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歷史、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80年辦學經驗總結
- 齊鵬飛
- 5731字
- 2019-10-25 16:35:52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中國共產黨創辦高等教育實踐中的運用
孫 權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始終貫穿中國共產黨創建和發展高等教育的所有環節,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革命戰爭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了思想啟蒙、推動革命實踐、促進高校建設和調整、支撐意識形態建設等不同作用。
一、1921—1927年建黨初期,馬克思主義對高等教育的啟蒙作用
這一時期,具有馬克思主義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最先倡導創辦高等教育。同時,馬克思主義也指導中國共產黨開展了一系列高等教育的探索與初步嘗試。
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工人運動實踐。在舊中國,由于貧窮落后,教育不發達,工人階級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缺乏接觸,也沒有深入學習研究的機會和條件,這就需要那些具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理解并吸收馬克思主義思想,并運用這種思想指導工人運動實踐。具備了階級條件和思想基礎,中國共產黨得以建立和發展起來。
二是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共產黨制定革命方針。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需要進步力量組織和領導革命活動。因此,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涵,在結合中國革命實際的基礎上制定指導革命活動的方針政策,這需要具有高學歷和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參與進來。高等教育成為中國共產黨繼續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指導現實革命活動的迫切需要。
三是馬克思主義指導高等教育創辦中實際的、具體的理論與教學活動。中國共產黨黨組織在高校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邀請具有先進思想的教師走進高校開展講座。同時,聯合高校教師和青年學生創辦進步的刊物,搜集、整理、翻譯馬克思主義著作、資料等。這些活動既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辦學水平,使教學理論與中國實際的革命運動有效結合,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學習和傳播。
二、1927—1949年革命戰爭時期,馬克思主義對高校革命活動的推動作用
這一時期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高等教育實踐過程中的運用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除了在高校設置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外,中國共產黨還積極創辦馬克思主義刊物,更有效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范圍。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馬克思主義得到更廣泛的傳播。1922年2月7日,王右木、劉先亮等成都師范學校師生創辦了《人聲報》,成為四川地區第一家以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主要任務的刊物。其辦報方針為:直接以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要求,解釋社會上的一切問題;注意世界各地的社會運動情況和已有的成績,以資我輩討論,或加入第三國際團體,作一致行動;討論馬克思社會主義之學術及實際的一切問題[1]。
二是中國共產黨經常邀請社會上的名人和進步人士到高校演講、作報告。這不但調動了高校中的進步力量,而且豐富了在校學生的課外生活,與課內的授課內容和課程形式相互配合,更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在更大范圍的傳播和運用。以上海大學為例,演講者大多具有較高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水平,并且社會經歷豐富,如李大釗、蕭楚女、鄧中夏、惲代英、劉伯倫、楊杏佛等。他們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結合中國革命實際,解答現實中的難題。薛尚實回憶在上海大學開展講座的情況時提到,除“上正課以外,每月總有一兩次自由講座,內容都是報告政治形勢和解答一些對時局的疑問”[2]。進步人士到高校的講座,啟發了青年學生的思維,補充了馬克思主義原理知識等內容的課程設置,而且更加貼近中國革命實際,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獲得提升的重要環節。
三是高校還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學生社團活動,如演講會、辯論會、文藝講習班等。這些課外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團結了不同愛好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感情,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三、1949—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馬克思主義對高等教育的調整作用
新中國建設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高等學校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接管、恢復、調整舊式高校,創建新型高等學校,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實現了思想教育方向質的轉變。
第一,創建了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代表的一大批重點大學,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在學習蘇聯經驗的過程中,黨中央和中央政府創辦了一批重點大學,到1968年,全國重點大學共68所[3]。在這些重點大學中,中國人民大學作為代表,成為樣板大學。
1937年11月,中國共產黨創建了陜北公學,全面貫徹“教育長期為抗戰服務”的方針。1939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由陜北公學、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安吳堡戰時青年訓練班、延安工人學校等4校的部分師生在延安成立華北聯合大學,成仿吾任校長兼黨團(組)書記。抗日戰爭勝利后,與北方大學合并,組成華北大學。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1月,中央決定以華北大學、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和政法干校為基礎,創建一所新型的文科大學,即中國人民大學。在1950年10月3日的開學典禮上,吳玉章校長明確指出:中國人民大學學生應該成為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掌握最新科學成就的專家。他強調,要把中國人民大學辦成一個學習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強陣地。吳玉章校長認為,系統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并不僅僅是學習熟悉這些導師的著作,最主要的是要能系統地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4]。在課程的設置上,中國人民大學建立和完善了以經濟管理為主的科系,增設政治理論、文史各系,另外還設置了馬克思主義夜校大學,嘗試了多種辦學的新體制。
第二,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體系基本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發生質的轉變。為了加強對高校學生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1952年10月,教育部發出的《關于全國高等學校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課程的指示》規定:綜合性大學及財經、藝術院校自1952年起,依一、二、三年級的次序分別開設“新民主主義論”“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論與歷史唯物論”;工、農、醫等專門學院,依一、二年級次序分別開設“新民主主義論”及“政治經濟學”。各類高等院校和專修科準備自1953年起開設“馬列主義基礎”課。這一指示標志著我國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課程體系基本建立[5]。新中國成立初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高校的開展和建設,貫徹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奠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礎,有利于唯物主義的廣泛宣傳和高校黨組織的建設與發展。
第三,完善思想政治建設體系,高等教育在曲折中調整和發展。1957—1965年,由于整風運動和反右傾斗爭擴大化,高校的一些教師和青年學生受到錯誤的批判和不公正待遇,這嚴重沖擊了高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在這種情況下,中共中央及時做出調整,發展和完善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設體系。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6]在1957年10月召開的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三次會議上,毛澤東指出“知識分子要同時是紅的,又是專的”[7]。這里的“紅”,即要求在思想上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8]。1961年,高校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貫徹執行《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校六十條”),恢復了黨的傳統,加強和改善了黨的領導[9]。
1966—1976年“文革”的10年,高等教育損失嚴重,黨的方針和教育路線被扭曲和破壞,整個教育體系遭到了重創。“文革”結束后,中共中央及時調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線,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在高校中的指導內容恢復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四、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對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支撐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黨在高等教育中的思想建設也面臨新的挑戰。就國際環境而言,多元文化的交流傳播,經濟發展全球化,國際上各種思潮涌動、相互激蕩,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勢愈加明顯。就國內而言,經濟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個性化的思想表現存在于每個社會個體的行為活動中,在高校的教育改革中,黨的思想建設也面臨著如何在差異中統一貫徹主流思想的情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牢牢把握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是保證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石。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引領,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走上科學發展軌道。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央精神的指導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恢復中得到發展。1987 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研究生,應當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熱心于改革和開放,有艱苦奮斗的精神,努力為人民服務,為實現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而獻身。這是在大學生思想教育目標上提出的關于意識形態的內容規定。1990年,《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黨的建設的通知》明確了高等學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使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走上科學的發展軌道[10]。1991年6月3日,國家教委下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若干意見》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和主要渠道,從思想理論課程方面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作用。在這之后的時期,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總體上穩步推進。
第二,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加強。中國共產黨十分重視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在高校的開展。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共青團中央聯合發出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的培養目標必須堅持又紅又專的方向。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須緊密結合為“四化”培養人才這個中心來進行,要旗幟鮮明地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本原理的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隨后,國家教育部門發布了一系列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院校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教育的規定,這些規定成了高等院校馬克思主義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這一系列文件的出臺,不斷調整著馬克思主義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使馬克思主義思想在高等院校得到更加科學的貫徹和落實。自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在高校的地位和重要作用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隊伍得到持續加強,大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水平得到提升,從根本上保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高等教育指導思想的落實和政策的實施,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持續培養了思想水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達標的優秀人才。
第三,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應對意識形態領域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當前,我國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國際國內形勢深刻復雜變化,社會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情況更加復雜,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面臨多樣化社會思潮的挑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面臨市場逐利性的挑戰,傳統教育引導方式面臨網絡新媒體的挑戰,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面臨敵對勢力滲透爭奪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作用愈加關鍵。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領導高等院校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教育引導師生,扎實推進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同時,運用意識形態工作的新方式新手段,用好陣地,管好陣地,穩步推進高校黨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促進了高校改革創新發展的實踐活動。
2015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強調指出,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全國各高校開始著手宣傳思想工作的改革事宜。
此外,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不斷面臨新局面、新問題。高等學校接觸信息的途徑和方式多樣化,學生表達內容的個性化和多元化成為一種趨勢。同時,新媒體環境中存在的非主流思潮和極端思想也在影響著大學生對信息的選擇和接受,增加了他們對真偽信息和善惡現象的辨別難度,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受到影響,這是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中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新媒體呈現的不同于主流意識形態的異質性,以及信息發布與傳播的自由、平等和便捷的狀況,改變了傳統自上而下的信息管理模式。高校準確把握新媒體的發展規律和趨勢,是應對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環節。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高等教育是新型高等教育,其最根本的實踐經驗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毫不動搖。中國共產黨創辦高等教育的歷史證明了高校的改革創新和發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科學的思想指導下,黨的教育政策和方針才能夠得到全面的貫徹和落實。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高校必須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引領,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高校成為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堅強陣地。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學校辦公室副主任;原刊載于《北京教育(德育)》2017年Z1期)
注釋
[1]四川大學校史編寫組.四川大學史稿[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5:78.
[2]董寶良,但昭彬,陳晴.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7:198.
[3]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82[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343.
[4]中共四川省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吳玉章傳》編寫組.吳玉章文集:上卷[M].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418-419.
[5]石云霞.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思想理論教育歷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4.
[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26.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下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1696.
[8]楊鳳城.關于又紅又專問題的歷史評價[J].中共黨史研究,1997(4):56.
[9]王建國,藍曉霞,王虹英,等.新中國60年高校歷程和經驗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9:11.
[10]楊泉明.高校黨的思想建設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