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修4.0:第四代維修模式:戰略維修實踐
- 蔣壇軍
- 2192字
- 2019-11-29 18:52:44
2.3 零故障的實現方向
2.3.1 故障類型與危害
中島清一先生將故障分為三類:功能停止型、功能下降型、潛在故障。前兩類故障的表征有龜裂、變形、脫落、磨損、泄漏、腐蝕、燒焦、異響等;而第三類(潛在故障),很難發現其明顯表征,在某一時候卻會比較突然地導致設備的功能喪失。
故障可能會造成或輕或重或直接或間接的多種后果:非計劃停產、工件品質不良、人身危害、環境污染、成本增高等。例如蘇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因故障而爆炸,不但給蘇聯和周邊國家造成了多方面的慘重損失,而且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濃重而久遠的陰影。
就故障原因、實現零故障的方向,日本設備維護協會曾系統地進行了歸納,①本文在其基礎上有所增刪和細化。
2.3.2 故障原因
設備故障原因主要有五個:基本條件不完備;未遵守使用條件;忽視劣化;設計與制造設備的缺陷;人員技巧欠佳(注意它們有時存在相互交集)。
1.基本條件不完備
即設備缺乏運行的三個基本條件:清掃、潤滑、螺栓緊固。
在故障頻發的設備密集型企業,往往可以看到如此的景象:設備被灰塵覆蓋、銹跡斑斑;運動部位(軸承、齒輪等)因缺乏潤滑而吱吱作響、損壞;螺栓有明顯松動、搖晃、響聲。
2.未遵守使用條件
即規定的設備使用條件未得到遵守。
如電流、電壓、速度、溫度、濕度、流量等使用條件不在規定范圍內。
3.忽視劣化
劣化分自然劣化、強制劣化。“忽視劣化”包括兩層意思:一是強制劣化;二是對劣化隨之任之。
強制劣化,例如:對只宜在室內環境放置的設備,在閑置時未進行封裝保護,予以露天放置,導致設備腐蝕加速而損壞;在五金沖壓廠,存在較多“小馬拉大車”的現象,即使用超過壓力機噸位上限的模具進行生產;維修人員的野蠻維修(破壞性維修)等。
對劣化隨之任之,例如:不利用點檢或狀態監測等手段去探測劣化;即便肉眼都可看到的明顯劣化癥狀仍隨之任之不采取任何改善措施;未仔細找出故障的根本原因,只是敷衍了事地采取改善措施,導致同一故障在同一設備反復發生;所采取的改善措施也未水平展開,導致相同故障在同類其他設備上突然發生;對遠未達到設計壽命而報廢的設備,從不分析其報廢原因,也不采取糾正措施等。
4.設計與制造設備的缺陷
即在設計、制造設備的過程中,未能充分考慮設備的使用要求(存在“與生俱來的毛病”),導致設備在使用中故障不斷,甚至產生嚴重后果。
例如:因麥道對DC-10艙門的設計缺陷,直接導致了機乘346人全部罹難的“土耳其航空981號航班事故”,該設計缺陷甚至被媒體稱為“致命設計”。
5.人員技巧欠佳
維修人員與保養人員、操作人員的錯誤作業,或其作業存在不足。
例如:因為缺乏維修指導書,維修人員不能正確地裝拆,繼而導致設備無法工作;因為對過載保護原理的不了解,在設備過載保護裝置失效時,操作人員仍進行生產,繼而導致設備的更嚴重損壞。
2.3.3 零故障實現的方向
追求零故障,必須全面識別設備一生中可能導致故障產生的環節,然后實施行之有效的維修策略。具體地講,通過消除五大類故障原因而實現零故障的方向有:基本條件的整備;使用條件的遵守;劣化復原;設備設計與制造缺陷的對策;人員技能的提高。
1.基本條件的整備
1)清掃,消除臟污源頭。
2)按規定實施潤滑。
3)把螺栓緊固;把螺栓松動予以目視化(圖2-1);消除螺栓松動的原因等。

圖2-1 螺栓松動目視化
2.使用條件的遵守
1)設備操作方法的標準化、可視化。
2)過載操作保護裝置的增配。
3)針對不當操作實施防錯措施。
4)改進設備的極限承受能力。
5)按規定提供設備所需的使用環境(溫度、濕度、潔凈度等)。
6)加強前期選型的管理,確保挑選可滿足自身使用條件的設備。
3.劣化復原
1)計算設備部位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
2)制訂和實施點檢、狀態監測、保養、更換、修理標準指導書。
3)實施點檢、狀態監測以確診已發生的劣化。
4)實施保養、更換、修理以消除已發生的劣化。
5)分析和消除已發生的劣化的根本原因(可從操作、保養、維修、環境、部件質量等方面入手),以防止劣化的重復發生。
6)采用FMEA(潛在失效模式與后果分析),識別潛在的劣化點,并實施預防性維護,以預防劣化的發生,或延長劣化周期等。
4.設備設計與制造缺陷的對策
1)對已存缺陷的設備實施技改,以增其強度而延長壽命周期。
2)減輕有缺陷的設備功能部位的作業負荷。
3)停用有缺陷的設備功能,用其可用之功能。
4)針對有缺陷的功能部位增設過載保護措施。
5)未來采購設備之前,仔細調查擬購設備的市場口碑(含已發現的缺陷)。
6)未來對尚未購入的設備,實施FMEA(潛在失效模式與后果分析)、“無維修設計(維修預防)”“設備自愈機能”。
7)未來對尚未購入的在造設備,進行制造過程質量監督。
8)未來在所購設備的調試、使用、驗收階段,增強發現缺陷的手段。
5.人員技能的提高
1)識別各部門、各層級人員所必需的設備知識與技能。
2)培訓、考核各部門、各層級人員所必需的設備知識與技能。
3)設備操作、維護、修理作業的標準化、可視化。
4)分析錯誤的設備操作、維護、修理的原因,并進行改善。
5)分析潛在的錯誤的設備操作、維護、修理,并進行預防。
6)配備、自主開發與設備配套的工器具。
2.3.4 零故障是前提
在設備密集型企業里,追求設備零故障、零事故、零缺陷、零損失,是諸多企業的夙愿。但依據中島清一先生的觀點,若不努力實現零故障,則零事故、零缺陷、零損失基本也不可能實現。
為了少走彎路地實現零故障,則必須先清晰了解實現零故障的方向,然后結合企業實際情況予以細化并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