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創辦新型高等教育的歷史、理論與實踐:中國人民大學80年辦學經驗總結
- 齊鵬飛
- 2844字
- 2019-10-25 16:35:53
中國共產黨創辦和領導新型高等教育的獨特優勢
張 智
辦好高等教育,事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中國共產黨獨立創辦和堅強領導的新型高等教育,歷經革命時期的探索前行、建設時期的初步繁榮和改革時期的跨越發展,目前已構建起了規模宏大、體系完備、功能先進、影響深遠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體系,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回顧和總結新型高等教育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光輝歷程,我們發現,正是中國共產黨在價值取向、思想理論、人才培養和治理模式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引領和支撐我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發展道路。
一、為人民服務:新型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優勢
教育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每個公民個人發展的基礎。與舊中國廣大工農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的境況不同,中國共產黨創辦和領導的新型高等教育是人民的高等教育,是為人民服務的高等教育,人民性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價值屬性。早在革命時期,我們黨就明確提出教育要為工農服務,要建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教育。在根據地和解放區探索創辦的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等高校吸引了大批的愛國青年,也培養了數萬堪稱“革命的先鋒隊”的優秀人才。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提出“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方針,實行高等教育“向工農開門”。劉少奇在中國人民大學開學典禮上明確指出,舊大學的基本目的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我們的大學要教育出為人民服務的干部”[1]。中國人民大學建立之初就招收了一大批工農青年和干部,培養了一大批工農出身的新型知識分子。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方針政策,提出辦人民滿意高等教育的發展方略,高等教育規模躍居世界第一,從精英教育階段邁進了大眾化教育階段,培養造就了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高等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這一教育目的和價值理念是由社會主義制度決定的,是我國新型高等教育最大的實際,也是社會主義大學辦學的根本。
二、馬克思主義:新型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論優勢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展的普遍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有強大的真理力量。高校是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中國共產黨在創辦和領導新型高等教育歷程中,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武裝青年學生,馬克思主義也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鮮亮底色。早在革命時期,陜北公學就開設了“馬列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政治經濟學”等課程,毛澤東更是9次到陜北公學授課,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中國革命問題。新中國成立后,全國高校普遍開設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課。1950年創建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教學指導思想的中國人民大學,為新中國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指明了方向。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明確提出“馬列主義理論課是社會主義各類高等學校的必修課”[2],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進入一個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師資隊伍、組織機構等方面全面加強、不斷改進。2012年6月,習近平在考察中國人民大學時向青年學生提出:要精讀馬克思主義經典的代表性著作,追本溯源,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要重視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看待事物、看待歷史、把握發展方向。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高校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讓馬克思主義主旋律唱得更響亮,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
三、思想政治工作:新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優勢
“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是關乎高等教育事業成敗的根本性問題。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這就離不開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證明,思想政治工作,既是新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大創舉,又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重要保障。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早在革命時期,毛澤東就將“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置于人才培養的首位。1939年,毛澤東根據抗大的性質和抗戰的形勢以及學員的思想狀況作出指示,指出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之一環[3]。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明確提出“要加強學校政治思想教育”[4],并指出:“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5]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提出“學校應該永遠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6],努力造就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包括高校在內的各級學校要加強的政治教育、形勢教育、思想教育。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影響一代青年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精神風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前進不能停滯,只能積極作為不能被動應對。高校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使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四、黨的領導:新型高等教育的治理模式優勢
高等教育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高等教育在性質、目的、規模和質量上實現的跨越性發展,是與黨的堅強領導密不可分的,也是與黨開創的社會主義大學新型治理模式緊密相關的。黨的領導,既是新型高等教育治理模式的顯著優勢,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早在革命時期,陜北公學就開創性地實行了“黨團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的辦學模式。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強調“教育工作必須由黨來領導”,在完成對舊式高等教育成功接管和改造后,實現了黨對高等教育工作的全面統一領導。1961年公布的“高校六十條”明確指出,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以校長為首的校務委員會負責制,黨委是學校工作的領導核心,對學校實行統一領導。改革開放后,新型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高校也探索改革領導體制,最終確立了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并寫進《高等教育法》。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符合我國國情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是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內容,也是被實踐證明的實現黨對高校領導的最佳治理模式。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辦好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牢牢掌握黨對高校工作的領導權,使高校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堅持黨管辦學方向、黨管高校改革發展、黨管干部原則,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加強高校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有絲毫動搖。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原刊載于《中國教育報》2017 年9月21日)
注釋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劉少奇研究組,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劉少奇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92.
[2]楊泉明.高校黨的思想建設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154.
[3]譚虎娃.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70.
[4]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47.
[5]同[4]226.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