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島

島是江海或湖泊里四面被水圍著的陸地。島相對于大陸是獨立的,比較容易形成獨特的封閉文化。頤和園中有三個大島和三個小島:三個大島分別為南湖島、治鏡閣島、藻鑒堂島,三個小島分別為知春島、小西泠島、鳳凰墩島。南湖島位于昆明湖中的大湖,治鏡閣島位于昆明湖中的西北湖,藻鑒堂島位于昆明湖中的西湖,三島分列三面水域;知春島、小西泠島、鳳凰墩島位于昆明湖大湖。頤和園中的這六個島反映了各自獨特的文化。

1.南湖島

南湖島因位于在昆明湖大湖南部得名,島的平面近似橢圓形,東西寬120米,南北長105米,面積1公頃。南湖島東部連接十七孔橋與東堤接壤,是昆明湖中最大的島嶼。清漪園未建成以前,此處原為西湖堤岸的一部分,乾隆十四年(1749年)拓展西湖時,保留了其中的一部分土堤,使其成為一個水島,然后又在島上堆石成山,建造望蟾閣、月波樓、鑒遠堂、龍王廟、澹會軒等建筑。南湖島環島以整齊的長方形大塊料石砌成泊岸,除部分臨水建筑外,環島岸邊還安裝了用青白石雕制的欄桿,顯示出雕欄玉砌的皇家氣派。島上北半部以山林為主,南半部以建筑為主。主體建筑涵虛堂聳立在北岸山石疊起的高臺上,北面與萬壽山上的佛香閣遙相輝映,互為對景;南面又和兩邊的配樓月波樓、云香閣鼎足相立,構成島上南北向的中心軸線。建筑兩側的廣潤祠和澹會軒建筑群分別構成島上東西兩側的南北向軸線,三條軸線各有一端延伸至岸邊成為碼頭或水榭。北高南低的地勢不僅突出了島上山峰的高聳態勢,還與十七孔橋和橋邊廓如亭構成了起伏變化和彼此呼應的輪廓線,同時也遮掩了南面低矮密集的建筑群。南湖島四面環水,視野廣闊,八方佳景,一覽無余。島的建成徹底改變了西湖過去的歷史風貌。從此,南湖島位于昆明湖大湖遼闊水域中的東部,作為園中最大的島嶼一直是最具魅力的風景,代表了“一池三山”的瀛洲仙山。咸豐十年(1860年),南湖島上的部分建筑被英法聯軍焚毀。南湖島現存建筑為光緒皇帝重建頤和園以后的規模,有涵虛堂、龍王廟、鑒遠堂、月波樓等景觀。

頤和園中的“一池三山”

《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中的南湖島

乾隆年間,皇太后居住在東堤以東的暢春園,乾隆皇帝向母親請安后,有時就前往南湖島的鑒遠堂傳膳或處理政事。每年乾隆皇帝都會到南湖島的廣潤靈雨祠祭祀龍王,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咸豐皇帝亦是如此。遜帝溥儀的私人英文教師蘇格蘭人莊士敦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5月23日被溥儀任命為頤和園主管,成為首位外籍最高管理者,他的辦公地點最初就在風景優美南湖島中的龍王廟。雖然莊士敦在任時間不長,但他所推行的改革措施興利除弊、開源節流,深得溥儀的稱贊。

莊士敦與溥儀

南湖島

2.治鏡閣島

治鏡閣島是一座圓形島嶼,位于昆明湖西北湖的北半部。島上的治鏡閣始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約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建成,是一組圓形城堡式的高大建筑。城堡共有內、外兩重圓形城墻,外城直徑59米,設東、南、西、北四門,城門上方分別嵌有乾隆御題的四字石額:“秀引湖光”“豳風圖畫”“清含泉韻”和“蓬島煙霞”,分別詠贊所能觀覽的四周風景。城墻頂部四面分別建有一座觀景敞亭,四座觀景亭之間有六十間游廊連成一圈,四門外湖畔各建有一座臨水碼頭。內重城墻直徑為35米,四面與外重城墻相對也建城門四座,門上石額也為乾隆皇帝御書,南為“南華秋水”,北為“北苑春山”,東為“輝朗東瀛”,西為“爽凝西嶺”,不僅在詠贊四圍風光時巧妙地嵌入了四個方位,還隱含著春夏秋冬四個時序。內外兩重城墻之間引湖水分隔,內外城門之間架四座石橋相連。內城頂部還建有一座三層的十字形樓閣,從下至上分別懸掛乾隆書寫的“仰觀俯察”“得滄州趣”“治鏡閣”三方匾額,閣四面各建一座二柱三樓的牌樓,南面東西兩側則對稱建兩座四方攢尖觀景方亭。整座建筑不惜工費,極力追求造型的奇異瑰瑋,正如“蓬島煙霞”這方匾額所要表達的意思,這里就是“一池三山”中蓬萊仙山的模擬。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清漪園時,治鏡閣因孤懸湖中心而免遭厄運。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修頤和園時,治鏡閣因年久失修而破敗,又因財力匱乏,無力修復,由此廢棄。

治鏡閣島

蓬島煙霞

乾隆皇帝八次登治鏡閣,留下了許多詩詞,反復闡明治鏡閣景觀所蘊藏的深刻含義。乾隆五十年(1785年)御制《題治鏡閣》詩:“湖中峙城閣,向題曰治鏡。是蓋有二意,申之以斯詠。一曰鏡古治,善政與惡政。一曰鏡今治,敬勝及怠勝。敬則其政善,民安而俗正。怠則其政惡,君驕而臣佞。”這句詩的大概意思就是說:治為治理,鏡為明察,乾隆皇帝將四面環水的治鏡閣喻為可以鑒面、鑒史、鑒人的銅鏡,時刻以此為戒,不要因其他原因而耽誤治理國家,這也許就是乾隆時期國運昌盛的根本原因。

治鏡閣舊影

3.藻鑒堂島

藻鑒堂島坐落于頤和園西湖中,代表了“一池三山”的方丈仙山,也暗示著這里是仙人們居住的地方,藻鑒堂島是由在挖西湖時的泥土所堆積而成,始建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藻”鑒中的“藻”是文采的意思;“鑒”本是名詞鏡子的意思,在這里作動詞用。“藻鑒”意思就是以文采鑒人。同時,“藻鑒”也是中國封建時代選拔人才的別稱。藻鑒堂曾是清代殿試后的閱卷處,可見乾隆皇帝如此命名此處,是寓意人才難得。夏天時,藻鑒堂的周圍是為荷塘,荷花盛開,荷香四溢,沁人心脾;冬天時,藻鑒堂的周圍全是冰與枯萎的荷葉,也是別樣風情。乾隆皇帝曾在此休憩品茗、吟詩賞景。清漪園時期,藻鑒堂內陳設有許多珍貴文物。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新修的藻鑒堂內部裝修成歐陸風情,宮燈全部采用西洋式的玻璃吊燈,家具也全是西洋風格,并配備西洋廚師,慈禧皇太后還曾在此宴請過外國使節夫人。藻鑒堂島平面呈“凹”字形,面北靠近湖岸的山頂上建筑了兩層的小樓,名春風啜茗臺。春風啜茗臺南面的山坳處建造了五開間的藻鑒堂,建筑前后出抱廈,匾曰煙云舒卷。堂兩側用游廊各連接一條寬2.5米、長約百米,由二十多間游廊組成的長廊;長廊的兩端向南探入湖中,各自連接著一座7米見方的重檐觀景亭。堂前有釣魚臺,釣臺呈月臺狀,三面裝飾欄桿,臺下建有一座長方形的水池,池邊環砌石欄,池中養魚,供主人在臺上垂釣。

藻鑒堂島

春風啜茗臺是乾隆皇帝在清漪園(頤和園)中的茶社。在這里,乾隆皇帝最愛品飲以雪水沃梅花、松子、佛手浸泡的三清茶。“三清茶”是乾隆皇帝親自創設,系采用梅花、佛手、松子入茶,以雪水烹之而成。他在御制《三清茶》詩題后自注云:沃梅花、松實、佛手,啜之,名曰三清。乾隆皇帝認為,以上三種物品皆屬清雅之物,以之沏茶,具幽香。“三清茶”也是乾隆皇帝一生最為喜愛的茶品,乾隆皇帝還特為制作茶具,傳世品有瓷器、玉器、漆器三大類,雖然材質不同,但大小、造型、裝飾圖案以及款識等都基本一致,其中以礬紅和青花為主流。

剔紅御制三清茶詩蓋碗

乾隆皇帝不僅愛喝茶,還把茶作為對大臣講德政、倡清廉、崇禮儀的一種教育方法。為了倡廉反腐,他在當上皇帝之后不久就自創發明了“三清茶”。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秋巡五臺山后,回程至定興遇雪,于帳中與群臣共品三清茶時賦《三清茶》詩一首:“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潔。松實味芳腴,三品殊清絕。烹以折腳鐺,沃之承筐雪。火候辯魚蟹,鼎煙迭生滅。越甌潑仙乳,氈廬適禪悅。五蘊凈大半,可悟不可說。馥馥兜羅遞,活活云漿澈。偓佺遺可餐,林逋賞時別。懶舉趙州案,頗笑玉川譎。寒宵聽行漏,古月看懸玦。軟飽趁幾余,敲吟興無竭。”

按照乾隆皇帝的說法,這三種物品都是品格芳潔、清正,而茶又具清香、導和諧。因此,每年正月固定在重華宮舉辦三清茶宴,其實就是利用“三清茶”來開君臣茶話會。茶宴所用的茶碗均印上他寫的《三清茶》詩;茶宴完畢后,將茶碗賞賜給那些大臣帶回家去珍存,借此提醒大臣們要心清如茶,當個愛民的清官。

4.其他

在昆明湖大湖中也有三座島嶼,分別是知春島、小西泠島、鳳凰墩島。這是頤和園中“一池三山”的又一次展現,體現了“一池三山”的一法多式。昆明湖大湖為一池,知春島代表了瀛洲仙山,小西泠島代表了蓬萊仙山,鳳凰墩島代表了方丈仙山。原知春亭島四面環水,位于昆明湖大湖的東北部,與岸隔絕,島上的知春亭始建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光緒十九年(1893年)重建知春亭,為方便慈禧皇太后上島游覽,在其東面添建平橋一座,使原來的湖心小島與昆明湖大湖的東岸相連。知春島正中的知春亭坐東朝西,重檐四角攢尖方寶頂。知春亭是飽覽萬壽山昆明湖全景和玉泉山西山借景最好的觀景點。冬去春來之際,是處湖冰消釋,柳綠桃紅;四面風光,歷歷入畫。亭北萬壽山松柏青蔥,樓臺金碧,殿宇輝煌;亭西遠山蒙蒙,湖光瀲瀲,塔影橋身,倒映水面;南望十七孔橋,似長虹飲練橫貫堤島;東岸的文昌高閣雕梁畫棟,近在咫尺。低島、高亭、平橋與文昌閣形斷神連、錯落有致,豐富了園林整體的空間層次,加深了跳躍的動感效果。小西泠島為條狀,位于昆明湖大湖的西北部,原為西所皇家買賣街的一部分,它與萬壽山西麓隔岸夾峙,中間形成一條萬字小河,五圣祠在小西泠島最南端,殿內供奉火神、山神、地神、谷神、花神。小西泠島西端有懸山式屋頂的二層小樓迎旭樓和澄懷閣,二者前后有廊結構相通,是欣賞西山風景的極佳之所。鳳凰墩島是一座圓形的小島,位于昆明湖大湖的最南部,昆明湖大湖的湖水由寬闊漸變為狹窄,島上現有一座1955年修建的六方攢尖頂小亭。鳳凰墩上原有一座鳳凰樓,樓頂裝有一只表面鍍金的銅鳳凰,口中銜著一面鳳凰式風旗,可辨別風力的大小和方向,起著風標的作用。到了道光年間,國力衰退,為節省開支,道光皇帝“裁撤”了鳳凰墩上的陳設,樓頂上的金鳳凰從此不知去向。鳳凰墩與南湖島南北相望,互成對景,而兩座島上的鳳凰樓與龍王廟又陰陽對峙,寓意“龍鳳呈祥”。

小西泠島上的澄懷閣

知春島

中國的神話有兩大源頭,即昆侖和蓬萊神話體系。蓬萊三仙山代表了人們想象中的理想境域,指神話中東海里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那里有仙人居住,仙人有長生不老之藥,食之可長生不老,與自然共生。總之,“一池三山”是中國傳統園林的一種模式。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數千人尋仙境、求仙藥,但都毫無結果,只得借助園林來滿足自己的奢望。秦始皇修建“蘭池宮”時為追求仙境,就在園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島隱喻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受此啟發,漢高祖劉邦在興建未央宮時,也曾在宮中開鑿滄池,池中筑島。漢武帝在長安建造建章宮時,在宮中開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島嶼,并取名為“蓬萊”“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這種布局成為帝王營建宮苑時常用的布局方式。這種布局可以豐富湖面層次,打破人們單調的視線,所以逐漸成為經典,為歷代山水園林所用,傳承至今二千余年。頤和園(清漪園)將“一池三山”的藝術創作魅力發揮得淋漓盡致,形成了山因水活、水隨山轉的獨特意境。

鳳凰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武陟县| 出国| 台中县| 拉孜县| 遂宁市| 五大连池市| 当涂县| 海南省| 边坝县| 玉山县| 凤山市| 农安县| 武陟县| 汝州市| 平顶山市| 沿河| 肥西县| 清水河县| 建平县| 微博| 巴里| 翁源县| 安新县| 武乡县| 绩溪县| 万年县| 社会| 晋宁县| 商水县| 镇平县| 辽阳县| 搜索| 崇礼县| 毕节市| 江西省| 瑞金市| 泾川县| 宁远县| 博兴县| 鹿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