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頤和園的歲月小河山
- 范志鵬
- 7850字
- 2019-09-29 14:01:31
第五節 植物
植物是園林的膚發,也是園林的靈魂。頤和園中花木品類豐富,形態內涵深厚?;ɑ軜淠臼穷U和園自然環境的主體,在頤和園中,油松、白皮松、側柏、檜等常綠樹被廣泛種植,“綠”為基色;楸樹、榆葉梅等落葉樹春發嫩綠,夏披濃蔭,秋葉勝似春花,冬季枯木寒林,是為“綠”的輔助色。
萬壽山、昆明湖地區的植物群落以元、明時期的植物生態環境為基礎,雖然元代甕山的原始森林植被已經蹤跡全無,但是明末修建在甕山上的仁慈庵兩旁的椿樹已經規劃種植成行。山林樹木雖不繁茂,與甕山毗連的西湖卻生長著較為豐富的水生植物和浮游藻類。在古籍記載中,元代時西湖已有荷塘,是北京西北部著名的風景區。明代時,西湖擁有蓮花千畝,盛夏之月,芙蓉十里,堤柳叢翠。長堤五六里,堤柳多合抱,荷花和堤柳極為興盛。清漪園建園時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并根據造園要求、按不同的山水環境,大片栽植不同的植物品類,以突出各地段的景觀特色,渲染各自的意境。萬壽山前山的種植以柏樹為主,間植松樹;后山以松樹為主,輔以柏樹,間植山楓、槲、欒、槐、桃、杏等落葉樹和花灌木,造成滿山松柏成林,林下繁花似錦,堤岸紅桃綠柳,湖中荷花飄香的植物群落布局。在植物造景上更注重天然植被的環境,植物栽培既注意了季節的變化,又保持了終年常青。造景手法與私家園林側重在一花一木的姿態色香截然不同。
頤和園植物以古樹名木為核心,蒼老遒勁的古樹構成了皇家園林的古樸風貌。園中現存1608株古樹,均是自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漪園始建以來歷盡滄桑幸存下來的“活文物”。古樹名木與皇苑相伴始終,是珍貴的自然文化遺存和重要的園林歷史見證。中國古代即有“名園易得,古樹難求”的立論,旨在追求蒼老樹型所含蓄的歷史滄桑,從而獲得人文景觀價值。頤和園豐富的古木突出了皇家園林的蒼然古色,與全園的風景構圖和諧統一。乾隆皇帝的《御制詩》所提及的植物超過四十種,其中喬木包括松、柏、槲、柳、槐、楸、榆、桑、梧桐、楓、棗等,灌木有海棠、梅、桂花、石榴、桃、李、杏、石榴等,水生植物有荷花、荇菜、菰、香蒲、菱、白芷、蓼、蘆葦、萍、藻、菖蒲等,此外還有紫藤、竹、蘭(澤蘭)、盆栽花卉及各種農作物。通過對各種植物的合理配置,頤和園最終形成了“滿山松柏成林,林下綴以繁花,堤岸間種桃柳,湖中一片荷香”的總體植物景觀意境。
1.花
花是一種用來欣賞的植物,為植物的繁殖器官。頤和園中的花因開放時節不同而各有特點,例如春季的牡丹,夏季的荷花,秋季的桂花,冬季的梅花。
頤和園栽種的牡丹來自山東菏澤(曹州),主要栽植在仁壽殿兩側和排云殿東側的國花臺。清代的國花就是牡丹,它體現雍容大度的胸懷,是富貴吉祥的象征。牡丹花開之時的花姿讓人為之傾倒,富貴祥和的形象代表著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寓意國家繁榮昌盛、興旺發達。牡丹花約在隋朝時進入宮苑。唐高宗曾在后苑賞過雙頭牡丹。唐開元年間,賞牡丹之風盛極一時,乃至牡丹身價倍增。上古時代并無牡丹其名,早先將木本的牡丹與草本的芍藥統稱為芍藥。宋代陸佃所著《碑雅》中對芍藥和牡丹分別如此描述:“華有至千葉者,俗呼小牡丹”“今群芳中牡丹品第一,芍藥第二,故世謂華王,芍藥為華相”,牡丹列為群花之首,世人吟詠必贊其“天香國色”。牡丹被人們當成富貴的象征,并組成各種各樣的吉祥圖案。北宋周敦頤評價其為:“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香亦太濃,豐艷華麗,色奪眾花,具有富貴氣象,所以人們都喜歡用牡丹花來比喻富貴。在宋代的絲織物中,用牡丹組成吉祥圖案的花紋并不多見,到明代才逐漸多起來。進入清代,用牡丹組合成吉祥圖案的風氣尤為盛行,自最高統治者至一般平民普遍使用,從此牡丹成為中國的國花。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相結合的產物,從古今中外牡丹發展的歷史來看也的確如此,牡丹發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

1.頤和園內海棠

2.頤和園內榆葉梅

3.頤和園內紫玉蘭
頤和園昆明湖中的荷花種植從元明時期的西湖開始相沿至今,曾享有“蓮紅綴雨”的美名,被稱譽為西湖十景之一,是頤和園主要的湖水生植物品種。乾隆皇帝開拓昆明湖修建清漪園,荷蓮鋪滿了湖面,既凈化水源又點綴了景觀。光緒皇帝重修頤和園后,昆明湖中荷花依然非常茂盛。荷花是中國的傳統名花,花葉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有迎驕陽而不懼,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所以荷花在人們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吉祥豐興的預兆,是佛教中神圣凈潔的名物,也是友誼的種子。周敦頤在他的名篇《濂溪集·愛蓮說》中也明確表達了自己對荷花的喜愛:“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從此荷花便有了“花中君子”的美譽?!芭合汩俊笔怯駷懱玫囊粋€穿堂殿,從名字上就可感覺到頤和園的荷花在不同季節所展示出的不同之美:初春的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盛夏的荷花——“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秋日的荷花——“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站在這里,也許大家會感悟出“荷蓮伴濃夏,枯榮說清秋?;ㄈ莅偃绽希嘈囊皇佬蕖钡囊饩场S捎凇昂伞迸c“和”“合”諧音,“蓮”與“聯”“連”諧音,所以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常以荷花(即蓮花)作為和平、和諧、合作、合力、團結、聯合的象征;以荷花的高潔象征和平事業、和諧世界的高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賞荷也是對中華“和”文化的一種弘揚。

慈禧皇太后所繪牡丹圖

水木自親殿前的荷花
桂花終年常綠,枝繁葉茂,秋季開花,芳香四溢,可謂“獨占三秋壓群芳”;在園林中被普遍應用,常作園景樹,有孤植、對植,也有成叢、成林栽種。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桂花常與建筑物、山、石配景,以叢生灌木型的植株植于亭、臺、樓、閣附近。中國的桂花栽培歷史悠久,文獻中最早提到桂花的是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招搖之山多桂?!鼻冻o·九歌》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弊詽h代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桂花樹已成為名貴花木與上等貢品,漢初引種于帝王宮林苑。唐宋以來,桂花栽培開始盛行,唐代文人植桂十分普遍,吟桂蔚然成風。宋之問的《靈隱寺》詩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的著名詩句,故后人亦稱桂花為“天香”。唐宋以后,桂花在庭院栽培觀賞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元代倪瓚的《桂花》詩中有“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的詩句,表明了窗前植桂的情況。桂花的民間栽培始于宋代,昌盛于明初,歷史上的五大桂花產區均在此間形成。桂花也是頤和園的傳統花木品種,為名貴觀賞植物,多在溫室盆栽(目前,桂花在頤和園延慶花卉園藝研究所種植,每年中秋前后在頤和園園內展示),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常把桂樹和月亮聯系在一起,流傳下來不少神話。尤其是吳剛伐桂的故事,自古便是膾炙人口的美談。由于傳說月中有桂,因此古代便稱月亮為“桂魄”。桂樹在秋季開花,中國古人又常用它來贊喻秋試及第者,稱登科為折桂。其后以月中有桂,故又謂之月桂。而月中又有蟾,故又以登科為登蟾宮,于是“蟾宮折桂”便成為中國古代人們仕途得志、飛黃騰達的代名詞。在中國古代漁、樵、耕、讀中,前三者是讀的物質基礎,讀的最終目標是中舉治世??婆e始于隋代,是一種官員選拔制度,因以分科考試選舉官員,故名科舉,它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且偉大的創造,對中國社會和文化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婆e推動了儒家思想在民間的普及,培養了獨具特色的民間讀書風氣。不論讀書的初始動機如何,客觀上由于科舉入仕成為風尚,中國的文風普遍得到了提高。讀書人當中除少數人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外,多數人都成為在各地生活的基層知識分子,這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而且由于這些讀書人都是相同制度下的產物,學習的也是相同的“圣賢書”,故間接維持了中國各地儒家思想的統一性和向心力。頤和園每年秋天都會在園內舉辦桂花節,滿園桂花飄香,激發人們的情思,引人無限遐想。園內現存百年古桂七十余盆,涵蓋了丹桂、金桂、四季桂等四個品群。
冬季,頤和園的梅花集中在諧趣園和耕織圖內,在寒冬中它讓人體味“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意境。梅花一直以來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梅花在寒冬依然綻放,是最有氣節和傲骨的花種,象征著華夏子孫不畏艱難的精神品質。梅花以其高潔、堅強、謙虛的品格,激勵人們立志奮發。在嚴寒中,梅花開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因此梅花又常被民間作為傳春報喜的吉祥象征。有人認為,梅花的品格與氣節幾乎寫意了中國人“龍的傳人”的精神面貌。中國上至顯達,下至布衣,幾千年來對梅花深愛有加。文學藝術上,梅詩、梅畫數量之多,足以令任何一種花卉都望塵莫及。中國人賞梅花,不僅欣賞梅花的外表,更欣賞梅花中蘊含的人格寓意和精神力量。
此外,頤和園中比較著名的花卉還有玉蘭花,栽植在樂壽堂附近。頤和園玉蘭花的栽培歷史超過了260年,是清代乾隆皇帝親自從南方引進的珍貴花木。玉蘭花色白微碧、香味似蘭,在中國的栽培歷史長達2500年,而在北京,最早種植玉蘭的地方就是頤和園的前身清漪園。因乾隆皇帝及其母親喜愛生長在南方的珍貴花木玉蘭花,遂將其成片引種在頤和園(清漪園)樂壽堂一帶,花開時香氣襲人,被稱為“玉香海”,為頤和園(清漪園)中著名的植物景觀。據說慈禧太后的小名就是玉蘭,1983年李翰祥導演拍攝的電影《火燒圓明園》中咸豐皇帝選秀女的片斷就采用此種說法,一條繡有玉蘭花的手絹成就了咸豐皇帝與慈禧太后唯美的愛情故事。也許就是因為對這段往事的懷念,慈禧太后在頤和園長久居住的樂壽堂中遍植玉蘭花。
2.木
木是樹類植物的通稱。頤和園根據具體環境,在萬壽山前后種植松、柏,環昆明湖堤岸栽植桃、柳。萬壽山前山以種植柏樹為主,間植松樹;后山以松樹為主,輔以柏樹;前后山間植山楓、槲、欒、槐、桃、杏等落葉樹,形成滿山松柏成林,林下繁花似錦,堤岸紅桃綠柳的樹木群落布局。

1.樂農軒前的蠟梅

2.玉蘭待開

3.樂壽堂前的玉蘭花海
松樹是植物王國的壽星,有“百木之長”的美譽。人們在育松、賞松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松樹屬于常綠喬木,也有少數灌木,是地球上最長壽的樹種之一,葉針狀,耐嚴寒,適應性強,自寒帶至赤道地區皆有分布。松科常綠樹種在頤和園內有油松、華山松、喬松、白皮松、黑松、紅松、樟子松、雪松、青扦,其中油松為基本樹種,多為二百年以上樹齡,現存一級古油松74株、二級215株,分布在萬壽山前山宜蕓館、養云軒,后山中御路、諧趣園、眺遠齋、貝闕門等處。華山松分布在西宮門、后山松堂南面等處。松樹樹齡長久,經冬不凋,所以被視為仙物,常用以祝壽,喻長生。這種象征意義為道家所接受,后成為道教長生不老的重要原型。在道教神話中,松樹是不死的象征,道士服食松葉、松根,以期能飛升成仙、長生不死。
柏樹為常綠喬木,在中國分布極廣,包含側柏、圓柏、扁柏、花柏等多個屬。檜柏、側柏均是頤和園的基本樹種,大量種植在萬壽山前山地區,現存一級古柏35株、二級1258株,分布在仁壽殿、玉瀾堂、邀月門、養云軒、云松巢、諧趣園、湖山真意、寅輝、石舫至貝闕、清華軒等處。柏樹莊重肅穆,且四季常青,歷嚴冬而不衰。在這里告訴大家一個秘密,側柏還是北京市的市樹呢!
因松與柏于耐寒長青、堅韌挺拔等方面具有諸多相似特點,所以古人多以松柏并列。宋人王安行在《字況》中說:“松為百木之長,猶公也。故字從公?!薄鞍鬲q伯也,故字從伯?!彼蔀椤肮保貫椤安?。在周代成制的“公、侯、伯、子、男”五爵中,公居首,伯居三,頤和園中的松是公爵的代表,柏是伯爵的象征。清代置公、侯、伯為超品,其下子為正一品,男為正二品。乾隆十三年(1748年)規定公、侯、伯為次封爵表。因此,清代除皇室及一些蒙古貴族外,異姓封王者極少,一般以公爵為最高爵位。萬壽山遍山松柏,實際上就是股肱之臣護衛清王朝的一種隱喻。
桃樹是落葉小喬木,干性較弱,中心主干維持年限短,栽培上多采用開心形。有關桃樹的來源,在古代傳說中有兩種說法。有人說桃樹是玉衡星散開而生成,還有人說桃樹是夸父的手杖變化而成。在中國上古時代,桃樹就有了“避邪”的意義。先秦時代的人用桃茆(桃木柄扎成笤帚)驅除惡鬼。《禮記·檀弓下》記載,國王到臣子家吊喪的時候,跟隨的巫師要攜帶用桃樹枝條做成的掃帚,鬼魂看見桃樹就害怕,就不會加害國王。戰國時代,就有把桃樹的枝條插在門楣上的風俗,污鬼看見桃樹就害怕,不會到這個家里面作亂。從東漢開始,春節的時候,就出現了用桃樹的枝條來裝飾門框、驅除惡鬼的風俗。這就成為后世“春聯”的雛形。這種用來裝飾門框的桃樹枝條最初被稱為“桃符”“仙木”?!逗鬂h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南朝文獻《荊楚歲時記》講元旦拜賀后說:“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卑拙右住栋锥Y六帖》:“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碧颇╉n鄂《四時纂要》指出:“仙木即今之桃符?!痹茸泳础冻悄狭返谝徽郏骸鞍烟覙滗徸鎏曳?,釘在門上,著他兩個替我管門戶?!焙髞硖曳阶鲈酱螅⑶以谏项^題寫對聯,傳說北宋時代就有這樣的風俗了。后來,桃木板被紅紙取代,就是今天的對聯。據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在除夕時傳旨公卿士庶門上需貼春聯一幅,張貼春聯的習俗從此出現。

萬壽山上的樹木

萬壽山柏樹
柳樹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栽培歷史,屬落葉大喬木,別名楊柳。楊柳是一種普通的植物,最早入詩始自《詩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笔惆l了出征之人歸來時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無限感慨。據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后,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并親自種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的“楊柳”美稱便廣泛傳播開來。
頤和園昆明湖沿湖栽植桃柳是中國傳統的濱水植物配置模式?!秷@冶》中說:“風生寒峭,溪灣柳間栽桃?!币恢陾盍恢晏?,樹樹桃花間柳絲。西堤從南往北數的第一座橋柳橋即得名于柳色,有著“柳浪聞鶯”的意境。桃樹和柳樹是中國傳統的文化意象,二者文化內容豐富;古代春節,人們用桃木做桃符以辟邪;而柳音同留,故柳樹又有惜別的含義。春季漫步在頤和園堤岸上,欣賞著柳樹發芽、桃樹開花的景象,再加上園外玉泉山美麗的山形和玉峰塔挺秀的身影,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此外,頤和園中比較著名的樹木還有桑樹。桑樹屬??粕?,為落葉喬木。桑樹進入人類的生活領域之后,逐漸演變成一種特殊意義上的意象。桑樹在遠古時代先民的物質與精神世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先民的物質生產、精神信仰、愛情婚姻以及生殖繁衍糾結在一起,創造出了極其豐富的文化意蘊。《詩經·豳風·七月》這首詩可以讓大家了解到周朝的絲綢生產過程:先整枝、然后采桑、采蘩、備葦,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才是織帛、染絲,最后成衣。頤和園中的桑樹分布在豳風橋之西,讓人們不由聯想起古代女織的場景。
3.花木文化
頤和園中有許多建筑的名字與植物密切相關。連接小西泠島和萬壽山的荇橋,其名出自于《詩經·周南·關雎》的詩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這首詩說的是女子在水邊采摘荇菜,以引發男子的思慕之情。荇菜在昆明湖歷史長遠,是可食用也可藥用的水生植物。在古代,采收水菜是有階級之分的,所謂“后妃采荇,諸侯夫人采蘩,大夫妻采萍藻”。荇橋地處石舫北面的河道入口,臨近妃子們居住的西四所,可以看出用“荇”字來命名這座橋其用意頗深。

萬壽山前山樹木
中國的花木文化始自《詩經》。大量的歷史文獻證實,我們的先民已開始種植并記載花木的生態環境、物候特點,并賦予花木濃厚的象征意義。春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兩種花木是柳樹和蘭花。魏晉南北朝時期,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懷受到眾人的推崇。隋唐時期,眾芳爭艷,其中最輝煌、最燦爛的當屬牡丹。宋、元時期則突顯堅強不屈、不畏艱難的梅花。明清兩代花卉的欣賞由人格化趨向于神格化,并出現“十二花神”的說法。在頤和園中,花木文化具體體現為“歲寒三友”“四君子”“玉堂富貴”等。

荇橋

荇橋舊照
“歲寒三友”是指松、竹、梅三種植物,因這三種植物在寒冬時節仍可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貞的友誼。傳到日本后又加上長壽的意義。在花、木章節中我們已經依次介紹了頤和園中的梅與松,下面和大家談談竹。頤和園中的觀賞竹類有黃槽竹、金鑲碧玉竹、金竹、早園竹、箬竹,均為常綠植物,屬禾本科竹亞科,普遍栽培于宜云館等庭院之中,用于綠化和觀賞。竹子挺拔秀麗、葉瀟灑多姿、形千奇百態,而且四季常青、姿態優美、獨具韻味、情趣盎然。當人們閑情逸致地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時,一種無限舒適和愜意便會油然而生,蘇東坡也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竹子無牡丹之富麗,無松柏之偉岸,無桃李之嬌艷,但它虛心文雅的特征、高風亮節的品格為人們所稱頌。它坦誠無私、樸實無華,不苛求環境,不炫耀自己,默默無聞地把綠蔭奉獻給大地,把財富奉獻給人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和獨特,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觀、審美意識以及倫理道德,對中國文學、繪畫藝術、工藝美術、園林藝術、音樂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君子”指“梅、蘭、竹、菊”。千百年來,它們以清雅淡泊的品質一直為世人所鐘愛,成為一種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這雖然是自身的本性使然,但亦與歷代的文人墨客、隱逸君子的賞識推崇不無關系。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各地大臣向慈禧皇太后進獻大量蘭花,供養在頤和園各個殿堂內。同時,慈禧皇太后還命人在園內用上等瓷盆栽植各色菊花,并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和二十九年(1903年)的重陽日(農歷九月初九),把數百盆黃菊和五彩菊花送給各國公使館和公使參贊夫人。
“玉堂富貴”中的玉堂指的就是翰林院,古代只有進了翰林院才有資格入相;富貴指富裕而顯貴。在花木中,玉蘭花指玉,海棠花指堂,牡丹指富貴。玉蘭花和牡丹已經被大家所熟知,海棠花又為何物呢?海棠花是中國的傳統名花之一,以花姿瀟灑、花開似錦而聞名,是雅俗共賞的名花,素有“國艷”的稱謂。歷代文人墨客對它題詠不絕,大文豪蘇東坡也為之傾倒。頤和園樂壽堂庭園中對稱的花臺原植有牡丹,再加上院中的玉蘭、海棠,象征“玉堂富貴”。
此外,頤和園在全園播放的背景音樂就是《十二花神曲系列》的伴奏曲,漫步在園林中,欣賞著花木,聆聽著古曲,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去體味花木文化,從內心深處去感受頤和園中正月的梅花、二月的杏花、三月的桃花、四月的牡丹、五月的石榴、六月的蓮花、七月的蜀葵、八月的桂花、九月的菊花、十月的木芙蓉、十一月的山茶,十二月的水仙。
園林中的植物選擇有著寫仿自然、比德尚雅、富貴吉祥的原則,自古與花木結緣?;臼菆@林之發膚,品類豐富,形態內涵深厚。園林植物是營構自然美、串聯山水之間質樸氣息不可或缺的載體,在園林這一“人化”的自然中,園林植物營造了“生境”,美化了“畫境”,優化了“意境”。
花卉樹木是頤和園中自然環境的主體,是重要的園林風景資源。應用花木配置,可創造一個充滿生機而優美的生態環境。在頤和園景觀中,花木是以“綠”為基色,更有萬紫千紅的變化,如江南有四時不謝之花,分別顯示不同季節;花果樹木春華秋實,盛夏則綠葉成蔭滿枝梢,表現季相更替;而落葉樹的形和色也隨同季節變化,春發嫩綠,夏被濃蔭,秋葉勝似春花,冬季枯木寒林?;緝灻赖淖藨B及自然的線條形成豐富的園林景觀,如“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的梅花,“輕盈裊裊占年華,舞榭妝臺處處遮”的倚倚垂柳,或勁拙或柔和,體現了不同的景觀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