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在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堅定理論自信

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提出和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進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進程中,我們經歷了兩次歷史性的飛躍:一次是以遵義會議為標志,我們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一次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我們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在今天,我們說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首要的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理論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鮮明的特色。全面、系統、深刻地理解這一理論體系,自覺地不斷堅定理論自信,對于我們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譜寫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科學理論內在的真理性是建立理論自信的根基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深刻揭示了這樣一個規律,樹立堅定的理論信仰,培育堅定的理論自信,必須依賴于理論自身的科學性和真理性,這是理論發展的必然邏輯。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首先就要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內涵,把握其內在的科學邏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首先體現為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全面繼承和發展。它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石,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高理想,以工人階級政黨為領導核心,以解放、發展生產力為社會主義根本任務,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以人民當家作主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指導,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體制和機制……充分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時,這一理論體系又在創造性的運用中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新思想、新觀點,比如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觀點,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觀點,關于實現社會主義科學發展的觀點,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觀點等,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體系深深扎根于中國大地,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和民族特色;這一理論體系堅持用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對當今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作出了新的科學判斷,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是一個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具有的這些內在的真理性成為我們樹立理論自信的根基。我們必須在全黨全國人民中進行廣泛深入的、堅持不懈的、形式多樣的學習和宣傳,從而使之深入人心。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我們曾經經歷過以延安整風為標志的全黨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迎來了中國革命高歌猛進的輝煌;經歷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以解放思想為標志的又一次全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變革。今天,歷史將迎來又一次以學習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主要內容的全黨學習運動。毫無疑問,絢麗的理論之花,必將再次結出豐碩的實踐之果。事實上,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組織都大大加強了對黨員和干部的學習培訓,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開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理論熱點面對面》等一大批理論讀物的推出,都極大地推動了以科學理論武裝全黨的進程。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大的部署,始終堅持以思想理論建設為根本,以建設學習型馬克思主義政黨為契機,以加強黨員干部的理論教育培訓為抓手,利用多種生動活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和鮮活的語言,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宣講活動,掀起學習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新高潮。特別要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團隊集體學習制度,在由組織團隊所營造出的學習氛圍和環境中,對學習的組織形式、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學習機制等進行全面規劃,永遠保持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是建立理論自信的力量源泉

理論自信是在實踐中形成的。賦予一個理論體系什么樣的歷史地位,歸根結底是由實踐來決定的。科學的理論來源于實踐,被實踐所檢驗,在實踐中發展;科學的理論又引領實踐,指導實踐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正如習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論體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實現途徑、行動指南、根本保障的內在聯系上,特就特在這三者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上。”[7]

這一偉大實踐的歷史起點首先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我國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后,毛澤東對中國如何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問題,進行了艱辛的探索。鄧小平曾經深刻闡明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所從事的事業與毛澤東的關系。他指出:“從許多方面來說,現在我們還是把毛澤東同志已經提出、但是沒有做的事情做起來,把他反對錯了的改正過來,把他沒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當長的時期,還是做這件事。當然,我們也有發展,而且還要繼續發展。”[8]誠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的:“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9]

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正式形成則是源自改革開放。正是改革開放,才使中國真正地活躍起來、發展起來、繁榮起來。所以,改革開放既是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又是推動這一理論體系不斷豐富完善的強大動力,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正是在改革開放所面臨的復雜的國際國內背景和各種復雜挑戰的形勢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與形形色色的各種思潮、各種理論的比較鑒別和斗爭中凸顯出了鮮明的理論和實踐特色:這一理論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與蘇聯東歐社會主義放棄馬克思主義具有根本區別;這一理論堅持指導思想的一元性和思想文化的多樣性相結合,與民主社會主義鼓吹的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具有根本區別;這一理論強調發展方向的堅定性和發展途徑的靈活性的統一,把本國的發展同世界的發展聯系起來,同人類文明的進步聯系在一起,在借鑒其他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中發展,與曾經僵化的社會主義有根本區別;這一理論體系,在制度設計上,強調社會主義共性與個性的統一、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在所有制、分配制度、政治制度、文化體制等方面,既遵循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注重從本國實際出發,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與傳統社會主義有很大區別。這一理論強調發展目的的人民性,以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前提,以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標,這與資本主義把個人利益的實現和個人價值的追求放在首位具有根本區別。

回顧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歷史發展,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導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自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長期保持了高達兩位數的年均增長速度,遠高于世界經濟年均增速,屬于全球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從1978年的3645億元提高到2013年的57萬億元左右;人均GDP則由230美元左右提高到已經突破6000美元,躋身世界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正在實現從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2002年到2010年短短數年間,我國的經濟總量從全球排名第六位一躍提升到全球第二位。我國人民的政治權益、文化權益和社會權益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保障,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發展階段。在短短30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堪稱“中國奇跡”。

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使得西方社會也不得不對中國的經濟和政治持重新審視的態度。隨著對中國關注度的增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關注度也大大增加。中共中央編譯局中國現實問題研究中心統計表明,國際社會對中國的關注是迅速增長的,而且絕對數量巨大。其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關注約占關注中國的論文和著作總量的5%,西方看待中國的主流觀念開始逐漸轉變,在西方理論界出現大量關于中國問題的研究和討論。2004年5月,英國著名思想庫倫敦外交政策中心發表了喬舒亞·庫珀的一篇論文《北京共識:提供新模式》。該文指出,中國通過艱苦努力、主動創新和大膽實踐,摸索出一個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模式。他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適合中國,也是適于追求經濟增長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發展中國家效仿的榜樣。此后,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前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法國前總理拉法蘭、俄羅斯共產黨主席久加諾夫、聯合國貿發會議官員德特勒夫·科特、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印度國大黨主席索尼婭·甘地、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等在不同場合,均對中國發展成就給予了高度評價。我們要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取得的現實成果,在政策加強、人民滿意、海外關注的氛圍中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自信不斷推向前進。[10]

第一,要以開闊的國際比較視野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成就和力量。我們不僅要與今天的發達國家作比較,還應該將今天的中國與發達國家歷史上處于我國今天相近水平時的發展軌跡作比較,將中國與當今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情況進行比較,只有這樣才能更全面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成效。

第二,要加強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國外的影響力,對國外各界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認識和評價進行全面的調查。我們應該擁抱世界,和世界人民共享人類思想的碩果,并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就和理論贏得更多的認同和贊賞。

第三,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成果的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來自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又反過來指導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改革開放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事業。實踐的成果和成就令人信服地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放性、進步性和有效性,通過深入總結、廣泛宣傳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能夠進一步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影響力,提升我們的理論自信。

理論自信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化。理論之樹之所以常青,是因為有實踐沃土的不斷滋養孕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需要億萬人民群眾的共同奮斗,需要形成一個能夠凝聚和團結最廣大人民的思想武器,“中國夢”的提出,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賦予了新內涵。習近平同志當選總書記以來在國內外多個場合深刻闡述,中國夢就是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他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中國夢用最簡潔、最生動的語言通俗地表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把民族復興、實現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的振興聯系在一起,把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統一起來,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與個人的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把各個階層、各個群體的共同愿望有機結合在一起,有著廣泛的社會共識,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領、激勵我們團結奮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科學內涵的豐富和發展。

三、敏銳的問題意識是強化理論自信的內在動力

在馬克思的墓碑上銘刻著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一段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1]它反映了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哲學價值觀,那就是把正確地解釋并解決人類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作為理論研究的起點和歸宿。馬克思認為:“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著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主要的困難不是答案,而是問題。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問題。”[12]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就是一個以問題為導向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在哲學語境中,問題就是矛盾。問題不是純概念的演繹,不是無病呻吟式的主觀臆造。“問題就是公開的、無畏的、左右一切個人的時代聲音。問題就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13]只有充分體現“時代的口號”與“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相統一的問題,才是真問題。真問題是事實之真和價值之真的統一。這里的事實之“真”,是指它能夠在深層次上揭示事物內在本質聯系,客觀反映事物的整體狀況,并能準確預見事物未來發展變化的趨勢;價值之“真”,則是指必須從人民的立場提出問題,以人民的利益作為認識、分析和解決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自信,也是因為這一理論體系從來都是在解決中國社會發展存在的現實問題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它的突出貢獻就表現在圍繞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這一理論主題,解決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三大新問題。

第一,解決了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緊緊抓住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繼承馬克思、恩格斯晚年探索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理論遺產,總結列寧、毛澤東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歷史經驗和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將人民群眾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上升為理論,形成了一系列獨創性的重大理論觀點,系統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深化和豐富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斷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

第二,探索和回答了無產階級政黨在奪取政權之后應該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個基本問題。無產階級政黨奪取政權之后,黨的歷史方位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黨執政以后如何加強自身建設,如何認識、把握和運用共產黨執政規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是生死攸關、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好的重大問題。在新時期,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以改革的精神不斷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提出了一系列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創新理論觀點,深化和豐富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黨的建設理論。

第三,探索和回答了在和平與發展時代背景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個基本問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更是當代中國的主題。我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長期面臨著西方國家的巨大政治壓力和經濟壓力,面對著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綜合國力、改善人民生活的繁重任務,解決好發展問題尤為緊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享有等重大問題進行的富有創造性的探索,取得了以科學發展觀為代表的豐碩理論成果,深化和豐富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使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要進一步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自信,就要引導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以解決中國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為目的,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過程中進行鍥而不舍的理論探索,推動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由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正是秉承著這樣一種深刻的問題意識,針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全面論證和部署了進一步深化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并實現了若干理論觀點的重大突破。譬如,首次定義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首次提出了“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首次在“解放思想”“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之外加上了“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首次強調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注重從思想上、制度上謀劃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的戰略性、全局性、長遠性問題,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和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從而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具體目標。特別是提出了“黨規黨紀嚴于國家法律”的主張,對執政黨成員提出了更高要求。這些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不斷豐富和發展,并必將對未來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我們能夠樹立敏銳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敢于直面問題,勇于解決問題,我們就一定能夠更加自覺自信地接受科學的理論并始終堅持正確的方向。

資料小鏈接

20世紀初《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的傳播

王列平

1848年2月,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共產黨宣言》公布于世,它標志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正式開始。由于《共產黨宣言》完整、系統、嚴密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思想,因而它的誕生就像一盞燦爛的明燈,照亮了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解放道路。《共產黨宣言》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其傳播過程頗為復雜和曲折。

資產階級革命派與《共產黨宣言》的早期傳播

馬克思主義最早傳入中國,不是通過工人階級自己的知識分子,而是由西方傳教士和資產階級改良派介紹過來的。西方傳教士是為了向中國人民兜售西方的宗教教義,而資產階級改良派則是為了鼓吹西方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學說。然而就在他們兜售和鼓吹的過程中,卻先后不自覺地、零星地甚至是歪曲地把馬克思主義的有關內容介紹給了中國人民。

在中國史籍中,第一次提到馬克思及其學說,是1899年2月出版的《萬國公報》。這是英國傳教士威廉士于1887年在上海創辦的一個刊物。該報刊很早就登載過巴黎公社和第一國際日內瓦大會的消息。隨后,又介紹歐美各派社會主義,并把它們通稱為“大同學”和“安民新學”。

1899年3月,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在《萬國公報》第121期上發表了《大同學》第一章《今世景象》一文。該文寫道:“其以百工領袖著名者,英人馬克思也。馬克思之言曰:糾股辦事之人,其權籠罩五洲,突過于君相之范圍一國。吾儕若不早為之所,任其蔓延日廣,誠恐遍地球之財幣,必將盡入其手。然萬一到此時勢,當即系富家權盡之時。何也?……”這是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中文報刊上。而文中關于“馬克思之言曰”后的文字,則是對《共產黨宣言》中的“資產者與無產者”一節的內容意譯(今譯“資產階級”)。按李提摩太的本意是想通過這一介紹,告知清政府全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勢,閉關鎖國是不行的,同時還規勸清廷當權者接受新潮和改良。但他萬萬沒有想到,卻在無意之中曲折地將馬克思主義介紹到了中國。

此后,在資產階級改良派主辦的《新民叢報》《大公報》上也相繼刊登了一些介紹馬克思及其學說的譯文。1902年10月,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第18號上發表了《進化論革命者頡德之學說》一文,對馬克思及其學說作了簡要的介紹。然而這些介紹都是在所謂“更研哲理牖新知”的旗號下,作為西方政治學派中的一派加以介紹而已,其目的是借此向清政府施加壓力,逼迫清廷施行君主立憲政體。

以孫中山為首的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在中國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他們在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同時,還十分真摯地同情歐洲的社會主義運動。他們與資產階級改良派的不同之處在于,是用一種贊賞的態度來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

1896年孫中山旅居倫敦時,就開始了探討社會主義理論,并知道了馬克思。宋慶齡回憶說:那時“他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他也聽到了關于列寧和俄國工人革命活動的消息。早在那個時候,社會主義就對他發生了吸引力,他敦促留學生研究馬克思的《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并閱讀了當時的社會主義書刊”,開始萌發了社會主義思想。

雖然此時的孫中山并不十分了解馬克思的科學社會主義與歐洲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理論家的社會主義之間的區別,但由于他對社會主義有了朦朧的認識,因而他自信地以社會主義者自詡,并懷著虔誠和熱情四處尋找社會革命黨。1905年初,孫中山訪問了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第二國際書記處,會見了當時第二國際主席王德威爾德及書記處書記胡斯曼。在會見中,孫中山自稱是社會主義者,并說明了中國社會主義者的目標和綱領,他表示:“中國社會主義者要采用歐洲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但是要避免其種種弊病”,“我們要在將來建立一個沒有任何過渡的新社會……中世紀的生產方式將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生產階段,而工人不必經受資本家剝削的痛苦”。為此,孫中山還請求第二國際書記處接納他為“黨的成員”。但由于種種原因,孫中山這個愿望沒能實現。

盡管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派由于受到歷史的局限,還不能正確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但他們對馬克思主義學說還是進行了大量的摘譯,較系統地進行了介紹。著名資產階級革命家朱執信、宋教仁等都曾在《民報》上著文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摘譯《共產黨宣言》中有關的章節內容。

1906年1月,朱執信以筆名“蟄伸”在《民報》第2號上發表了《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較為系統地介紹了馬克思的生平、學說,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為創立科學社會主義而從事的一系列革命活動。與此同時,他還對《共產黨宣言》進行了評述。他說,“馬爾克(即馬克思)起草《共產主義宣言》,萬國共產同盟會(第一國際)奉以為金科玉律”,“德意志之勞動者亦感于馬爾克之說,起而與富豪抗”。又說:“前乎馬爾克言社會主義而攻擊資本者亦大有人,然能言其毒害之所由來,與謀所以去之道何自者,蓋未有聞也。故空言無所裨。……夫馬爾克之為《共產主義宣言》也,異于是。”他為此還專門摘譯了《共產黨宣言》中的4段內容介紹其要點。如第一章開頭譯文是:“自草昧混沌而降,至于吾今有生,所謂史者,何一非階級爭斗之陳跡乎。”(今譯“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結束語的譯文是:“凡共產主義學者知隱其目的與意思之事,為不衷而可恥,公言其去社會上一切不平組織而更新之行為,則其目的,自不久達。……噫,來,各地之平民,其安可以不奮也!”

在同年6月出版的《民報》第5號上,宋教仁也以“犟齋”的筆名譯著了《萬國社會黨大會略史》,第一次向國民介紹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發展史,并摘譯了《共產黨宣言》的結束語,其曰:“蓋平民所決者,惟鐵鎖耳,而所得者,則全世界也。”“萬國勞動者,其團結!”他所譯的比朱執信譯的更貼切于原文。葉夏聲也以“夢蝶生”為筆名,在《民報》第7號上發表了《無政府黨與革命黨之說明》一文,也在文中介紹了《共產黨宣言》第二章的10條綱領。

1908年1月,在同盟會成員劉師培、何震等人創辦的以宣揚無政府主義為主的《天義報》第15號上,刊登了民鳴所譯恩格斯為《共產黨宣言》寫就的《1888年英文版序言》的一部分,并加了編者按語:“按《共產黨宣言》,發明階級斗爭說,最有裨于歷史。此序文所言,亦可考究當時思想之變遷,欲研究社會主義之歷史者,均當從此入門。”隨后,又在3月出版的《天義報》第16~19期合刊上,發表了《共產黨宣言》第一章的部分譯文。

上述《共產黨宣言》各種版本的摘譯主要來自日文,而日文《共產黨宣言》全文本,則是1904年首刊于幸德秋水主編的《平民新聞》上。由此可見,資產階級革命派雖說在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上,出現了不少曲解和誤解,但畢竟給國內的知識分子打開了眼界,提供了思想武器,為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學說能在中國迅速傳播奠定了基礎。

五四運動推動了《共產黨宣言》的翻譯傳播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在向海外積極尋求革命理論時,一方面熱情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運用其學說觀察、剖析國家命運,謀求民族獨立解放;另一方面又在其自身學習的基礎上廣泛地開展宣傳,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1919年4月,在陳獨秀主編的《每周評論》第16期上發表了以“舍”署名的介紹《共產黨宣言》的文章。文章在序言中指出:“這個宣言是Marx和Engles最先、最重大的意見”,“其要旨在主張階級戰爭,要求各地勞工的聯合,是表示新時代的文書”。在介紹《共產黨宣言》第二章“無產者與共產黨人”的基本內容時,作者明確指出:“勞工革命的第一步,我們所最希望的就是把無產階級高舉起來,放他們在統治的地位,以圖Democracy的戰爭的勝利。這些無產階級的平民,將行使他們政治上的特權,打破一切的階級,沒收中產階級的資本,把一切的生產關系都收歸政府掌管,由這些人去組織一個統治的機關。并且要增加生產的能力,愈速愈妙。”文章還著重翻譯了《共產黨宣言》的十大政綱,較之《民報》的譯文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雖然該文對《共產黨宣言》的介紹仍有許多不準確之處,但卻突出了《共產黨宣言》中有關階級斗爭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思想,強調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后的主要任務“要增加生產的能力,愈速愈妙”等。該文的發表在思想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對即將到來的五四運動有一定的促進和影響。

五四運動的興起,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在這期專號上,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作了系統而簡明的介紹,認為“自馬氏與昂格思合布《共產黨宣言》,大聲疾呼,檄告舉世勞工階級,促他們聯合起來,推倒資本主義,大家才知道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做不到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絕大的功績”。不僅如此,李大釗在介紹唯物史觀時,還專門引用了《共產黨宣言》第一章的部分內容。而他在擔任北京《晨報》副刊編輯時,開辟了“馬克思研究”專欄,連續登載淵泉所譯的《馬克思唯物史觀》一文。該文從《共產黨宣言》的產生談起,并對《共產黨宣言》的結束語進行了較準確的翻譯:“共產黨以隱蔽主義、政見為卑劣的行為。所以我們公然向世人宣言曰,我們能夠推倒現時一切的社會組織,我們的目的就可以達到。使他們的權利階級,在共產革命的面前要發抖的。勞動者所喪失的東西,是一條鐵鏈。勞動者所得的東西,是全世界。愿我萬國勞動者,團結毋懈!”

在五四運動期間,一些國民黨人也由過去介紹各派社會主義學說,轉為主要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經濟學說、階級斗爭理論以及十月革命方面。當時由國民黨人主辦的《建設》雜志、《星期評論》和《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便是他們研究、介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據統計,1919年8月至次年4月,《建設》雜志就刊載了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文章(包括譯文)20余篇,成為當時國內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比較突出的刊物之一。而《星期評論》則是與《新青年》齊名的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刊物,“在全國學生群眾中很有影響,學生和工人經常有很多人投稿”,就連陳望道所翻譯出版的《共產黨宣言》也是由《星期評論》相約的。《覺悟》副刊也是如此。自1919年6月以后的3年內,刊載了馬列主義原著及介紹蘇俄政治制度的文章多達50余篇,其數量超過了《新青年》。由此可見,這3個刊物在中國早期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方面是功不可沒的。雖然此時在國內涉及馬克思主義學說的中文摘譯比較多,但還沒有一本完整的全譯本。

1920年春,陳望道由于在浙江第一師范受到守舊派的攻擊,便離開此地,回到故鄉義烏分水塘,因受《星期評論》主編人戴季陶、沈玄廬、李漢俊的委托,開始潛心研究新思潮,著手翻譯《共產黨宣言》。戴季陶早年在日本留學時思想頗為激進,曾買到一本日文版《共產黨宣言》,亦深知此書的分量,打算譯成中文。可閱讀之后,他放棄了自譯的打算。因為,翻譯此書絕非易事,譯者不僅要諳熟馬克思主義理論,而且還要有相當高的中文文學修養。比如,該著作的第一句話(今譯“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要想貼切地譯成中文就不容易。此后,當他回到上海主編《星期評論》時,便四處物色合適的人選翻譯《共產黨宣言》,準備在該刊連載。《民國日報》主筆邵力子得知此事向他舉薦一人,杭州的陳望道可勝此任。于是,戴季陶提供了日文本《共產黨宣言》,陳獨秀又通過李大釗從北京大學圖書館借出英文本(原著為德文本),供陳望道對照翻譯。(據云,周恩來在50年代曾問陳望道,《共產黨宣言》最初是依據什么版本譯的,陳望道說主要是據日文本譯,同時參考英文本。)

陳望道回到家鄉后,在一間柴房里,開始專心翻譯這部偉大的著作。由于柴房年久失修,破爛不堪,而山區早春的天氣還相當寒冷,常常凍得他手足發麻。可他硬是只憑借著柴房里的一塊鋪板、兩條長凳、一盞油燈,以及老母親送來的三餐菜飯,夜以繼日,孜孜不倦,終于在1920年4月把馬克思主義的第一部經典著作,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第一個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中文本,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共產黨宣言》全譯本正式出版

陳望道把中譯本《共產黨宣言》連同日文版、英文版交給李漢俊,請他校閱。當李漢俊校畢,又送陳獨秀再校,經陳望道改定,正準備交《星期評論》連載時,卻發生了一個意外事件。由于《星期評論》的進步傾向受到當局注意,被迫于1920年6月6日停刊。而此時,陳獨秀正在籌備建立中國共產黨,印行《共產黨宣言》則是當務之急。雖因《星期評論》停刊而無法公開發表陳望道的譯作,但陳獨秀仍盡全力設法使它問世。

陳獨秀與來華的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商議后,通過多種途徑籌措到一筆經費,在上海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成裕里12號,租了一間房子,建立了一個小型印刷廠承印《共產黨宣言》。1920年8月,一本封面印有馬克思肖像和上端印著“社會主義研究小叢書第一種”,由“馬格斯、安格斯合著,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在上海公開出版,這也是馬克思的著作在中國的第一個全譯本。該書剛一問世,就在思想界引起了很大反響,廣大知識分子競相爭購,一時間“洛陽紙貴”。

《共產黨宣言》初版時印了1000冊,很快售罄。一個月后,再版,又印了1000冊,仍然被搶購一空。當時出版發行是借用了“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名義,而很多讀者渴望得到此書,但又苦于尋找不到“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地址,于是紛紛投書給《星期評論》雜志主編沈玄廬,詢問發行處在何處,怎樣才能購買到此書。1920年9月30日,沈玄廬在上海《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以“答人問《共產黨宣言》底發行所”為題,復信廣大讀者說:“你們來信問陳譯馬格斯《共產黨宣言》的買處,因為問的人多,沒工夫一一回信,所以借本欄答復你們問的話”,“社會主義研究社,我不知道在哪里。我看的一本,是陳獨秀先生給我的,獨秀先生是到‘新青年社’拿來的,新青年社在法大馬路自鳴鐘對面”。就這樣巧妙地回答了讀者提出的問題。

應廣大讀者的一再要求,到1926年5月止,陳望道中譯本《共產黨宣言》已重印達17版之多。而從1920年8月第一次印刷發行起,到1938年上海新文化書房印最后一版時,該書三易書名,四改譯名,六換出版單位,沖破了反動當局的一次次查禁封鎖,終于使之成為我國早期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馬克思主義著作,也成為無數革命先驅走向信仰共產主義的啟蒙讀本。

《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影響和培育了當時整個一代革命者,促使他們由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轉變成為共產主義戰士。1936年11月,毛澤東在陜北窯洞里對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講述了自己是如何成為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歷程時說道:“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間,讀了許多關于俄國所發生的事情的文章。我熱切地搜尋當時所能找到的極少數的共產主義文獻的中文本。有三本書特別深刻地銘記在我的心中,使我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這三本書是:陳望道譯的《共產黨宣言》,這是中文版的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書;考茨基的《階級斗爭》;以及柯卡普著的《社會主義史》。”<sup>[1]</sup>周恩來在談個人和革命的歷史時也說道:“這一時期(1920年),在國內曾看到《共產黨宣言》,在法國又開始讀到《階級斗爭》與《共產黨宣言》,這些著作對我影響很大。”由此可見,20世紀初,《共產黨宣言》雖然在中國經歷了萬分艱難的傳播過程,但最終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催生了共產主義運動在古老的中國大地上蓬勃發展。

[1]李銳:《毛澤東早年讀書生活》,269頁。

資料來源:《文史精華》,2007(6)。


注釋

[7]習近平:《緊緊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4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300頁。

[9]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0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參見王向明:《論“中國夢”的內涵特征》,載《前線》,2014(9)。

[1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0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203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0卷,28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湟源县| 舟山市| 修水县| 邯郸市| 安国市| 安龙县| 朝阳县| 安庆市| 高邮市| 墨江| 杂多县| 长沙市| 海门市| 馆陶县| 湖南省| 沿河| 永兴县| 太保市| 洛宁县| 东宁县| 郧西县| 孟村| 呼伦贝尔市| 大埔区| 巩义市| 津市市| 昭苏县| 龙泉市| 临安市| 泸州市| 九龙城区| 巴彦县| 成都市| 江达县| 同仁县| 涟源市| 东丽区| 临泉县| 沈丘县| 来凤县| 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