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法學專業核心課程配套測試:知識產權法(第七版)
- 教學輔導中心組編
- 15829字
- 2019-11-08 21:02:06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著作權法》第11條第1款、第2款規定:“著作權屬于作者,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創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
2.答案:A。根據《著作權法》第38條的規定,表演者對其表演有表明其表演者身份及保護表演形象不受歪曲權。保護表演形象不受歪曲,主要是指歪曲形象本身,改變了該形象的意義。
3.答案:D。本案為民事糾紛,不應當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
《著作權法》第47條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五)剽竊他人作品的;(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七)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八)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件、錄音錄像制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九)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十)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十一)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4.答案:C。《著作權法》第18條規定:“美術等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視為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但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
5.答案:B。本題考查委托作品著作權的歸屬。《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受委托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本案中該畫的著作權應屬甲。乙、丙、丁均只取得該畫的所有權,無權擅自復制出售。
6.答案:C。本題考查使用他人作品的條件。《著作權法》第24條第1款規定:“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合同或者取得許可,本法規定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第12條規定:“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者的著作權。”
本案并不在法律規定的可以不經許可之列。且丙將依據乙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本再改編為電影劇本,同時涉及甲、乙兩人的著作權問題,故須分別征得甲、乙兩人的同意。
7.答案:D。《著作權法》第2條是對《著作權法》適用范圍的規定,該條規定,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依據該條的規定,無國籍人的作品要得到我國《著作權法》的保護,只需要具備下列條件之一即可:第一,無國籍人經常居住地國與我國有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第二,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本題中,乙國為無國籍人甲的經常居住地國,如果丙國加入了《伯爾尼公約》則丙國為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我國是《伯爾尼公約》的成員國,因此D項正確,ABC錯誤。
8.答案:D。本題考核著作權的侵權與合理使用。
《著作權法》第33條第2款規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的外,其他報刊可以轉載或者作為文摘、資料刊登,但應當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本題中,報刊、網站對甲的作品進行轉載需要向其支付報酬,否則構成侵權。因此,A項錯誤。
乙將雜文譯成法文在國內出版的行為不屬于《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的合理使用的范圍。因此,乙的行為構成侵權。《著作權法》第22條第1款第(十一)項規定,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的,屬于著作權合理使用的范圍,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據此可知,本題中丙將甲已經發表的雜文譯成維文在國內出版的行為不構成侵權。因此,BC項錯誤,D項正確。
9.答案:B。本題考核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
《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30條規定:“軟件的復制品持有人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理由應當知道該軟件是侵權復制品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應當停止使用、銷毀該侵權復制品。如果停止使用并銷毀該侵權復制品將給復制品使用人造成重大損失的,復制品使用人可以在向軟件著作權人支付合理費用后繼續使用。”
根據上述規定可知,盜版軟件的持有人知道或應當知道該軟件是侵權復制品的,構成對知識產權的侵犯。B項中,李某明知是盜版軟件而購買并安裝使用的行為構成對知識產權的侵犯。因此,B項正確。
對于ACD中的情況,相關知識產權法沒有規定上述行為構成侵權,所以法無明文規定不認為是侵權。
10.答案:A。本題考核著作權侵權及商標侵權的相關規定。
《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五)項規定:“復制權,即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權利。”著作權人對自己的作品享有復制權,本題中,甲創作的《大灰狼》已經超過了著作權的保護期限,不再對此享有著作財產權中的復制權。因此,丙的出版行為并沒有侵犯甲的復制權,A項說法錯誤。
《著作權法》第20條規定:“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因此,丙的行為侵犯了甲的署名權,B項說法正確。
《民法通則》第99條第1款規定:“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本題中,丙將甲創作的《大灰狼》童話署上丁的姓名的行為侵犯了丁的姓名權。因此,C項正確。
本題中,乙已將“大灰狼”文字及圖形申請注冊在“書籍”等商品類別上并獲準注冊。丙擅自在“書籍”商品上使用“大灰狼”文字及圖形的行為侵犯了乙的商標權。因此,D項說法正確。
11.答案:B。《著作權法》第18條規定:“美術等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視為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但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甲從書畫市場上合法購入乙的攝影作品《鳥巢》的所有權,因此,甲享有該作品的展覽權,因此,A項錯誤,不選;丙偷偷將《鳥巢》翻拍后以自己的名義刊登在某雜志上的行為構成剽竊,因此,B項正確,當選;《著作權法》第10條第(一)項規定,發表權,即決定作品是否公之于眾的權利。發表權只能行使一次,而且乙已經將作品發表并出售,因此,丙不可能再侵犯乙的發表權了,C項錯誤,不選;《著作權案件解釋》第19條規定,出版者、制作者應當對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權承擔舉證責任,發行者、出租者應當對其發行或者出租的復制品有合法來源承擔舉證責任。舉證不能的,依據《著作權法》第46條、第47條的相應規定承擔法律責任。根據該司法解釋的規定可知,丁應該對其出版、制作有合法授權承擔舉證責任,如果舉證不能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而非是因無過錯免于承擔賠償責任,D項錯誤,不選。
12.答案:C。在A選項中,著作權人有署名權,其可以自由署名,所以該選項錯誤。在B選項中,在著作權人通過網絡發表之際,“天堂向左”已被正式發表,所以該選項錯誤。在C選項中,《著作權法》第23條規定,為實施九年制義務教育和國家教育規劃而編寫出版教科書,除作者事先聲明不許使用的外,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在教科書中匯編已經發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樂作品或者單幅的美術作品、攝影作品,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所以,C選項正確。在D選項中,丁網站未經著作權人詩人同意而轉載,侵害了其信息網絡傳播權,構成侵權行為。但是,僅詩人是著作權人,甲網站不享有相應權利,丁網站轉載并不需要甲網站的同意,所以D選項錯誤。
13.答案:D。《著作權法》第60條第1款規定:“本法規定的著作權人和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制作者、廣播電臺、電視臺的權利,在本法施行之日尚未超過本法規定的保護期的,依照本法予以保護。”因此A項錯誤。《著作權法》第21條第1款規定:“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第10條第1款規定:“著作權包括下列人身權和財產權:……(十二)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者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第20條規定:“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本題中,甲于1961年3月4日去世,其發表權及《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7項至第17項規定的權利,也就是著作權人的發表權和著作權中的財產權,保護期至2011年12月31日屆滿,而甲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15條第1款規定:“作者死亡后,其著作權中的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由作者的繼承人或者受遺贈人保護。”故C項錯誤。《著作權法》第19條第1款規定:“權屬于公民的,公民死亡后,其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依照繼承法的規定轉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8條規定:“侵犯著作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著作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權利人超過二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著作權保護期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計算。”本題中,甲的著作權中的署名權由于保護期不受限制,因此任何時候對署名權都有可能造成侵犯。本題中可以肯定的是,截至2009年10月,乙在此前長期侵犯了甲的署名權。2012年9月1日乙起訴時,如果丙網站的侵犯署名權的行為尚在持續,那么乙的訴訟時效就未超過。題目中并未說明丙網站在2009年10月乙發現其傳播作品時已經停止了侵犯甲的署名權的行為,因此B項是不正確的。關于信息網絡傳播權,由于已經超過死亡后50年的保護期限,且根據上述司法解釋第28條的規定,也已經超過了訴訟時效期間,故D項正確。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BC。《著作權法》第47條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五)剽竊他人作品的;……”
2.答案:AB。《著作權法》第35條規定:“出版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匯編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應當取得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匯編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的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
3.答案:ABC。A正確,著作權保護的是作品,而不是作品載體。《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2條規定:“著作權法所稱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某種有形形式復制的智力成果。”
B正確,復制是指以印刷、復印、拓印、錄音、錄像、翻錄、翻拍等方式將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無論是源于作品原件還是作品復制件,再現作品都屬于復制。
C正確,《著作權法》第24條第1款規定:“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本法規定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本題所述情形不屬于著作權法規定可以不經許可的情形。《著作權法》第47條的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綜上所述,本題中被告未經許可使用了原告的作品,侵犯了原告的著作權。
D錯,法定許可,是指在法律明文規定的范圍內可以不經過著作權人許可而使用其作品,但應當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的制度。本題中所述情形不屬于法定許可的四種情形。
4.答案:CD。A錯,根據《著作權法》第3條和《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74條的規定,計算機軟件屬于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從開發完成之日起即享有著作權。B錯,因為進行軟件登記的意義在于,軟件登記管理機構發放的登記證明文件,是軟件著作權有效或者登記申請文件中所述事實確實的初步證明。但軟件著作權登記是自愿性質的,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凡當事人以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糾紛提起訴訟的,經審查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19條的規定,無論其軟件是否經過登記,人民法院均應予以受理。根據《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24條的規定,可以請求軟件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處理侵權糾紛。因此,C、D均正確。
5.答案:ABC。《著作權法》第47條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五)剽竊他人作品的;(六)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七)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八)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件、錄音錄像制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6.答案:ABD。《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5條規定,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網絡服務器、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侵權行為地和被告住所地均難以確定或者在境外的,原告發現侵權內容的計算機終端等設備所在地可以視為侵權行為地。
7.答案:AD。《著作權法》第48條第(一)、(六)項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制品,并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權復制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六)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采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可見,未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構成侵權, A項正確,當選;未經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采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構成侵權,乙網站屬于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在其采取的技術防范被避開后,有權以自己名義起訴侵權行為人,D項正確,當選;《著作權法》第22條第1款第(一)項規定,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學生丁利用該軟件免費下載了《愿者上鉤》供個人觀看屬于《著作權法》第22條第1款第(一)項規定的合理使用,并沒有侵犯著作權,B項錯誤,不當選;《著作權法》第21條第3款規定,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攝影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10條第1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發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后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甲公司作為電影《愿者上鉤》的著作權人,在保護期內其著作權當然受保護,甲公司并沒有喪失著作權人主體資格,C項錯誤,不當選。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AD。
8.答案:ABCD。本題考查受《著作權法》保護的權利類型及其認定。
本題涉及法條為《著作權法》第2條:“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不論是否發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根據其作者所屬國或者經常居住地國同中國簽訂的協議或者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享有的著作權,受本法保護。外國人、無國籍人的作品首先在中國境內出版的,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未與中國簽訂協議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的國家的作者以及無國籍人的作品首次在中國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成員國出版的,或者在成員國和非成員國同時出版的,受本法保護。”第12條規定:“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第38條規定:“表演者對其表演享有下列權利:(一)表明表演者身份;(二)保護表演形象不受歪曲;(三)許可他人從現場直播和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并獲得報酬;(四)許可他人錄音錄像,并獲得報酬。(五)許可他人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制品,并獲得報酬;(六)許可他人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表演,并獲得報酬。被許可人以前款第(三)項至第(六)項規定的方式使用作品,還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第40條規定:“錄音錄像制作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錄音錄像制品,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錄音錄像制作者使用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應當取得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作品的著作權人和原作品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錄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經合法錄制為錄音制品的音樂作品制作錄音制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不得使用。”據此,本題全選。
9.答案:BD。本題考查著作權侵權行為的責任。
《著作權法》第47條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制品,并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權復制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三)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制品,或者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四)未經錄音錄像制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五)未經許可,播放或者復制廣播、電視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六)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采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七)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八)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10.答案:BD。本題考查所有權轉移后的著作權歸屬。
《著作權法》第18條規定:“美術等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視為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但美術作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根據此條,本案中該畫的發表權、姓名權、作品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屬于吳忠,謝某和出版社未經同意即出版對吳忠構成了侵權行為。
11.答案:AB。關于著作權的保護期限,根據《著作權法》第20條規定:“作者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的保護期不受限制。”第21條規定:“公民的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1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作品、著作權(署名權除外)由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享有的職務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發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后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攝影作品,其發表權、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于作品首次發表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但作品自創作完成后五十年內未發表的,本法不再保護。”所以A項是正確的。
因為著作權的無形性,其并不因其載體的轉移而必然的轉移。這就是所謂的著作權的“靈魂出殼”現象。根據《著作權法》第18條的規定:“美術等作品原件所有權的轉移,不視為作品著作權的轉移,但美術品原件的展覽權由原件所有人享有。”本案中,雖然回憶錄的所有權因為贈與、繼承等原因而由丙享有,但是并不必然導致回憶錄的著作權由丙享有,所以B項正確。
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即以復制、表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電影、電視、錄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權利;以及許可他人以上述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獲得報酬的權利。使用權和獲得報酬權是可以轉讓的,根據第19條第1款的規定:“著作權屬于公民的,公民死亡后,其本法第十條第一款第(五)項至第(十七)項規定的權利在本法規定的保護期內,依照繼承法的規定轉移。”本案中該回憶錄的使用權首先經過贈與,由乙享有,后又因為繼承由丙享有。但是丁只是被許可使用該作品,并不是由此享有了作品的使用權。所以C項是錯誤的。
甲在贈與時附加了不得發表的條件,根據甲的遺囑,丙、戊皆不得將該作品發表,所以D項是錯誤的。
12.答案:ABD。《著作權法》第24條第1款規定:“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本法規定可以不經許可的除外。”第47條第(七)項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七)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本題中,甲公司使用乙畫家創作的繪畫作品注冊商標,并未經其許可,侵害了乙的著作權,若乙許可甲繼續使用該注冊商標,甲應賠償損失和支付報酬,因此,選項D是正確的。《商標法》第32條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并有一定影響的商標。”第45條第1款規定:“已經注冊的商標,違反本法第十三條第二款和第三款、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一款、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規定的,自商標注冊之日起五年內,在先權利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商標評審委員會宣告該注冊商標無效。對惡意注冊的,馳名商標所有人不受五年的時間限制。”本題中,甲公司侵犯了乙的著作權,因此,乙可以請求商標評審委員會裁定撤銷甲的注冊商標,選項B是正確的。《商標法》第34條規定,當事人對商標評審委員會的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因此,選項C的說法是不成立的。《民事訴訟法》第28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選項A向甲公司所在地基層法院提起著作權侵權之訴是由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轄,因而是正確的。
13.答案:AD。《著作權法》第48條規定,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制品,并可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還可以沒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權復制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2)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3)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制品,或者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4)未經錄音錄像制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5)未經許可,播放或者復制廣播、電視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6)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采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7)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的權利管理電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8)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著作權法》第40條第1款規定,錄音錄像制作者使用他人作品制作錄音錄像制品,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第40條第3款規定,錄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經合法錄制為錄音制品的音樂作品制作錄音制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按照規定支付報酬;著作權人聲明不許使用的不得使用。《著作權法》第42條規定,錄音錄像制作者對其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享有許可他人復制、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并獲得報酬的權利;權利的保護期為50年,截止于該制品首次制作完成后第50年的12月31日。被許可人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錄音錄像制品,還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表演者許可,并支付報酬。由此可見,除了《著作權法》第22條規定的合理使用以及錄音制作者使用他人已經合法錄制為錄音制品的音樂作品制作錄音制品外,他人使用著作權人的作品均需經過許可且支付報酬,未經許可且未支付報酬的為侵犯著作權人的著作權的行為。A項中某公司的行為系復制行為,未經許可,侵犯了甲的著作權。《著作權法》第38條規定,表演者對其表演享有下列權利:(1)表明表演者身份;(2)保護表演形象不受歪曲;(3)許可他人從現場直播和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并獲得報酬;(4)許可他人錄音錄像,并獲得報酬;(5)許可他人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制品,并獲得報酬;(6)許可他人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表演,并獲得報酬。由此可見,A項中某公司的行為也侵犯了表演者丙的表演者權。又由上述所引《著作權法》第42條可知,A項中某公司的行為同樣也侵犯了乙公司的錄音錄像制作者權。因此,A項當選。
通過前述第40條第(3)項法律規定可知,選項B中的某公司未侵犯甲的著作權。因此,B項不當選。選項C中的某商場沒有侵犯甲的著作權,C項不當選。而選項D中的某電影公司違反了前述第42條規定,構成侵權行為。因此,D項當選。
14.答案:AB。本題考核著作權侵權行為。
《著作權法》第37條第1款規定:“使用他人作品演出,表演者(演員、演出單位)應當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演出組織者組織演出,由該組織者取得著作權人許可,并支付報酬。”第22條第(九)項規定,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的,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本題中,郝某是賑災義演,雖然收取觀眾的費用沒有自己占有而捐給災區,但是不滿足法律規定的“未向公眾收取費用”的條件,不屬于合理使用的范圍,郝某演唱葉某創作的《星光燦爛》應征得葉某的同意并向其支付報酬。因此,A項正確。
《著作權法》第38條第(四)項規定,表演者對其表演享有許可他人錄音錄像,并獲得報酬的權利。本題中,南極熊唱片公司錄制郝某的歌曲,應征得郝某的同意并向其支付報酬。因此, B項正確。
《著作權法》第43條第2款規定:“廣播電臺、電視臺播放他人已發表的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但應當支付報酬。”據此可知,星星電臺播放該歌曲不需要征得著作權即郝某和南極熊唱片公司的同意,但是應當向他們支付報酬。因此,CD項錯誤。
15.答案:BC。本題考核知識產權的侵權行為。
《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七)項規定,出租權,即有償許可他人臨時使用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件的權利,計算機軟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標的的除外。據此可知,并非所有的著作權人都對自己的作品享有出租權,享有出租權的主體是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及其計算機軟件的著作權人。
因圖書的著作權人不享有出租權,甲對其購買的正版圖書進行出租的行為不構成對知識產權的侵犯。因此,A項錯誤。
殺毒軟件是計算機軟件,其著作權人享有對該作品的出租權。乙將購買的正版殺毒軟件進行出租需要再次得到著作權人的許可,否則構成侵權。因此,B項正確。
《著作權法》第42條第1款規定:“錄音錄像制作者對其制作的錄音錄像制品,享有許可他人復制、發行、出租、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并獲得報酬的權利;權利的保護期為五十年,截止于該制品首次制作完成后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據此可知,唱片的著作權人享有對唱片的出租權,丙購買的雖然是正版唱片,但是沒有經過著作權人同意而擅自用于出租的,構成對著作權人出租權的侵犯。因此,C項正確。
《專利法》沒有對出租權進行規定,專利權人對自己的專利產品不享有出租權。因此,丁將購買的正宗專利產品用于出租的行為不構成侵權,D項錯誤。
16.答案:ABD。發表權是指決定作品是否公之于眾的權利,發表權是著作人身權,只有著作權人享有,本題中,謝某屬于求愛信的著作權人,有權決定是否將其公之于眾,而何某未經謝某同意將署有謝某真實姓名的求愛信在網絡上公布,侵犯了謝某的發表權,故選項A正確。
信息網絡傳播權,即以有線或無線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何某未經許可,將謝某的求愛信在網絡上公開,侵犯了謝某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故選項B正確。
《民法通則》第102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榮譽權,禁止非法剝奪公民、法人的榮譽稱號。”何某在互聯網上公布謝某的求愛信,并不會導致謝某的某種榮譽稱號被非法剝奪,因此何某的行為并未侵犯謝某的榮譽權。故C選項錯誤。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受他人侵擾、知悉、使用、披露和公開的權利。求愛信屬于個人情感,是隱私,何某將其公開在互聯網上侵犯了謝某的隱私權,故選項D正確。
綜上所述,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BD.
17.答案:CD。《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受委托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據此,A項錯誤。《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8條規定:“侵犯著作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著作權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權利人超過二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著作權保護期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計算。”據此,乙向丙要求其停止侵權的請求權,不存在訴訟時效期間超過的問題,B項錯誤。《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第30條規定:“軟件的復制品持有人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理由應當知道該軟件是侵權復制品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但是,應當停止使用、銷毀該侵權復制品。如果停止使用并銷毀該侵權復制品將給復制品使用人造成重大損失的,復制品使用人可以在向軟件著作權人支付合理費用后繼續使用。”據此,C、D兩選項均正確。
18.答案:BCD。《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受委托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作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本題中,甲乙未就產品包裝盒著作權的歸屬問題作出約定,因此受托人乙依法享有著作權,A項錯誤。乙公司擅自將丙的美術作品作為其產品包裝盒美術作品的背景進行批量印制,侵犯了《著作權法》第10條第1款第(五)項規定的著作權人的復制權, B項正確。甲公司雖對乙的行為不知情,但其客觀上仍然構成擅自以改編方式使用丙作品的侵權行為(《著作權法》第47條第(六)項),C項正確。《專利法》第23條第3款規定:“授予專利權的外觀設計不得與他人在申請日以前已經取得的合法權利相沖突。”因此,甲不能以侵權作品獲得外觀設計專利權,D項正確。選BCD。
19.答案:BC。甲電視臺模仿某境外電視節目創作并錄制了一檔新娛樂節目,尚未播放,其因未播放不能取得鄰接權,但其創作及錄制的節目構成以類似電影方式制作的作品,其享有狹義的著作權。乙電視臺未經甲電視臺同意而復制其節目,侵害了甲電視臺的復制權;乙電視臺未經甲電視臺播放其非法的復制品,侵害了甲電視臺的廣播權,而非播放權,故A項說法不確切;賀某與乙電視臺共同故意侵權,應承擔連帶責任。本題正確答案為BC。
三、簡答題
1.答案:《著作權法》第47條列舉了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侵權行為的十一種形式:(1)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2)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3)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5)剽竊他人作品的;(6)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展覽、攝制電影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或者以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7)使用他人作品,應當支付報酬而未支付的;(8)未經電影作品和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創作的作品、計算機軟件、錄音錄像制品的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出租其作品或者錄音錄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9)未經出版者許可,使用其出版的圖書、期刊的版式設計的;(10)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或者公開傳送其現場表演,或者錄制其表演的;(11)其他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2.答案: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2條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為服務對象提供信息存儲空間,供服務對象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并具備下列條件的,不承擔賠償責任:(一)明確標示該信息存儲空間是為服務對象所提供,并公開網絡服務提供者的名稱、聯系人、網絡地址;(二)未改變服務對象所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三)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的理由應當知道服務對象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侵權;(四)未從服務對象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中直接獲得經濟利益;(五)在接到權利人的通知書后,根據本條例規定刪除權利人認為侵權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
四、論述題
1.答案:(1)全部賠償原則
所謂全部賠償原則,是指著作權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和數額,應以著作權人因侵權行為受到的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害的全部損失為標準,由侵權行為人承擔全部責任。對財產損失給予賠償是損害賠償案件的根本目的,在侵害著作權案件中更多地體現為對權利人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
(2)法定賠償原則
法定賠償原則,是指著作權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行為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時,人民法院按照法律規定并結合侵權行為的情節,在法律規定的幅度內具體確定賠償數額。法定賠償原則應具體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3)公平、公正原則
公平、公正原則是民事活動應當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則,從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的依據到確定具體的損害賠償數額都應體現這一原則。公平、公正原則包含兩層含義:首先,在確定損害賠償數額問題上體現公平、公正。法官確定賠償數額必須依據客觀事實,分析具體案件的情況。其次,確定賠償數額的程序要公平、公正。法院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應告知當事人適用何種賠償原則,允許當事人針對此賠償原則充分舉證、質證、發表意見,對于賠償計算方法也應明示,讓損害賠償工作透明化,以便各方面的監督,避免法官自由裁量權的濫用。
2.答案:技術措施,是指用于防止、限制未經權利人許可瀏覽、欣賞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或者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有效技術、裝置或者部件。
《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4條規定:為了保護信息網絡傳播權,權利人可以采取技術措施。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不得故意制造、進口或者向公眾提供主要用于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的裝置或者部件,不得故意為他人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提供技術服務。但是,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可以避開的除外。
我國《著作權法》第48條第(六)項將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采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行為規定為侵權行為,行為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技術措施分為控制訪問的技術措施和控制作品使用的技術措施。規避技術措施分為規避訪問控制技術措施和規避控制作品使用技術措施。規避行為通常表現為:未經權利人許可,對加密的作品進行解密;對技術措施進行破解等。除法律、行政法規有明確規定外,規避行為均是侵權行為。
技術措施必須符合著作權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主要包括:(1)權利人采取的技術保護措施只能是防御性的,不能是攻擊性的;(2)技術措施給予侵權盜版活動制造障礙,但是不能超出制止侵權行為所必須的限度;(3)技術保護措施只能被用來保護法律賦予的權利,不應被用來取消法律規定的權利限制,破壞權利保護與公眾利益之間的平衡;(4)除著作權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所采取的技術措施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如侵害消費者知悉權、選擇權等權益。
法律法規對技術措施保護并不是絕對的,存在限制和例外。如《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12條規定的可以避開技術措施的情形:屬于下列情形的,可以避開技術措施,但不得向他人提供避開技術措施的技術、裝置或者部件,不得侵犯權利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1)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通過信息網絡向少數教學、科研人員提供已經發表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而該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只能通過信息網絡獲取;
(2)不以營利為目的,通過信息網絡以盲人能夠感知的獨特方式向盲人提供已經發表的文字作品,而該作品只能通過信息網絡獲取;
(3)國家機關依照行政、司法程序執行公務;(4)在信息網絡上對計算機及其系統或者網絡的安全性能進行測試。
3.答案:技術措施,是指用于防止、限制未經權利人許可瀏覽、欣賞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或者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提供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的有效技術、裝置或者部件。
采取的技術措施必須符合著作權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主要包括:
(1)權利人采取的技術保護措施只能是防御性的,不能是攻擊性的;
(2)技術措施給予侵權盜版活動制造障礙,但是不能超出制止侵權行為所必須的限度;
(3)技術保護措施只能被用來保護法律賦予的權利,不應被用來取消法律規定的權利限制(如合理使用、法定許可),破壞權利保護與公眾利益之間的平衡;
(4)除著作權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所采取的技術措施不得侵害他人合法權益和公共利益。如侵害消費者知悉權、選擇權等權益。
五、案例題
答案:甲的訴求成立。軟件開發商和銷售商應在未發行的游戲軟件的軟件光盤和說明書中為其署名第一順位的主策劃和劇情策劃,并在相關媒體上刊登向甲致歉的聲明。
根據《著作權法》第16條第2款的規定,主要利用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創作,并由單位承擔責任的職務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權和受獎勵權,單位享有著作權的其他權利。而本案的關鍵在于A公司在游戲軟件上的署名并未正確表明甲在該游戲的開發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適當的,應當予以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