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配套解讀與案例注釋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2498字
- 2019-11-08 20:36:41
第四章 訴訟參加人
第二十四條 〔原告〕
依照本法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原告。
有權提起訴訟的公民死亡,其近親屬可以提起訴訟。
有權提起訴訟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承受其權利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提起訴訟。
條文注釋
原告,是指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并依法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也就是說,原告資格的構成要件包括:(1)必須存在可訴的具體行政行為;(2)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與其合法權益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該利害關系不限于“直接利害關系”或“直接侵害”,只要被訴具體行政行為對起訴人的權利義務產生了實際影響即可;(3)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該具體行政行為的侵害,侵害可以是已經發生的,也可以是必將發生的;(4)以自己的名義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此外,根據國際法的對等原則,符合以上條件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法人及組織也具有我國行政訴訟法上的原告資格,同我國公民享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根據本條規定和相關法律規定,可以確定原告的范圍包括:(1)公民,即具有一國國籍并享有該國法律所規定的權利,并履行該國法律所規定的義務的自然人,為行政訴訟中最主要的原告;(2)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并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具體包括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法人和社團法人;(3)其他組織,指不具備法人資格但又從事一定活動的組織。(4)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組織,根據對等原則與我國公民一樣享有同等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原告資格轉移給其近親屬時,近親屬在提起訴訟的,不分親疏遠近,沒有先后順序限制。近親屬是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
配套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年3月8日)
第十一條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和其他具有扶養、贍養關系的親屬。
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訴訟的,其近親屬可以依其口頭或者書面委托以該公民的名義提起訴訟。
第十二條 與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該行為不服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第十三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依法提起行政訴訟:
(一)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涉及其相鄰權或者公平競爭權的;
(二)與被訴的行政復議決定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或者在復議程序中被追加為第三人的;
(三)要求主管行政機關依法追究加害人法律責任的;
(四)與撤銷或者變更具體行政行為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
第十四條 合伙企業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當以核準登記的字號為原告,由執行合伙企業事務的合伙人作訴訟代表人;其他合伙組織提起訴訟的,合伙人為共同原告。
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其他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該組織的主要負責人作訴訟代表人;沒有主要負責人的,可以由推選的負責人作訴訟代表人。
同案原告為5人以上,應當推選1至5名訴訟代表人參加訴訟;在指定期限內未選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指定。
第十五條 聯營企業、中外合資或者合作企業的聯營、合資、合作各方,認為聯營、合資、合作企業權益或者自己一方合法權益受具體行政行為侵害的,均可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
第十六條 農村土地承包人等土地使用權人對行政機關處分其使用的農村集體所有土地的行為不服,可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
第十七條 非國有企業被行政機關注銷、撤銷、合并、強令兼并、出售、分立或者改變企業隸屬關系的,該企業或者其法定代表人可以提起訴訟。
第十八條 股份企業的股東大會、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等認為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企業經營自主權的,可以企業名義提起訴訟。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反傾銷行政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02年11月21日)
第二條 與反傾銷行政行為具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個人或者組織為利害關系人,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前款所稱利害關系人,是指向國務院主管部門提出反傾銷調查書面申請的申請人,有關出口經營者和進口經營者及其他具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反補貼行政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2002年11月21日)
第二條 與反補貼行政行為具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個人或者組織為利害關系人,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前款所稱利害關系人,是指向國務院主管機關提出反補貼調查書面申請的申請人,有關出口經營者和進口經營者及其他具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關于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是否具有行政訴訟主體資格問題的復函》(2002年5月31日)
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
你廳銀辦函〔2002〕236號函收悉。經研究認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等法律法規規章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及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當事人對人民銀行分支機構依法律授權作出的金融監管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提起行政訴訟的,應當以人民銀行分支機構為被告。
配套解讀
由于聯營企業、中外合資或者合作企業的特殊性,當雙方發生糾紛時,往往由招商局、工商局等有批準權的機關對其進行干涉與處理。此時,如果一方當事人不服該干涉與處理,認為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了該具體行政行為的侵害,則需要能夠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行政訴訟。出于對其利益的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5條規定:“聯營企業、中外合資或者合作企業的聯營、合資、合作各方,認為聯營、合資、合作企業權益或者自己一方合法權益受具體行政行為侵害的,均可以自己的名義提起訴訟。”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的規定:“公民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不能提起訴訟的,其近親屬可以依其口頭或者書面委托以該公民的名義提起訴訟。”因此,因被限制人身自由而無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公民,可以通過口頭或者書面委托的方式,由其近親屬代為提起訴訟,但該近親屬不是行政訴訟原告。
- 地震行政執法案例選編(2014)
- 中華人民共和國房地產法典:注釋法典(2014年版)
- 社會治理法治化研究
- 中韓城市房地產交易法律制度比較研究
- 道路交通安全法速查速用大全集:案例應用版(最新升級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與計劃生育法律法規全書(含相關政策及典型案例)(2018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安法典:注釋法典(2018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大全(2019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注解與配套(第2版)
- 我國社會救助立法理念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強制法注解與配套(2014年版)
- 宣傳文化法規匯編
- 學生常用法規掌中寶:合同法(2012—2013)
-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法典:注釋法典(2012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法典:注釋法典(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