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斷壞情緒的鏈條——踢貓效應
丈夫在單位被上司狠批了一頓,回到家還是一肚子火,一個人悶不吭聲地坐在飯桌上。吃飯的時候,妻子見丈夫一臉不開心的樣子,就特意夾菜給他,沒想到丈夫非但不領情,還說:“我自己沒長手啊,夾什么菜,這菜做得越來越不像樣了!”妻子見狀立馬僵住了笑容。坐在旁邊的小君看在眼里,想幫媽媽解圍,于是,便撒嬌似的對媽媽說:“媽,給我夾,我要吃那個。”一邊說著一邊將筷子指向離自己并不遠的綠豆角。不料媽媽回頭就給了小君一句:“自己沒長手啊,要吃自己夾!”而這個時候,窩在小君腳下的小貓朝小君叫了叫,不想竟被小君狠狠踢了一腳,小貓夾著尾巴就跑出去了。沖出門的小貓剛好遇到迎面馬路上的一輛轎車,司機看見小貓,急忙轉向避開,但沒想到竟然撞到了路邊的孩子。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情緒轉移定律”。在美國洛杉磯的一位心理學家加利·斯梅爾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讓自己的兩個性格完全相反的朋友在一起聊天,一個樂觀開朗、生性活潑,另一個多愁善感,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郁郁寡歡、愁腸百結。一個小時后,當加利·斯梅爾加入他們的談話的時候,竟然發現,那個樂觀開朗的朋友已經開始唉聲嘆氣起來了。由此可見,壞情緒的傳遞就像是一根永無停止的鏈條,如果我們一遇上什么不開心的事情,就不加選擇地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發泄,不僅會將不好的情緒傳遞過去,給他們帶來困擾與傷害,還會嚴重影響到彼此關系的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