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緣分天空
- 唱著歌一直走
- 林瀟易
- 2095字
- 2019-11-03 18:30:00
在蕓嶺高中的每個學年,高一和高二的同學們都會按照班級順序輪流在全校值班一周,他們會被分配到全校其他班級里去檢查包干區衛生、眼保健操和課間操等情況。也就是說每個班級都有機會可以一整周都不用做眼保健操和課間操,而且是完全正當的理由。
輪到曲小異所在的高二九班當值了,而她所在的小組正好是負責高三年級的檢查,組長張騰峰似乎是發善心地讓小異先挑班級。小異認真回想了一下,那天望向對面教學樓,她有看到連想是在七班的走廊上跟同學聊天。于是她選擇了檢查七班,而且已經開始美滋滋地幻想著要嚴格督查主唱跳課間操的規范性。
星期一上午的眼保健操時間到了,九班的同學們一個個歡呼雀躍地呈鳥雀狀分散到三棟教學樓里,有些同學還裝模作樣地攜帶著一個記事板夾,企圖把“輪刮眼眶”時睜眼的人數一個不漏地登記在案。
小異和小組成員走過連廊來到了高三教學樓,她站到了七班的教室門前。“第一節,揉天應穴”的旋律響起,三年七班的學長學姐們都用雙手蒙住了眼睛開始做操,小異是很難在這一節中找到連想這個既定目標的。到了第二和第三節操,大家雙手都從眼睛正面挪開了,她還是沒有搜尋到連想的面孔。
難道是在上廁所躲掉了?小異心里產生了疑問。
到了第四節操,這個班里的“獨眼龍”就多起來了,畢竟前面兩節操應該也沒人敢直接瞪大雙眼和值日生四目相對。睜眼的以男生居多,可能是想偷瞄值日生學妹的芳容。
小異看在眼里,她把雙手背到身后用手指數著違規睜眼的人數。待眼保健操一結束回到教室,她就嚴肅地在表格上記上了兩個正字。
過了一節課到了課間操時間,小異和同學們提前下樓來到操場,各自站在了負責的班級位置。高三年級拖著懶散的步伐和歪七八扭的隊伍姍姍來遲。隨著“時代在召喚”的律動,他們各個猶如哀兵在佯裝比劃,只等待著鳴鑼收兵。
其中僅有一位同學在以高標準嚴要求武裝自己,讓人不注意都難。只見他踢腿運動時彈簧腿勢比肩高,體轉運動時又恨不能轉身一把射下太陽,簡直將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了體操當中。
小異一直在盯著這位學長的動作看,并向他投射出贊許的目光,這年頭能認真做操的都是精品。不過她又再一次把觀察連想在哪兒這件事給拋諸腦后了。
等到下午的眼保健操檢查,小異比上午更準時地趕了過去,七班教室卻人去樓空。她迅速分析出他們下節課應該是體育課,所以他們早早地就直奔操場而去了。上體育課也是另一個可以逃掉做眼保健操的正當理由。
小異突然變得閑來無事了,她只好湊到旁邊八班的教室門前,小組長張騰峰負責這個班的檢查。已經開始在做第二節擠按睛明穴了,小異和組長互通情報,“上午他們有十多個人睜眼”、“七班也是”的交流了起來。
兩人說話的聲音可能驚動了本就不安分的八班同學,有好幾個男生立即活躍了起來,“來了一個女生誒”、“她好像是那個誰”的竊竊私語著。不過他們紛紛把頭轉向了教室里邊,似乎在提醒某個人,直到小異通過人群縫隙看到了那張臉。
咦,主唱怎么在這里?
兩人眼神交匯了,連想還舉手示意了一下,小異馬上回復了一個笑臉。班里面立刻嘰嘰喳喳的聲音不斷。
“什么情況,那個主唱是在這個班嗎,你不是選了七班嗎?”見到如此情形,張騰峰略帶疑惑地問小異。
“額……其實我不知道他是這個班的……”小異只好心虛不已地道出實情。
搞得小組長也是一臉懵逼了。
“你中午吃飯的時候問我不就知道了,你哪來的自信說我是七班的,真是個小迷糊。”傍晚放學的時光又成了連想的吐槽時刻。
“我那天是看到你在七班走廊那里,還把手掛在外面和人在聊天……”小異試圖抓住最后的申辯機會。
“七班是有哥們兒在,那也不代表我是七班的啊。”連想有理有據。
小異想要趕緊結束這段理虧的盤問:“這事兒翻篇了哈,請你吃大盤雞彌補一下。”
兩人來到了學校附近的蘭州拉面店叫了大盤雞,在等上菜的時候,連想難得語重心長地對小異說:“關于我的事你如果有想要知道的,盡管問我,我都會告訴你。”
其實在小異的心目中,連想究竟是哪一個班的,或者他爸是做什么的,都不是什么需要刻意去了解的事。如果他的成績好家里又有錢,可能他就不是現在的主唱了,而那個他和自己相遇相戀的概率又有多少呢?小異喜歡的只是眼前的這個人。
不過既然連想的話都說到這份上了,小異自然也不會錯過這個讓彼此更靠近的機會。結果真是不問不知道,原來他倆算是半個老鄉,老家都是省內沿海地區的而且就在隔壁縣,家鄉話口音都差不多。另外連想有一個親弟弟叫連毅,也在蕓嶺高中就讀,和小異弟弟林大同在高一不同班。
連想說他們家是做皮具生意的,爸媽辛苦賺錢不容易,他是直到初中才走出老家的村口來到現在的大城市,所以算是一個留守兒童,而弟弟連毅則是從小就被父母帶在身邊長大。
“你別看我平時總是對人笑嘻嘻的,其實我內心挺自卑的,會害怕被別人看出是個農村人。”
主唱能夠對自己敞開心扉,小異很是感動。奇妙的緣分讓兩個老鄉在他鄉遇見。
雖然小異在小學的時候就被父親扔在了這個城市的寄宿制學校,但她打小就清楚自己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從家里人使用的方言和飲食的習慣,方方面面。
幸而佛系的父親從小言傳身教要平等寬容,不能有功利心和攀比心。小異并不對自己的出身感到自卑,相反有時還挺自豪自己講的普通話有帶點沿海地區的口音,讓她顯得大同小異,與眾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