機密級的信息應當永久保存,對最高機密和機密級信息公開的限制,應當持續至保密期滿。

第40條 應當永久保存的文件保密期滿的,應當被移交至國家檔案館或者各公共機構的檔案機構,以妥善地保存、整理、保管和對社會開放。

第41條 涉嫌違反人權的信息,不得定密,不得拒絕公開。

第42條 涉及對基本權利的司法救濟或行政救濟的信息,不得拒絕公開。

(單段)申請人應當對相關信息與保護基本權利二者間的關系舉證。

第43條 對涉密信息的接觸和處置,應當嚴格限定在有限的人員范圍之內,并符合總統機構安全事務辦公室等單位的有關要求。

第44條 聯邦行政機關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強干部職工的保密意識,確保其按照保密措施和保密程序的要求行事。

(單段)因與政府之間的合同合作等關系而持有秘密信息的自然人或私人機構,應當制定必要的程序規定,確保其職員、管理者和法人代表遵守本法規定的各項保密要求和保密措施。

第45條 各公共機構首長應當在每年的1月1日前,通過互連網公布以下內容:

Ⅰ.過去12個月解密信息的清單。

Ⅱ.定密信息的清單:

a)文件編號。

b)信息主題。

c)定密所依據的法律條文。

d)文件制作日期、定密日期、保密期限。

Ⅲ.一份包括信息公開申請數、公開數和拒絕數的統計報告。

Ⅳ.對于申請人總體情況的統計數據。

(單段)各公共機構應當在其辦公總部制備上述信息的紙質文本,供公眾查詢。

第六章 信息復審委員會

第46條 依據《信息公開法》第35條第1段設立的信息復審委員會,由如下人員組成:

Ⅰ.首席部長,為委員會主席。

Ⅱ.司法部長。

Ⅲ.外交部長。

Ⅳ.國防部長。

Ⅴ.財政部長。

Ⅵ.計劃、預算和管理部長。

Ⅶ.總統人權事務秘書。

ⅤⅢ.總統機構安全事務辦公室主任。

Ⅸ.總法律顧問。

Ⅹ.總審計長。

(單段)各成員應當指定一名替代人選,由委員會主席書面確認。

第47條 委員會行使以下職權:

Ⅰ.至少每4年對最高機密和機密級信息主動或按要求復查一次。

Ⅱ.最高機密和機密級的定密證書中記載的信息不足以進行復審的,要求定密機關補充說明,或者全部或部分提供涉密信息。

Ⅲ.裁決針對以下決定提起的申訴:

a)申請人不服不予公開決定及其理由向總審計長辦公室提起申訴,總審計長辦公室作出的處理決定。

b)申請人不服拒絕解密或重新定密的決定向部級機關提起申訴,部級機關作出的處理決定。

Ⅳ.如果最高機密信息保密期滿后予以公開,可能嚴重危害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或者嚴重損害國際關系,委員會可以決定延長一次保密期限,延長期限不超過25年,相關信息總保密期限不超過50年。

Ⅴ.對《信息公開法》未盡事宜作出補充規定。

(單段)本條第Ⅰ項規定的復審,如果沒有在4年內主動實施,則相關信息自動解密。

第48條 信息復審委員會每個月召開一次例會,委員會主席認為有必要時,可以臨時召開會議。

(單段)應有至少6名委員參加方可開會。

第49條 各公共機構請求信息復審委員會延長第47條第Ⅳ項規定的最高機密保密期限的,應當在保密期滿前1年之前提出。

(單段)信息復審委員會收到最高機密保密期延長請求的,最晚應當于自收到之日起后的第三次會議上作出決定,在此之前,其他審議事項暫時擱置。

第50條 信息復審委員會收到第47條第Ⅲ項規定的申訴后,應當立即進行處理,最晚應當于自收到之日起后的第三次例會上作出決定。

第51條 對最高機密和機密級信息的主動復審,應當在距離自動公開期限至少三次會期之前完成。

第52條 復審決定作出程序如下:

Ⅰ.第47條第Ⅰ項和第Ⅳ項規定的復審決定,經表決以絕對多數通過決定。

Ⅱ.其他復審決定,經表決以簡單多數通過決定。

(單段)總統辦公廳有權直接作出簡單多數的決定。

第53條 總統辦公廳負責信息復審委員會的日常工作,具體工作職責由其另行制定。

第54條 信息復審委員會應當以絕對多數的表決結果,通過內部工作規程,明確其組織架構和工作范圍。

(單段)信息復審委員會的內部工作規程,應當自通過之日起60日內在聯邦公報上發布。

第七章 個人信息

第55條 有關個人親密關系、生活私密、榮譽、形象的信息: Ⅰ.僅對有權的公共機構和本人開放,最長保護期限100年,自信息制作之日起算。Ⅱ.僅在法律有明確規定或本人明示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向第三方公開。

(單段)如果個人信息的當事人生病或失蹤,本條規定的權利轉移給相關法律規定的權利繼承人。

第56條 個人信息的處置,應當堅持透明化的原則,并尊重人們的親密關系、生活私密、榮譽、形象、自由與信譽。

第57條 如下情況下,無須本人明示同意也可公開個人信息: Ⅰ.當一個人在生理上或者法律上喪失行為能力時,僅為了醫學預防、診斷和治療需要而使用個人信息。Ⅱ.基于公共利益的統計或科研而使用個人信息,但是應當做匿名技術處理。Ⅲ.依據法庭命令公開個人信息。Ⅳ.為了保護人權而公開個人信息。Ⅴ.為了保護公共利益而公開個人信息。

第58條 以下情形不適用個人信息保護規則:Ⅰ.包括信息持有人在內的相關人員為了妨礙政府對不法行為調查的目的。Ⅱ.為了核實歷史事實,需要使用未定密的個人信息。

第59條 各公共機構的首長應當主動或者按要求審查各公共機構制作或保存的文件,以確定是否涉及第58條第Ⅱ項規定的情形。

(第1段)為了確定相關文件是否涉及第58條第Ⅱ項規定的情形,相關公共機構可以聽取大學、研究機構或者其他在歷史研究方面經驗豐富的機構的意見。

(第2段)如果認定相關文件涉及第58條第Ⅱ項規定的情形的,應當作出確認決定并公開發布。在確認決定公開發布之前,應當至少提前30日發布一個相關的簡訊,包括相關文件的主題、涵蓋的時間段等。

(第3段)第2段規定的確認決定公開發布后,相關文件應當全部對社會公開。

(第4段)具有歷史價值的文件應當永久保存。國家檔案館和各單位檔案機構在收到這類文件時,都應當根據本條規定的程序,認定是否存在涉及第58條第Ⅱ項規定的情形。

第60條 本人申請公開個人信息的,應當符合第四章規定的程序要求,并證明申請人的身份。

(單段)第三方申請公開個人信息的,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Ⅰ.有能夠證明第55條第Ⅱ項規定的明示同意的材料。

Ⅱ.有能夠證明第58條規定的情形的材料。

Ⅲ.有依據第59條規定的程序作出的確認決定。

Ⅳ.有能夠證明為了保護人權或公共利益的材料。

第61條 申請公開個人信息的第三方,應當簽署責任書,明確相關責任和要求。

(第1段)公開的個人信息,僅用于獲準公開的情形,禁止用于其他目的。

(第2段)獲取個人信息的第三方,依法應當對個人信息的不當使用負責。

第62條 1997年11月12日第9507號法律有關公共機構保存個人信息的規定,與本條例同等適用。

第八章 非營利私人機構

第63條 使用公共資金的非營利私人機構,應當公開以下信息:

Ⅰ.最新的機構章程。

Ⅱ.機構管理人員名單。

Ⅲ.與聯邦行政機構簽署的協議、合同、合作方案、備忘錄等文書,對上述文書的任何修訂情況,以及最終的決算報告。

(第1段)上述信息應當在非營利私人機構的網站和辦公場所公開。

(第2段)不具備網上公開條件的,經相關公共機構批準并經該機構書面確認,可以不在網上公開上述信息。

(第3段)與聯邦行政機構簽署的協議、合同、合作方案、備忘錄及其執行等信息,應當在最終決算報告送達后的180日內公開。

第64條 申請公開非營利私人機構與聯邦行政機構簽署的協議、合同、合作方案、備忘錄等文書信息的,應當向提供公共資金的公共機構提出。

第九章 責任條款

第65條 以下行為構成違法,公共機構或軍事機關應承擔相應責任:Ⅰ.不依法公開信息,故意拖延提供信息或提供錯誤的、不完整的或不準確的信息。Ⅱ.公職人員不正當地使用、刪減、損毀、使失效、調整、修改、全部或部分隱藏其在履行職權過程中所持有的信息。Ⅲ.處理信息公開申請過程中,存在欺詐或不誠實的行為。Ⅳ.不當公開涉密信息和個人信息。Ⅴ.為謀取自身或第三方的利益,或者為實施其他不法行為,對信息不當地定密。Ⅵ.為了謀取自身利益或第三方利益,以及為了損害第三方利益,隱藏秘密信息,以逃避上級機關對定密決定的復查。Ⅶ.以任何方式損毀或刪減可能涉及違反人權的信息。

(單段)按照抗辯原則、全面辯護原則和正當程序等法律原則,對本條所規定的各類行為應作如下處理:Ⅰ.依法不構成犯罪的情形下,軍事機關應當根據紀律條例的規定,將其認定為軍事違紀加以處理。Ⅱ.構成行政違法的,依據1990年12月11日生效的第8112號法律處以暫停職務以上的處罰。

第66條 因與政府之間的合同合作等關系而持有秘密信息的自然人或私人機構,違反本法規定的,應受以下處罰:Ⅰ.警告。Ⅱ.罰款。Ⅲ.終止合作關系。Ⅳ.在兩年內暫停參與公開投標、與公共行政機關訂立合同的資格。Ⅴ.宣告其在投標或與公共行政機關訂立合同中有不誠信行為,直至原機關恢復其聲譽。

(第1段)本條第Ⅰ、Ⅲ、Ⅳ項規定的處罰可以并處。

(第2段)本條第Ⅱ項規定的處罰,以彌補實際發生的損失為限,且:

Ⅰ.對于個人,罰款幅度為1000元以上200000元以下。

Ⅱ.對于機構,罰款幅度為5000元以上600000元以下。

(第3段)第Ⅴ項規定的恢復聲譽決定,應當在第Ⅳ項規定的處罰期滿、相對人對其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加以彌補之后作出。

(第4段)第Ⅴ項規定的處罰決定只能由各公共機構的首長作出。

(第5段)對于本條規定的處罰,可以在10日內提出抗辯。

第十章 執法管理

第一節 主管部門

第67條 各公共機構首長應當指定一名信息公開官員,承擔以下工作職責:

Ⅰ.促進《信息公開法》落實,提升信息公開效率。

Ⅱ.推動本條例的落實,定期向本機關首長提交信息公開工作報告,并抄送總審計長辦公室。

Ⅲ.提出完善本條例的意見建議。

Ⅳ.協調各內設機構做好信息公開工作。

Ⅴ.負責處理申請人依據第22條規定針對逾期不答復行為提起的申訴。

第二節 主管部門的職責

第68條 總審計長辦公室履行以下職責:

Ⅰ.設計并發布統一適用的信息公開申請表樣式,以便各公共機構按要求在互聯網上和市民信息中心對外提供。

Ⅱ.在全國范圍內培育行政機關的公開透明文化,增進信息權利意識。

Ⅲ.對各公共機構的公職人員進行信息公開工作培訓,以及幫助負有信息公開職責的非營利私人機構提升工作能力。

Ⅳ.推動《信息公開法》的貫徹落實,并按照本條例第45條的規定發布相關統計信息。

Ⅴ.向國會提交貫徹落實《信息公開法》的年度報告。

Ⅵ.監督本條例的實施,尤其是信息公開期限和程序要求的落實。

Ⅶ.會同總統辦公廳制定《信息公開法》的配套規定。

第69條 總審計長辦公室會同計劃、預算和管理部共同履行以下職責:

Ⅰ.制定主動公開的程序、規則和方式,以及最長的更新周期。

Ⅱ.制定市民信息中心信息查詢、管理和公開的程序細則。

第70條 總統機構安全事務辦公室履行以下職責:

Ⅰ.制定秘密信息目錄編制規范。

Ⅱ.制定涉密信息處理人員資質核定的規則和程序。

Ⅲ.開展涉密信息處理人員資質核定工作。

第十一章 附 則

第71條 各公共機構應當制定信息管理辦法,規范文檔和信息的登記、處理、歸檔等工作。

第72條 各公共機構應當自《信息公開法》生效之日起2年內,對最高機密和機密級信息進行復審。

(第1段)復審后重新定密行為,應當符合本條例的有關規定。

(第2段)在本條規定的重新定密期限屆滿前,相關涉密信息維持原來的法律狀態。

(第3段)本條規定的重新定密期限屆滿后,各公共機構沒有對最高機密和機密級信息復審的,相關涉密信息視為自動解密。

第73條 第45條的規定,應當在2013年6月首次執行。

第74條 國際條約、國際協定、國際法對涉密信息的處理有專門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75條 1999年1月29日第9784號法律相關條款作為本條例的補充規定加以適用。

第76條 本條例自2012年5月16日生效。

附錄

密級

(本表與文檔為同密級)

img

續表

img

[1]Rio De Janeiro:Brazil Freedom of information Law Passed.www.freedominfo.org.

[2]http://www.justice.gov/oip/foia-request.html#3.

[3]后向東:《美國聯邦信息公開制度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374頁。

[4]后向東:“哪些信息要公開,究竟該誰來裁判”,載《人民日報》2010年8月4日。

[5]后向東:《美國聯邦信息公開制度研究》,中國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頁。

[6]墨西哥由26個州和一個聯邦區組成,州下設市,但是,在憲法地位上,市與州都是聯邦組成部分,因此,在相關法律中,市往往與州、聯邦區并提。聯邦區指首都所在的城市。

[7]這部法律是巴西的《保密法》(Documents Classification Law)。

[8]這部法律是巴西的《國家檔案法》(National Archiv Policy Law)。

[9]對秘密信息的定義,本條例與《信息公開法》有所不同,增加了后一句即“或者依據法律保密條款加以保護的信息”。

[10]對個人信息的定義,本條例與《信息公開法》有所不同,增加了后一句即“涉及其親密關系、生活私密、榮譽和形象”的限定內容。

[11]對真實性的定義,《信息自由法》與此文字表述完全不同,其定義為“包含在文檔中的信息所具有的未經任何修飾的狀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忻城县| 湘潭县| 长白| 吐鲁番市| 富锦市| 藁城市| 清水河县| 克什克腾旗| 乌拉特后旗| 关岭| 上思县| 万载县| 中山市| 齐齐哈尔市| 武清区| 上饶市| 阿图什市| 隆安县| 襄汾县| 茂名市| 墨玉县| 德江县| 江都市| 仙游县| 贵南县| 甘谷县| 阳泉市| 静安区| 济阳县| 新化县| 叶城县| 遂宁市| 大英县| 灵山县| 东乌珠穆沁旗| 通许县| 辽中县| 裕民县| 读书| 出国| 竹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