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與改革開放同行:中國人民大學校友口述史(第一輯)作者名: 中國人民大學校友工作辦公室編寫本章字數: 6352字更新時間: 2019-10-25 16:33:13
朱新會

人物簡介 浙江紹興人
◎對人大心向往之
我出生在浙江省紹興市的嵊縣(現為嵊州市),這個地方人杰地靈,出過不少名人。在上大學之前,我既當過兵,也在工廠工作過。我先在軍隊里度過4年歲月,服役滿期后我便退伍,去了一個工廠工作。1977年國家恢復了高考,我從小有大學夢,然而那一年我并沒有參加。那時候的我已經25歲了,感覺自己歲數不小了。按照家里的說法,這是個到了該成家的年齡,所以家里人一直給我介紹對象要準備結婚。到了1978年的時候,有很多的同學和朋友被大學錄取了,我非常羨慕,我自己從小學習成績也比較好,因此我還是想去上大學。所以上半年的時候就下了決心要參加當年的高考。實際上那個時候我的復習時間比較緊張,幸好我原先就有一些基礎,并且部隊期間也一直堅持學習。由于我寫作不錯,語文這方面的優勢還是比較明顯,所以我就跟一些朋友商量著去參加1978年的高考。我很幸運,考的成績挺不錯的。
為什么我選擇了人民大學呢?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時候,我就把北大、人大和清華這3個校園都走訪了一遍。那個時候一圈轉下來,我就特別喜歡人民大學,一到人大門口,看到“中國人民大學”幾個字就覺得非常親切。那時的我還在讀初中,我就想以后要考大學的話就一定要考中國人民大學。高考復習的時間很緊,并且我對自己的能力究竟是在怎樣一個水平也沒有明確的定位。所以當初只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目標,那就是無論如何一定要考進大學。我們那一年是成績公布以后再填的志愿,考試成績出來以后,我堅持自己心中的想法,毫不猶豫將第一志愿填為中國人民大學。這整個過程究竟是如何的我也說不清楚,冥冥之中我覺得自己就應該是上人大的,幸運的是最終我被人民大學錄取了。
◎在人大的歲月
被學校錄取后,我是貿易經濟系。在人民大學的這幾年,我深深地感覺我跟這所學校的精神是融合在一起的。在母校70周年校慶捐贈儀式中,我為母校捐贈了100萬元人民幣。在捐贈儀式中,我感謝母校能夠給予自己此次珍貴的捐贈機會,能夠為母校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是我的榮幸也是一直以來的心愿。
因為我當過兵的緣故,所以早在1974年就入黨了,是一名共產黨員。在人民大學上學期間,除了政治方面表現良好,我的學習成績也一直很好。1979年,北京市第一次評選市級三好學生,分配到學校的名額很少。那時候,市級三好學生相當于市勞動模范,當初的不少報紙都有報道。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兩個系才有一個名額。我們貿易經濟系就出了一個,我后來被評選上了。市級三好學生是在人民大會堂頒獎的,當初出席這個頒獎典禮的有國家副主席王震、國務院副總理方毅,還有我們的老校長成仿吾、郭影秋。開會之前,學校領導還在人民大會堂旁邊的一個廳里邊接見了我們,給我們講了很多鼓勵性內容的話,我備受鼓舞。在人民大學讀書的這四年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這件事情了。我很高興,也很榮幸能在人民大會堂參加這么一次會議。
在校期間我上過這樣一個老師的課。老師的名字叫雷正孝,他是研究人才問題的專家。那一堂課我去得比較早,但是教室窗戶外面都站滿了人。他講的是人生的自我設計,不少內容和理念在當時的情況下是非常超前的。當時他提出來:對于人生,要自己去設計,自己去規劃。那時,在計劃經濟的大環境下,我們國家對于就業方面都是統一分配的,想要自我設計是很困難的。但在內心中,這個講座對我后面的事業和人生的路,還是起了微妙的作用。
我是南方人,到北京很不習慣。當初我們大學生的月糧食定量是36斤,36斤的定量分成3個部分,大米9斤、高粱7斤、面是20斤。面和高粱我吃不慣,但是9斤的大米又吃不飽。幸好有些同學愿意把他的面票給我換米,而高粱票是換不出去的,因為沒有人要。
我之前在部隊待過四年,每天鍛煉,早上起來都是先全副武裝跑10公里,才回去吃飯,所以身體特別棒。那時候,在人大的體育課中,有幾項需要達標。半年后,學校統計下來我們班是比較糟糕的,43個人就我一個人達標了。但是到了大學三四年級的時候我的身體免疫力就下降了,因為我從小有支氣管炎,而且北方的氣候比較干燥,這對我的健康非常不利。因此,大學畢業的時候我跟家里人商量好了,為了身體健康不能留北京,我堅決要求回南方。
◎商海沉浮
當初我們分配工作,總的工作分配原則叫“全國統一分配”,簡稱“統配”。在統配之前,有一個優先錄取的單位,他們到各個系去選人,要等他們選完以后才能進行統配的工作。這些單位中有很多國家機關和其他一些比較重要的機構。那時,優先錄取單位看到我是北京市市級三好學生和8年黨齡的老黨員,對我非常感興趣,但是由于我個人的原因,我還是要回浙江去。
最后如愿以償回到了杭州,當時我被分到了浙江省絲綢集團,也是一個很好的省級機關單位。那時候我們人大的學生分到絲綢公司,按照當時的情況是屬于分得不怎么好的,被分到政府機關的更多一點。但就我個人而言,我不想要當官,想從商,因此去了絲綢集團我是很高興的。
我非常喜歡絲綢公司的工作,因為跟外貿有關。貿易做進出口,思考如何將中國絲綢發揚光大,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而且我覺得這個很有意義。正好這個時候,浙江省要在深圳去設窗口企業,于是絲綢集團就決定在深圳組建一個印染廠,通過引進意大利先進的設備技術,來改善我們民族工業技術比較落后的局面。公司的副總找我談話,我一聽這個事不錯,就應了下來。后來我被派到深圳,在那里的中外合資企業做董事。1983年12月,開了第一屆董事會,成立了華絲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籌備組,那時候我31歲。
1984年,深圳的格局是什么樣的呢?按照國家想法是要做窗口,但不同人對窗口的理解是有差異的。大多數的人,都是把國外的零件進口到深圳組裝,再把產品賣到內地。這之中又以電子產品為主,也包括“三大件”。比如說三洋電視機,這個品牌老早就在深圳落戶了,它做的彩電生產出來就內銷,包括洗衣機和比較小件的838計算機。這些當時在國內都沒有,都是通過一些進口零件生產組裝然后內銷,甚至有一些是直接走私進來的。我們去了之后將整個格局改變了。我們使用國產的原材料,應用國外的先進技術深加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然后將其出口。做這個事情的,我們是第一家。那個時候公司讓我去向深圳市領導匯報這件事,我匯報時,深圳很多的領導都驚呆了,很多人沒想到事情原來還能這么辦,因為正好反過來了。
我們的這個合資工廠屬于浙江省絲綢集團的窗口企業,當初做出口,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去公司看了以后,馬上就準備大型研討會,題目是“內聯企業如何外向”。我是被他們邀請去做演講的,在研討會上我做了匯報,將他們的整個思路做了很大的調整:把國產的東西通過深圳引進技術,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出口創匯。原材料、勞動力都是我們自己的,再通過引進技術,然后開辟出口渠道,把我們生產的產品賣向全世界。那次研討會以后,深圳大學也邀請了我去講課。
華絲后來發展壯大,我做到了副總經理。1984年,當時企業希望我去獨立再辦一個絲綢服裝廠。董事會原本的想法是進一步開印染廠,沒有想到要做服裝。我過去后,下半年去香港考察看了很多工廠,發現香港的整個生產總值里,服裝生產量占30%,比重非常大。這讓我一直覺得很奇怪,因為香港并不具備服裝生產和出口的優勢,為什么呢?因為做服裝出口有3個必要條件:一是廉價的勞動力,服裝出口是勞動密集型行業,這個香港并不具備,香港的勞動力一點都不廉價,員工的工資高我們10倍到20倍;二是充盈的紡織品原材料,這也是靠內地運輸過去的,那內地原本應該更具優勢;三是交通運輸條件,這個是香港具備的,同時深圳也具備,香港僅僅只具備這個條件而已。
所以我回來以后,給董事會寫了一篇報告認為在深圳發展服裝工業大有可為。董事會開完以后馬上同意了我的說法,表示支持在深圳辦服裝廠。所以我們當初就辦了一家公司叫紅牡丹絲綢服裝有限公司。那個時候我只是做董事而且還在華絲企業做副總經理,后來做得非常好。后來跟招商局合資我們又設立了一家敦煌服裝廠,應該說敦煌服裝廠那一段是我人生當中最輝煌的時刻。
以前做出口,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香港紡織品經銷商,包括絲綢,我們當初在香港地區有10個經銷商,給了香港商人很多的優惠條件,讓他們去開拓國際市場。我們的對外貿易實際上是對港貿易,賣到香港就完事。而當初自己年輕,卻一直在思考怎樣越過香港地區,直接出口到美日歐呢?正好這個時候,有一個日本客商要來我們這里參觀工廠,想洽談出口的業務。這個公司是伊藤忠商社,在日本非常有名的企業。因為當初在出國考察的時候,我去找他們,雙方交換了名片,并且我當即招了一個日語翻譯,要他介紹我們的公司,并了解對方企業的要求,看看能不能讓他們不通過香港,直接與我們合作。以前我們是渠道的問題,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而且語言障礙不存在。我自己也會日語,但是我們還是請了更專業的翻譯。很快,出于雙方的利益他們就決定來看看,他們對我的報價比較滿意。第一次來的是一般職員,第二次來的就是高管級別,直接和我談出口的問題。他們的訂單需求量非常大,而且要求非常嚴格。這個過程很漫長,伊藤忠商社要培訓我們達到一定的水準,然后才會把訂單下給我們,所以派了三位專家進駐在我們的廠里。這三位專家每天早上先到我那里問候,后來我發現伊藤忠商社其實也在考察我們,比如上班時間是否有遲到早退。一段時間以后日本總部就來通知說,他們一個在下單之前負責考核的最高領導要來,要我們做一些準備。我看了他們的提綱非常細致,對我這個總經理的要求從儀表穿著到產品管理都更為嚴格。他們從言談舉止到專業技術,都是一項一項做的,但還是以技術分為主。他們回去不到一個星期,來通知說考核通過了,要開始下單了。這單很大,而且我們馬上就可以擴大生產,利潤非常高。
我報的價格是留有余地的,本想著給他們留一個討價還價的余地,沒想到他們根本不還價,因為香港那邊報價比我的報價高得多。對于我當時做的這件事情,市政府是非常認同的。市政府和招商局的人幾次到我廠里,說這個小朱年紀很輕但是很厲害。當初我那個廠,初期投資投了400萬元人民幣,頭一年掙了2000萬,人均創匯、人均利潤在深圳市乃至廣東省都是第一名。過了一段時間之后,伊藤忠商社的社長要來視察,和當時的深圳市委書記一行先去看了印染,然后再看我們工廠,看完以后在我的會客室里邊坐了下來。書記就問伊藤忠商社的社長:看了兩個工廠有什么樣的感受?直到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他說:“書記先生,到了東南印染廠我的感覺是在蘇州,到了敦煌服裝廠我的感覺是在日本。”全場記者那么多人,第二天深圳各大報紙全篇報道了這件事。所以,我們也是非常激動的,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那段時間,各種榮譽朝我奔來,榮獲先進工作者、勞動模范稱號,還獲得了1989年廣東省優秀青年企業家稱號。那時,我們的工作方方面面得到了認可。
然而好景并不長,1994年國家開始了宏觀調控。宏觀調控對于整個國家來說是很好的一件事,但是對我們企業,卻是使我們變得非常糟糕。由于我們的成功,很多人都想到深圳去搞服裝出口。創辦服裝廠的特點是:門檻很低,投資不大,規模可大可小。那個時候全民辦工廠,深圳從我們一家兩家到最后有6400家服裝廠,產能肯定是過剩的,最后出口被壓縮,就變成了搶訂單。搶訂單產生的結果就是惡性競爭,惡性競爭的結果就是價格越做越低,利潤越做越少。
我記得非常清楚,當初一套絲綢做的運動服,一套是24美金,成本12美金,美國人很喜歡,所以訂單很多。第一個和我競爭的是我自己招進來的徒弟,他跟著我干了幾年業務,后來他自己辦了一個服裝廠跟我們搶訂單。因為我的客戶他也認識,他就直接找我的客戶說他也辦了工廠,能不能給一些訂單。于是客戶把我做的單子讓他報價,他報價16美金,我報價24美金,客戶悄悄地就把訂單給他。之后我發現了,罵了他一頓,那天他被我說得啞口無言。但是競爭的局面已經形成了,最后,價格一路跌。我們最后一批訂單是13.2美元,只有10%的利潤。客戶最后問我能不能做,我說做不了,因為我們12美元成本,何況宏觀調控了以后不能隨便貸款,融資的成本很高。所以企業經營越來越困難,也就倒閉了。
1997年我經歷了人生的低谷,那個廠辦不下去了,我就把它停產關掉了,當然這個也是股東同意的。在經營過程當中,我個人跟一些銀行和企業建立了非常良好的關系。在我非常困難的時候甚至有一些公司老總為了幫我,把一些資金借給我。那一段時間對我來講非常郁悶,而且思想斗爭也很激烈。因為擔心按照破產處理有一些人會被追究責任,所以還是選擇了停產處置債權債務,整體來看,虧損大概有3000萬元人民幣。
那時我已經去深圳大概13年了,在這期間,趕上炒股大潮,當時我剛好有銀行存款3000萬元人民幣,但也是非常猶豫。這3000萬是否拿出來,整整一個星期我都沒想明白。后來我下決心,錢是身外之物,錢不是最要緊的。所以我就把這些錢全部拿出來,把所有的該還的債務全部清理干凈。
然而客戶對我非常好,一些客戶仍然找我,要借錢給我再辦一個服裝廠。那個時候我已經移居香港了,以港資企業身份在深圳設了一個工廠。當時投資不大,才200萬元人民幣,一聽說我辦廠了,我原先的那些員工和技術骨干全部回來了,客戶一看這個陣容,都很愿意把訂單給我。原來的香港客戶也是一家上市時裝公司,公司的老板找我,給了一筆利潤豐厚但是要求比較高的訂單。后來,我第一個月就把300萬掙回來了,于是把兩百萬的錢還掉。慢慢地,我和我太太一起將服裝廠做了9年,也把3000萬掙了回來。
制衣行業是經久不衰的一個行業,但是這個行業技術含量并不高,文化要求更不高。到后來我考慮必須要做一些調整,想做點別的事。后來我來到北京,人大的校友也向我伸出了溫暖的手。我的同班同學賈放是當時信達的總裁助理,梅興保是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的總裁,他倆建議我做不良資產處置服務商。于是我就跑到老家,很多人聽說我要做不良資產處置服務后便報了名幫我。我從3000萬一下子集資了4個億,有7個股東,占股最多的人做董事長,我做總經理,成立了大連東方安裕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的子公司,開啟了我的第三次創業。
從制造業到類金融,這個跨度還是比較大的。校友之間的一些感情,尤其是感情維系所產生的業務上的一些往來,對我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這個行業,對我個人來講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2006年正式注冊公司做到現在,我們為國外的一些基金連續做了好幾個資產包,我們主要做服務。去年財經雜志還有一個不良資產聯盟做了一個評比,在全國評了十大優秀投資機構和十大優秀服務機構,在十大優秀服務機構中我們被評為全國第一名。現在房地產調控形成的房地產業的不良資產,比如爛尾樓,還有中美貿易摩擦產生的一大筆出口企業的業績下滑和部分企業慢慢倒閉,也為我們整個的不良資產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業務。
2013年,浙江爆發經濟危機,產生大批不良資產,所以我應邀到浙江開了一家分公司,開始從浙江做到上海,現在又做到成都、北京。這個市場越來越大,可以說到了前所未有的一個時代。
◎自我回顧與反思
回顧過去的人生,其實我也有其他的選擇。但是我不后悔我的選擇,因為我的性格就是適合經商的。我的人生感悟就是“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這些年經歷的事情太多了,生活當中經常會碰到所謂的“小人”,搞得大家不團結,但我信奉“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只有這樣的文化,一個社團或企業,才能夠和諧發展。我在公司也經常談這個觀點,談寬容、包容,因為只有非常團結的一個團體,才是最有戰斗力的一個團體。這是我這些年最主要的一個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