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巴西《信息公開法》法律文本

(2011年11月18日)

第一章 總 則

第1條 本法規定的程序,適用于根據憲法第5條第33項、第37條第2款第3段和第216條第2段設立的聯邦政府、州政府、聯邦區政府和市政府[6]

(單段)本法適用于以下單位:Ⅰ.履行對外管理職責的行政機關;立法機關,包括審計辦公室;司法系統和檢察官辦公室。Ⅱ.國家自治機構、公共組織、公共公司、混合所有制企業,以及由聯邦政府、州政府、聯邦區政府和市政府直接或間接控制的其他機構。

第2條 本法參照適用于通過行政合同、合作協議等方式,獲得財政預算支持,履行公共職能的非營利私人機構。

(單段)上述機構的公開程度,取決于其收到的公共資金的數量及其用途,對他們的公開要求,應避免妨礙其正常法定職責的履行。

第3條 本法確立的程序,旨在依據公共行政的基本原則和以下指導方針,保證信息權這一基本權利的實現:Ⅰ.公開為原則,保密為例外。Ⅱ.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不待申請主動公開。Ⅲ.注重運用信息科技手段公開信息。Ⅳ.在公共行政過程中培育透明文化。Ⅴ.在公共行政過程中逐步加強社會控制。

第4條 本法中,部分概念定義如下:Ⅰ.信息:以任何媒介格式記錄的、可被用于形成或傳播知識的、原始的或經過加工的數據。Ⅱ.文檔:以各種形式記錄的信息的集合單元。Ⅲ.秘密信息:為了保障國家和社會安全,需要暫時限制向社會公開的信息。Ⅳ.個人信息:明確指向或能夠指向具體的自然人的信息。Ⅴ.信息處理:指對信息的制作、接收、分類、使用、獲取、復制、傳輸、傳播、發布、歸檔、存儲、清理、評估、清除或控制等舉措。Ⅵ.可用性:信息能夠被經授權的個人、設備或系統識別和使用的屬性。Ⅶ.真實性:包含在文檔中的信息所具有的未經任何修飾的狀態。Ⅷ.完整性:未經調整的信息自產生、變動至清除的全過程。Ⅸ.原始性:信息最大限度保持獲取時的未經修改的狀態。

第5條 國家通過建立簡明的程序,以清晰、透明和客觀的方式和易懂的語言,以及必要時的解讀回應,保障公民的信息獲取權。

第二章 信息發布

第6條 公共機構應當制定專門的程序規定,確保:Ⅰ.信息的透明化管理,以方便公開。Ⅱ.信息的有效保護,以保證其可用性、真實性和完整性。Ⅲ.秘密信息和個人信息的保護,以兼顧公開與保護的平衡。

第7條 本法規定的信息獲取權,包括但不限于獲取以下信息的權利:Ⅰ.信息公開指南,包括程序規定和信息分布情況。Ⅱ.信息保有情況,包括以記錄還是文件的形式存在,通過制作還是獲取的途徑形成,以及是否提供給公共檔案館。Ⅲ.委托第三方制作或保存的信息的情況,包括已經終結的委托的情況。Ⅳ.有關信息的完整性、真實性和更新情況。Ⅴ.各機關行為信息,包括出臺的政策以及機構和職能信息等。Ⅵ.有關公共財產管理、公共資源使用、招投標和行政合同等信息。Ⅶ.涉及以下事項的信息:a)各機關實施的工程項目的啟動、進展和完成情況,包括工程項目的預期目標和控制指標。b)內控機構或外部監督機構實施的調查、審計、審查結果,包括上一年度責任追究的情況。

(第1段)本條規定的信息公開,不包括對國家和社會安全至關重要的研究項目和科技發展的信息。

(第2段)部分信息涉密的,應當刪減涉密信息后部分公開。

(第3段)決策過程中的信息公開,以及行政法規制定過程中的有關信息的公開,按照相關規定執行。

(第4段)第1條規定的單位拒絕信息公開申請的,相關責任人需要根據第32條的規定承擔責任。

(第5段)如果利害關系人接到通知稱所申請信息已經遺失的,他/她可以立即提請有關單位就此展開調查。

第7條 發生第5段所述情況的,負責保管被丟失信息的責任人應當在10日內作出解釋并提交相應證據。

第8條 公共機構應當主動地以便以獲取的方式公開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

(第1段)本條要求主動公開的信息至少包括:Ⅰ.本機構的職權、機構設置、聯系地址和電話、工作時間。Ⅱ.財政資金情況。Ⅲ.財政支出信息。Ⅳ.招投標信息,包括投標公告和招投標結果,以及最終簽署的合同。Ⅴ.各機構負責實施的建設項目的各項數據。Ⅵ.對常見問題的解答。

(第2段)各公共機構應當在權限范圍內采取法律手段,保證應當主動公開的信息通過互聯網官方網站公開。

(第3段)第2段所指官方網站,應當符合以下要求:Ⅰ.設置站內搜索引擎,便利信息查找。Ⅱ.以通用格式保存數據,以便利信息的分析使用。Ⅲ.設置系統接口,允許外部系統自動訪問信息。Ⅳ.對外披露數據結構等網站基礎信息。Ⅴ.保證所提供信息的可用性和完整性。Ⅵ.及時更新信息。Ⅶ.公布網站運營管理單位的聯系方式和辦公地點,以便用戶與其聯系。Ⅷ.根據有關法律要求,采取必要措施便利殘疾人訪問網站獲取信息。

(第4段)對于人口不足1萬人的市政府,免除其按照第2段的要求主動公開信息的義務,但是這類市政府仍應當根據相關規定公開財政預算決算信息。

第9條 各公共機構還應采取以下措施公開信息:Ⅰ.在本單位設置市民信息中心,配備必要設施,提供如下服務:a)幫助和引導公眾查詢信息。b)分門別類地提供文檔信息。c)接收信息公開申請并登記歸檔。Ⅱ.舉行公眾咨詢或聽證活動,促進公眾參與以及其他方式的公開。

第三章 信息公開程序

第一節 信息公開申請

第10條 任何人有權向第1條規定的單位申請信息公開,信息公開申請應當以法定的形式提交,載明申請人的身份以及對信息的描述。

(第1段)涉及公共利益的信息,對申請人身份的要求,以不妨礙申請的實施為限。

(第2段)各政府機構應當開通網上申請渠道。

(第3段)禁止對公開非秘密信息的申請要求說明理由。

第11條 對于可公開的信息,公共機構應當立即公開。

(第1段)公共機構無法按照本條要求立即公開信息的,應當在20天內:Ⅰ.告知申請人查閱、復制或獲取拒絕公開決定的時間、地點和途徑。Ⅱ.說明全部或部分拒絕公開信息的事實理由或法律理由。Ⅲ.告知申請人信息非本機關掌握,并告知掌握相關信息的機構名稱,或直接將申請轉送相關機構。

(第2段)第1段規定的期限,可以延長10天,延長期限的決定應當說明理由并告知申請人。

(第3段)公共機構可以以申請人要求的方式公開信息,但是應當確保信息的安全,并符合相應的法律。

(第4段)信息全部或部分涉密從而不予公開的,應當告知申請人救濟渠道、期限以及相關要求,申請人有權要求相關機構予以審查。

(第5段)以數據形式存儲的信息,應當根據申請人的要求或在申請人同意的情況下,以數據形式公開。

(第6段)如果信息已經向社會公開發布,應當書面告知申請人查閱、復制相關信息的途徑和方式以及相應的程序,但是,申請人主張其無法獨自按照相應程序查閱、復制相關信息的,公共機構應當提供必要協助。

第12條 搜索和提供信息的行為免費,復制信息收取服務和材料的成本費。

(單段)根據1983年8月29日生效的7115號法律有關規定,對于家庭生活困難的申請人,可以免除其費用。

第13條 當原始信息的公開可能損害其完整性時,可以公開經官方確認的復印件。

(單段)無法提供信息的復印件時,申請人可以申請復制該信息,費用由申請人承擔。信息的復制不得損害原始信息的完整性,并應當在公共官員的監督下進行。

第14條 申請人有權獲取不予公開決定的完整內容。

第二節 申 訴

第15條 申請人收到不予公開決定通知之日起10日內,可以就不予公開決定或者不予公開理由提起申訴。

(單段)申訴應當提交給一個或多個原決定機關的上級機關,并在5日內得到處理。

第16條 聯邦行政機關拒絕申請的,申請人可以向總審計長辦公室申訴。總審計長辦公室對于存在以下情形的申訴,應當在5日內作出處理決定:Ⅰ.拒絕公開非秘密信息。Ⅱ.因相關信息全部或部分涉密而全部或部分拒絕公開的,未告知申請人可以提交解密申請的部門。Ⅲ.違反本法規定的定密程序。Ⅳ.違反本法規定的期限或其他程序規定。

(第1段)申訴提交總審計長辦公室處理之前,應當經過一個以上原決定機關的上級機關處理。

(第2段)總審計長辦公室支持申訴請求的,應當責令公共機構依法采取必要措施落實其公開責任。

(第3段)總審計長辦公室維持不予公開決定的,申請人可以根據本法第35條的規定向信息復審委員會提出再申訴。

第17條 申請人解密公開申請被拒絕的,也可以選擇向相關的部長提起申訴。但是,這種救濟選擇權的行使不能替代信息復審委員會的管轄權,也不能違反第16條的規定。

(第1段)本條規定的申訴提交相關部長之前,應當經過一個以上原決定機關的上級機關處理。對于軍事部門,相關部長指相關的司令部。

(第2段)向相關部長提交的有關解除秘密級和絕密級的申訴請求被拒絕的,申請人可以根據本法第35條的規定向信息復審委員會提出再申訴。

第18條 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總檢察長辦公室應當制定專門的程序,處理依據本法第15條的規定提起的申訴,確保申請人的程序權益。

第19條 申請人針對拒絕公開的決定提起申訴后,處理機關維持原拒絕公開決定的,公共機構應當將拒絕公開決定及其理由立即報送相應的審計辦公室。相應的審計辦公室指對相關事務具有監督、財政、預算和財產等方面管理權限的審計辦公室。

(第1段)如果拒絕公開的信息涉及人權保護,公共機構應當將信息公開申請和拒絕公開的理由一并提交給總檢察長辦公室。

(第2段)司法機關和總檢察長辦公室對于事關公共利益的申訴作出拒絕決定的,應當將該決定提交給國家司法委員會和國家檢察委員會。

第20條 1999年1月29日生效的第9784號法律,可以補充適用于本章。

第四章 信息公開的限制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21條 涉及基本權利的司法和行政保護的,不得限制公開。

信息或文件中包含有公共機構直接實施或命令實施的違反人權的內容的,不得限制公開。

第22條 本法的適用,不得損害依法保護的國家秘密和司法秘密,也不得損害國家和私人在經濟生產活動中形成的工業秘密。

第二節 國家秘密的認定、等級和期限

第23條 公開后可能造成以下后果的,屬于嚴重涉及國家和社會安全需要保密的信息:Ⅰ.危害國防、主權和領土完整。Ⅱ.妨礙外交談判,危害外交關系,或者泄露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秘密提供的信息。Ⅲ.危及人民的生命、安全或健康。Ⅳ.危及國家貨幣、經濟和金融穩定。Ⅴ.危及軍隊的戰略計劃和軍事行動。Ⅵ.危及科技研究發展項目,包括事關國家利益的科技系統、科技資產、科技設施以及科技戰略。Ⅶ.危及國家機構以及高級官員、外交官及其家人安全。Ⅷ.妨礙對間諜行為的調查、偵查等防治行為。

第24條 公共機構持有的信息,根據其內容和對國家和社會安全影響程度的不同,可以被認定為最高機密、機密和秘密三個等級。

(第1段)最長保密期限分別為:Ⅰ.最高機密:25年。Ⅱ.機密:15年。Ⅲ.秘密:5年。

(第2段)可能危及總統與副總統及其家人安全的信息,應當認定為秘密等級,保密期至任期屆滿。

(第3段)特殊情形下,可以提前終止保密期。

(第4段)保密期滿或特殊情形下提前終止保密期的,相關信息自動轉為可公開信息。

(第5段)對密級的認定,應當在充分考慮以下因素的基礎上堅持從低認定的原則:Ⅰ.對國家和社會安全的危害程度。Ⅱ.需要限制公開的最長期限,或者需要保密的具體情形。

第三節 秘密信息的保護和控制

第25條 國家有責任限制各公共機構公開秘密信息,加強對秘密信息的保護。

(第1段)秘密信息的查閱、公開和處理,應當在保障公共機構正常履行法定職責的前提下,按規定嚴格授權,限定在有限的人群范圍。

(第2段)申請公開秘密信息并被允許的人,同時負有保密義務。

(第3段)應當通過規章制定專門的秘密信息處理程序,防止其丟失、不當變更以及未經授權的查閱、傳播和發布。

第26條 各公共機構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強干部職工的保密意識,確保其按照保密措施和保密程序的要求行事。

(單段)因與政府之間的合同合作等關系而持有秘密信息的自然人或私人機構,應當制定必要的程序規定,確保其職員、管理者和法人代表遵守本法規定的各項保密要求和保密措施。

第四節 定密、變更密級和解密的程序

第27條 聯邦行政機關的定密權限如下:Ⅰ.最高機密定密權主體如下:a)總統,b)副總統,c)部長,及與部長相當級別的官員,d)海軍、陸軍和空軍司令官,e)駐外機構負責人,海外領地執政官。Ⅱ.機密信息定密權主體如下:最高機密定密權主體,公共自治機構、公共組織、公共公司、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負責人,以及高級指導和協助團體機構中履行管理、指導等職責且官銜級別101.5以上的負責人。Ⅲ.秘密信息的定密權主體如下:最高機密和機密信息的定密權主體,以及指導和顧問團體機構中履行管理、指導等職責且官銜級別101.5以上的負責人。

(第1段)最高機密和機密信息的定密權,可以轉授公共機構相關官員行使,包括在海外執行任務的官員。但是,接受授權的官員不得再次轉授定密權。

(第2段)第Ⅰ款確定的d)類和e)類定密權主體作出的定密決定,應當由相應的部長在規章規定的期限內批準確認。

(第3段)公共機構將信息確定為最高機密的,應當在規定的期限內將定密決定及相關材料提交至信息復審委員會。

第28條 最高機密、機密信息和秘密的認定,應當作出正式的決定,正式決定至少應包含以下要素:Ⅰ.信息的主題。Ⅱ.定密的依據。Ⅲ.精確到年月日的保密期,或者符合解密條件的特殊情形。Ⅳ.定密責任人。

(單段)本條規定的定密決定,與涉密信息為同等密級。

第29條 定密機關或者其上級機關,應當按照相關規章確定的條件和期限,主動或者按要求對已經定密的信息進行復查,以確定是否解密或縮短保密期限。

(第1段)本條所稱相關規章,其內容應當包括對海外機構的信息定密問題。

(第2段)在對定密決定進行復查時,應當重點審查定密的理由和公開后可能造成的損害后果。

(第3段)如果復查后決定縮短保密期限的,新的保密期限仍應當從信息制作之日起計算。

第30條 各機構負責人應當根據相關規章的要求,在官方網站上發布如下行政數據和信息:Ⅰ.過去12個月內被解密的信息列表。Ⅱ.按密級區分的定密信息列表,包括對定密信息的描述以便后續查找。Ⅲ.收到信息公開申請、予以公開、拒絕公開的數量,以及申請人的基本情況。

(第1段)公共機構應當在其辦公場所對外提供上述信息的文本,供公眾查詢。

(第2段)公共機構應當制作有關定密信息目錄、定密時間、密級和定密理由的摘要信息。

第五節 個人信息

第31條 個人信息的處置,應當堅持透明化的原則,并尊重人們的親密關系、生活私密、榮譽、形象、自由與信譽。

(第1段)本條所稱個人信息,指有關個人親密關系、生活私密、榮譽、形象的信息。Ⅰ.僅對有權的公共機構和本人開放,最長保護期限100年,自信息制作之日起算。Ⅱ.僅在法律有明確規定或本人明示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向第三方公開。

(第2段)獲得個人信息的人,應當按要求使用該信息。

(第3段)如下情況下,無須本人明示同意也可公開個人信息: Ⅰ.當一個人在生理上或者法律上喪失行為能力時,僅為了醫學預防、診斷和治療需要而使用個人信息。Ⅱ.基于公共利益的統計或科研而使用個人信息,但是應當做匿名技術處理。Ⅲ.依據法庭命令公開個人信息。Ⅴ.為了保護人權而公開個人信息。Ⅳ.為了保護公共利益而公開個人信息。

(第4段)在核實個人信息和歷史事實調查程序中,不適用個人信息公開的限制。

(第5段)個人數據處理的程序,由規章確定。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32條 以下行為構成違法,公共機構或軍事機關應承擔相應責任:Ⅰ.不依法公開信息,故意拖延提供信息或提供錯誤的、不完整的或不準確的信息。Ⅱ.公職人員不正當地使用、刪減、損毀、使失效、調整、修改、全部或部分隱藏其在履行職權過程中所持有的信息。Ⅲ.處理信息公開申請過程中,存在欺詐或不誠實的行為。Ⅳ.不當公開涉密信息和個人信息。Ⅴ.為謀取自身或第三方的利益,或者為實施其他不法行為,對信息不當地定密。Ⅵ.為了謀取自身利益或第三方利益,以及為了損害第三方利益,隱藏秘密信息,以逃避上級機關對定密決定的復查。Ⅶ.以任何方式損毀或刪減可能涉及違反人權的信息。

(第1段)按照抗辯原則、全面辯護原則和正當程序等法律原則,對本條所規定的各類行為應作如下處理:Ⅰ.依法不構成犯罪的情形下,軍事機關應當根據紀律條例的規定,將其認定為軍事違紀加以處理。Ⅱ.構成行政違法的,依據1990年12月11日生效的第8112號法律處以暫停職務以上的處罰。

(第2段)對于本條規定的各類行為,軍事機關和公共機構還應當依據1950年4月10日生效的第1079號法律和1992年6月2日生效的第8429號法律承擔行政不法行為的責任。

第33條 因與政府之間的合同合作等關系而持有秘密信息的自然人或私人機構,違反本法規定的,應受以下處罰:Ⅰ.警告。Ⅱ.罰款。Ⅲ.終止合作關系。Ⅳ.在兩年內暫停參與公開投標、與公共行政機關訂立合同的資格。Ⅴ.宣告其在投標或與公共行政機關訂立合同中有不誠信行為,直至原機關恢復其聲譽。

(第1段)第Ⅰ、Ⅲ、Ⅳ項規定的處罰,可以與第Ⅱ項規定的處罰并處,但是應當為利益相關方提供在10日內進行抗辯的程序保障。

(第2段)第Ⅴ項規定的恢復聲譽決定,應當在第Ⅳ項規定的處罰期滿、相對人對其行為所造成的損失加以彌補之后作出。

(第3段)第Ⅴ項規定的處罰,應當由各公共機構主要負責人決定,并應當為相對人提供抗辯程序保障,抗辯程序自啟動之日起10日內應當完結。

第34條 公共機構對于未經授權的信息公開、對秘密信息和個人的不當使用等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結果負責,對故意還是過失造成這種損害開展調查,對責任人進行追償。

本條適用于因與政府之間的合同合作等關系而不當處理其持有的秘密信息或個人信息的自然人或私人機構。

第六章 其他規定

第35條 信息復審委員會由政府部長和立法機關、司法機關負責人委派的代表組成,受聯邦政府的領導,與首席部長直接聯系。

(第1段)本條授權成立信息復審委員會,負責管理秘密信息,行使以下職權:Ⅰ.要求公共機構提交對最高機密和機密信息的定密決定,以及涉密信息的全部或部分內容。Ⅱ.根據本法第7條及相關規定,依職權或依利害關系人的申請,對最高機密和機密信息的定密決定進行復審。Ⅲ.如果存在公開后威脅國家主權、領土安全以及國際關系的風險,可以對延長一次最高機密的保密期限,延長的期限應當明確。

(第2段)對定密決定的復審,應在4年內進行。

(第3段)如果信息復審委員會沒有在4年內對定密決定進行復審,相關信息自動解密。

(第4段)有關信息復審委員會成員組成、機構設置、運作規則,另行制定規章,其中,應規定其成員任期2年。

第36條 對于涉及國際條約、協定、國際法的秘密信息的處理,還應遵守相關的特別規定。

第37條 本法授權組建安全認證中心,從屬于安全部,承擔以下職責:Ⅰ.推動出臺有關自然人、公司、公共機構處理涉密信息的安全認證規則。Ⅱ.確保涉密信息的安全,包括國際條約、協定、合約等中的涉密信息的安全。

(單段)有關安全認證中心成員組成、機構設置、運作規則,另行制定規章。

第38條 政府和公共機構所持有的記錄或數據庫中,所包含的涉及自然人或法人的信息,同時適用1997年11月12日生效的第9507號法律有關規定。

第39條 公共機構應當從本法生效之日起的每2年內,對最高機密和機密級信息定期復審。

(第1段)對信息公開的限制,應當充分考慮本條所規定的定密決定復審的期限安排。

(第2段)在聯邦行政機關層面,信息復審委員會可以隨時啟動本條規定的復審工作。

(第3段)在復審期限內,原定密決定依然有效。

(第4段)公共機構在本條規定的期限內沒有對最高機密和機密級信息進行復審的,期限屆滿后信息自動解密公開。

第40條 本法生效之日起60日內,聯邦政府各公共機構主要負責人應當指定專門的機構,履行以下職責:Ⅰ.按照本法的規定高效地落實信息公開要求。Ⅱ.監督本法的實施,并提交階段性報告。Ⅲ.提出改進信息公開工作所應采取的措施和完善的程序等方面的建議。Ⅳ.指導本機構其他部門執行本法及相關規章。

第41條 聯邦政府應當設置專門機構,履行以下職責:Ⅰ.在全國范圍內培育行政機關的公開透明文化,增進信息獲取權利意識。Ⅱ.對公職人員進行信息公開工作培訓。Ⅲ.督促行政機關落實本法各項要求,按照本法第30條的規定發布相關統計信息。Ⅳ.向國會提交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第42條 聯邦政府應當自本法公布之日起的180日內,制定配套的信息公開條例。

第43條 (相關法律有關條文的調整)(略)

第44條 (相關法律有關條文的調整)(略)

第45條 州、聯邦區、市政府應當在各自的立法權限范圍內,依據本法制定具體規定,重點是落實本法第9條和第3章第2節的規定。

第46條 本法自公布之日起的180日后生效。

第47條 下列法律廢止:

Ⅰ.2005年5月5日生效的第11111號法律[7]

Ⅱ.1991年1月8日生效的第8159號法律[8]第22條至第24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坪县| 上犹县| 松江区| 萨迦县| 武威市| 大港区| 什邡市| 莲花县| 容城县| 文昌市| 十堰市| 任丘市| 淮阳县| 布尔津县| 福泉市| 平乡县| 彭州市| 北票市| 会理县| 北安市| 西华县| 老河口市| 永善县| 永平县| 通州区| 乐东| 淮北市| 建瓯市| 瑞昌市| 利川市| 罗定市| 万宁市| 大余县| 河曲县| 南丰县| 出国| 博野县| 六枝特区| 长武县| 拜泉县| 宝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