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建筑
頤和園中的建筑追求“令居之者忘憂,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園中的亭、廊、閣、殿、舫、榭、橋、塔等建筑與周圍景致和諧共融,使得山石流水處處生情,意境無窮。從建筑形式的類型來看,頤和園中幾乎匯集了中國古代出現過的所有類型,殿堂廳館、亭橋廊榭、塔臺樓閣、軒舫肆關,應有盡有,豐富多彩。更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建筑都基本符合清代營造的一般規范,同屬一個歷史時期的風格。頤和園內現存清代乾隆和光緒時期的古建筑3000余間,建筑面積7.59萬平方米,這些建筑主要起到園林造景、提供觀景場所和休憩空間的作用。
頤和園的政治活動區是光緒皇帝和慈禧皇太后駐園期間臨朝聽政的區域,主體是以仁壽殿為中心的宮殿建筑群,建筑布局嚴整,為最高修建等級。生活居住區的建筑以樂壽堂為中心,包括玉瀾堂、宜蕓館等幾組大型四合院建筑群和德和園大戲樓、東八所壽膳房、奏事房、電燈公所等娛樂性及生活輔助建筑。風景游覽區建筑主要分布在萬壽山前后山與昆明湖沿岸區域,它們各自獨立、自成一景,同時又如眾星捧月,層次分明地點綴在以佛香閣和排云殿為代表的前山中央建筑群周圍和萬壽山后山的“四大部洲”建筑群之中。

1.《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中的政治活動區

2.《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中的生活居住區

3.《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中的風景游覽區
頤和園中的建筑物質地以木為主,這并不是建造技術上的問題,而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象。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木”象征春天、綠色和生命,用于給生者建造房屋再適合不過了,這體現了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園中的宮殿建筑以紅、黃兩色為主調,紅色屬火,火主光大;黃色屬土,土主萬物,紅黃二色并用表現出頤和園的皇家氣度和風范。
1.亭
亭的歷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觀賞用的建筑,而是設在邊防要塞的小堡壘。到了秦漢,亭這種建筑的使用擴大到全國各地,成為地方維護治安的基層組織所使用的特有建筑。漢高祖劉邦就曾擔任泗水亭長,意思就是他是泗水亭這個地方的最高長官。那么他管多少人呢?《漢書》記載:“亭有兩卒,一為亭父,掌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逐捕盜賊?!币簿褪钦f,身為亭長的劉邦可以管兩個士兵。魏晉南北朝時,亭制逐漸被驛制所取代,亭長變成驛丞。亭制雖被廢棄,但民間卻依然在交通要道途中筑亭為人們提供旅途歇息之所,也可作迎賓送客的禮儀場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設置一個,十里為長亭,五里為短亭。同時,亭作為點景建筑,也開始出現在園林之中。
園林中設亭,關鍵在于它的位置。亭是園林中“點睛”之物,所以多設在人們視線的交接處。亭子的造型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的基本結構卻是相同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在幾根柱子上架起一個屋頂。這樣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能把外界大空間的景象吸收到這個小空間中來,這就是亭子的功能,用詩意的語言來表述就是“江山無限景,都取一亭中”。亭通常有圓亭、方亭、扇面亭,雙亭、半亭等形式,其屋頂分單檐和重檐兩類。
頤和園中共有亭子六十三座,它們有的建在半山,有的修在山巔,有的臨水而臥,有的構筑在橋上,有的點綴在廊子的中間或盡頭,千姿百態,優美動人。
廓如亭位于十七孔橋橋東,建于乾隆時期,俗稱八方亭,這座酷似帳篷形狀的大體量亭子,正是馬背民族滿族的祖先牧獵、騎射生活的縮影。乾隆皇帝常率群臣在這里飲宴賦詩。亭中懸掛的八方牌匾,其中二方是乾隆皇帝手書御制詩詞,另外六方是光緒時期的翰林學士所書,摘抄的是《文心雕龍》的部分詞句。廓如亭占地一百四十余平方米,亭有內外三圈二十四根圓柱和十六根方柱。亭頂采用重檐攢尖的形式,造型舒展而穩重,亭四周建有八方形的月臺,環繞月臺砌著一米多高的矮墻。當年頤和園(清漪園)沒有東墻,此亭便是清漪園與暢春園的分界標志。亭北是煙波浩渺的湖水,亭南是千頃稻田,登亭遠眺,一望無際,廓如亭由此得名。廓如亭建造得如此壯觀,是為了與十七孔橋以西龍王廟島上高臺上的樓閣亭臺遙相呼應。廓如亭是北京所有亭中最大者,同時也居中國現存同類建筑之冠?!袄币鉃閺V大寬闊,“如”與助詞“然”同,“廓如”為豁然開朗之意,漫步在廓如亭中能讓人不禁體味到“虛明洞徹,境與心會”的意境。

1.廓如亭

2.廓如亭藻井
長廊中有四座廊亭,代表了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象征著清代帝王對時間的掌控。四座廊亭形式完全相同,均為八角重檐攢尖頂。留佳亭是長廊上的第一座觀景亭,代表春天,亭名為乾隆皇帝所取,匾額系乾隆親筆御書,“留佳”二字的意思就是長留佳景。寄瀾亭是長廊中的第二座觀景亭,代表夏天,匾額為慈禧皇太后所題,“寄瀾”二字的意思就是寄情感于波瀾之間。秋水亭是長廊中的第三座觀景亭,代表秋天,“秋水亭”匾額為清漪園時期的舊物,歷史久遠。清遙亭是長廊中的第四座觀景亭,代表冬天,從清遙亭眺望昆明湖,會看到浩淼無垠的湖水。冬季漫天飄雪,寬廣的昆明湖湖水已結成冰,西堤如一條白玉帶飄向遠方,成為頤和園中觀賞雪景的最佳地點。
在佛香閣東、西兩側巨大的青石假山上修建有兩座對稱的攢尖重檐方亭(東名敷華、西名擷秀),四面各顯三間,周圍均有石欄桿,亭下有石洞,東通轉輪藏,西達寶云閣。兩亭坐北朝南,始建于乾隆年間。清漪園時期,它們不但是佛香閣的襯景,而且還具有報時的實際功能,亭內曾懸掛大鐘,每日清晨三點到五點,悠揚的鐘聲都會準時奏響,回蕩在萬壽山與昆明湖山水之間,表達了帝王對時光消逝的感覺和對生命的領悟。鐘聲作為一種信號,展示出生命在時光中消耗和磨損的程度,直抵心靈深處地提醒人們:早晨的到來是新的開始,其縹緲而又嚴靜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靈引入佛教的虛幻精神境界之中,去體味“空”的真諦。

1.秋水亭

2.寄瀾亭
四脊攢尖頂的蘭亭坐落在諧趣園北面的游廊之中,亭內立石碑一方,乾隆十九年(1754年)立碑“尋詩逕”。這里本是一條用疊石構成并有著“苔徑繚曲,護以石欄,點筆題詩,尋幽無盡”意境的石澗,光緒年間重修諧趣園時,石澗改建蘭亭,石碑移入蘭亭內。在中國文化史上,蘭亭已成為一個審美符號,它傳承著王羲之上巳風雅的精神,激發出人們流連山水的審美情趣,成為后人思慕的對象。
練橋上有四方形重檐攢尖頂橋亭一座,亭高4.02米。此處視野開闊,南湖島、十七孔橋、佛香閣中軸線建筑群、治鏡閣、暢觀堂、藻鑒堂等環橋景致都能一一收入視線。在練橋西面的西湖水中種植了大面積的荷花,夏季駐足在此亭中觀賞著千姿百態的荷花,可體味南宋詩人楊萬里的七言絕句《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意境的含蘊。
“亭欲樸”的思想在中國的傳統園林里影響極其深遠,自然質樸的亭子能與山水園林保持和諧和統一。在萬壽山東麓、益壽堂東南側有一座原木為柱、石板屋面、不加油飾的敞廳式山亭,俗稱草亭。這座草亭樸實無華,與益壽堂樂農軒的景色相得益彰,顯現出質樸自然的山林野趣。

草亭
此外,萬壽山東麓山坡綠樹叢中重檐六角攢尖頂的含新亭,金碧亭角,朱紅欄柱,若隱若現,彌補了樂壽堂后方山上建筑物不足的空白。薈亭位于景福閣西面山頂上,其結構極其特別,由兩個六方形的攢尖亭連環組合在一起,平面呈六角雙環狀。在此處,近可賞松柏,遠可享受湖山景色。
在所有古建筑中,亭是文人墨客所歌詠和描述最多的風物。亭是相別之所,故以亭為題或以亭為素材的感傷、惜別的詩詞數不勝數;亭建在山間水邊,多為賞景休閑之用,借亭而成的風雅文章亦堪為大觀;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亭是必為描繪之點綴。直至今天,亭仍然是各類景觀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點睛之作,是中華民族建筑的精華。
總之,頤和園中的亭子多種多樣,從整體布局上看,亭子的尺度和體量與其周圍環境緊密相關,在以佛香閣為中心的中軸線建筑中基本呈對稱性布置,烘托主體建筑群的宏偉場面。亭以其美麗多姿的輪廓與周圍景物構成了頤和園中最為美好的圖畫。
2.廊
屋檐下的過道及其延伸成獨立的有頂的過道稱“廊”,建造在園林中的廊則被稱為園廊。在園林中,廊不僅是個體建筑聯系室內外的手段,還常作為各個建筑之間的聯系通道,成為園林內游覽路線的組成部分。它既有遮蔭蔽雨、休息、交通聯系的功能,又起到組織景觀、分隔空間、增加風景層次的作用。廊的立面開敞通透,在廊柱之間,上設掛落,下為半欄,四柱圍成的長方形被稱為間,是中國古代建筑外形的典型特點之一。
頤和園中曲廊、回廊、長廊、游廊、水廊、花廊、抄手廊、爬山廊應有盡有,蔚為大觀,共計1349間。從玉瀾堂到宜蕓館,東可至德和園,西至樂壽堂,再通過長廊到排云門、排云殿,直到萬壽山半腰的德暉殿,向西直到聽鸝館、石丈亭這條路線全部由廊連通著,迂回繚繞,綿延不斷。
我們一般把依山高下起伏的廊叫爬山廊,而頤和園的建筑主要集中在萬壽山區域,因此連接建筑物的爬山廊數量眾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排云殿兩側,直通到德暉殿的爬山廊,以黃色琉璃瓦做頂,若游龍盤空,氣勢雄偉,是皇家御用廊的一種。更值得一提的就是佛香閣四周的游廊,它擴展了佛香閣的體積,令其更顯莊重、龐大,漫步在此游廊之中,可以環看頤和園的湖光山色和園外的秀麗風景。玉瀾堂、宜蕓館、樂壽堂庭院內的抄手廊一面透空,一面砌有廊壁,廊壁上或嵌上一方石質書法作品,或開有不同形狀的什錦窗,不勝美景。此外,宜蕓館后通往頤樂殿的廊,一邊砌有廊壁,一邊設有坎窗和隔扇,為頤和園所特有。

爬山廊前端

爬山廊

《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中的長廊
在頤和園眾多的廊中,最為精彩的便是萬壽山前的長廊了。長廊是直廊、曲廊、波行廊的復合體,兩面透空,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有273間,它如同一條紐帶,有機地把分布在湖山之間的樓、臺、亭、閣、軒、館、舫、榭串聯在一起。長廊的地基隨著萬壽山南麓的地勢高低而起伏,走向隨著昆明湖北岸的凹凸而彎曲,建筑師巧妙地利用廊間的建筑作為高低和變向的連接點,營造出曲折、綿蜒、無盡的長廊。長廊的每根廊枋上都繪有大小不同的蘇式彩畫,共一萬四千余幅,內容有西湖風景、山水人物、花卉翎毛等,許多畫面是臨摹的乾隆皇帝南巡時的沿途景色;人物畫大多出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封神演義》《說岳全傳》《白蛇傳》中的故事。1990年,該長廊以其長度長和彩畫數量多的特點被收錄在《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之中。從頤和園的總體設計上來看,長廊起到連接山水的重要作用,雕梁畫棟的長廊橫貫萬壽山與昆明湖之間,猶如山的彩屏和水的錦帳。據說,長廊的修建是乾隆皇帝為了母親觀賞萬壽山和昆明湖的風景。頤和園中的長廊是園林建筑組合群體藝術的紐帶,是游覽風景并避免日曬雨淋的觀賞帶。當年,慈禧皇太后漫步在長廊之中,也許也會有一種“逝者如斯夫”感慨。雕梁畫棟的長廊貫穿山水之間,以最安適的方式呈現著頤和園的美。

長廊入口處

1.長廊亭內藻井

2.長廊中的彩畫

3.長廊
3.閣
閣是類似樓房的建筑物,供遠眺、游憩、藏書和供佛之用。頤和園中的標志性建筑就是佛香閣。“佛香”二字來源于佛教,是對佛的歌頌,更是佛法無邊的象征。佛香閣坐落在20米高的石造臺基上,為八面三層四重檐,高41米,以八根直通上下的大鐵梨木為支撐,前有山門,四周有圍廊。佛香閣平面呈八角形,外檐四層,內檐三層,八脊攢尖屋頂,一層匾“云外天香”,二層匾“氣象昭回”,三層匾“式揚風教”,四層匾“佛香閣”。乾隆十五年(1750年),佛香閣初建時的設計并非如此,而是仿江南杭州開化寺六和塔修建的一座九層的延壽塔,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塔行將建成時,突發坍圮,乾隆皇帝一道圣旨,把已建好的八層塔全部拆除。延壽塔拆除后不再恢復原狀,而是改建成現有形制的佛香閣。木結構的佛香閣其實就是杭州六和塔的變體,它們的外觀造型與內涵意境都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咸豐十年(1860年),佛香閣的木構部分被英法聯軍全部焚毀。光緒十七年(1891年),佛香閣在原址上按原樣重新建造。閣仗山雄,山因閣秀,萬壽山在遠處西山群峰的屏障和近處玉泉山的陪襯下,小中見大,氣勢非凡,蒼松翠柏,秀色蔥蘢。佛香閣面對的昆明湖又恰到好處地把這個畫面全部倒映了出來,山之蔥蘢,水之澄碧,天光接引,令人蕩氣舒懷。
清漪園時期,佛香閣內一層供千手大悲菩薩站像,二層供銅胎菩薩,三層供旃檀古佛。頤和園時期,閣內一層改供奉西天接引佛,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阿彌陀佛,阿難、迦葉站其左右。每逢農歷的初一和十五,慈禧皇太后就會在此燒香禮佛?!拔幕蟾锩睍r期,閣內一層泥塑貼金佛像被毀。1989年,閣內一層改供明代萬歷二年(1574年)銅鑄的金裹千手千眼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站像,此銅像高5米,重萬斤,足蹬九層九百九十九朵花瓣的蓮花寶座,形態豐滿,法相莊嚴,造型優雅,鑄造精美,儀態萬方。
佛香閣的高度、體積與萬壽山比例適度,閣仗山雄,山因閣秀,在空間上既呼應統一了頤和園內的建筑群和水陸景點,又在北京西北郊的湖光山色之間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登閣憑欄,氣象昭回,京華勝概,盡收眼底。佛香閣在現存古代樓閣建筑中高度排名第三,連同高大的基座在內,從湖面起竟高達80余米。佛香閣作為頤和園的構圖中心,具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它是全園的視覺中心,并以此為依據控制全園布局,從這方面來分析,佛香閣處于被觀賞的位置,因此它的高度及各景點的位置主要以視距來表示符合人視覺特性的一系列比例關系。另一方面,佛香閣是最重要的觀景場所,通過觀景視覺控制全園的布局。這樣,佛香閣以觀景和點景的雙重身份,通過視覺關系綜合地控制全園的布局。佛香閣是頤和園中的標志性建筑,雄偉高大、富麗堂皇,金頂、綠檐、紅柱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熠熠生輝。

1.觀音

2.觀音頭部特寫

3.佛香閣內的飛天

1.錢幣上的佛香閣

2.氣勢如虹的佛香閣
總之,頤和園中以佛香閣為代表的景觀中心,從觀景與點景的視覺關系出發,構成錯綜復雜的視線網絡。頤和園的整體布局和景點設置正是在這種無形網絡的制約下才得以形成。從表面上看,一切若似偶然,但實際上卻凝聚著造園家的智慧。這也許才是乾隆皇帝拆塔建閣的真正原因。

海棠掩映佛香閣
4.殿
大家都很熟悉“殿下”一詞吧?它原意是指殿階之下,后代逐漸演變為對皇族成員的尊稱,唐代以后只有皇子、皇后和皇太后可以被稱為“殿下”。那么殿又為何物呢?殿是指高大的房屋,特指帝王所居和朝會的地方或供奉神佛的地方。

1.仁壽殿

2.仁壽殿額和大圓寶鏡匾

3.仁壽殿紅柱
頤和園中的仁壽殿和排云殿就是殿類建筑的杰出代表。仁壽殿是頤和園宮殿建筑群的中心,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原名勤政殿,咸豐十年(1860年)被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按原樣復建,并改殿名為仁壽殿。仁壽殿為宮殿式建筑,屋頂為歇山式,坐西朝東,面闊七間,進深五間,周圍有廊,面積776平方米,高5.53米。中國古代屋頂的建筑設計大致分為硬山式、懸山式、廡殿式和歇山式四類。相較于四坡的廡殿式和兩坡的懸山式屋頂,歇山式屋頂經歷了復雜的選擇變化、統一融合及改良演進的過程,至宋代形成了成熟的、主流的建筑設計理念和技術。仁壽殿的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結合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棱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同時,在仁壽殿的歇山頂兩側有金碧輝煌的三角形山花墻面,戧脊上還有脊獸,殿內金磚鋪地,團龍天花,反映了仁壽殿的皇家等級。有人會問:這類屋頂為什么會叫歇山頂呢?原來垂脊與戧脊的結合處似折斷,匠人們把它比喻成如同登山要歇一歇,故得此名。仁壽殿同樣還見證了戊戌變法的開始。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光緒皇帝在紫禁城下詔變法。五日后,光緒皇帝在此召見康有為,這次君臣談話歷時四個半小時,為光緒皇帝接見大臣時間之最,足見康有為所陳奏內容是多么符合光緒皇帝的心思,隨后,光緒皇帝任命康有為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頤和園是慈禧皇太后的安樂窩,光緒皇帝能夠在這里順利召見康有為而沒有出現任何意外,作者認為慈禧皇太后在變法初期應該是大力支持光緒皇帝的。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后,仁壽殿成為慈禧皇太后外交覲見的場所,每次覲見都要先由外國使臣向坐在慈禧皇太后身旁的光緒皇帝呈遞國書或宣讀頌詞,在覲見答敕后,慈禧皇太后賞賜物品、果實,并賜外國使臣及女眷游頤和園昆明湖。
頤和園云輝玉宇牌樓的北額“云輝玉宇”是云霞宮殿交相輝映的意思,“玉宇”是玉建成的宮殿,是傳說中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天的中央,又稱為“紫宮”或“中宮”;南額“星拱瑤樞”是群星環繞北極星之意,群星環繞北極星形成拱衛之勢,猶如臣下奉君一般。排云殿位于頤和園的中心區域,周圍的建筑形成層層拱衛的態勢,儼然就是這座園林的“天之心,地之中”。排云殿為重檐歇山頂建筑,坐落在臺基之上,頂鋪黃色琉璃瓦,殿身繪有和璽彩繪,坐北朝南,面積807.7平方米,高4.76米,內外各五間;殿內左右橫列復道連接東西配室,共二十二間,周圍有廊。排云殿是在清漪園大報恩延壽寺大雄寶殿遺址上修建起來的,殿名源自“神仙排云出,但見金銀臺”的詩句,寓意此處為仙人所居,是長生不老之地。那么排云殿到底有何功能呢?實際上這里就是慈禧皇太后做壽,接受百官朝拜的地方。據說,慈禧皇太后本打算將此地作為寢宮,但因此殿為佛寺舊址且距佛香閣太近,才改到了樂壽堂居住。排云殿的建筑等級僅次于紫禁城的太和殿,這也是晚清的頤和園作為紫禁城“副中心”的標志之一,同時這也是慈禧皇太后無限權力的體現。

仁壽殿內的電燈

云輝玉宇牌樓
總之,皇家建筑中的殿是禮制的具象化,更是至高無上權力的表現,它規模宏大、形象壯麗、格局嚴謹,會給來到此處給人們以強烈的精神感染,從而體現出皇權的威嚴。

1.排云殿

2.排云殿額

3.排云殿內景
5.舫
舫的基本形式同真船相似,寬約丈余,一般分為船頭、中艙、尾艙三部分。船頭做成敞棚,供賞景用;中艙最矮,是主要的休息、宴飲的場所,艙的兩側開長窗,坐著觀賞時可有寬廣的視野;后部尾艙最高,一般為兩層,下實上虛,上層狀似樓閣,四面開窗以便遠眺。艙頂一般做成船篷式樣,首尾艙頂則為歇山式樣,輕盈舒展,是園林中的重要景觀。從外觀裝飾上說,舫具備了船的形象,但又沒有船的晃蕩不安;從內在哲學上說,舫是不系舟的象征,代表了莊子所倡導的無拘無束;從歷史上說,舫是時代的見證,演繹出了值得沉思的書卷。
頤和園的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萬壽山的西麓岸邊,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船體用巨石雕成,全長36米,船上二層為白色木結構樓房,用油漆裝飾成大理石紋樣,頂部有磚雕裝飾,精巧華麗。乾隆皇帝還特意為石舫作記:“余之石舫,蓋筑昆明湖中,不依汀傍岸,雖無九成之規,而有一帆之概。彌近煙云之賞,迥遠風浪之驚……”在這里,可欣賞一年四季變化的風景,品味著日出與日落,陶冶性情。用石頭砌成的石舫,還有永不沉淪、永不腐朽的意思,提醒乾隆皇帝的后世子孫們要常存“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警示,永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歷史鑒戒。咸豐十年(1860年),石舫的木質結構被燒毀,僅留下石質的船體。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修石舫,模仿西洋輪船的式樣,把原來中式的艙樓改建成西洋式的雕花屋頂,并在石舫兩側添加了兩個石造的西式機輪,舫內滿鋪西洋地磚,門窗鑲嵌了特制的彩色玻璃,并將石舫改稱清晏舫。每當下雨時,落在船頂的雨水通過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個龍頭排入湖中,設計巧妙?!昂忧搴j獭碧煜绿降氖怨饩w二十八年(1902年)起成為慈禧皇太后的外交舞臺,她在這里大擺筵席招待外國駐華使節和夫人,以此達到其外交目的。

清晏舫
頤和園的石舫是中國古典園林舫類中體量最大、造型最美、建造最精的建筑,不但造型優雅得體,而且與周圍的園林環境和諧統一、相得益彰。

慈禧皇太后與外國公使夫人合影

《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中的石舫
“雪棹煙蓬何礙凍?春風秋月不驚瀾。載舟昔喻存深慎,盤石因思奠永安?!边@是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乾隆皇帝特為石舫所做的詩,他的寵臣和珅在距離此處不遠的淑春園中修建了形式類似的石舫,隱含著和珅希望自己的寵臣地位永遠安穩。也許和珅當時并沒有多想,或許只是為了點綴,但沒想到在自家園林中修建石舫成為嘉慶皇帝處死他的罪狀之一——石舫在清王朝是皇權永固的象征,決非皇家之外的人可以享用。
“杰閣凌云久渺茫,邱墟宛峙水中央。敝垣騰礎蹤猶識,斬棘披榛興亦狂。未覿蓬瀛仙萬里,已成縲紲法三章。從來蜃氣驚濤幻,每斷風帆過客腸?!边@首醇親王奕譞在游覽淑春園后所做的詩句,或許道出了他作為光緒皇帝生父的哀愁和無奈。同治皇帝打算重修圓明園時他不遺余力地反對,而重修清漪園時他的態度竟是支持,同是重修園林為慈禧皇太后建造“頤養天年”之所,他的前后主張卻大相徑庭,這也許就是私心在作怪吧。在他的主持下清漪園脫離了內務府奉宸院的管理,改名后的頤和園成為海軍衙門的直屬機構。

1.淑春園石舫遺跡

2.和珅
6.榭
榭是指供游人休息、觀賞風景的臨水園林建筑,是建筑在水邊或水上供人們游憩眺望的亭閣。中國園林中水榭的典型形式是在水邊架起平臺,平臺的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伸入水中。平臺跨水部分以梁、柱凌空架設于水面之上。平臺臨水圍繞低平的欄桿,或設鵝頸靠椅供坐憩憑倚,這就是大家熟知的“美人靠”,據說是吳王夫差為了討好美女西施而特意制作的物品。
頤和園長廊東西兩段又各有短廊伸向湖岸,銜接著對鷗舫和魚藻軒兩座水榭。對鷗舫北臨昆明湖,南依寄瀾亭,坐北朝南,歇山式頂,面積144.1平方米,高3.47米,進深5.17米,廊深1.3米。魚藻軒與對鷗舫建筑結構類似,同樣也是賞景的極佳之處。民國十六年(1927年)6月2日下午,國學大師王國維在魚藻軒沉水自戕。我每每想到此事,不禁扼腕嘆息,坐在軒內和三五好友回味這段歷史,共同體味“立、守、得”的人生三境界。王國維死后,家人在他的遺物中發現了他死前一日所寫的遺書。遺書條理清晰、考慮周密,足見他絕非倉促尋死,這與王國維死前幾日無異常舉止相吻合,但遺書一開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十六字,卻給生者留下種種疑竇。

魚藻軒
單層歇山頂的睇佳榭是暢觀堂的東配殿,睇佳就是觀賞佳景的意思,睇佳榭仿杭州西湖的蕉石鳴琴修建,清漪園時期的睇佳榭是一座面東出抱廈的建筑;今存的睇佳榭為光緒時期改建而成的敞軒式配殿,但建筑的景觀環境變化不大,基本保持了清漪園時期的風貌。遙想乾隆皇帝當年在這里舞榭歌臺、愉悅心情、放松身心,談笑間四海升平。
7.橋
園林中的橋可以聯系風景點的水陸交通,組織游覽線路,變換觀賞視線,點綴水景,增加水面層次,兼有交通和藝術欣賞的雙重作用。園橋在造園藝術上的價值往往超過其交通功能。
頤和園中共有橋二十六座,分布在園中各處。它們有的橫臥碧波,伸向湖心的島嶼;有的跨越后湖,通向山花爛漫的對岸;有的連接長堤,增添嫵媚的風景線;有的飛跨山澗,尋求幽雅的意境……雄偉中透著玲瓏娟秀的十七孔橋為頤和園中最大的橋,而僅有一步距離的半步橋為園中最小的橋。西堤上的玉帶橋,圓身高拱,靜中蘊藏著流動的韻律,宛若一條玉帶,天然入畫。諧趣園中的知魚橋,橋身低平,為賞魚悟道的最佳之處。此外,屋橋也是頤和園橋的特色之一,西堤六橋中的柳橋、練橋、鏡橋、豳風橋和連接小西泠與萬壽山的荇橋,都建有五彩繽紛的橋亭,有的長方重檐,有的八角攢尖,各具形態,它們和全園金碧輝煌的建筑風格交相輝映,蔚為壯觀。

十七孔橋是中國園林中最大的橋梁建筑,它東連廓如亭,西接南湖島,猶如天上七彩的飛虹橫跨在碧波萬頃的昆明湖上。十七孔橋橋體用青石筑成,整體呈拱形,長150米,寬8米,橋上設漢白玉欄桿,望柱二百四十八個,欄板二百四十四塊,橋欄望柱的柱上雕有神態各異、大小不同的石獅五百四十四只。十七孔橋建筑名稱出于橋券洞的數目,從十七孔橋兩邊的橋洞往正中間的橋洞數,均為九個。中國以龍作為自己的圖騰,九字由龍形演化而來,所以九不同于一般的數字,是皇家權力的象征。此外,十七孔橋的長度、寬度、高度與昆明湖的面積、南湖島的平面布局以及建筑的空間效果相適應,符合因地制宜的園林設計要求,展示出“宛自天成”的意境。也許是古人的精心設計,每年冬至前后,十七孔橋在落日余暉的映襯下,會呈現出“金光穿洞”的奇特景觀。冬至當天,太陽運行至黃經270°,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冬至線),陽光對北半球最傾斜。簡而言之,對于北半球各地,冬至是全年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有資料說,北京市區在冬至這一天的太陽高度僅有26° 42',正因為這樣的角度,落日的陽光才能充滿十七孔橋的每個橋洞。遺憾的是,乾隆皇帝和慈禧皇太后都沒有見過如此壯麗的景色。
玉帶橋為高拱形單孔石橋,橋身采用漢白玉和青白石兩種石料精雕細刻而成,高約8.7米;橋體拱高而薄,呈曲線形,形如古人佩飾的玉帶,纖秀挺拔;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各樣向云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半圓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一輪透明的圓月;四周橋欄望柱倒影參差,景色迷人。清代,玉帶橋西通玉河,是乾隆皇帝往來于清漪園和靜明園之間的水上御道。據說,乾隆皇帝是聽了蘇東坡和佛印方丈關于白絲玉帶的故事,才在清漪園(頤和園)的西堤上修建了這座橋,以作警示。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但卻給人以無限智慧的啟迪。

金光穿洞

玉帶橋

知魚橋
知魚橋是一座橋身貼近水面的石平橋,建于乾隆年間,它是諧趣園中最富哲理的一座橋。橋呈筆直細長形,橋下有六個方石砌橋墩,條石板鋪橋面,橋沿有十七塊石欄板和十八根望柱,橋北端一座小巧的石刻牌樓,上面鐫刻著乾隆皇帝題寫的“知魚橋”橋額及圍繞著這個“知不知道魚快樂”的命題所書寫的乾隆皇帝御制詩句。橋名源于《莊子》一書里中國古代兩位著名哲學家莊子和惠施的一次對話。一天,莊子和惠施在水邊觀魚聊天,莊子說:“游魚真快樂?!被菔┓瘩g說:“你不是魚,怎么知道魚兒快樂?”莊子用對手的邏輯方法反問道:“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魚兒快樂呢?”乾隆皇帝在詩中對莊惠之間的辯論有自己的看法:“久意惠莊多費辭,魚乎子者究為誰?不知橋上觀而樂,萬物由其付自知?!笨磥恚』实郾裙湃烁觿諏?。乾隆皇帝借知魚樂者知魚的寓意,把這座橋起名知魚橋,也許這就是他表現渴求知音的一種獨特方式。圓明園中的知魚亭,靜明園中的知魚濠,與此意境不盡相同。
總之,頤和園的橋姿態各異、形象萬千,經過了數百年風雨的洗禮,風采依舊。橋本是以人工之力克服自然障礙的交通工具,但在頤和園中,橋還象征著中央集權的清王朝的統治力滲入到全國的各個角落,是政令順暢的體現。同時,橋也代表了清政府與外國政府的溝通渠道,彰顯頤和園在晚清外交中的地位。

諧趣園中的魚
8.塔
塔也稱為“帕高達”,特指印度以及印度文化系統國家的高塔狀建筑物,原是指佛教特有的半球狀、中間實心的建筑物窣堵坡。印度佛教建筑窣堵坡與中國本土建筑相結合形成中國塔。中國塔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經、僧人遺體的高聳型點式建筑,稱“佛塔”,十四世紀以后,塔逐漸世俗化。按照材質的不同,塔可分為木塔、磚塔、土塔、琉璃塔、石塔、銅塔等。
頤和園的多寶琉璃塔是北京現存的琉璃塔中造型最優美、顏色最豐富的一座,是清代琉璃塔中的精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這座塔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皇帝為慶祝皇太后六十壽辰而建造的。它是一座樓閣式與密檐式相結合的塔,塔身呈不等邊的八角形,上下共分為七級,通高16米。整座塔身都是用黃、綠、青、藍、紫五色琉璃磚鑲嵌而成。塔身坐南向北,在塔的四周砌有紅色圍墻,院門朝北,門口樹立一座木結構琉璃瓦頂的牌坊。整座塔的底座為一層漢白玉雕成的須彌座,須彌座上雕刻有精美的圖案花紋。在須彌座的正中,坐落著塔身。塔身的一層、三層和五層比較高大,為樓閣式;而二層、四層、六層和七層的塔身卻比較矮小,好似雙重檐的樓閣。樓閣式塔身的四面正中各設有一個拱券形佛龕,在佛龕中放置有結跏趺坐式琉璃佛像。在大佛龕的周圍和塔身的其他四面布滿了一排排的小型佛龕,龕中塑有坐式佛像,共有佛像五百八十尊。這三層塔身上的佛像均為金黃色琉璃磚鑲砌,佛龕中佛像的背后為綠色。塔身的轉角柱第一層為金黃色,第二層為紫色,第三層為藍色,均用琉璃瓦砌成。在塔身的上面安置有琉璃磚仿木式斗拱,承托著塔檐。每層塔檐的顏色各不相同,第一層為金黃色,第二層為綠色,第三層為紫色,第四層為青色,第五層為藍色,第六層為青色,最頂上一層為金黃色,在塔檐的角下還各懸掛一枚銅鈴。在樓閣式塔身的四周圍有鏤空琉璃組成的護欄。在塔頂上置有寶座,四周懸有一圈銅鈴,上面是鈴鐸式剎身,再上面為剎頂。整座塔剎均是用銅制成,并在上面鍍金。大家都聽說過“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句話吧,這里的“七級浮屠”指的就是七層佛塔?!岸鄬殹庇譃楹挝锬??實際上,“多寶”就是多寶佛的簡稱,他是佛教中過去東方寶凈世界的教主。據說,多寶佛塔還可以分身成為成千上萬個,只要聽到有人在說《法華經》時,就立即從他面前的地下涌出。頌文中用“恒河沙”來比喻多寶佛塔分身的數目,恒河是印度著名的河流,河底的積沙特別多,釋迦牟尼就常在恒河流域說法講經。以此比喻,就是為了形容涌出的多寶佛塔就像恒河中的沙子一樣,多得數不清楚。

多寶琉璃塔

綠色梵塔
香巖宗印之閣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分建白、綠、黑、紅四座不同顏色、造型、圖案、裝飾的梵塔,即喇嘛塔。四座梵塔的用意有不同說法:一說代表佛教的四種智慧:白塔代表大圓鏡智,綠塔代表妙觀察智,黑塔代表平等性智,紅塔代表成所作智;一說代表佛教的四個宗派,白塔代表大乘顯宗,綠塔代表小乘聲聞宗,黑塔代表大乘密宗,紅塔代表自成佛。四座喇嘛塔為純藏式建筑,由基座、塔身、相輪、塔剎四部分組成,基座均為花崗巖材質,呈正方形,塔身為圓肚形,顏色白、綠、黑、紅,相輪十三層,塔剎由傘蓋和寶剎組成。四座梵塔的相輪和塔剎象征著佛的頭部,塔身蘊含著深厚的佛教內涵。
乾隆皇帝建多寶佛塔的用意是為他的母親,也就是皇太后祈福,并祝她健康長壽;而建喇嘛塔則是為了國家的安定團結,如此看來,在清漪園建塔可謂一舉多得、影響深遠。
9.其他
在頤和園中還有一座完全由磚石砌成的無梁殿——智慧海。智慧海在萬壽山頂的最高處,是一座宗教建筑,外形仿照木結構建筑,屋頂、斗拱、桁板等建筑構件與大木建筑外觀一致,建筑圍墻為須彌座式并全部用黃、綠兩色琉璃瓦裝飾,墻身鑲嵌一千零八尊琉璃無量壽佛,屋頂覆蓋黃綠色琉璃瓦并間以紫藍諸色,形成富麗而又和諧的建筑色彩。智慧海始建于乾隆年間,殿名源出《無量壽經》:“如來智慧海,深府無崖底?!表灀P佛的智慧像大海一樣,法無邊際;表示理想世界中佛所修行到的最高境界。智慧海作為萬壽山上最高的一處建筑,代表了現實世界里前山中軸線建筑的終結。它居高臨下,四周視野開闊,站在這里能仔細地欣賞前、后山點景之間不同的建筑風格和藝術魅力,同時又能深入感受到充滿宗教色彩的佛殿所蘊藉的神秘氣氛。
此外,頤和園中還有牌樓十四座,主要起到增加主體建筑氣勢、區域分界和裝飾性作用。它們形式各樣,以木質、琉璃質為主?!昂摗迸茦菫槟举|,東西向坐落,建筑面積57.8平方米,高5.8米,三門、四柱、七樓,廡殿式屋頂,描金繪彩。“涵虛”牌樓是從東面進入頤和園的第一座建筑,不但是東宮門建筑群的起點,而且還起到引景的作用。萬壽山佛香閣在牌樓柱枋間形成一幅天然的畫卷,在結合“涵虛”“罨秀”的文學意境,引出人們對頤和園湖山秀色的無限遐想。“涵虛”可直譯為景色清幽恬靜,包含太虛的景色。“涵”為包容、包含之意,“虛”即空也,古代哲學講究一個“虛”字,佛學講究一個“空”字。因此,“涵虛”二字可以理解為寧靜幽遠、恬靜無為的境界。據考,“涵虛”二字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而南宋文人朱熹也有:“不覺商意滿林薄,蕭然萬籟涵虛清”的詩句。清代皇家園林多用“涵虛”二字題景名,意為山高水闊?!邦恍恪敝械摹邦弧北砻嬉馑紴椴而B的網,“秀”是美也。唐代詩人白居易詩有“凝香薰罨畫,似淚看胭脂”,南宋文人徐似道則有“春風自共桃花笑,秀色偏於麥垅多”的名句?!邦恍恪边B在一起意為“捕捉秀美”,也就是將美麗的山水風光都網到一起的意思。眾香界為一座琉璃牌樓,坐北朝南,建筑面積41.17平方米,高5.13米,三門、四柱、七樓,歇山式屋頂,位于智慧海前。從建筑布局看,眾香界牌樓既是佛香閣建筑與佛教內涵的延續,又是智慧海建筑及佛陀世界的導引和鋪敘。

智慧海

涵虛

罨秀
養云軒的西洋門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是清漪園時期的建筑。西洋門作為園林建筑養云軒的入口,沒有采用彰顯個性的西方建筑尺度,而是采用與周邊建筑環境相協調的中國普通庭院中門的尺度。西洋門整體寬約4.5米,高約6.5米,為一個仿西式建筑,同羅馬凱旋門一樣,采用的是三開間的設計。西方古典建筑注重建筑的雕塑感,而東方古典建筑則注重建筑的院落組合空間感。頤和園中的西洋門通體為漢白玉,既是園林中的小品建筑,又仿佛一個雕塑放置于養云軒院落中;整體造型注重建筑的體量感,細部處理又采用了大量磚雕以達到細膩豐富的效果;在注重院落空間的同時又兼顧建筑的雕塑感,這些特點使它成為中西合璧的典型建筑。

養云軒西洋門
文昌閣的北側有耶律楚材祠和耶律鑄的墓地。耶律楚材做過元朝的宰相,是歷史名臣,死后按其遺愿遷葬在“玉泉東甕山之陽”。乾隆皇帝修造清漪園時,將墓地圈入了園內,重新為耶律楚材修建祠堂,塑造金身。1998年,在耶律楚材祠的東南又挖掘出耶律楚材次子耶律鑄及其妻妾的墓葬,確定了此處為耶律楚材家族的墓地。耶律楚材祠是一組封閉的院落,庭院中有乾隆皇帝題寫的耶律楚材墓碑,碑的周圍圍有石欄桿。耶律楚材次子耶律鑄夫婦的墓葬在耶律楚材祠東南,為多室磚墓,由墓道、墓門、前室、前室的東西側室、后室及后室的兩個側室等部分組成。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祠
揚仁風位于樂壽堂西側,始建于乾隆年間。揚仁風依山修建,自成院落,整體呈長方形,前辟月洞門,門內有方池,池北隙地草坪,緣地有假山;園中北部頂端石階上的殿宇呈凹面狀,好似一幅扇面,蘊含了弘揚仁義道德的含義。這座小園林之所以起名揚仁風,是因為相傳在東晉的時候,謝安的朋友袁宏被朝廷選中當了官。袁宏臨上任時去向謝安辭行,謝安在宴席上拿出一把大折扇送給他,同時做了一個扇風的姿勢,意味深長地說:“愿君上任之后要施仁政,揚‘仁義’之風?!痹昃磁逯x安,記住了他的話,后來,他果然為百姓做了些好事,而謝安贈扇“揚仁風”的故事也就流傳了下來。
頤和園中的建筑既是景觀,又可以用來觀景,采用中軸線的布局,主次分明,高低錯落,疏朗有致。頤和園中的建筑與自然山巒和開闊的湖面和諧地融為一體,整個園林構思巧妙,匯集了中國傳統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雖由人造,宛如天成”,是中國園林建筑藝術的集大成者。

揚仁風(正)

揚仁風(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