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姓生活常見案例大講堂:道路交通糾紛卷
- 張永峰
- 1195字
- 2019-11-15 21:13:29
連環撞擊致人亡 撞車和撞人者賠
經典案例
2004年11月30日凌晨,蔡某駕駛一輛微型客車在快車道上行駛。突然,后面有輛車猛地撞上了微型客車,蔡某被拋到車后座上。車被撞后高速向前沖去,蔡某看到車快撞上路邊的樹木,急忙打開車后門滾下車。可是沒料到無人駕駛的車飛出快車道,穿過隔離帶,撞上了站在車道外的行人王某。王某當場被撞飛,隨后倒在了血泊中。蔡某發現車撞了人后,立即報警。后王某因傷重不治而亡。經交警認定,正是由于逃逸車輛與微型客車相撞發生交通事故,造成王某死亡。但由于事故發生后,肇事車的司機駕車逃離現場,至2006年沒有查獲。交警的交通事故認定書只陳述了這起事故當中的三方當事人,并沒有明確責任劃分。
據了解,這輛微型客車車主把車借給了親戚,親戚又把車借給了蔡某,微型客車已經過了車輛保險期。2005年10月,王某的父母、妻子和女兒將微型客車司機蔡某和車主一并告上了法院,要求司機和車主賠償18.8萬余元。
法槌定音
2006年3月,法院一審認定,肇事逃逸方應與微型客車方各承擔50%的責任。據集美區法院計算,王某的死亡給家人帶來的損失是17萬余元。微型車擔責50%,也就是要賠8.6萬余元給王某家屬。那么,這筆賠償是蔡某賠還是車主賠呢?當車主把車借出后,還需要為車輛造成的損失埋單嗎?這一問題成為本案的另一個爭議焦點。集美區法院判決說,蔡某在使用微型客車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理應承擔賠償責任,車主和其親戚對車輛管理存在疏忽,也要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一審判決后,蔡某、車主和其親戚提起上訴。2006年6月,二審法院認為一審法院推定事故逃逸方與微型客車方各承擔50%的損失并無不當。但是,應由蔡某來承擔微型車這50%的賠償責任。因為車主和其親戚把車借給蔡某,借車行為本身沒有過錯,也和這起交通事故的發生沒有因果關系,就不需要為此承擔賠償責任。因此,二審裁定撤銷集美區法院一審判決,判令被告蔡某賠償8.6萬余元給王某家屬。
法律解析
本案中被告蔡某從車主和親戚那里借了一輛微型客車,在快車道上行駛,肇事車在后面撞上蔡某駕駛的微型客車后逃逸,蔡某駕駛的微型客車被撞后,蔡某打開車門滾下車,而其車在無人駕駛的情況下穿過隔離帶將行人王某撞傷身亡。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的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130條的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人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后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按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法院認定肇事逃逸方和微型客車方各承擔50%的損失。因車主和其親戚把車借給蔡某的行為沒有過錯,不存在因果關系不承擔賠償責任,故法院判決蔡某賠償王某家屬8.6萬元。
法條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3條,《侵權責任法》第49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