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演講給誰聽?
2015-05-21 彭賢靜
演講給誰聽?毋庸置疑應該是講給自己以外的人聽。如果只是講給自己聽,稱為自言自語會更恰當一些——自己以外的人我們通常稱之為聽眾。律師的聽眾可能更多的是客戶或潛在客戶,當然還有同行。面對不同的受眾,需要考慮自己所說的內容是否被接受以致認同。就我而言,我的聽眾主要還是自己,大多數時候還停留在自言自語的階段。但當我看到別的律師在演講臺上侃侃而談的時候,心底由衷生出一種“雖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憧憬。試想如果有一天是自己來講,應該如何去看待一場演講,或者說講課。
一、演講是一臺戲
或許,一堂好的講課就像一臺戲。形式上需要制片人、導演、編劇以及演員,在不同的階段,發揮不同角色的作用。哪怕很多時候擔任這些角色的人有交叉甚至重合,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就擔任了講課這臺大戲的所有角色。從內容準備來講,明確聽眾、確定主題,搜集資料、討論方案、確定風格,豐滿課程、修改完善、內部評估等,雖然在準備講課時未必會對每一個準備工作都用這幾個名稱去對號入座,但這幾個階段卻是一個都不能少。
一堂課的準備與一臺戲的表演一樣,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講稿或許只有10頁紙,但是準備的資料興許有100頁甚至更多。因為這100頁包括的可能除了講課本身的內容之外,還有與講課有關的知識拓展,甚至平時生活里日積月累的知識、經驗、感受都會有所體現。所以,課是一堂課,離不開精心的備課。但真正的備課還是在課下,在每一個平常日子里的積累,無論是專業知識還是人生感悟。就像有老師曾說的,有些場合需要我們進行即興演講,但世界上從來就沒有即興演講這回事兒,要么是準備了一夜,要么是準備了一生。
雖然演講是臺戲,精彩都在臺上的十分鐘,但是所有的練功都在臺下漫長的歲月里。
二、演講有兩個主角
演講是一臺戲,演員與觀眾缺一不可。不僅是形式上的缺一不可,更多的是在準備一堂課的過程中,關注演講者自己的內心,也在聽眾的角度換位思考。如果只關注站在臺上演戲的主角,想講什么內容,忽略了聽眾的需求,原本的一臺戲可能變成了一種有人陪襯的自娛自樂。但關注聽眾,并非投其所好。只講其愿意聽的,可能演講者會失去自己的獨立思考,聽眾還未必心存感激。
如果換位思考,假如我是聽眾,什么樣的課程我愿意聽下去?從這堂講課中,我可以得到一些實用的技能,或者聽完這堂課我可以學到一些專業知識,抑或這堂課結束后,我跟隨講課者去感悟了一遍人生;講課過程中,我雖可能很難起立互動,但卻感覺跟隨講課者的步伐去探索了一段美妙的旅程;講課者是高高在上地炫耀他的學識和經歷,還是我能夠從他的講課中感受到他想要表現的真誠……
如果忽略了聽眾也是演講這臺戲的主角,當聽眾都已緩緩離場,講課者卻還在口若懸河,那就成了演講者的一場獨角戲。
三、演講的三種狀態
自娛自樂。在這種狀態中,講課者只關注自己所講的內容,以為聽眾會喜歡,結果卻可能是講課者自己講得高興或者完成了講課任務,聽眾只覺得白聽了那么一個兩個小時,甚至可能覺得演講者是個大忽悠。
都是為了你。在這種狀態中,演講者開始進行聽眾調查,關注聽眾的想法。甚至可能需要根據聽眾的關注點去調整講課的內容,講認為聽眾愿意聽的內容。可能講課者的課程準備因此變得很痛苦,需要從別人的角度去思考課程的內容和設計,還要改變自己一直以為正確的結構、內容、表達方式甚至思維習慣,但贏得了聽眾的認同。
下面沒有聽眾,只有臺上的自己。這種狀態下,可能與臺下的聽眾早已融為了一體,已沒有演講者、聽眾之分。講課者只需按照自己的習慣、想法、內容,真誠地分享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感覺只是講給自己聽,聽眾卻可能聽到了心里。
其實,演講給誰聽或許都沒有那么重要。無論是一臺戲,還是幾個主角,多少種狀態,最重要的是作為演講者的一個人或一群人愿意去認真對待自己的聽眾——另一群人,愿意用心與那一群人聊一聊,愿意也把自己當作那一群人中的一員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