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形式應該被利用,已不是今日的問題,現在急待商討的是如何選擇和改良,茲就平劇說一點意見。
一、為什么單說平劇
平劇已經被很多人注意,被利用起來了,老舍先生和田漢先生都是勇敢的開創者,將抗戰的內容放了進去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用話劇的化裝和服裝上演了《松花江上》和《松林恨》,現在還在繼續編排;抗日大學也演了不少舊形式新內容的節目。西北戰地服務團在西安上演了平劇《忠烈圖》及秦腔《烈婦殉國》,聽說繼續的頗不乏人。現在西北戰地服務團又集體創作了《白山黑水》,使用了一些大眾語句,在服裝上大膽地創制了新式樣,樂器和音樂也增加,又加上了布景,看來平劇已經被大家贊成并被利用起來,也許還將影響得更普遍是無疑的了。
平劇雖說比一切地方戲都不大眾化,但卻普遍化,從事平劇的工作者因此也更多,幾乎可以代表中國的舊有的戲劇,所以有人稱平劇為國劇。
平劇比一切地方戲技藝高,格局深,因此利用也不易,改良的問題更復雜。
二、我對于平劇之認識
平劇是繼承中國傳統的歌舞而演化成的,遠如趙飛燕之《掌上舞》,楊貴妃之《霓裳羽衣舞》,它的一切規律是合于能歌能舞。歌舞本是象征的,真的生活中沒有誰用唱來代替說話,所以它又是象征的戲劇。那么無變成了有,少的會變成多的,夸大,虛擬,成了很自然的現象。譬如舊劇中的開門,上馬,舞臺上若真有其物,未必美觀,因為違反了象征,減少了舞態。平劇的一點一滴,確是經過一番考慮的。我們現在既要改良它,也就不得不加一番研究。如同服裝,平劇的服裝,我以為絕不代表何朝何代。因為漢唐宋明并無分別,元,清,匈奴也差不多。古裝戲中之花旦,大都穿民國初年的衣服,而貧窮之家的女子或少年,穿戴也是珠玉滿頭,但觀眾一目了然,誰是宰相,誰是員外,誰是公主,誰是丫環。為什么呢?因為它的服裝表現了他的身份。所以那服裝只是根據當時現實的服裝,夸大起來,又摻雜了后來的一些式樣,使其階級分明,顏色鮮亮,合乎歌舞。就是它那些動作,臉譜也是根據同一情況發展的,它的主要點也是把劇中人典型化,曹操一認便知是奸臣,關云長不說話也是好人。包文正的黑臉不同于李逵的黑臉,胡子也各有不同。壞人常掛短胡,使他的一張大口,兩片紅唇在一叢短胡子里張著,是不美觀的,可以增加他給觀眾的壞印象。動作全有一定的章法,因為是配著音樂的;然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演出時以演員技巧的高下,便大不相同。所以平劇的觀眾不在了解故事的內容,只在欣賞藝術,幾個舊劇本演來演去,一旦名角登臺,仍是人山人海。因此在劇本的創作上,很少改進,而演員之間的互相競爭,教練以奇貨可居,不肯輕易傳授,于是技巧上墨守成規,甚至大半演員不得要領,沒有很好的學習,也沒有幾本可資研究的書籍,使本來比較普遍的平劇,變成難于改動,成為一部分人才能欣賞的東西了。
三、改良過之平劇
第一是梅蘭芳,也包括程艷秋、荀慧生等。梅蘭芳上演的劇本大半是新制的,歌舞也增加了許多花樣。樂器增加了,利用了燈光和布景,連服裝,就是他本人在臺上的服裝也部分的改變了。不過他的途徑仍是趨向個人的,不趨向大眾的。他的劇本的詞藻修飾到非一般普通人能懂,劇中常常只一個主角有戲做,其余全是陪襯,或陪襯中之陪襯。他的服裝的改制也是一般演員或戲院不能購置的,燦爛瑰麗,非可形容,但匠心也只在一人身上。所以梅蘭芳演的戲,如果沒有一個足備條件的舞臺,演員是不能上演的,而且不是大眾化的,所以這途徑我們是不能走的。
第二是上海周信芳先生(麒麟童)以及高百歲先生等。這條途徑即是所謂機關布景連臺好戲,這是有了布景,而且利用了燈光的長篇故事的述說。不同的地方是加多了些曲牌小調,有時且雜以地方土語。雖說有很多人目之為海派,卻因為他比較接近大眾,花樣又多,自有其觀眾;每本新戲上演,總可連演一兩個月。但他的缺點是不能跳出舊戲的窠臼,弄得每本戲都有后花園里私訂終身,忠臣報國,小丑打諢,甚至大翻跟斗。而布景只在取巧熱鬧,難免俗氣,趣味亦嫌遷就大眾,有時連一種歌舞戲之氛圍氣也失去。觀眾在戲院里雖一笑五個鐘頭,生旦凈丑,進進出出,載歌載舞,賞心悅目,然而得不到深刻的印象,沒有感情的共鳴。姑不論其劇本之內容意識等問題,這條途徑還應加以更進一步的糾正。
四、應否從事改良
平劇是有其長處的,因為它是象征的,可以不受地點和時間之限制,它的唱詞雖說不容易聽清楚,但它有道白去補充,它的服裝的顏色,都鮮艷奪目,正反分明,臉譜夸大,合乎圖案,動作姿態處處入畫,悅耳怡神,引人入勝。但如果要利用它,以作抗戰宣傳,不使其落伍只成為少數人之享受品,則應發揚其優點,揚棄其缺點,才可以將新的內容放進去,不至于格格不入。因為平劇在今日講來,實在有許多不夠之處,如動作太少,調子太少,劇情及編制方法公式,音樂單調,缺少布景,典型人物不夠(只有生、旦、凈、丑、末),步法及服裝如演抗戰劇,則嫌距離現實太遠。所以如果不改良地去利用它,不特沒有發展的前途,且成牛頭不對馬嘴,不倫不類的東西了。
五、應站在何等立場來從事改良
最主要的是應該明了利用它,因為它有歷史的根源,有較好的技巧,有廣大的觀眾。我們不能站在違反平劇、歌舞劇的原則來改良它,不能站在話劇的立場來改良它。因為要是離開了原則,則將失去它原來的好處。如果我們認為那些化裝、道具、衣服、動作全不現實,唱詞又不易懂,于是將它都現實化起來,話劇化起來,那末縱有一部分觀眾擁護,但這絕不是那些原來的平劇的觀眾,他們仍將只看那些《四郎探母》,《游龍戲鳳》,這既不能爭取那些觀眾,又不能爭取那些從事平劇的工作者在正確的領導下向前走去,因為那不是改良的平劇,卻是另外造出來的東西,并不是他們所喜歡的。
六、應如何改良
既然應該在不離開歌舞劇的原則內來改良它,所以它的音調色澤,形態線條,都需要諧和,內容情調一致,需要豐富的有力的情感,又要不違背美感。現在就我的意見作為一個芻議。
劇本之創制:內容以堅持持久抗戰,爭取民族解放為主題,可分兩方面發展,一是含有反對侵略,擁護和平的歷史劇,這較合乎平劇的條件。不過因為凡是孤臣孽子,不夠表現今天的時代,所以同時要多采取現有的真材料,創造一些格式,不要硬套。現有之劇本,如《忠烈圖》即有“桑園寄子”的場面,《松花江》即《打漁殺家》之改編,《松林恨》起頭是摹仿《南天門》,這樣套來套去是不夠的,而且一定限制了題材。方法也要改過,如住客店,店主大半就是壞人,一睡覺便敲更,還一定要唱“聽譙樓打罷了三更鼓……”語句也可以更大眾化些,大膽的使用新口語,只要能押韻能唱便行。分場可極力減少,使其緊湊。
服裝:服裝成為很多人懷疑的問題,演現在的事,穿古人的衣服,有人以為滑稽。但穿灰軍裝,提起灰布大衣,扮李宗仁或劉培成,在臺上揚鞭躍馬也未免有滑稽之感,平劇中之袍,袖,帶,都是有助于舞蹈的動作,若去袖,則手的動作應改良,若去袍,則走的動作應改良。既然平劇是象征的,大部分都不需要道具,只用動作來表現,則服裝不一定要穿真的,可以拿現代的服裝把它夸大,制成一定的式樣,圖案化,典型化,宜于舞,宜于看。至若凈的衣服到底怎樣,生旦又應怎樣,工農兵學商之分別等則我還無定議,希望有志于改善平劇者去商討。西北戰地服務團演出《白山黑水》之服裝,已有一個大膽的嘗試,系胡考先生的設計,自然這只是一個初步的嘗試,未可作為準繩,但或可作為一個參考吧!
臉譜:跟著服裝的問題是臉譜,這里也有兩個極端的意見,一部分是贊成同話劇一樣;還有一部分人極力承認舊劇臉譜的非常藝術。我也承認平劇臉譜非常有講究,不特能代表各階層人,而且好看,但那些臉譜中缺乏現代人的臉譜,嚴嵩不能代表殷汝耕,金兀術也不能代表日本帝國主義者。我是贊成舊劇的,需要夸大和典型化,但必須創造新型,如近代之漫畫,也可部分采用希特拉之漫畫臉譜,我們覺得很像他,看照片時倒感覺不十分像了。這就是臉譜的長處。此次《白山黑水》中之日本人用武士道的臉譜,較之舊劇中花臉及話劇中的紅色濃眉之油光臉均能代表日本帝國主義之兇惡。
布景:如有布景不特美觀,實在可以加重氛圍,不過只宜于象征,不必太真,用圖案的線條,圖案的顏色,使同服裝顏色相襯,同動作調和。
燈光則可完全利用。
音樂:最難的是配音,因為它不只是配動作,而且有加強效果的作用,所以總感覺中國樂器太少,又嘈雜,調子單純,故應選擇增加許多外國樂器,要有感情,要有變化調子,卻不能太歐化,應該保存一些東方的、中國的情調,這需要很多對古代音樂、東方音樂、西方音樂和對平劇有研究的人大家來努力的。
因了種種改革,勢必影響動作,所以動作不妨多加研究,尤以表情應當多運用戲劇之優點。舊劇有一大毛病,即臺上人精神不互相貫注,有的拭淚哀啼,有的仍呆若木雞,有唱才有作,不唱時即不動作無表情,可以有自由瀏覽臺下觀眾。其余如檢場須廢棄,那是非常破壞劇情的。
上邊的意見全是我的一知半解,外行人說的話,事實逼我不得不說出一些意見。我本想,找到幾本或幾篇關于平劇的書籍參考,但一本也沒有找到。謬誤之處,容或不少,但希望能以此引起注意,詳加討論,尤其是希望內行人能多多提供意見,和大膽的實驗。失敗一定是有的,但根據失敗的經驗再度改進,勇敢無畏,即可糾正以至成功。
一九三八年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