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P項目落地的法律之道
- 李金升
- 725字
- 2019-11-15 21:03:28
三、PPP項目合作期限設置的法律風險評析
在《某水利工程PPP項目實施方案》中,對PPP項目合作期限的規定如下:“本項目工程總工期2.5年,運營期自項目交工驗收次日起的8年,合計10.5年……計劃工程總工期為30個月,分為工程籌建期、工程準備期、主體工程施工期、工程完建期。”
在合作期限的設置上,主要的法律風險是期限的長短及期限設置相應的激勵措施。
(一)PPP項目合作期限的法律風險評析
根據《財政部關于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的通知》附2的規定,建設—運營—移交,合同期限一般為20—30年。轉讓—運營—移交,合同期限一般為20—30年。改建—運營—移交,合同期限一般也為20—30年。
另外,根據財政部《關于進一步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示范工作的通知》(財金〔2015〕57號)的規定:“項目所在行業已印發開展PPP模式相關規定的,要同時滿足相關規定。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期限原則上不低于10年”。
《某水利工程PPP項目實施方案》中,建設期加上運營期,合作期限為10.5年,符合《關于進一步做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示范工作的通知》的規定,但與《財政部關于印發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試行)的通知》附2的規定,差距較大。
(二)PPP項目合作期限設計的合理性分析
PPP項目合作期限設計的合理性,即為什么合作期限是10.5年,而不是15年、20年或8年?在《某水利工程PPP項目實施方案》中,并沒有對此的詳細的測算分析。
另外,對于PPP項目合作期限設計的合理性,須考慮與對社會資本的激勵措施相結合,而不應是固定的建設期加上經營期。合理設計PPP項目合作期限須根據社會資本的合同履行狀況,對其進行績效考核,并制定激勵措施,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激發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見下圖)。
雙時段不帶激勵措施圖[1]
雙時段不帶激勵措施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