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第二版)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860字
- 2019-11-08 21:07:16
第四十一條 〔土地整理〕
國家鼓勵土地整理。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改造中、低產田,整治閑散地和廢棄地。
條文注釋
土地整理主要適用于農村,致力于變劣地為好地,減少閑置地和廢棄地,增加農用地和耕地。因此,國家鼓勵土地整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也應當采取措施,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推進土地整理。農村土地的整理應當由縣、鄉(鎮)人民政府組織農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并實施土地整理方案。
土地整理所需費用,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承擔。
配套規定
《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2014年7月29日)
第十八條 縣、鄉(鎮)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制定土地整理方案,并組織實施。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推進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積的60%可以用作折抵建設占用耕地的補償指標。
土地整理所需費用,按照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土地使用者共同承擔。
配套解讀
根據《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建設占用耕地的指標由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確定。非農業建設經批準占用耕地的,都必須按照“占多少,墾多少”的原則,由占用耕地的單位履行占補平衡的法定義務。補充耕地可以通過土地整理、復墾、開發等方式。如果占用耕地的單位自身沒有條件按照法律規定的要求補償耕地的,可以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批準,按規定繳納耕地開墾費,由其他單位代為履行該項法定義務。《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的“土地整理新增耕地面積60%可以用作折抵建設占用耕地的補償指標”,是指土地整理單位新增加的耕地面積,其60%可以作為占補平衡指標有償轉讓給其他需要履行占補平衡義務的用地單位。這樣規定,主要是為了鼓勵土地整理,建立多整理多得利的機制,促進土地整理的市場化、產業化,保證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