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文學書的問題
我們今天的學習是在前進的道路上(過去不能這樣說),但我們是向什么方向前進呢?在今天首先就是要建立一個正確的、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這句話很容易說,但要真真做到,必須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在這一條道路上,我們要學習許多東西,要學政治,學理論,要接受從許多方面來的教育和影響。我今天只想講關于讀文學書的問題。雖然有些人喜歡文學,有些人不喜歡文學,但是都會和文學或多或少發生關系。
我們過去在文藝中得到些什么?
先讓我們想一想,當我們還沒有確定今天的方向時,曾經喜歡過哪些文學作品?受過哪些作品的影響?那末讓我們去向中學校去調查,他們會告訴我們,冰心的小說是曾經為大多數的讀者所喜歡的。冰心的小說大家都看過么?都曾經喜歡過么?這話是真的嗎?是真的。是的,她的小說的確寫得很好,很美麗,那里有許多溫柔的,狹小的,有趣味,有感情的家庭瑣事,寫得是那樣的溫暖、幽雅,小說里面有可愛的小貓、小兔,園里有樹有花,有鳥叫,有涼風吹,使你在那里聯想回憶到母親、姐姐、哥哥、侄兒……幻想到海、湖、溪水、小船……這樣的人和物和感情,在我們小資產階級的童年生活里是很容易找到和容易理解的。即使自己家里的生活稍微差一點,沒有那樣漂亮,院子沒有那樣大,也許吵鬧一點,但那些油鹽柴米的事,有父母去管,自己可以很安適地幻想一下,把自己的家想得和小說里一樣。北京沒有海,也可以到北海去,幻想那里有波濤,有海鳥,我們還可以幻想到許許多多個人生活里所需要的美滿的東西。這許多東西,在冰心的小說里都可以找到的,因此我們也就喜歡這樣的小說。當一個人沒有其他事業,沒有什么生活的目標,沒有一定的正確的人生觀,還處于天真無邪幼稚的時代,喜歡冰心的作品是不稀罕的。
東安市場舊書攤很多,那末讓我們再到那里去找一找,書店老板會告訴你,巴金的小說銷路是很好的。十四五歲時,喜歡看冰心的小說,到了十六七歲就喜歡看巴金的小說了。人大了一點,已經不大喜歡小貓、小狗了,對家庭也感覺得太膩,尤其是男孩子們。他們在學校里有同學,有朋友,在這個圈子中活動,他們喜歡學校,卻又發現學校不是那樣完滿,也感覺到社會也不是完滿的,于是就幻想革命,巴金的小說正好告訴你要革命。在他的小說中,常常有一個青年,很純潔、很偉大、很革命,但一個人革命孤獨一點,于是在小說中又有一個像朋友、又像愛人的人常常和他在一起;或者是幾個朋友。巴金在這一方面是做了一些工作的,他告訴青年幻想革命,不是幻想天堂和仙境。所以有許多人喜歡他的作品,這也不是偶然的。
讓我們再來看一看其他流行的小說。
讀冰心、巴金小說的人長大了,社會知識更多了,這些人就慢慢地分為兩種。
第一種人,看冰心作品的時代過去了,巴金的幻想革命也已經不能使他們滿足,那種革命,上無領導,下無群眾,中間只有幾個又像朋友、又像愛人的人在一起革命,也革不出一個名堂來。他們要找領導,不滿足于烏托邦、無政府的道路,于是就去找實際的道路,走到革命的隊伍里,前進了。
另一種人革命的幻想毀滅了,無路可走,又不愿意和文學絕緣,就去找旁的書看。其中有一些就從文字的技巧方面去鉆研,脫離現實,不講究內容,單在形式上去追求所謂美,文字越來越飄忽,越游離,越空洞,越沒有內容了。另外有一些作品專門描寫一些小職員,或是一些無路可走的大學生等等社會人物,這些被描寫的人最初往往是幻想,有熱情,后來被社會遺棄,無前途,最后走上了幻滅、頹廢的道路??催@些書的人,自己也有滿腹的牢騷,同病相憐,因此也就喜歡這些頹廢的、無生氣的、幻滅的、呻吟的、沒有前途的東西。
到敵偽時代,日本帝國主義也看到了文學是很好的武器,想用它來麻痹青年,在北平許多報紙上都流行著鴛鴦蝴蝶派的長篇小說連載。這種小說充滿市場,銷路很好,講的都是一些下流的三角、四角、甚至五角戀愛,還有什么姨太太和汽車夫,老爺和丫頭,哥哥和妹妹等怪誕的戀愛故事,或者是武俠小說,其中也有一兩個主人翁偽裝成不滿現狀的樣子,想騙取讀者。他們的行為和思想,是非常腐化墮落的,麻醉了許多好青年。
除了上面這許多,還有一種文學作品和我們發生密切關系,就是舊小說,如《水滸》、《三國演義》、《紅樓夢》、《七俠五義》、《說唐》……等,還有《二度梅》、《再生緣》等唱本,大家看了都是津津有味,看完了還要找幾個人談論談論??赐炅恕都t樓夢》,有人喜歡林黛玉,也有人喜歡薛寶釵,常常還要爭論一番。看《水滸》,喜歡武松打虎,喜歡魯智深,看《七俠五義》,喜歡白玉堂……為什么會喜歡這許多人呢?家里并沒有寧榮二府的氣概,生活習慣也不相同,但為什么會喜歡《紅樓夢》呢?這是因為這本書寫作藝術的成功,它吸引了人,它里面每個人物的個性,都細致入微。今天的世界已經有飛機、大炮,為什么還喜歡點石成金,對點悶香有興趣呢?這是因為很多人對眼前的生活沒有辦法,希望來個英雄打抱不平,崇拜這些英雄,想在精神上找到安慰。
上面這許多都說明一個問題,因為自己的生活圈子、思想范圍不同,便在某一時期,喜歡這一本或者那一本作品。那末讓我們研究研究這許多作品究竟給了我們些什么。
冰心的作品給我們的是愉快、安慰,在思想和情感上使我們與家庭建立許多瑣細的、“剪不斷、理還亂”的感情,當我們要去革命時就想到家庭,想到媽媽怎么樣,姐姐怎么樣,把感情束縛在很渺小、很瑣碎、與世界上人類關系很少的事情上,把人的感情縮小了,只能成為一個小姑娘,沒有勇氣飛出去,它使我們關在小圈子里,那里面的溪水、帆船、草地、小貓、小狗,解決不了貧窮,解脫不了中國受帝國主義的侵略。今天這個時代需要我們去建設,需要堅強、有勇氣,我們不是屋里的小盆花,遇到風雨就會凋謝,我們不需要從一滴眼淚中去求安慰和在溫柔里陶醉,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要去掉這些東西。
巴金的作品,叫我們革命,起過好的影響,但他的革命既不要領導,又不要群眾,是空想的,跟他過去的作品去走是永遠不會使人更向前走。今天的巴金,他自己也正在要糾正他的不實際的思想作風。
敵偽時代的小說,給我們的是無病呻吟。這些小說中的主人翁沒有病,也愁眉苦臉,沒有愛人,也成天在叫“愛人啊……”看見月亮圓了,就不知道哪里來的一股酸勁,眼圈就紅了。這許多作品,使一個人的感情低級,無聊,空洞,庸俗。巴金的小說和這種小說不同,巴金的小說可以使人有作為,也可以使人走向革命。敵偽時代的小說,就使人一天到晚哼哼唧唧,這一類小說的作者是沒有出路的。現在北京這樣的“文人”還不少,他們如果不好好從思想上改造,他們如果還以為可以麻醉些讀者,可以混飯吃,那簡直是幻想。因為小市民也在進步,在新的國家里,凡是起腐蝕作用的東西,是不能生存下去的。
我們看舊小說,因為沒有批判能力,只好隨風倒,看到山西雁徐良,錦毛鼠白玉堂等人被描寫得生龍活虎就愛他們,但是就沒有考慮一下他們都是些什么人,做的什么事。就拿白玉堂來說吧,家庭成分是一個大地主,自己是一個小白臉,有點把式,為皇帝服務。御貓展昭等人,做的是大官手下的狗腿,依附一個“相爺”或“開封府尹”,保護皇帝。過去我們崇拜這些人,幻想靠這些人來治天下,今天是應該明白了的時候了。
《紅樓夢》寫得很好,因為它反抗封建舊傳統,林黛玉的好處,因為她是一個真實的人,是一個深刻的人,是一個反抗傳統的人。但是很多人喜歡林黛玉卻是因為她弱不禁風,喜歡她的肺病,同情她的小心眼,這反映我們很多人審美觀點是很不健康的,感情也是不健康的,看到一個人很開朗,就嫌他不細膩;看到一個人很健康,就嫌他很粗魯。更低級的是看了《紅樓夢》就自命多情,想找一個林妹妹,簡直酸的可笑了!沒有批判的能力,不能接受好的遺產,反而揀來了一些渣滓。
除讀文學書外,聽戲也是一樣,有很多人聽戲只是聽它對不對腔,咬字對不對。聽來聽去,無非就是那些聲色狗馬,就沒有去想一想這許多戲對我們究竟有些什么好處。老實說,舊戲中有好的思想的作品是很少的,很多戲的內容是經不住推敲的,盡是講皇帝好,老百姓壞,給我們的是封建影響。
再講一點電影,美國片子壞的多,且不談它;中國影片大部分是“禮拜六”派,這是最壞的。少數有革命傾向,因為這種片子是在惡劣統治下產生的,受各種限制,其中許多地方雖然不夠,但應原諒。不過其中也有迎合小市民趣味的地方。有時放一點小資產階級的淺薄的慷慨激昂,有時放些似是而非的貧苦人生活。為什么要這樣說呢,因為穿的是破爛衣服,而所說的所做的事,其感情,其互相間之關系都是一群無經驗的而且膚淺的學生腔。有時更放些色情,有些導演似乎在培養女明星們如何顯露色情,做盡了下等的勾人的媚態去讓千千萬萬觀眾來欣賞。這些作品,其主題好像是歌頌革命,暴露黑暗,但它給人的印象卻常是使人陶醉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我們很多讀者也還有一些“眼睛吃冰激淋”的趣味,何況還有許多人本來就是受美國電影和過去的國產電影培養出來的低級的文化趣味呢?
上面講的這許多文藝作品的特點是:無一定思想,脫離現實,即使有一些好的地方也是很少的,如巴金的小說,雖然也在所謂“暴風雨前夕的時代”起了作用,現在對某一部分的讀者也還有作用,但對于較前進的讀者就不能給人指出更前進的道路了。所有這些作品給予我們的影響,我們應該好好地整理它,把應該去的去掉它!
如何接受新文學和什么叫藝術性?
書店老板告訴我們,現在沈從文等“老”作家的書不好銷了,是“新”作家的書好銷。由于廣大讀者需要的改變,喜愛的傾向也就不同了,逐漸嚴肅起來了。但是仔細調查一下,在新解放區一般愛好文學的青年朋友,對于新作品還是很生疏的,總覺得還不能很合胃口。新作品中很多是描寫農民生活的,講他們過去如何苦,交不起租,受地主的剝削,受高利貸剝削,把女兒老婆賣了交租子,以后又如何由村干部領導翻身。描寫工廠的作品則寫工人在過去如何受壓迫,做活時磨洋工,現在又如何保護工廠,搞生產競賽,創造了勞動模范的例子。描寫戰爭的,則寫我們的士兵如何訴苦,搞通思想,如何英勇,不怕犧牲的偉大的事跡。
這些書,給予新區讀者的印象很好,覺得嚴肅,有思想,有意義,替讀者打開了生活的眼界;但是也有這種論調,說政治性太強,藝術性不夠,我想就這種論調來講幾句。首先我們讀這種書,應該有一個觀點,就是群眾觀點。這些書是為廣大人民而寫的,它不是為少數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趣味欣賞而寫。假如它為小資產階級服務,也是引他向勞動人民靠攏,而不是將就其落后興趣。所以說,你不歡喜就不一定是不好,因為你的個人標準就不正確。其次是因為讀者對工農兵的生活和知識太差,連谷子和糜子,麥子和韭菜都不能分別,對他們的感情,尤其是階級感情沒有和不了解,那末你怎么能判定它的政治性和藝術性呢?比如一本書描寫翻身后的農民的喜悅,他們對于得到一個罐子也表示無限的喜歡,你就一定不易體會,你心里想,那有什么了不起呢?甚至你會想,農民真小氣!一個優越的風雅的人是不會懂得一個罐子之對于農民的意義,一個罐子是表示了他的翻身,表示了一個農村整個政治的變遷的!對工人也是這樣。你總覺得那些小組會、訴苦會很討厭,很不藝術,你怎么能領悟這種會是如何地教育、啟發、鼓舞、堅定他們的覺悟和戰斗意志呢!什么叫藝術,你總以為是那些美麗的詞藻,幽雅的情致。是的,這些是沒有的,這里是沒有《毛毛雨》、《妹妹我愛你》的調子,也沒有什么蜜蜂在叫,花兒微笑,涼風吹來……但這些書表現了一個時代,這些書為人民所需要。它是從人民那里來的東西,它又到人民中去受考驗。它教育人民,鼓舞人民,提高人民的理想。這些要素是我們肯定藝術性的最重要的東西,而不是其他。我們也不同意藝術性和政治性分開來談。脫離了思想和政治作用的所謂藝術不過是一種技術。解放區的新文學藝術水平夠不夠?不夠,從人民的觀點來說,它對于人民的生活體驗還不夠深刻,不夠豐富,還不能很好表現出來,達到思想的高度。反映一個時代是不夠的,不能提高人類的理想和情操(這種所謂理想和情操也絕不是那些空中樓閣的幻想)。這所謂藝術性不夠,絕不是以個人的癖好來挑剔的。籠統的說新作品藝術性不高,是從舊的觀點出發,是資產階級文藝的看法,很不正確的。
新的文藝在生活中起些什么作用?
有些人看一本新文藝的書,要比看一本馬列主義的書有興趣,很多人看《共產黨宣言》看不下去,因為里面講的道理他一時不能明了,同時自己感覺有趣味的事范圍也很狹小,但讀一本文藝書不同,比較喜歡,因為其中有故事,有人物,和自己的生活聯系比較多,容易被接受。看一本講土地改革的小說,中間描寫干部如何下鄉,如何劃分階級、分土地,看了以后增加了很多知識,擴大了眼界,對農村有了初步的了解,比看一本講土地改革政策的書容易看得進去。
為什么人民解放軍到處打勝仗?蔣介石為什么不中用?這個道理,要是我們看一看描寫人民解放軍的故事,就可以了解一些。有一個人從上海來,他談起對解放軍有很好的印象。他看到解放軍進了市區,餓了三天三夜,街上有很多現成的燒餅、開水,那時就是吃一點,上海人也不以為怪的,但是他們卻不吃??戳诉@生動具體的事實,他才了解到中國的前途該到哪個方向去!我告訴他,這些軍隊中,有些人就是過去國民黨時代在上海搶東西,橫行霸道不講理的軍人。為什么這些舊人今天變成新人呢?為什么他們會這樣遵守紀律呢?這個道理用幾句話可以說清楚,但是要將這變化很深刻、很生動地描寫出來,只有文藝作品才能做到。
我們初看新作品,對里面講的事情不熟悉,看多了就慢慢熟悉了,也能開個小組會討論一下。這樣就會對它發生更多的興趣,也就會愛上這些書中新的人物。這些人物比在狹小圈子的人物要可愛得多,他們忘記小我,把個人生死看得很平常。看了這許多偉大的、肯犧牲自己的感情,再去回想一下過去愛一只小貓小狗真是太可笑了,很快就會把過去許多東西丟掉,也不會無病呻吟,慢慢地可以養成一種隨時可以犧牲自己、為人民完成革命任務的偉大氣魄;把感情放在人民事業的勝利上,我們的趣味也就會擴大,拿到報不會只找電影廣告,看社會新聞,對于前方的戰事,美國問題,國際問題等等也就會慢慢地關心起來。一些狹小的趣味和感情轉變了,新的人生觀,新的理想,新的感情和意志會很自然地代替了那些舊的東西,這就是新文藝在我們生活中能起的作用。
最后再講一點另外的問題,生活中的文學
除了從書本上去了解生活外,要具體了解人民的感情和呼吸,最好到實際生活中去。在實際生活中比從書本中了解得更多,更形象,更具體;對群眾中的英雄就會發生不可分離的感情。但到實際生活中去會不會有困難呢?
有人考慮到參加工作,也許要分配到南方去,那里要吃大米,吃不慣,講話也不懂。再加上北京又是這樣好,四四方方的城,路也好找,想到這些,就有些不大愿意去了。到農村去吧,又怕吃小米貼餅,到工廠去又怕機器聲音吵,又怕和工人農民談不上話??傊畣栴}愈想愈多,還怕家里母親不高興,出去又怕水土不服。這些顧慮怎么會有的呢?主要的還是一絲一毫不肯犧牲自己。
有一個農村的老太太,家里很窮,沒有土地,苦了一輩子,從來也沒嘗過一些甜頭。共產黨來了,分給她土地,四口人八畝地,生活有著落了。如果她要求自己的兒子在家好好種地,養活一家子,過兩天好日子,那是很自然的。但是這位老大娘卻愿意把自己的兒子送去當兵。有人勸她把兒子留在家里生產,讓那些兄弟多的人去當兵。但是她卻在大會上對大家說:“我現在翻了身,要是大家不愿意送兒子去參軍,誰來當人民解放軍呢?我吃苦吃了這多年,現在又有人民政府和村干部照顧,我還怕什么!”
像這樣的人物我們到哪里去找呢?在我們的學校里、家里是找不到的,這許多偉大的人物,也許不出名,沒有很多人知道,是要我們到群眾中去發現的。這許多故事和人物,會給我們最好的教育,使我們自己能夠得到改造。
但是要到群眾中去,會不會有問題呢?
問題是有的,不過大家可以放心,這些問題是容易解放的。首先群眾是歡迎你們去的,因為農村、工廠和部隊中缺少知識分子。他們要你去念報給他們聽,給他們描寫他們的生活和戰斗。你去了很有作用,因此也就很容易過下去。
其次在生活上也許一時不容易改變,農村中沒有大米白面,要和他們一起吃糠吃玉米面有些咽不下去,但是吃兩天也就吃得下去了。還有人怕鄉下不衛生,蒼蠅多,這也不必怕,我們很多老同志不都是在農村里住過很久嗎?
又有人考慮到下去以后,怎樣去接近群眾,開始去,不知道和他們說些什么好。其實這也不用怕,我們到鄉下是去當長工的,像一個老媽子新到一家人家一樣,要先問一問什么時候倒茶,什么時候掃地,你要先去請教農民告訴你他要你做什么,他下地你也下地,多問他們農村里的一些事情。何況那里還有組織,還有領導,可以隨時問。只要你耐心耐煩,不怕坐冷板凳,先撿一兩件小事做起。要有這樣的精神,就可以在農村住下去了。你住下了,那里將變成你最好的家,你對他們好,他們會對你更好。到工廠中去一樣,到軍隊中去也一樣。
這許多道理,在很多文學書里都寫過,我們也看過,但一定要下去,從實際生活中,才能更多的理解到書里講的事情,更能堅定地確立自己的革命人生觀。
我講了很多,但不一定很充分,如果能給大家作為參考,那也就很滿意了。
一九四九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