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口述史
- 歐陽淞 高永中
- 10900字
- 2019-10-25 16:44:44
中美建交親歷記
柴澤民
中美關系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從1972年打破堅冰,到1979年實現邦交正常化,風云迭起,在兩國關系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我作為新中國第一任駐美大使,親身經歷了其間的坎坷和曲折,也目睹了兩國領導人所做的種種努力。
美方的兩次食言
中美關系的改善要從1972年尼克松訪華開始,但在尼克松訪問之前就已經有了一些跡象。尼克松訪華結束了雙方的敵視與對抗,實現了兩國領導人具有歷史意義的握手,發表了《上海公報》。尼克松訪華是出于美國利益的考慮。那時,中蘇在黑龍江的珍寶島發生沖突,他覺得中蘇關系接近破裂,拉攏中國來共同對付蘇聯的時機已經成熟。當時有一個傳說,說尼克松來華后,一見到毛主席就大談蘇聯部隊怎么突破了中國邊疆,蘇聯又發明了什么新式武器,借此挑撥中蘇關系。毛主席當即識破了他的圖謀,說我對這些沒興趣,我想跟你談臺灣問題。
毛主席和周總理在會見尼克松的時候,都提出要談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但由于兩國都有自己的考慮而沒有實現。在我們來看,中美打開關系之門后,美國必須結束越南戰爭,再來談兩國建交的問題。我們提出,只要越南戰爭不停,那里的人民還在遭受災難和犧牲,遠東局勢的緩和和中美建交問題都是不可能的。只有先解決越南問題,才能談解決臺灣問題以及中美關系問題。尼克松也有自己的考慮。當時蘇聯對美國威脅很大,如果中國同蘇聯站在一起,那它就不是對手,如果趁機把中國拉到自己一邊,那就可以擺脫蘇聯的壓力,在美蘇斗爭中就可處于有利地位。
1973年尼克松連任總統之后,派他的安全助理、國務卿基辛格來中國,同中國領導人就中美關系及越南戰爭后的國際形勢進行了討論,彼此交換了意見。這時美國的承諾是:在尼克松打算任第二任總統的頭兩年,大量削減駐臺美軍,后兩年則以類似日本的方式,實現中美關系完全正常化,即同臺灣當局斷交,與中國建交,只同臺灣保持民間往來。
1973年5月作為中美建交前的過渡措施,雙方先在對方首都建立聯絡處,享有外交特權。中國任命黃鎮擔任第一任駐美聯絡處主任,美國派戴維·布魯斯擔任駐華聯絡處主任。在此之前,1973年1月,美國與越南簽訂了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巴黎協定》。中美兩國正式建交的條件似乎已經水到渠成,人們開始翹首期待中美關系邁向正常化,但就在這個時候美國卻停滯不前了。1974年8月8日,由于“水門事件”,尼克松正式辭職,辭職前的尼克松自顧不暇,更談不上關注與中國建交的問題。美國政府本來就因為右派反對而對同中國建交顧慮重重,尼克松的下臺無疑給了他們最好的借口。
尼克松辭職后,副總統福特接替為總統,雖然他表示對華政策不變,在他當總統期間要實現中美關系正常化,但這更多停留在口頭上,并沒有采取實際的行動。1975年12月,福特訪華的時候,向中國領導人表示,由于美國國內形勢的需要,中美邦交正常化要推遲到1976年大選以后,也就是他第二次當總統以后。很可惜,他沒有當選,這可以說是美國人的第二次食言。
風云際會
1977年,卡特就任美國總統后,先忙于同蘇聯進行限制戰略武器會談。對蘇談判幾經碰壁后,才于1977年8月派國務卿萬斯來中國。萬斯在同中國領導人正式會談的時候提出,“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個基礎,既不會損害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前景,又可使非正式接觸繼續下去,則總統準備使美中關系正常化”,進而提出,根據《上海公報》承認只有一個中國的原則,美國準備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美臺共同防御條約》將“逐漸消失”(lapse),而不是“廢除”(abrogate)。萬斯強調,重要的是中國不反駁美國關于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聲明,也不重申用武力解放臺灣。萬斯帶來的美國方案,集中起來就是要中國保證不用武力解放臺灣,把臺灣與美國之間的“大使館”降格為聯絡處,美國外交官在非正式安排下繼續留在臺灣。而讓中美之間的聯絡處升格為正式外交使團。這個方案被稱為“倒聯絡處方案”。鄧小平當即拒絕了這一方案,指出美國的立場從《上海公報》后退了,“如果要解決,干干脆脆就是三條,廢約、撤軍、斷交。為了照顧現實,我們還可以允許保持美臺間非官方的民間往來。至于臺灣同大陸統一的問題,還是讓中國人自己來解決”。當時萬斯不好接受,只得無功而返。盡管美國沒有接受我們提出的“三原則”,但對于中方立場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萬斯回國后,中美關系又進入一段“冰河期”。中國領導人需要解決急迫的國內問題,美方卡特總統認為蘇聯的實力不斷發展,蘇聯的戰略武器比美國多,對于美國的威脅很大,甚至其影響力有可能會超過美國。因此,他把同蘇聯談判限制戰略武器問題排在優先的位置,把與蘇聯的“緩和”放到了前列。中美雙方繼續相互試探。但此時,美國在同蘇聯談判的過程中處處碰壁,不得已,被迫轉向中國,希望通過加速同中國關系正常化,借助中國這張牌來壓制蘇聯,讓蘇聯坐下來同美國談判。
在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卡特開始主動向中國作出友好的姿態,派遣使者傳遞邦交正常化的意圖。1978年5月,卡特派布熱津斯基一行十人訪華。布熱津斯基一到北京就說,總統派我來是談中美關系正常化問題的。“我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因為卡特總統和我都相信,美國和中國有著共同的利益和相似的長遠的戰略關系。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反對全球和地區霸權主義方面有共同的立場。因此,我們要改善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系,這不是一種暫時的策略,而是建立在共同的戰略目標基礎之上的。我們曾經是盟國,我們在面對共同的威脅的時候應該再次合作。因為,當代世界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蘇聯崛起為全球大國,這個特征使我們團結起來。”他對鄧小平說,美國方面準備就實現雙方關系正常化開始“積極的會談”。他表示美國將信守《上海公報》,遵循只有一個中國、解決臺灣問題是你們自己的事這條原則。但他又說,美國還有一些歷史遺留問題要解決,即使實現了美中關系正常化,“我們對臺灣的安全義務還要繼續下去”。
7月5日,中美在北京舉行了雙方政府間的第一次建交秘密談判。中方代表團團長是外交部部長黃華,我此時從泰國調回來準備接替黃鎮去美國任駐美聯絡處主任,也參加了建交談判。美方代表是伍德科克和他的參贊。伍德科克向黃華遞交了關于進行中美建交談判的議程:(1)正常化之后美國在臺灣存在的性質;(2)正常化時美方的聲明;(3)正常化之后美臺間的商務關系;(4)兩國關系正常化的聯合公報格式。
7月14日,雙方舉行第二次會談。對于上次美方提出的四項議程,黃華指出,美方應先就中方提出的建交三條件和建交聯合公報作出響應,提出具體意見。
這兩次會談完全是前哨戰,中美雙方相互摸底,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8月9日,我抵達華盛頓赴任,國內給我的主要任務有兩個:一是密切關注美國政府動向和談判進展情況,這是當時的中心任務;另一個是摸清美國的底細,配合國內談判。在國內的時候,由于參加接待布熱津斯基的工作,我和他已經很熟悉了。到美國之后,和他關系更加密切。每當雙方談判遇到困難,談不下去了,他就請我去白宮吃飯,一邊吃一邊談。他知道我會把談的結果報到國內的。這樣的飯吃了多次。
正當中美建交談判進入異常緊張的時刻,9月19日,卡特總統在白宮親自接見我,把他對同中方建交談判的精神講了一下,實際上以后的談判美方就是根據這個談話內容進行的。他說,1978年將是中美兩國關系中重要的一年,美方對會談是認真的。現在,接近于完成談判的時候了,美國愿意履行中方提出的建交三條件,希望中方也照顧到美方的政治需要。進而他提出,美方需要照顧的有兩條,一條是繼續向臺灣出售防御性的武器,第二條是美方要表示對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但是他理解中國對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的關切。卡特說,華盛頓將會避免向臺出售“進攻性武器”。我根據國內的原則性指示精神回答說:“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許外人干涉,美方應該從長遠的政治和戰略利益來考慮,使兩國關系盡快正常化。現在建交談判的結果取決于美方。”最后,我向卡特表示,將把這次談話的內容立即報告中國政府。在我經歷的中美建交談判歷程中,與卡特的這次會談是最重要的一次。美方向中國領導人交了底,雙方由此加快了建交談判的進程。
10月30日,布熱津斯基再次約見我,談話的中心內容是強調加速中美關系正常化。他指出,今后兩個月是中美關系正常化的最好時機。中美雙方要迅速地就正常化問題作出決策。過了這個特殊時期,美國國會將要討論美蘇核條約以及其他問題,中美建交談判就會推遲到下一年秋天以后了。聽了這番話,我意識到這個信息的確是非常重要的,當即向國內作了匯報。
11月2日,美方準備在北京同中方代表的談判中亮出自己的底牌,因此,布熱津斯基向我傳達的這個信息實際上是向中國領導人預先打個招呼,讓中方能夠了解美方的意圖。11月2日,中美在北京舉行第五次會談,美方提出中美建交聯合公報草案,共16條,內容包括: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并相互建立外交關系;美國人民將同臺灣人民保持非官方關系;美國行政部門將為調整與臺灣的關系向立法部門提出特別立法。草案提出,中方可表示臺灣是中國的一個省,別國無權干涉,中國統一問題是由中國人民自己解決的事情,中方還應表示,統一問題將和平地實現;美方將表示,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中方立場不提出異議,重申對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的關心。
當天,剛剛從日本訪問回來的鄧小平審閱了美方的草案和我報回的口信,當即作出加速正常化的決定。當黃華外長匯報的時候,他指示說,看來美方想加快正常化步伐,我們也要抓住這個時機,原則當然不放棄,可以按美方提的問題談。但是,同美國正常化要加快,這樣對我們比較有利。之后,他對幾個具體問題的處理也做了相應的指示。
一波三折
12月4日,中美兩國代表舉行第六次建交會談,美方對中方關切的幾個問題表明了立場:
(1)公報發表后,美國將終止美蔣條約,撤銷對臺灣的承認,關閉美駐臺使館,同時召回美國大使。一年內撤出一切軍隊和設施。
(2)美國將保持與臺灣的商務、文化聯系,包括美國海外私人投資公司仍向美國在臺灣的企業提供資助、信貸和信用保證。繼續美臺原子能合作,保證其非軍事性質。繼續保持航空和海運聯系,現行關稅安排仍舊有效。
(3)在臺灣設立非官方機構,由不在政府任職的人員擔任,但機構的部分資金來自國會撥款,這和日本做法一樣。
(4)由國會通過立法調整(調整原來與臺灣的關系),但不會構成對臺灣的外交承認。
由于黃華外長生病,中方代表團由韓念龍副外長率領。他表示將研究美方表態,他同時通知美方,鄧小平將親自會見伍德科克大使。美方得知這一消息以后非常高興。
12月11日,布熱津斯基再次在白宮約見我,要我向中國領導人轉達以下口信:現在是“我們應當在正常化問題上迅速行動的時候了,你們應當同意接受我們對鄧小平或對華國鋒發出在1月訪問華盛頓的邀請”。同時,美國決定在1979年1月1日同中國建交。他強調,正式協商的時間該結束了,作出重大政治決定的時刻現已到來。他再次暗示,如果失去這個機會,中美建交的時間就會后延,就可能拖到1979年下半年才能解決。請將這些話向鄧小平先生轉達。我回到官邸,立即將布熱津斯基的談話報告國內。
鄧小平得到這一報告后,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他立即指示,他要會見美國談判代表伍德科克。這次會見安排在12月13日上午。在會談過程中,伍德科克向鄧小平說明了美方以下立場:
(1)美方確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2)公報發表后,美國立即中止同臺灣的外交關系,10個月內撤出美國軍隊和設施,并通知臺灣中止美蔣條約。
(3)美國和臺灣人民之間廢除官方關系,只包括商務和文化聯系(這是民間性的不是政府性的)。
(4)美方在公報中重申希望臺灣問題和平解決,中方將重申統一問題完全是中國內政。
為了避免國會反對,美方要求將廢除《美臺共同防御條約》一事推遲一年進行。鄧小平問,那么美方是否同意在這一年里不再向臺灣作出新的出售武器承諾?他要伍德科克明白美國向臺灣出售任何武器,都會破壞中國的統一大業,只會增加臺海兩岸發生沖突的危險。
鄧小平會見伍德科克的第二天早上,布熱津斯基就讓奧克森伯格起草中美關系正常化的聲明,準備由卡特總統在發表《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后在電視上宣讀。在這個時候,美國國會對于中美關系正常化的事情還毫不知情。第二天,北京方面,鄧小平收到了伍德科克帶來的白宮的函電,接受了鄧小平所要求的美國不再向臺灣作出新的出售武器承諾。建交公報草案或附件中沒有明確提到美國保留向臺灣出售防御性武器的權利。同時,美國還同意在暫時保留《美臺共同防御條約》的一年過渡時間里,不再對臺作出新的出售武器承諾。美國之所以作出這樣迅速的反應,是因為當時卡特總統擔心正式建交前走漏消息,他希望由他來首先向美國人民宣布。鄧小平看過美國的通電后基本同意,但是建議在公報中增加“反對霸權主義”的條款。美方表示同意。在會談過程中,鄧小平正式接受了卡特總統邀請1979年1月正式訪美的安排。
為了減少泄密的機會,美方建議提前于美國東部時間1978年12月15日宣布《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同時建議鄧小平訪美時間為1979年1月29日至31日。
達成談判協定后,為了防止走漏消息,中美雙方約定提前于華盛頓時間12月15日晚上9點正式宣布。但卡特總統害怕國會議員有意見,事先在當天中午約見了幾個老資格的參議員,把同中國建交的情況講了。華盛頓立即沸騰起來,這些參議員都說,這么大的事情事先不講,我們不知道,于是就在議會里面吵起來了。華盛頓的記者們聞風而動。畢竟,同中國建交是一個重大事件,具有很大的新聞價值。于是他們先到白宮要求采訪,但是被拒絕了。接著就跑到我們聯絡處門口,希望得到中美建交的第一手材料。當時聯絡處早已得知建交的消息,為了建交公報宣布時有更多的華人和朋友提早能聽到這一喜訊,我們舉行了電影招待會,把華人和友好的朋友都約來看,電影放完后正好是宣布公報的時間。到晚上9點,公布公報的時間到了。我們把門打開,記者們一擁而入。聯絡處的門廳比較小,全被他們擠滿了。大家齊集在電視熒光屏前,聽卡特總統向公眾宣讀《中美建交聯合公報》,全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
(1979年1月1日)
隨后,卡特總統發表了簡短的談話,指出《中美建交聯合公報》是一個“歷史性協議”。他說:“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4,中國人民是有才能的人民,中國在國際事務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這種作用在未來的歲月中只會越來越重要。”全場爆發出一片熱烈的掌聲,人們爭先恐后地和我握手表示祝賀。接著我宣讀了早已準備好的新聞發言稿。一切進行得非常順利。在我宣讀過程中,布熱津斯基打電話給我:大使閣下,我向您祝賀。兩國建交了,我感到非常高興。我也向他表示祝賀,并說希望我們兩國關系不斷發展。當時,對美國政府來說,中美關系正常化是一個很重大的事情,歷經三任總統的努力,直到第三任才完成這個艱巨任務,這也是卡特一生中最光榮的事情。
以上就是中美建交談判的大致過程,盡管有遺留問題沒有解決,但建交是在美方接受了“三原則”的條件下進行的,所以《中美建交聯合公報》比《上海公報》又大大前進了一步,這是中美兩國關系中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折。中美關系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正如鄧小平1979年1月1日出席伍德科克大使為中美建交舉行的招待會上祝酒時所說:“中美建交反映了時代潮流,也是歷史的必然,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美建交對于發展中美兩國關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深遠的影響必將越來越充分地顯示出來。”
在這一重大歷史轉折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鄧小平對中美關系問題非常清楚。在中美關系正常化談判的過程中,他始終掌握情況,始終駕馭著形勢的發展。根據形勢變化,他總是從國際政治和國際戰略的角度審時度勢,當機會出現的時候,他能夠當機立斷,緊緊抓住機遇,將中美關系推進一大步。他處理問題表現出了高度的原則性和靈活性。當美方提出按照日本方式辦理的時候,當即識破了其陰謀,迫使美方完全接受了中國的建交“三原則”;在中美建交談判的關鍵時刻,需要作出一定妥協的時候,他能夠針對美國堅持要向臺灣出售武器的問題,提出:“先避開售臺武器的問題,留待建交以后再解決,但是要把堅決反對美國售臺武器的立場講清楚。辦事情總不能畢其功于一役。”因為在當時,鄧小平認為,實現與美國關系正常化,有利于中國剛剛開始實施的改革開放政策。有些問題只能分階段解決,所以建交后不久,鄧小平就提出與美方會談售臺武器的問題,經過1981—1982年的艱巨談判,雙方終于達成《“八一七”公報》,鄧小平的外交思想和外交風格得到了明顯體現。
赴美之旅
中美建交后,鄧小平訪美的準備工作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始了。訪美代表團的主要議程是同美國方面討論建交后有關的兩國關系問題,以及中國從美國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問題、經貿問題、文化交流問題等。因此,外交部部長黃華和國務院主管科技的副總理方毅是鄧小平訪美的主要助手,鄧小平辦公室主任王瑞林隨行。代表團主要由外交、科技、外貿官員,負責安全的警衛人員,以及負責文件工作的政策顧問等組成。外交部官員中有副部長章文晉、浦壽昌,外交部禮賓司司長衛永清、美大司副司長朱啟禎、冀朝鑄(兼譯員)。我作為駐美大使,是代表團正式成員。此外,代表團成員還包括當時公安部副部長凌云、中央警衛局副局長孫勇。新華社的彭迪擔任新聞助理,譚文瑞等擔任代表團顧問。
我們駐美大使館早已開始著手準備鄧小平的訪美工作。美國方面也考慮得很細致。布熱津斯基專門約見我,向我詢問,鄧小平到美國來將提出哪些問題,想解決什么問題?美國同時也要考慮接待儀式和規格問題。他告訴我一個消息,說鄧小平到華盛頓之后可能有游行,主要是臺灣的或美國親臺灣的反對勢力。他說美國是個民主國家,允許群眾游行示威。我說這不行,我們兩國剛剛建交,應該注意到我們的關系正在向友好的方向發展,不要對此施加不友好的影響。鄧小平來訪問,這是一次友好的訪問,游行會破壞友好的氣氛,不能夠出現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布熱津斯基為難地說,美國憲法上有規定,舉行示威游行是憲法允許的。以前鐵托來美國訪問,南斯拉夫也提出了同一問題,要求美方制止游行。我們沒有這樣做。但是我們有一條可以管,就是把游行控制在一定的范圍里,不使示威者靠近鄧副總理,一定保護好貴賓的安全。我回到大使館查詢這個情況,表明布熱津斯基所說情況是真實的。當時南斯拉夫總統鐵托到美國訪問前表示,堅決反對訪美期間出現反對他的游行。但是鐵托到了美國以后,雖有示威游行,但都在控制之中。我將這個情況向國內作了匯報。國內同意了這一安排,所以鄧小平訪美的時候,使一些游行隊伍受到限制,不能和鄧小平的車隊碰在一起。
在接待規格上,據我觀察,盡管鄧小平是副總理,但接待規格卻不亞于總統。當時在安排過程中,美國禮賓官問我,大使閣下,你們鄧副總理喜歡吃什么?我們好準備,使其在美國生活滿意。我想了想,覺得他想吃的恐怕美國人準備不了,所以就回答道,你們認為什么好就拿出什么來就行了。他們認為美國最好吃的是牛排、小牛肉,結果,鄧小平訪美期間美國方面大部分都準備的是牛排、小牛肉。牛肉在我來說不喜歡吃,鄧小平如何我就不知道了。
此外,在日程安排上,美國方面力求要使鄧小平滿意,也盡量滿足美國的要求,所以鄧小平一行到達華盛頓后,按一般常規,應該是先同美國總統會晤。但美國是安排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當天晚上設家宴歡迎鄧小平,只有國務卿萬斯、美國駐華大使伍德科克以及奧克森伯格等少數人作陪;中方代表團也只是幾個負責人參加,以便于暢談。布熱津斯基想了解鄧小平這次來美想要看些什么、想了解些什么。在聽取鄧小平的意見后,布熱津斯基提出給鄧小平安排幾次講話的機會,在華盛頓安排一次與記者的會談,把中方認為應該講的事情放開講,然后到西部去,西部對中國不太了解,在那里多安排一些活動,在那里多講一講,有些人不容易見到,中國代表團時間有限,走的地方有限,在招待會上把客人請到一起,有機會說話。外國元首來美國,在國會里參眾議員合在一起,給鄧小平則安排兩次,眾議院、參議院分兩次講。布熱津斯基說:這樣您能夠暢所欲言,分別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
1979年1月29日早晨,卡特在白宮舉行盛大的歡迎儀式。1000多名歡迎者揮舞著中美兩國國旗,向卡特總統和鄧小平副總理歡呼。白宮大草坪上,按照接待國賓的規格,鳴放禮炮19響。卡特總統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我們非常希望你們和你們國家的人民來我們國家參觀訪問,我們也非常希望我們國家的人民去你們國家參觀訪問。中國有句老話,百聞不如一見。長期以來,中國人民和美國人民一直不能見面。我們感到高興的是,這樣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副總理先生,昨天是中國的農歷新年,是你們的春節,是中國人民開始新的歷程的傳統日子。我聽說,在這新年之際,你們向慈善的神靈打開所有的門窗。這是忘記家庭爭吵的時刻,這是人們走親訪友的時刻,也是團聚與和解的時刻。對于我們兩國來說,今天是團聚和開始新的歷程的時刻,是久已關閉的窗戶重新打開的時刻。”鄧小平答道:“中美關系正處在一個新的起點,世界形勢也在經歷著新的轉折。中美兩國是偉大的國家,中美兩國人民是偉大的人民,兩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必將對世界形勢的發展,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晚上8時40分,白宮為鄧小平舉行的國宴結束后,卡特總統陪同鄧小平一行前往肯尼迪中心觀看盛大的文體表演。卡特對鄧小平說:“觀看我國一些最杰出人才的美妙演出,是開辟科學、貿易和文化交流渠道的最好不過的辦法。”美國政府接待國賓的通常做法,是在國宴后緊接著在白宮宴會廳或東廳或玫瑰園舉行小型音樂演出。但是這次,卡特決定將演出改在規模宏偉的肯尼迪藝術中心舉行。組織者找到一家石油公司出資25萬美元贊助。贊助商看好了中國這個具有巨大潛力的市場,意在乘鄧小平訪美之際搶占先機。組織者知道鄧小平特別喜歡足球和籃球,特意從加利福尼亞請來一隊職業籃球選手,走上舞臺表演他們的籃球技藝,這在肯尼迪藝術中心還是第一次。著名鋼琴演奏家魯道夫·塞金敲響了琴鍵,歌唱家兼六弦琴演奏家約翰·丹佛的歌喉使美國觀眾如癡如醉。他在演唱時用中文說了“家”、“家庭”和“家族”,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友好感情。招待會上安排的都是著名的表演家、歌唱家、藝術家。每一個節目之間,還邀請了著名人士穿插報幕,連華裔建筑大師貝聿銘也出來報幕了。美國第一個上太空的宇航員已經做了參議員也被請來報幕,每次報幕前都是先講兩國關系發展的必要性、重要性,然后才正式報幕。我到美國以來,各種節目看了不少,但像那天晚上節目如此精彩、如此隆重的,還沒有見到過。最后一個節目,由大約200名小學生用中文合唱《我愛北京天安門》。為了表演這個節目,他們練習了整整兩個星期。他們的歌是這場晚會的高潮。演出結束后,鄧小平夫婦在舞臺上熱情地擁抱和親吻了美國孩子。這是一次別開生面的演出,這次招待會的效果很好。
1月30日中午,鄧小平來到美國國會大廈參議院大樓,參加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舉行的工作午餐。面對美國參議員,鄧小平很快就談到臺灣問題,他說,在中美關系正常化進程中,關鍵是臺灣回歸祖國的問題。“人們擔心的是將使用什么辦法來解決臺灣問題,中國將采取什么政策來解決臺灣問題。我肯定你們已經注意到,我們不再使用‘解放’臺灣這個字眼了。”他指出,我們一方面尊重臺灣的現實,另一方面一定要使臺灣回到祖國的懷抱。在尊重臺灣現實的情況下,我們要加快臺灣回歸祖國的速度。此外,他還就朝鮮問題和東南亞局勢表明了中方的立場。之后,他又來到眾議院,由伍德科克和霍爾布魯克陪同,與74名眾議員一起參加茶會。他對眾議員們說,訪問美國的目的之一,就是加深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不僅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而且世界人民的利益都要求我們這兩個大國能夠永遠友好下去。諸位先生和我一樣,肩負著對促進世界和平與安全的重任,我們愿意與諸位一起為盡到我們的責任而努力。”鄧小平的講話非常有趣味、內涵深刻,說服了許多原來持不同意見的議員,兩國關系中的一些基本問題消除了。當然,也有一些議員盡管說不出不同意兩國邦交正常化的理由,他們還在抱著成見說“不同意”,固執地反對這一歷史進程。
美國方面還安排鄧小平參觀卡特的家鄉佐治亞,可能是出自卡特總統的授意,為了使鄧小平能更多地接觸一些州長,將附近的二十幾個州的州長都請來參加佐治亞州專為鄧小平舉行的宴會,這是過去沒有的。
隨后,鄧小平一行來到休斯敦,這是美國西部的一座重要城市。在休斯敦的主要活動是看航空展。參觀過程中,宇航員艾倫·比恩帶領鄧小平參觀了宇宙空間實驗室。比恩5年前曾在月球工作了兩天,在宇宙空間實驗室一次就工作和生活了59天。他為鄧小平講解了宇航員在太空飛行中怎樣進食、睡覺和沐浴。接著,鄧小平來到了嶄新的航天飛機駕駛艙。他在比恩的指導下戴上耳機,親自體驗了模擬的航天飛機著陸情景。
最有趣的是,美國方面還為中國代表團安排了一次參觀競技活動。鄧小平一行來到競技場觀看騎牛表演,2000名觀眾向鄧小平發出了歡呼聲。盛情的主人奔上貴賓席,向中國客人每人贈送了一頂當地產的牛仔帽。鄧小平笑著接過牛仔帽,毫不猶豫地戴在頭上,身邊的冀朝鑄為他扶正了帽檐。全場一片掌聲。騎牛結束后,鄧小平受到競技場主人的邀請,走下貴賓席來到場間,登上了一輛仿制的19世紀馬車。馬車繞場一周,鄧小平在馬車上拿著牛仔帽向四周的觀眾揮動。觀眾紛紛鼓掌,全場氣氛進入了高潮。他走下馬車之后,還抱上一個小孩親了又親,觀眾也都特別熱情地鼓掌歡呼。
鄧小平一行在美國訪問的最后一站是西雅圖。這是美國西北部靠近加拿大的一個風景優美的城市,有名的飛機制造廠——波音飛機廠就在這里,他們希望中國能大量購置該廠生產的飛機,非常熱烈地歡迎鄧小平的訪問。訪問結束后,2月5日,鄧小平一行乘專機飛返中國。
鄧小平這次訪美的時間不長,從1月29日到2月5日,但是很成功,滿足了美國的要求,也達到了我們訪美的目的,在美國掀起了一股“中國熱”。正如鄧小平在臨別演說中所說的那樣:“太平洋再也不應該是隔開我們的障礙,而應該是聯系我們的紐帶。”中美兩國的關系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揚帆起航。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美關系由對峙到和解,對于雙方而言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我所見證的這一建交風云,也終將在昭昭青史上烙刻下凝重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