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避喧聽政

人類對自然界審美的選擇和欣賞是與生俱來的本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和文化的積累,人們逐漸把對自然的鐘情與自身生活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園林藝術空間。中國歷代最高統治者在皇宮之外廣置園囿,成為一種傳統,諸如漢唐宋明等以漢族為主體的政權都曾廣建園林,遼金元清等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更是廣辟園囿。總的來說,前者園林多具有農耕文化的特色,后者園囿多具有游獵文化的特質。

喀喇河屯

中國園林是一個可居可游的舒適環境,多姿多彩的園居生活是園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封建帝王在皇家園林中理事議政,享受人間天堂的樂趣。到了清代,皇家園林成為帝王除皇宮以外的第二居所,比如,喀喇河屯是順治皇帝理政視事的塞外中心,避暑山莊和暢春園是康熙皇帝的避喧之所,圓明園是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咸豐皇帝的避喧之地;頤和園的恢弘氣派與玲瓏嫻雅高度融合,在晚清時代成為慈禧皇太后與光緒皇帝的安樂之府。園林不同于軸線對稱、主從分明、處處體現著封建禮制與倫理秩序的紫禁城宮殿,它滲透著自由的氣氛和詩情畫意的氣質,讓統治者在其中忘記了束縛,身心愉悅。

避喧聽政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準確地說就是,皇權的最高統治者離開吵鬧之地,來到靜謐的地方長時間駐蹕,安安靜靜處理朝政的意思。清代晚期的統治者通過寄情山水的實踐活動取得與大自然的協調,并對之傾訴純真的感情,頤和園因此成為統治者的一個精神生活樂園。在清朝(1644—1911年)統治的268年的歲月中,統治者們竟有226年的時間在三山五園區域理政。三山五園區域是清朝實際的政治中心,是“園林中的紫禁城”。在這里,清代的最高統治者處理國家日常事務、籠絡少數民族上層統治者、處理國家重大事件。

1.圓明園中的正大光明殿

2.避暑山莊匾

3.霧中的承德避暑山莊

暢春園

不同時代的皇家園林風格有所差別,在文化內涵和意象上也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清代與前代相比,避喧聽政的場所“三山五園”既不同于漢代上林苑的帝王苑囿,也不同于遼、金、元時期的陪都,而是清朝統治者應對“大一統”需求而逐步形成的與紫禁城并存的“副中心”。清朝入關后,隨著對漢文化學習的深入,在審美上也逐漸表現出漢化的傾向。到了清代后期,以頤和園為代表的皇家園林以山水地形為主,配合建筑、樹木、花鳥等,展現審美的意境,使帝王享受到濃厚的自然意趣。此外,清王朝為了加強對漢族的統治,從思想上收服漢族,穩固自己的統治,將漢人的名景與園林相結合,達到收服民心的效果。同時為使少數民族臣服,頤和園也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建筑風格上融合了滿、漢、蒙、藏四大民族崇尚的宗教建筑形式與風格。思想上以道家的修身養性和超凡脫俗為主,以帝王治國平天下思想為核心,構建了一座海納百川的多元集合體。

頤和園將自然風光、人文內涵、宗教精神緊密結合,在背山面水的環境下,遠離紫禁城,實施其統治。“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晚清統治者在頤和園中陶冶性情的同時,還寄情于山水。昆明湖與萬壽山實際上就是大清王朝江山社稷的縮影,也是統治者時刻提醒自己在游玩中不忘朝政。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光緒皇帝為取得慈禧皇太后對變法的支持,曾十九次到頤和園請示變法事宜。庚子之變后,中國與外國的外交變得尤為重要,為改變慈禧皇太后的國際政治形象,特在頤和園東宮門外設立外務部公所,多次在頤和園內接見外國使節并游園。更值得一提的是,慈禧皇太后還允許外國使節的太太們參觀自己的寢宮樂壽堂,這展示出慈禧皇太后開明的對外交往態度,頤和園至此又成為清王朝展示形象的舞臺。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撤銷原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設外務部,編練“新軍”,決定參加在美國舉辦的圣路易斯世界博覽會,廢科舉,興學堂,改革官制,整頓吏治,振興商務,獎勵實業,預備立憲這些“新政”大都是在頤和園中決定并發布的,此時的頤和園又是政治中心。頤和園作為清代最高統治者的最后一處避喧聽政之地共計二十三年,即光緒十四年(1888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

頤和園集南北園林之精華,在當時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和處理國際關系的主要場所,反映出清王朝由盛到衰的歷史側面,見證了晚清政治的跌宕起伏,是一部濃縮的晚清史,更是中華民族的血淚史。

初夏頤和園

民國時期的頤和園全景圖

清帝園林泛舟圖(局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宁县| 屏东市| 哈尔滨市| 海原县| 天峨县| 新蔡县| 永善县| 泗阳县| 井研县| 金塔县| 五原县| 景谷| 昭觉县| 宜昌市| 舞阳县| 遂宁市| 东乌| 浑源县| 苗栗县| 夏河县| 修文县| 广德县| 武平县| 博湖县| 江安县| 凉山| 凤山县| 钦州市| 临西县| 上犹县| 高台县| 包头市| 肥东县| 黔西| 巧家县| 延安市| 惠安县| 尉犁县| 沧源| 菏泽市| 威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