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歷史、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80年辦學經驗總結
- 齊鵬飛
- 5428字
- 2019-10-25 16:35:52
人民大學是我靈魂的歸處——吳曉球訪談
陽曉霞
2017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迎來80周年校慶,這是吳曉球陪母校度過的第34個生日。
“如果說中國人民大學是一片汪洋大海,那我就是大海里的一條魚,而且是一條快樂的魚。但這條魚只能放到人民大學的海洋里,不然它很快就會死掉。”吳曉球,這位在我國金融學科特別是證券和資本市場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金融學家,數十年的研精覃思,并未消磨掉他身上濃濃的“浪漫主義”氣息。
34載春秋,吳曉球執著于人大,執著于金融研究,不離不棄。從學生到教授,從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到人民大學副校長,他從未離開過這所大學。他對本刊記者說:“我的DNA天生與人民大學匹配,換到其他任何一所大學、任何一個工作崗位,我都會水土不服。”
“人民大學是一所非常包容的學校。”正是這片包容的土地,滋潤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金融學人。
在吳曉球心中,人民大學是中國最好的大學,它有一個非常好的傳統,就是讓年輕學者脫穎而出,就是五湖四海式的包容,英雄不問出處。
吳曉球1983年考取人民大學計劃統計系國民經濟計劃專業研究生,1990年博士畢業即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3年再次破格晉升為教授。那年人民大學一共破格晉升了5位年輕的教授,吳曉球年紀最輕,時年34歲。
事實上,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人民大學,人文社科領域特別是經濟學科涌現了近百位著名學者,可謂星光璀璨。“能在那個年代得到前輩的賞識,備感榮幸。我特別感謝我的前輩老師們對我的提攜與認可,感謝人民大學包容的學術氛圍。”吳曉球說。
有容乃大的校園氛圍,讓一大批有才華、有理想、科研比較突出的年輕人迅速地成長起來,吳曉球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不一于汝,則二于物。”這是對吳曉球學術精神的最好形容。
采訪中,吳曉球自稱并不是一個知識淵博的人,但是非常專一,不會隨波逐流,不會隨著社會熱點的變化改變自己研究的方向。“1994年之前主要研究宏觀經濟學。1994年之后,我90%的時間都在研究資本市場,10%的時間在研究互聯網金融。”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正是這份“守一”與執著,成就了他在資本市場研究領域不可動搖的學術地位,使他成為經濟學界在資本市場研究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專家之一。
他提出的現代金融體系中資本市場核心地位的思想即資本市場核心論、國際金融中心飄移論、股權分置改革理論以及中國金融結構變動趨勢分析等,奠定了中國資本市場理論的基本框架,樹立了中國資本市場中的若干基本理念,開創了這一研究領域的新篇章。
吳曉球相信市場的力量。在2000年前后,他寫了一本書——《市場主導型的金融體系:中國的戰略選擇》,講的是未來中國金融一定會形成以資本市場為基礎的金融架構和模式,整個金融資源以市場為主要配置力量。記者問起,中國金融一直到現在都是銀行業主導型,為何他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吳曉球回答說,目前的狀態只是暫時的,未來銀行業必須適應整個金融結構的變化。當時還沒有意識到科技對金融有如此深刻的影響。中國金融結構的變化,必須考慮科技的力量。
在業內,吳曉球被公認為為我國資本市場推進股權分置改革提供了理論設計,并是政策制定的重要參與者。對此,吳曉球說,股權分置的存在會斷送中國的資本市場。只要存在股權分置,中國資本市場就不可能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只有推動股權分置改革,中國資本市場才會有希望。他當時用一系列研究,從理論上闡釋了股權分置的危害。這一研究對監管部門推動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
吳曉球說,他的研究沒有功利目的,不為領導批示而做,只為研究問題、說明問題、解決問題。顯而易見,他通過一系列從學術出發的研究,找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癥結問題作為切入點,為政府宏觀決策部門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有效地發揮了經濟理論研究對實際社會生活的指導作用。他對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關系、中國金融的戰略模式、創業板成長與風險、互聯網金融和銀證合作模式等等都進行過深入研究,其理論成果都對市場實踐產生了影響,也構建起了中國資本市場的基本理論框架。
吳曉球是一位勤奮的學者,發表了大量論文和著作。在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資料室,整間房的柜子里都擺滿了他的學術論文、著作和原稿。“我的每一篇論文都是獨立思考后形成的,絕對沒有任何照搬或抄襲,絕不掠美學生的成果。”在研究所的辦公室,記者發現他桌上擺著一摞厚厚的手寫稿,正是近期發表的《中國金融監管改革的邏輯與選擇》一文的原手稿,洋洋灑灑的5萬多字全部手寫,多達100多頁稿紙,讓記者很是震驚。他告訴記者,他的每一篇學術論文都是自己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從思路提綱開始,需要經過三次修改、四道工序,最終才能變成論文。端正的學術作風背后,是學術大家的嚴謹、扎實與認真,這讓記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吳曉球直言,當下,很多學者的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甚至人云亦云,背后并沒有系統的思考。當與他們同臺討論時,他會直言不諱地問對方,你的觀點背后有什么理論支持?推出這個結論的邏輯又是什么?很多講者都答不上來。
“做學術研究特別需要邏輯思維。”在吳曉球看來,僅憑坐在書房里思考并不能找到所有答案。為了把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透徹,他曾把證監會所有的法律法規都翻閱一遍,包括發行、上市、退市、并購重組、信息披露等等,甚至去了解美國1933年以來證券法修改的整個過程。“只有全面地了解這些信息,你才可能找到資本市場發展的邏輯線索,知道真正的問題癥結所在。不然,你跟普通股民的水平沒有差別。”
對于中國金融領域的研究,學術邏輯同樣重要。
“中國金融在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后,達到了足夠大的規模,而且市場化、證券化、國際化、信息化發展都非常迅速。中國金融的基礎結構正在悄然地發生變化,風險也發生了接近基因式的變異,這意味著金融監管架構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與改革。”吳曉球認為,無論是推動金融監管改革,還是推動中國金融結構的變革,都要深刻地了解現代金融的發展方向、未來趨勢以及特殊性。如果缺乏對金融規律性的把握,缺乏對金融結構變動趨勢的理解,就很容易把代表未來方向的新事物,看成擾亂或者破壞現行金融秩序的行為。另外,“每個人的角度不同,他對未來的理解也不同。”
“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這個時候召開非常重要。”吳曉球告訴記者,2017年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實際上要告誡大家幾點:一是金融不能脫離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基石,服務于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不要去搞那種金融的游戲。二是金融安全的重要性。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實際上是一個戰略性任務。成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是對金融監管架構的重要修補。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金融監管發生了體系性變革,因為監管架構沒有變,但這樣的修補非常重要,它的主要出發點是防止系統性風險出現,維護國家金融安全。三是必須推動中國的金融改革和開放。不是說關起門來停止改革創新,就能控制風險,保證金融安全。中國金融業實際上是在對外開放、深化改革中不斷改善結構與功能,從而發揮防范風險的作用。
“現在有很多人,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簡單理解成為任何情況下都要為企業提供融資,這是一種誤讀。”吳曉球說,為實體經濟提供融資服務是金融的天職,但并不意味著只要你是企業,只要你需要錢,銀行就必須提供。金融是基于創新為企業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它的資金應流向那些具有競爭力、代表未來趨勢、能夠推動中國產業升級的企業和行業,而不是那些落后產能,甚至僵尸企業。
吳曉球說,金融有三大核心功能:一是融資功能,為社會提供間接融資或直接融資;二是財富管理功能;三是支付清算功能。當前科技對金融的滲透與改變,比科技對其他任何領域的影響都要大。科技的介入使金融的支付功能發生變化,出現“脫媒”現象,它不需要依靠物理介質,便可以直接進行第三方支付。這種變革是革命性的,對傳統的支付結算體系,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要深入理解中國金融結構變革的趨勢,要深入理解科技對中國金融的深度影響,這種影響將會使中國金融進入一個超越全球金融的快速道。”吳曉球說,今天中國金融在全球起到引領作用,最讓人自豪的是互聯網金融中的第三方支付。它使中國社會出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沒有第三方支付創新,何來的共享經濟、電子商務、網上購物?它推動了整個中國經濟結構的變革,這就是金融的價值。
“中國金融改革必須站在未來發展的趨勢這一邊。”吳曉球說,中國金融要想“彎道超車”,在全球起到引領作用,依靠傳統金融很難做到,但科技金融可能會是一個突破口。
“中國金融新業態的出現,互聯網金融包括第三方支付能如此快速地發展,得益于中國寬容的監管環境。這種獨特的監管理念,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思想一脈相承。”對于中國金融監管,吳曉球給予了高度評價。
“創新在前,監管在后。要允許先試先行,試完之后發現問題再去規范。”他認為,中國能在并不太長的時間里推動市場經濟發展,取得矚目成績,與我們的改革哲學有很大關系。改革來自市場主體、來自基層、來自問題導向。
那么,如何取得第三方支付創新與監管之間的平衡呢?吳曉球做了一個形象的概括:脫離監管的創新像是瘋長的野草,阻止或扼殺創新的監管是腐朽的力量。這就是監管與創新的關系。
“監管要對癥下藥。正如,我們不能拿治療普通感冒的藥,去治療類似于感冒的H7N9禽流感一樣,我們需要建立與互聯網金融業態相匹配的監管體系。”吳曉球說,應在實踐基礎上,總結新金融業態的風險特點,制定與傳統金融相區別的監管架構和監管政策。
吳曉球表示,一些互聯網企業開展的互聯網金融業務美譽度并不高的原因,是某些從業者對互聯網金融本質缺乏深度的理解,認為這是實現暴利的工具。事實上,它的本質是普惠性金融,面對的是小客戶、小企業,以及中低收入階層,根本發不了財。我們必須本著某種做公益性的事業的態度去做互聯網金融。“金融的改革都是要基于消費者、老百姓的利益考慮,不能基于傳統的利益團體去考慮。”吳曉球說。
“中國人民大學的畢業生有著天生的家國情懷,這份情懷的基因來自毛澤東說的那句話: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陜公!這是那個救亡圖存的時代,黨對人民大學前身陜北公學的一種高度評價,也是我們最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陜公的責任是救亡;現在,人大的責任是建設國家。”作為人民大學金融學科新一代主要學術帶頭人,吳曉球希望能將人民大學的優良傳統傳承下去,形成一個有人民大學特點、有中國特色的金融學派,為推動中國金融改革發展作出自身貢獻。
談到學術前輩,吳曉球話語中充滿了敬佩之情。“人民大學金融研究有過輝煌的歷史,其中做出奠基性貢獻的當屬黃達老校長,他是我們新中國金融學科的奠基人,他的研究開創了那個時代的輝煌與頂峰。我們年輕時,從黃達老師的教材與著作中吸取了非常前沿的學術思想與研究方法。”
如今,在人民大學23個學院中,財政金融學院是幾大“王牌學院”之一,金融學科又是人民大學最有優勢的學科之一,師資力量雄厚,也被寄予厚望。吳曉球介紹,目前包括財政金融學院在內,人民大學有五個學院、研究院超過110人的金融研究團隊,涉及金融的幾乎所有學科領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吳曉球認為,黃達那一代金融學者的使命是去構造一個與社會主義經濟相匹配的金融體系、金融分析框架。如今,在大國金融的時代背景下,市場化、科技化的金融變遷環境,要求金融學人做到三點:一是了解全球金融理論的發展方向,把握全球金融理論發展的動態;二是深刻了解中國金融變革的趨勢、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的目標;三是深入理解科技對金融DNA的影響,改進研究方法,擴大研究視野。“這不是一個人的力量能完成的,需要集體的力量、集體的討論、集體的啟發。”
除了前沿的學術思想理論,新一代金融學人必須傳承前輩的學術品格與作風。
“我們這一代人的重要特點,就是團隊合作。”吳曉球介紹說,他所領導的一個學術團隊有七八個教授、十幾個副教授。其中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我經常會把大家聚集在一起,通過發問討論的形式,集思廣益,碰撞思想火花,最終提煉出一個個成型的學術成果。”吳曉球說,“我的學術成果里,有他們的影子。爭鳴是學術繁榮的前提。如果沒有不同的聲音,學術不可能繁榮。”
包容反映的是一種學者的自信、謙卑與風度。
作為資本市場研究領域影響力最大的學者之一,吳曉球喜歡聽取不同的意見。他認為,理論的進步一定是在前面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拓展與解釋,這種拓展難免和此前的理論不一致。如果觀點相同,就沒有意義,只是在炒剩飯而已。“我討厭炒剩飯,如果有學者已經說清楚了的問題,我一般不會再去研究它。”
對人民大學的金融學科前景,吳曉球說:“我希望人民大學金融學科能夠立足于本國實踐,立足于中國金融改革的發展目標,同時充分吸收國際上金融理論發展的成就。我們不閉門造車,我們不排斥新事物,我們一定要最廣泛地吸收最先進的研究成果和方法,當然我們也絕不照搬照抄。”他說,這樣的結合,正是對黃達等前輩提出來的“古今中外,含英咀華”學術精神的最好傳承與弘揚。
優秀的合作團隊,傳承著人民大學的兼容并包的優良傳統。一代代學人,不貪求功利,不標新立異,不推崇個人,而是為了金融學科的發展,為推動中國金融改革發展辛勤耕耘,這種氛圍在人民大學蔚然成風。這也讓在此耕耘三十多年的吳曉球極為欣慰。
在2017年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畢業典禮上,吳曉球發表了熱情洋溢而令人深思的致辭,他說,不論身處順境逆境,心中的燈塔不可滅。這在師生中產生了巨大共鳴。采訪尾聲,記者問吳曉球指引他心中的燈塔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心中的燈塔就是,樂觀透亮,擁抱未來。”
(被采訪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教授;原刊載于《中國金融家》2017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