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律師與公益法律服務
2017-09-08 周松
公益法律服務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青年律師在這項工程中的地位舉足輕重。
一、什么是公益法律服務
在規范性依據層面,似乎并沒有對什么是“公益性法律服務”做出界定。只是以提倡的方式,對特定的職業群體提出建議。這一點從《律師執業行為規范》的制定和修訂可以得到證實。2004年施行的《律師執業行為規范(試行)》第36條以不得拒絕司法行政機關和律師協會指派的法律援助、其他公益法律服務進行表述,反映出一種傾向于強制性的規范;2009年修訂后《律師執業行為規范》則將該條取消,而是以倡導性的表述,要求律師按照國家規定履行法律援助義務。顯然,這是這份規范性文件制定的進步,因為對需要法律幫助的群體提供服務是政府的責任,這不僅是各法治進步國家的主流觀點,而且也體現在我國《法律援助條例》之中。
因此何為“公益性法律服務”,并不需要官方來加以界定。我們可以將其概念確定為:“非官方實施,不以營利為目的,為人民群眾以提供專業法律知識、智力活動為表現形式的服務工作。”突出幾點:第一,政府機關并不扮演主要角色,但不排斥政府機關組織社會群體、個人實施;第二,不得盈利,但不排斥其他經費支持;第三,此種法律服務的對象是人民群眾,以困難群體為主;第四,服務的方式是提供法律方面的專業智力支持。在確定“公益性法律服務”概念的情況下,再來辨別我們的行為邊界將顯得非常清晰。
二、律師參與公益法律服務
(一)律師參與公益法律服務具有必然性
當辨析“公益法律服務”的概念之后,便很好理解律師參與公益法律服務具有“必然性”,甚至可以說是具有“天然性”。
細數具備提供法律方面的專業智力支持能力的群體:法官、檢察官、公安、司法行政人員、法學院老師、法學院學生、律師。唯有律師是“公益法律服務”提供者的最佳人選。首先,法官、檢察官、公安、司法行政人員,作為被國家賦予特殊職能的群體,一定程度上代表國家履行職能,他們不應當從事公益性質的法律工作。例如偶現報端、網絡報導某法院組織法官進入企業提供無償法律服務的新聞,似乎為司法為民的亮點,實則破壞了司法機關中立性的基礎,試想這家曾經接受“幫扶”的企業出現在該某法院的訴訟案件,是不是會得到稍有“親和力”的區別對待。另外,被賦予特殊職能的法官、檢察官、公安和司法行政人員,他們應該將本職工作做好,而不是拿著國家的待遇去從事所謂的公益活動。其次,法學院老師、學生,雖然也可以從事部分公益活動,但是畢竟社會實踐方面受案例經驗積累,以及專業方向、投入時間等因素所限,也并非最佳的公益法律服務提供者人選。
反觀律師職業特點:非體制內人員,開展的工作不代表國家,沒有行政職能色彩;高素質職業群體,自愿從事公益性工作,以自律、道德高度規范自身行為,并輔之以較為嚴厲的行業監管,所從事公益法律服務的非營利性可以得到保證;專業從事法律服務工作,能夠充分保證服務的質量。因此,律師無疑應當是提供公益法律服務的主流職業群體。
(二)以香港地區為例[1],看律師在公益性法律服務中所扮演的角色
香港律師承擔法律援助的重要工作。目前香港法律援助署有550名左右公務人員,其中包括70余名專職律師,160余名律政書記。私人律師需要申請并經過審查后方能進入法律援助署《法律援助律師名冊》,進入名冊才可以受委派從事法律援助工作,目前名冊上有超過800名大律師及2200名律師。2017年1月至3月,香港法律援助署簽發法援證書,民事、刑事案件2217件,其中外派給名冊內大律師、律師辦理的案件有974件,占比達到44%。可見律師從事公益性法律服務在香港非常重要。
香港地區秉承法律援助是政府當然職責的精神,在其他涉及法律幫助的領域均不以“法律援助”的名義開展,其中比較突出的是:1.當值律師計劃,于1978年由香港律師公會和大律師公會聯合組建設立。雖然資金來自政府,但其性質是民間性質的免費法律幫助機構。當值律師計劃在所有裁判法院、少年法庭及死因研究庭為符合資格的被告人提供執業律師出庭辯護。該計劃中還有免費法律咨詢計劃、電話法律咨詢計劃、酷刑申請及為免遣返申請人法律援助計劃。2.法律義助服務計劃,于2000年由香港大法律公會設立。其宗旨是對那些未能獲得法援署援助而又無法支付律師服務費的申請人提供協助。
可見,社會對律師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務具有巨大的需求,也已經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可以借鑒。
三、青年律師參與公益法律服務的優勢和將會得到的收獲
(一)青年律師具備知識結構新、思維活躍、體力充沛、謙虛謹慎等特點,這些都是從事公益法律服務的基礎
1.知識結構新,服務有保障。律師是終身學習的職業,青年律師不僅剛剛通過司法考試法學基本功較為扎實,而且能夠較快地接受新知識、新技能,能夠避免執業多年律師因知識更新遲緩造成的負面影響。
2.思維活躍,具備挑戰困難的勇氣。青年律師對待工作的激情比執業多年律師要足。很多公益性法律服務并非解決簡單的法律問題,還會摻雜很多復雜的社會問題,如果沒有活躍的思維,沒有挑戰困難的精神,根本無法完成這項工作。
3.體力充沛,不畏艱苦。毫無疑問,律師執業是件體力活,熬夜、出差是常態。尤其是公益性法律服務很多情況需要深入困難群眾中去,青年律師比較年長律師具備該項優勢。
4.謙虛謹慎,優質服務不可或缺。青年律師執業時間較短,比較能夠以謙虛的態度看待所需要解決的法律問題。在對象多數為困難群眾的情況下,對待當事人的態度平和,在公益性法律服務中顯得尤為重要。
(二)青年律師參與公益法律服務能夠獲得什么
青年律師一旦選擇參與到公益法律服務中,其目標必然不應當是為了物質利益。因為其中并沒有現實的物質利益可言,但是精神利益的獲取,是其他法律工作所無法替代的。
1.打通實踐性學習通道。由于社會活動范圍尚未展開,專業化、品牌化尚未建立,缺乏案源是困擾絕大多數初始執業律師的屏障。沒有案件辦理意味著再嫻熟的法律專業知識不能得以應用,沒有實踐的專業知識顯得蒼白無力。但是公益性法律服務,在不以營利為目的作為前提下,青年律師則有機會接觸到法律實務工作,在具體個案中歷練,提高執業能力。
2.有助于理解律師精神。民主與法制出版社總編輯劉桂明老師在他的《律師百年與律師精神》一文中以20個字概括中國律師精神“法律為上,正義為先,忠誠為本,理性為重,自治為主”。然而,我們的青年律師目前往往陷入了要辦理IPO業務、私募股權項目、并購重組。重大涉外訴訟業務的盲目追求誤區之中,以為只有這樣才是“高大上”的業務,才能夠成為別人眼中的“金領”。卻忘記了律師的根本品質在于以法律為武器,幫助別人。公益法律服務以困難群眾為主要服務對象,在幫助實現他人的正義同時,服務提供者也會得到凈化和提升。
四、青年律師參與公益法律服務的模式建議
由于公益法律服務的非官方性,決定政府機關只能以倡導的方式推進,不宜強制干預。2017年2月17日司法部、財政部《關于律師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見》中對于公益法律服務也是以“倡導”的方式表述。
目前,律師參與公益法律服務的途徑有三種:一是司法行政機關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二是行業協會的組織的“送法”活動;三是各律師事務所自行組織的公益咨詢。第一項法律援助作為一項司法制度,政府機關和律師均有責任貫徹、落實。然而第二、三項的執行并沒有廣泛化和常態化。“送法”積極的律師長期承擔公益性工作的同時,其他青年律師卻不知道如何參與其中。
因此,不妨借鑒香港地區模式,在律師協會建立青年律師公益服務名錄,不局限于原來的法律援助專委會委員來研究公益法律服務,而是動員全社會青年律師都加入名錄中,讓青年律師開展公益活動組織化、常態化,也可以通過平均工作量來提高工作質量。另外,在經費來源方面,不妨建立專項基金,鼓勵社會力量共同推進公益法律服務。政府在“倡導”“監督”這項工作開展的同時,對有突出貢獻的青年律師給予榮譽,使得青年律師在付出的時候取得精神上的現實收獲。
結語
當前律師職業由于逐利性過強,律師污名化現象已不鮮見。青年律師在參與公益性法律服務的同時,不僅可以改善行業形象,也可以對自身專業素質、職業素養有所裨益。
[1] 部分信息及數據來源于香港法律援助署網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