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我離書齋有多遠
- 真情與夢想
- 關仁山
- 2045字
- 2019-10-18 10:33:16
書齋離我有多遠?我心里經常這樣問詢自己。不知道這種感覺是怎樣產生的。當《時代文學》雜志社郭牧華兄約我寫寫書齋和自己與書齋有關的業余生活時,我就靜靜地審視自己的書齋。眼前,我這間十五平米的書房有四個高至房頂的書架和兩個小書櫥。我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書都鎖在兩個小書櫥里。這些書,我怕別人借閱,我樓下有一位中學教師經常借書。不好意思不借,所以就把自己認為的好書鎖在小書櫥里。這樣一來可就壞了,買了那么多的好書就那樣靜靜地沉睡著,許多都沒能讀到。當我把這事情告訴給朋友,朋友說,這是被封鎖起來的寂靜的知識。必須打開它,啟封是需要時間和勇氣的。朋友的玩笑話,深深地打動了我。我打開那兩個長年封鎖的小書櫥,把一本本的書重新翻了一遍,選擇一些放在了床頭和寫字臺上。其中就有一本是朋友送的,美國作家卡洛斯·卡斯塔尼達所著的《寂靜的知識》,這部巫師與人類學家的對話,一下子吸引了我,一個危險與善良兼具的冒險故事,猶如一道照亮人類心智的智慧之光,在我暗淡的書齋里閃亮了。我想,應該多讀書,讀那些好書。書齋只有在讀好書時,我們的心才像被清風吹皺的一湖靜靜的水。即使閉上眼睛,也能窺到書房里隱含的那份力量。生命與知識的原質浸染得無比潔亮。這讓我想到,每一個喜歡讀書的人,都有能力讓智慧、意志和情趣充滿書齋。可惜,我讀書太少,沒有能力面對書齋。有時自問,這是我的書齋嗎?我離書齋有多遠?
過去,我沒有書齋,沒有書齋的日子,特別想有個理想的書齋。前些年,我沒有自己的房子,在城里住岳母家的一間平房。這房子很小,只有一個桌子、木床和淘汰下來的碗架子。這個碗架子就是我的書架。一共沒有一百本書,還有一些書裝進紙盒子塞進床下。我寫作的時候就在這間小屋里,讀書時則斜靠在木床上。記得當時喜歡讀四卷本的《靜靜的頓河》,讀完時就聞到書頁上有菜味兒,是碗架子里殘留的味道。當時就想,自己連個書柜都沒有。沒有書齋,有書柜又放在哪里?能讀書在哪里不能讀?想寫東西在哪里不能寫?心態慢慢就平和了。這一間小平房和一個破舊的碗架子伴我讀書寫作七年。七個年頭過去了,我對那個不叫書齋的書齋竟有了思念,有一天,我去那里看看,心里有股說不出來的滋味。這間小房如今變成岳母家的倉庫了,地上滾動著土豆和蘿卜。妻子站在小屋的窗前對我說:“這間小屋,給你當書房,你還干嗎?”我搖了搖頭,沒說話。妻子又說:“當年啊,為了讓你靜心讀書,把孩子送到鄉下的親戚家,你讀啊寫的,多踏實。眼下有書房了,條件好了,你又坐不住了,你細想想,幾年沒好好讀書了?別人一喊你,你就出去喝酒去了。”我聽后隨便一笑,心情又很沉重。覺得自己離開這間小屋之后,不像原來那么愛思考了,不像原來那么愛讀書了,不像原來那么能吃苦了。我得反省自己。不管哲人怎樣闡述苦難對人生的益處,不管別人怎樣渲染幸福的優越,自己都該清醒清醒。記住啊,別讓書齋離你越來越遠啊。恐慌不是書齋本身,是怕失去書齋的境界。
商品社會,讀書人對書齋的感情就像洪泛帶來的泥土,一層層積淀,應該是愈加肥沃。我的書齋擺放了電腦,養了不少花,顯得很窄。我不再幻想讓書齋越來越大了,只想買來一些有價值的好書將那些舊書替換下來,然后安安靜靜地讀點書,寫點東西。我仿佛覺得書齋是有靈性的,也像一個人的臉孔。這張豐富的臉孔會讓人有修養,會給人成功的機會。注視這張面孔吧。純樸的面孔,深奧的面孔,有時是自然的,有時又是奇特的。你的臉孔給我熱情,一副熱情的臉孔,會將一大片呆滯的臉孔的熱情點燃。每一副臉孔都是歷史,書的歷史是人的歷史,更是文化的歷史。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圖書逐步消失,被一些軟件代替,但是書齋是永存的。書齋可能是另一副面孔出現。書齋會伴隨人類發展變化、完善而充實。我希望活在書房里的書不死,更不要像一枚懸掛在半空的果子,沒有一雙高尚的手將它送回枝頭,很可能成為落果。我不想讓我的書齋成為落果。那就好好學習,讀書,寫作。做事盡心,可能會天天向上。如果不是禮儀的需要,我不想讓書齋外表多么堂皇,只要充實、豐富、實用。前些天,我到鄉下一位農民企業家做客,竟看到了一個很豪華的書齋。書齋面積有三十平米,在二層樓上,四周是豪華的書柜,書柜里裝滿精裝的圖書,還有一部分是英文圖書。書房中間放了一圈皮沙發,茶幾上擺著一套精美的日本茶具。這樣的書齋讓我吃了一驚。我在書柜前走了走,翻翻書,證實了我的判斷。這是另一類書齋,完全裝飾作用的書齋。這位企業家是搞建筑的包工頭,從來不看書。他喜歡把客人帶到書齋里談業務。我驚訝之余,也有欣慰。盡管主人不讀書,但他用書齋形式豐富家庭,也是一個進步。為什么只是讀書人擁有書齋呢?這樣世界不是太單調了嗎?讓我明白,這樣的書齋離我很遠,很遠……
對寫書人來說,書籍是社會的財富,書齋則是私人的事情。走進書齋沉溺和感受,跳出來思索和審視。讀書才是人類共同的事情。事實上,書齋里有說不完的話題,人在敘說這個話題時,都有幾種可能的選擇余地,正是這種選擇,才體現著人的自由和知識的力量……
最后,我還要問一句,我離書齋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