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口述史
- 歐陽淞 高永中
- 1748字
- 2019-10-25 16:44:43
四
1983年10月,鑒于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和社隊企業的普遍實行,中央又決定廢除人民公社、實行政企分開,在基層建立鄉(鎮)政府。針對這種情況,許多同志提出需要將社隊企業名稱改一下,有的主張叫“農村合作工副業”,有的主張叫“農村小企業”,有的主張叫“農村工業”,有的主張仍叫“社隊企業”,一時沒有定下來。
在1984年1月30日中央書記處討論《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之后,萬里、胡啟立于2月赴山東膠東,與山東和煙臺的同志就《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和今后叫什么名稱進行座談,大家認為叫“鄉鎮企業”好,所以后來在報告中寫道:“以往所使用的‘社隊企業’這個名稱,已經不能反映此類企業新的發展狀況,建議改稱‘鄉鎮企業’,各級管理機構的名稱也應作相應改變。”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農牧漁業部和部黨組〈關于開創社隊企業新局面的報告〉的通知》(即中共中央〔1984〕4號文件),對鄉鎮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提出了明確的解決辦法。廣大農民和鄉鎮企業職工說:“《通知》給鄉鎮企業帶來了第二個春天”,“是盼望已久的及時雨”,給鄉鎮企業“正了名,鼓了勁,撐了腰,壯了膽,指明了方向”,“從此開辟了鄉鎮企業發展的黃金時代”。
然而,中共中央〔1984〕4號文件的發出,并不等于統一了全黨、全國人民的思想,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各種批評的聲音又來了。中共中央〔1984〕4號文件頒發后不久,3月23日就有人以“范主觀”(即反主觀,就是自我標榜為反對主觀主義的斗士)的名義給中央一位領導同志寫信,認為中央文件對鄉鎮企業作用的評估“是不恰當的”,“是夸大之詞”,“有一定的片面性”;鄉鎮企業“有這樣的神奇作用嗎?勁頭之足,大有1958年‘大躍進’時期‘大辦公社工業’的那股勁頭”。認為這個文件不吸取歷史“經驗教訓”,“難道付出的學費還少嗎?難道不應當擔心在這樣的口號推動下會再一次出現一哄而起遍地開花盲目發展嗎?”這封信代表了當時社會上某一部分按“成分論”辨別是非的人的思潮。
1984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進行,我國國民經濟出現了“四個失控”,即銀行貸款失控、外匯使用失控、基本建設投資失控、消費基金失控。這“四個失控”主要是針對全國、宏觀、國有企業而言。但是一些財貿口的同志看到1984年鄉鎮企業發展較為迅速,就說:“四個失控是鄉鎮企業造成的”,認為1984年“鄉鎮企業發展過快,基建攤子鋪得過大,超過了客觀和自身能力”,“鄉鎮企業任意發展,貸款過多,難以控制”,“造成農產品收購無資金,打白條”。中國人民銀行認為,當前市場貨幣偏多,原因是鄉鎮企業貸款多,因此首先要控制鄉鎮企業貸款,提出“砍一刀”,對鄉鎮企業一切貸款,不論原來已辦好手續,或正在使用的半拉子工程,一律暫停。“四個失控”真的是鄉鎮企業造成的嗎?我當時寫文章說:根本不是這回事。“外匯失控”,與鄉鎮企業根本無關,鄉鎮企業只創匯,無用匯指標。“基本建設失控”,是指各地、各級超計劃指標爭上基本建設項目,使國家財力負擔不起,1984年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1833億元,而鄉鎮企業是155.6億元,只占8.5%,而且資金大多數是農民自己籌集的,那么宏觀出現的問題,怎能叫只占8.5%的鄉鎮企業來承擔呢?至于“消費基金失控”,也是國家行政和企事業單位亂提工資、亂發獎金等突破了國家計劃指標,鄉鎮企業是老百姓的企業,由老百姓企業給老百姓發工資,這根本不在國家計劃之內,談不到失控的問題。關于“信貸失控”問題,1984年國家四大銀行信貸年底余額4419億元,農業銀行給鄉鎮企業貸款余額189億元,僅占貸款總額的4.3%,信貸失控怎能說是鄉鎮企業造成的?據此,我寫信給萬里同志,說明所謂“四個失控”是鄉鎮企業過快發展造成的說法不符合事實。萬里同志把信批給他的秘書吳象。我給他們寄了一批材料,他們在《經濟日報》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闡述了上述觀點,引起很大反響。中央后來說,銀行貸款不能“一刀切”,并且派人到各地檢查銀行貸款情況。此后,對鄉鎮企業不論有何看法、有何意見,再沒有人公開提出“砍掉”“關停”的意見,而是換一種說法,提出對鄉鎮企業“加以控制”,“嚴格控制鄉鎮企業的信貸規模”,“不能把鄉鎮企業當作加快速度、提高產值的籌碼”,他們建議“必須加強對鄉鎮企業的宏觀管理”,對鄉鎮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應予取消”,“對鄉鎮企業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法規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