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反應
- 鬼谷子(經典珍藏本)
- 李奎編著
- 9753字
- 2019-10-25 14:30:17
本章主要講述了刺探情況的謀略,就是利用事物相反相成的規律,從反面達到正面的方法。
反應第一
古之大化者[1],乃與無形俱生。反以觀往,覆以驗來[2];反以知古,復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3]。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動也;己默者,靜也。因其言,聽其辭。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4]。
言有象,事有比[5]。其有象比,以觀其次[6]。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7]。以無形求有聲[8],其釣語[9]合事,得人實也。
若猶張置網[10]而取獸也,多張其會[11]而司之。道合其事[12],彼自出之,此釣人之網也[13]。常持其網驅之[14]。其言無比,乃為之變[15]。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16]。己反往,彼覆來,言有象比,因而定基[17]。
重之、襲之、反之、覆之,萬事不失其辭,圣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18]。古善反聽者,乃變鬼神[19]以得其情。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20]。牧之不審,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審[21]。
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22]。欲聞其聲,反默;欲張反瞼,欲高反下,欲取反與[23]。欲開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辭。同聲相呼,實理同歸。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24]。
此聽真偽、知同異,得其情詐[25]也。動作言默,與此出入[26];喜怒由此,以見其式。
【譯文】
古代教化眾生的圣人,是同無形無影的天地一起產生的。回首觀看過去,返回來驗證未來;回首考察歷史,返回來了解認識現在;回首了解知道對方,返回以后認識自己。
動靜、虛實的道理,如果與現在的情形不符合,那么就要返回到古代的歷史中去尋求答案。對事情的考察,要返回過去,再來驗證現在。這是圣人的思考方法,對事物不可不詳細審察。
別人的講話為動,自己的沉默為靜。因此根據對方的話探知他的主張、意圖,假如發現他的言辭有不合理、前后矛盾的地方,馬上反問他而探求其真意,對方的反應必然出現。
言語有法相,事情有類比,既然有法相和類比,就可以從對方的談話中了解法相和類比,然后才可以觀察其他的東西。所謂象是指言談中某類事物的象征。比是指比照言辭中的同類事物,是借助無形的道來求得有聲的言論。引誘對方說話,把對方所說的話與做的事相對照,就能了解對方的真實情況。
這種情況就好像張網捕捉野獸一樣,尤其要在野獸密集的地方多張網等候。一旦引導方法得當,對方必然會吐露真情,這種用語言誘導的方法也是一張“釣人之網”。
可以用這種釣人的網去引誘對方談話。假如對方有所察覺而不再說真話,就要改變方法。做出某些表象而用語言去打動他,去迎合他的心意,從而了解他的真情,控制住他。自己又回去檢查自己,對方一定會再來,所說的話有了法相和類比,因此就有了基礎。
如此多次重復它,因襲它,反復驗證它,再三審察不使謬妄存在,那么任何事物的真實情況都可以從對方言辭中察知。
圣人用不同的方法誘導愚者和智者,所得到的任何事情全是真實可靠的。善于從反面觀察判斷的人,能夠通過運用變化來探得事物的真實面目。如果所運用的變通方法得當,那么就能掌握事物而加以審察。不能明察對方真情,得到的情形就不真實,就不能明了對方的真實意圖,基礎就不穩定。
因此,一定要用手法使對方言辭中的法象、類比信息改變,而后順著他的變換言辭去反問他,讓他回答,然后靜默地看對方的反應并加以分析。在談論中,要想聽對方講話,自己反倒要保持沉默;想要使對方張口講,自己就要收斂閉口不語;想要升高,反而要先使自己低下;要想從對方那里得到好處,自己反而要先給予對方一些實惠;想要打開對方心扉,就要自己先設表象比對去引動對方,待他情志啟動,想要發表意見時,便認真去體會對方的言辭。主張相同就會彼此呼應,道理真實就會彼此接受。談話中,或者從這件事談起,或者從那件事談起;所談之事可以是侍奉君主的事,也可以是教化百姓的事。
在這些談論中,要辨別真偽,分析了解性質同異,分辨真情與欺詐。一個人的言談舉止,都會流露出一定的感情,喜、怒、哀、樂也都以一定的形式顯示出來。這一切都是考察他人的依據。
【感悟】
要想徹底了解一個人,就要從這個人的過去進行考察,進而探測他未來的發展傾向。其次,要從這個人的正反面去衡量。用言語和事物去刺激他,以探求他的反應和真實意圖。
【故事】
力行改革的齊相
鄒忌是戰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齊威王時為相,封于下邳(今江蘇睢寧縣古邳鎮境內),號成侯。后又事宣王。鄒忌輔佐齊威王,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使齊國一躍而成為戰國七雄之一,他才智非凡,功勛卓著,為齊文化的繁榮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公元前357年,齊威王即位。齊威王繼位之初,不理朝政,沉湎酒色,把國政搞得一團糟,致使齊國國力十分衰弱。齊國屢遭三晉侵犯,甚至連弱小的魯國和衛國也不把齊國放在眼里。鄒忌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直想找機會勸諫國君奮發有為,富國安民。他先是以精湛的琴藝受到了威王的賞識,作為樂師被留在宮中,然后以琴道作喻,成功地勸說威王痛改前非,努力振作起來。他認為,國君好比琴上的大弦,彈起來“濁以春溫”;國相好比琴上的小弦,彈起來“廉折以清”;國家的政令好比彈琴的動作,“攫之深”而“釋之舒”。大弦小弦五音協調有序,才能彈出悅耳的琴音;君臣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左右配合,上下溝通,才能保證國家政令的暢通。威王對鄒忌的一番論述十分贊賞,三個月就破格提拔他做了國相。
鄒忌由樂師一下子升任了國相,在齊國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曾經用隱語勸說過威王一鳴驚人的稷下先生淳于髡,聽到這個消息坐不住了,他出于對齊國利益的關心,便急急忙忙跑去見鄒忌這位新上任的國相。淳于髡見到鄒忌后,并沒有直截了當地切入話題,而是用五個隱語對鄒忌進行了試探。淳于髡說:
“侍奉國君能周到無誤,你的身名就能興盛;如果稍有不周或失誤,身名都要毀滅。”鄒忌說:“謹遵指教,我要把您的話謹記在心。”淳于髡說:“用豬油涂抹棘木車軸,是為了使它潤滑,然而,如果軸孔是方形的就無法轉動。”鄒忌說:“謹受指教,我要小心地在國君左右侍奉。”淳于髡說:“拿膠粘用久了的弓干,是為了將它們黏合在一起,然而膠不可能把縫隙完全合起來。”鄒忌說:“謹受指教,我要使自己依附于萬民。”淳于髡說:“狐皮襖即使破了,也不能用黃狗皮去補。”鄒忌說:“謹受指教,我要小心地挑選君子,不讓小人混雜在其中。”淳于髡說:“大車如果不校正,就不能正常載重;琴瑟不把弦調好,就不能使五音和諧。”鄒忌說:“謹受指教,我要認真制定法律并監督奸猾的官吏。”淳于髡對鄒忌的回答十分滿意,認為鄒忌完全可以勝任相國的職務。鄒忌在答話中提綱挈領地闡述了自己的施政綱領,如維護和加強國君的權威,實行中央集權,彌合君民之間的矛盾,重用人才,嚴格執法,整頓吏治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鄒忌依法治國的主張。
鄒忌升任齊國國相后,進行了一系列社會經濟改革,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了富民強國的目標,使齊國強于諸侯。齊威王對鄒忌十分信任和賞識,一年之后就把鄒忌封于下邳,號為成侯。
在整頓吏治方面,鄒忌協助齊威王做了大量工作。他賞罰嚴明,注重調查,很快使齊國的吏治出現了新的氣象。其中最典型的事例當屬齊威王賞即墨大夫、烹阿城大夫的故事。即墨大夫治理即墨,由于工作勤勉,不喜歡阿諛奉承,所以一些人天天在齊威王面前說他的壞話。久而久之,齊威王對即墨大夫印象很差。在鄒忌的勸說下,威王沒有聽信一面之詞,而是暗中派人到即墨進行了周密的調查。通過調查,得知那里田野得到開發,百姓生活富足,官府里沒有積壓的公事,齊國的東方因而得到安寧,從而證實了即墨大夫是個政績卓著的清官。于是,齊威王封給他一萬戶食邑。而阿城大夫治理阿城,雖然朝廷里贊揚他的話每天都能聽到,可是威王派人到阿城視察,卻發現那里田野荒蕪,百姓貧苦。原來是阿城大夫用財物賄賂了威王的左右,來求得贊揚。于是威王當天就烹殺了阿城大夫,并把左右曾經吹捧過他的人也都一起烹殺了。齊國全國震驚,官吏們人人都不敢文過飾非,努力表現出他們的忠誠,從而使齊國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諸侯聽到這個故事以后,不敢對齊國用兵有20多年。
在舉薦人才方面,鄒忌唯才是舉,大量提拔選用有才干的人出來為國家效力。他推薦田居子去守西河,結果使秦國、魏國不敢東進;他推薦田解子守南城,楚國人就嚇得趕緊來齊國朝貢;他推薦黔涿子去守具州,燕國人、趙國人就不敢輕舉妄動;他派田種首子去治理即墨,結果政治清明,人民安定;他讓北郭刁勃子擔任大士的官職,齊國就出現了團結和諧、繁榮穩定的社會局面。由于鄒忌知人善任,能使人才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再加上齊威王一向以人才為寶,所以齊國的國力日盛。
在廣開言路方面,鄒忌積極利用各種方式勸諫威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海納百川,虛懷若谷,廣泛聽取臣下和普通百姓的意見和建議。在《戰國策》里,記載著一則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膾炙人口,傳為千古美談。故事里面說鄒忌身高8尺以上,體形容貌俊美。有一天早上,他穿著禮服戴上帽子對著鏡子細看,問他的妻子說:“我跟城北徐公誰美?”他妻子說:“您美極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鄒忌不太自信,就再問他的侍妾:“我跟徐公哪個美?”侍妾說:“徐公哪能趕得上您美啊!”第二天,客人從外邊來,一塊兒坐著說話,又問客人說:“我跟徐公誰美?”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明明自己不如徐公美,可周圍的人卻都說自己比徐公美,鄒忌從這件事上悟出了治國的道理,那就是如果一個君主只是聽左右的進言而不廣開言路,廣采博收,往往就會得不到事實的真相。于是他進朝廷見齊威王,說:“臣子確實不如徐公美,臣子的妻偏愛臣子,臣子的妾怕臣子,臣子的客人想對臣子有所求,都說我比徐公美。現在齊國土地方圓千里,有120座城邑,國王的后宮嬪妃左右親信,沒一個不偏愛王;滿朝大臣,沒一個不怕王的;一國之內,沒一個不有求于王的。從這點看來,國王看清真相就很嚴重了!”齊威王說:“說得好。”就發布命令:“當官的、當差的、當老百姓的,能當面指責我過錯的,得上等獎;呈上書信勸諫我的,得中等獎;能在公共場所指出我過錯并傳到我耳中的,得下等獎。”命令剛發下時,臣子和百姓們都爭先恐后地上朝進諫,從宮門到殿堂好像集市一樣。幾個月以后,還經常有人斷斷續續地來進諫。一年以后,大家即使想說,也沒什么可以向威王提的了。燕國、趙國、韓國、魏國聽到這件事,都來朝拜齊威王。這就是所謂“戰勝敵國于朝廷之內”。正是因為齊威王在鄒忌的勸說下,能胸懷寬廣,兼容并蓄,齊國才令順民心,國力大增,一舉成為戰國初期最強盛的國家。
一分為二地說,鄒忌這個人在政治上確實很有才干,但在人格上卻有些致命的缺陷,相比起齊國先賢管仲和晏子來說,他顯得嫉妒成性,心胸狹窄,缺乏容人的度量。鄒忌與大將田忌關系不好,按理說應該在國家利益至上的原則下,通過正常渠道解決兩個人的矛盾,甚至應該互相包容,彼此理解。可鄒忌沒有這樣做,而是利用種種不光彩的手段,欲置田忌于死地而后快。他采用了小人公孫閱的計策,陰謀除掉田忌。先是慫恿齊威王讓田忌領兵去攻打當時的強國魏國,如果戰勝有功,就去搶功,說自己的計謀正確;如果打不勝,就讓田忌去白白送死或者回來治他的罪。可這條計策沒有成功,大將田忌在著名軍事家孫臏的幫助下南攻襄陵,救援邯鄲,并取得了桂陵之戰的勝利。不但沒有被治罪,反而因功獲得了齊威王的更大信任。一計不成,公孫閱和鄒忌又生一計。他們讓人假扮田忌的仆從,拿著10斤黃金到街上去找人占卜,到處宣揚占卜的目的是“田忌想要做國君,想找人算算,是吉利還是不吉利?”當問卜的人一走,就派人逮捕為他占卜的先生,押著他到齊威王那里講明情況。齊威王信以為真,對田忌產生了懷疑。田忌聽說這件事之后,非常氣憤,就率領他的部下襲擊臨淄,捕捉鄒忌,但沒有取勝就逃跑了。后來,田忌被迫逃到了楚國。鄒忌還不甘心,又使出陰謀詭計,讓楚王把田忌封到了遙遠的江南。鄒忌因私廢公,制造莫須有的冤案來誣陷、迫害田忌,直至用陰謀詭計逼走了田忌,可謂是鄒忌人生中的一大污點,也使齊國的人才外流,使齊國的利益遭受了損失。
害人者沒有好下場,陰謀家不可能永遠猖狂。公元前319年,齊宣王即位。他對鄒忌排除異己、專橫跋扈的做法非常不滿,繼位次年就把田忌從國外召回,重新委以重任。此后不久,鄒忌這個在齊國政治舞臺上風光了很長時間的人物就郁郁而終了。
【注釋】
[1]古之大化者:化指教化,大化者指教化眾人的圣人。
[2]反以觀往,覆以驗來:反,同返,返回,翻過來。覆,翻過去,反面。都是反復的意思,追溯過去的經驗,進行研究以面對當前,認識未來。對事物應從正反兩個方面反復思考。
[3]動靜虛實之理,不合來今,反古而求之:動靜,指言行;虛實,指思想;不合,即反常。全句意謂,言行思想不合情理,出現反常,則可通過周圍與以往的情況去推究;理不合,實相求。
[4]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應必出:此句陶弘景注:“謂言者或不合于理,未可即斥,但反而難之,使自求之,則契理之應,怡然而出。”
[5]言有象,事有比:象,類比;比,譬喻。陶弘景注:“象謂法象,比謂比例。”
[6]其有象比,以觀其次:意謂言談時通過類比舉一反三,由此及彼,達到知事明理的目的。
[7]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辭也:前者指論證方法,后者指修辭技巧。
[8]以無形求有聲:意謂由于借助邏輯方法和修辭技巧,所以能不言理而理自明。
[9]釣語:如釣魚投餌一般,在交談時給對方以誘餌,以便引出對方的話頭。
[10]置網:捕獸的網。
[11]會:聚集的意思。
[12]道合其事:這里的“事”,與上文的“釣語合事”,均指對方的心事。陶弘景注:“道合其事,被理自出。理既彰,圣賢斯辨,雖欲自隱,其道無由。”
[13]此釣人之網也:象比方法是誘動人心的置網。
[14]常持其網驅之:經常把握象比的方法誘動對方。
[15]其言無比,乃為之變:言談難作喻譬,就要變化。
[16]以象動之,以報其心,見其情,隨而牧之:用類比法去觸動對方,以合其心意,發現對方的情思所在,慢慢地就可以駕馭對方了。
[17]定基:把握基本觀點。
[18]圣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圣人用象比的方法去誘動愚者或智者,事情都不會有疑誤。陶弘景注:“圣人誘愚則閉藏之,以知其誠;誘智則撥動之,以盡其情。咸得其實,故事皆不疑也。”
[19]變鬼神:如鬼神之靈活多變,善于調整自己。
[20]其變當也,而牧之審也:意謂恰當地調整自己,審慎地引導對方。變,策略調整。審,審慎。
[21]定基不審:確定自己的基本觀點不周密。
[22]變象比,必有反辭,以還聽之:此句陶弘景注為:“謂言者于象比有變,必有反辭以難之,令其先說,我乃還靜以聽之。”
[23]欲聞其聲……欲取反與:這是“反聽”的具體辦法,目的在于“得情”。瞼,本作“斂”,通假。
[24]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因此、因彼是講言談起點相異;事上、牧下是講言談對象不同。
[25]情詐:真情為偽詐。
[26]動作言默,與此出入:意謂或動或止,或言或默,都應以反聽之道來調整。
反應第二
皆以先定[1],為之法則。以反求覆[2],觀其所托[3]。故用此者,己欲平靜,以聽其辭,觀其事,論萬物,別雄雌。雖非其事,見微知類[4]。
若探人而居其內,量其能,射其意[5]也。符應不失[6],如螣蛇[7]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譯文】
用反觀別人的方式來復驗審察自己,在反復探求中去觀察對方言辭中隱含著的真情。談話中要謀求自己的內心平靜,才能聽取對方的言辭,進而考察他言辭中涉及的諸事,探討萬物,辨別雌雄。即使對方言辭所談之事是次要的,不是急于要知道的,也可以從細微的征兆中發現其中隱含的真情。
就像為刺探敵情而潛伏敵境一樣,要準確地估量對方的能力,探知推測出對方的意向,像符應一樣靈驗,像螣蛇所預示禍福一樣準確不差,像后羿射箭一樣百發百中。
【感悟】
要想探求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必須要用機巧靈變的方法,即“欲聞反默,欲張反斂,欲高反下,欲取反與”,以察其真偽,了解其喜怒哀樂。需要注意的是采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內心平靜,以使自己的判斷準確,抓住對方的真實意圖。
【故事】
召陵之盟
齊桓公在北方稱霸以來,威望與日俱增。但長江流域的“南蠻”楚國人卻不太服氣。楚國地處湖北,是天下有名的九頭鳥,作為南方超級大國,楚國不斷拓疆,成為北方黃河流域的大患。
齊桓公號稱東方不敗,打算跟楚國人過過招。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八國聯軍,直接攻擊河南省南部的楚國北境。
八國協同出擊,史無前例,給楚人造成心理的威懾力極大,楚人不敢出兵迎擊。齊桓公為保存實力亦不敢貿然做深度進攻,只好集結在楚境上休整觀望。雙方這么干瞪著眼,誰也不敢先動手。
楚方派出的談判大員屈完,來邊境上談判,商議解決爭端。
屈完先生是個南方快嘴子,春秋第二舌辯之士,屬于湖北的九頭鳥和滾刀肉,極不好對付。他在談判中出盡風頭,創造了一大堆知名成語,諸如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汝之涉吾地也。
屈完說:“咱們楚齊兩國一個在荒南,一個在遠東,好比一個是馬,一個是牛。牛不會找馬做愛,馬也不會跟牛交配,風馬牛不相及也。所以啊,你我沒關系。可是您老不遠萬里來打我們,真就奇怪了。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把齊桓公給質問得啞口無言。
齊桓公回答不上來,管仲就出來找轍,解釋自己討伐楚國名正言順:“從前,我們祖上的姜太公得到周天子批準,可以征伐天下任何諸侯,維護周室尊嚴,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你們的穆陵關,都是我們祖上管的地面。我們怎么就不可以到你這里來打!”
屈完回答說:“您說的道理很對。但是,鄙國犯什么錯誤呢?請您明示。”
齊桓公心想,這個還用問嗎?楚國區區一個子爵,居然冒稱楚王,跟周天子平起平坐,這還不是有罪!但管仲攔住了他。管仲想,一旦提出這個責問,楚國偏死活不肯去掉王號,不聽我們的,我們豈不很失面子。于是管仲找了個不疼不癢的小事由,便于對方改正的:“你們楚國特產苞茅,要上貢給朝廷,可是你們一連三年不上貢,周王室都喝不上好酒了。拒不上貢,是嚴重的政治問題啊。”
上貢苞茅不是件難事,不過就是割些草送去嘛,比去掉王爵的番號容易得多,屈完看見對方是給自己臺階下,趕緊借坡下驢,承認道:“如果您就為了這點小事,那我們上貢苞茅不就完了,何苦千里迢迢跑來打架?”
管仲聽出對方指責自己小題大做,口氣還很硬,就搬出陳芝麻爛谷子的舊賬責問楚國:“還有一樁事,周昭王從前南征楚國,死在這里了,我們特來討個說法。”
周昭王是西周早期的一任天子,曾經出兵征討長江流域,整理南蠻,平定了26個小國,勝利班師回來時,卻在漢水上淹死了,全軍覆沒。
屈完說:“周昭王老輩子的那點事我知道,那是交通事故誰管得了。”
其實不是交通事故。當時,可惡的楚國人為了抗拒周天子,就拿樹膠黏合了船板,拼湊成船,送給周昭王坐。這些流向冥界的船只,到了中流就遭水泡解體了,周天子落地鳳凰不如雞,給淹死了,六軍全部覆沒。但是,這官司到今天,是誰也說不清的了。
齊桓公聽了半天,見兩人越扯越遠,惱了,吹胡子瞪眼說:“真惱人啊!少狡辯!寡人的大軍在此,誰敢抗衡,寡人想滅誰,誰能跑得了!”
屈完說:“您老人家倘若以德服人,誰敢不服?您要動武,嘿嘿——我們方城為城,漢水為溝,兵多將廣,正好和您老人家大干一場!”
這個柔中帶剛、不卑不亢的家伙把對方噎得一愣一愣的,腦袋上直冒冷氣。說實話,齊國還真不敢打個魚死網破。回顧齊桓公進行過的20多次戰爭,都是胡蘿卜加大棒嚇唬嚇唬,齊國當時的國力尚不足以真打狠打。于是訂立盟約,齊楚講和:“我不打你,你也不打我。你該給周天子上貢苞茅還得上貢,我認你是哥們還是哥們。”一場來勢洶洶的暴風驟雨,被屈完的外交辭令在頃刻間化為萬里晴空。
【注釋】
[1]先定:先審定明確的言談起點與目標。
[2]以反求覆:反,指語言信息的發出。覆,指通過語言反饋回來的對方心理信息。
[3]觀其所托:分辨出主張的本意。
[4]見微知類:從微小的事情上,觀察出種種事物的變化。
[5]射其意:猜度別人的心意。射,猜測。
[6]符應不失:內符與外應相合。
[7]螣蛇:亦作“騰蛇”,傳說中一種能興云霧而飛的蛇,能準確地指示禍福。
反應第三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1]。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魚。其伺言也,若聲之與響;其見形也,若光之與影也。
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針,舌之取燔骨[2]。
其與人也微,其見情也疾。如陰與陽,如陽與陰;如圓與方,如方與圓。未見形[3],圓以道之;既形[4],方以事之。進退左右,以是司之。
己不先定[5],牧人不正,事用不巧[6],是謂“忘情失道”[7];己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譯文】
了解別人先要從了解自己開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別人。真正了解別人,彼此之間感情自然和睦,就像比目魚并行一樣形影不離。
掌握他人形象,如光與影相隨,觀察對方言辭,不可有所疏忽,就像磁石吸引鐵針、舌頭舔食烤熟的排骨一樣。
與人相交也不在深厚,只要方式得法對方就會很快地向我敞開情懷。這其中的關系,就像陰與陽、圓形和方形一樣有一定的規則。在對方跡象尚未出現之前,用圓通、靈活的方法去引導對方;當對方形跡已經出現時,就用一定的原則去衡量他。進退左右等各種行動都應按這種法則去掌握。
如果不能自己確定下來,制定一些考察人的準則,就不能很好地管理人才,統治別人,處理事情就會笨拙,運用的技巧就會不夠,這就叫作“沉迷于感情迷失正道”。只有先嚴格審定自己,確定好一種考察他人的準則制度,而后才能統治他人而無形無跡。在管理上施用謀略,使人們根本看不見整個制度的所在,未見其門卻又自然地進入這扇門,這就達到了最高境界。
【感悟】
想要了解別人,先要了解自己,想要審定別人,先要審定自己,掌握了別人而別人還未覺察才是最高的手段。既了解別人,又了解自己的人,才是掌握全面的人,才能真正制勝別人。
【故事】
鄒忌照鏡
戰國時,齊國有一個善鼓琴的人,名叫鄒忌,齊威王愛其才學,拜其為相,封成侯。鄒忌為相期間,擇君子,修法律,懲奸吏,對齊國的政治進行了改革,使齊成為可和魏相抗衡的強國。
鄒忌是一個高大瀟灑、風流倜儻的美男子。有一天早晨,他在鏡前整頓衣冠,順便問妻子:“我和城北的徐公哪個更美?”其妻說:“當然是君美了,徐公哪里比得上!”鄒忌聽后心想:城北徐公是齊國第一美男子,我怎么比得上他呢?于是,鄒忌又問其妾:“我與徐公哪個更美?”妾答:“徐公怎能比上君呢?”
這日午間,鄒忌家中來了一位客人。賓主坐定,鄒忌問客人:“我和徐公哪個美?”客人答道:“徐公不如君美。”第二天,徐公來到鄒忌家做客。鄒忌仔細看他,越看越覺得自己不如他,便對著鏡子自看,還是覺得自己沒有徐公美。
到了晚上,鄒忌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他想了很多很多,為什么自己明明不如徐公貌美,可妻、妾、客人卻都反說自己美呢?他想了半天終于明白:妻子之所以認為我美,那是她的偏愛;妾之所以認為我美,那是因為她懼怕我;客人之所以認為我美,那是因為他有求于我。鄒忌想啊想。又由這件生活小事,想到了國家大事,想到了齊威王身邊眾多的阿諛奉承者,不禁為國之安危深深地擔憂起來。
第二天,鄒忌入朝見齊威王,說:“臣自知相貌不及徐公美,可是臣的妻子因為偏愛臣,臣的妾因為畏懼臣,臣的客人因為有求于臣,都說臣比徐公美。今齊縱橫千里,城池眾多,宮中的妾婦和侍臣,沒有不偏愛大王的;朝廷大臣,沒有不畏懼大王的;四海之內,舉國上下,太多的人都有求于大王。由此而看,大王您所受的蒙蔽已經很深了。”齊威王聽了鄒忌這番肺腑之言,不禁高聲贊道:“說得好,說得好!”說完,立即下令:無論大臣、百姓,能當面指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能寫信勸諫寡人的,受中賞;能在人眾會集的公共場所評論寡人的,受下賞。
此令初下,進諫的群臣一個接一個,門庭若市;幾個月后,想進諫的人,已經斷斷續續,大為減少了。燕、韓、魏等國聽說這件事后,都派使臣到齊國朝見齊王,表示承認齊王的盟主地位。齊國不用出兵作戰,不費一兵一卒,齊威王身在朝廷,通過修明政治而戰勝了別國。這實在是齊威王禮賢下士、善于采納他人意見的結果啊!
【注釋】
[1]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假如你想要知道他人,就必須先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后,才能說他知人。
[2]燔骨:火烤的肉骨頭。《譚子化書》:“嚼燔骨者,焦唇爛舌,不以為痛。”
[3]未見形:指對方思想感情的潛在狀態。
[4]既形:指對方思想感情已外化。
[5]己不先定:自己如果沒有主見。先定,預有的主見。
[6]牧人不正,事用不巧:不能正確地認識人,引導人,也難以巧妙靈活地處事。
[7]忘情失道:忘,一本作“亡”,是。忘情失道即背情悖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