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馬克思主義認為,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歷史合力是社會發展的終極原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也是合力的結果。離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離開先進知識分子的創造,離開廣大中國人民的奮斗,就不會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應用,不會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更不會有當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建立、發展、成熟的歷史,就是先進知識分子投身理論研究和創造的歷史,就是勇敢的中國人民在黨的帶領下努力以血肉之軀書寫傳奇的歷史。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全部歷史的本質

194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20周年前夕,毛澤東在延安干部會議上作了一個題為《改造我們的學習》的重要報告。在報告的開篇,毛澤東寫了這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a href="#zhu1" id="zw1">[1]這里所說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其實就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而這段簡練的語言,實際上是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本質。就是說,中國共產黨的全部歷史的本質,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在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

1917年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人民樹立了一個活生生的榜樣,那就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俄國革命獲得了成功。并且,俄國的國情與中國又頗為相似,都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后、人民深受壓迫的國家。因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走俄國人的路,成為當時進步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作出的歷史選擇。但是,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以后,其在具體的革命實踐中的應用,卻必須是由中國人自己去實現的,這是歷史提出的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事實上,在五四運動前后,西學東漸,各種西方學說包括馬克思主義大量傳入中國時,思想界在學習和效仿過程中漸漸感悟到,任何外來文化如果不能和中國的本土文化相融合,都是難以站穩腳跟的,外來文化必須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盡管當時還沒有使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樣明確的概念,但一些基本思路已經開始出現。

李大釗是最早具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路的先驅。在他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中就明確提出:“一個學說的成立,與其時代環境有莫大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實在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及其怎樣應用于中國今日的政治經濟情形。否則,若思之不慎,辨之不明,則誤解相承,十而八九,毫厘之謬,相去日遙?!崩畲筢摰倪@段話,實際上已經十分清晰地提出了關于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思路。在1923年的《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一文中,李大釗進一步指出,社會主義理想“因各地、各時之情形不同,務求其適合者行之”。其他一些早期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如蔡和森、瞿秋白、惲代英等也有關于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論述。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早的思想源頭。

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一個具體的歷史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黨的幼年時期(指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35年1月遵義會議召開以前這一段時間),由于理論準備和實踐經驗不足,黨還不善于將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對于這個問題也沒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統一的認識,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使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挫折,幾乎陷入絕境。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在湖南發動了秋收起義。但當時的中共中央卻命令起義部隊攻打長沙。這顯然是片面教條地將俄國十月革命城市武裝暴動奪取政權的經驗照搬到中國。而由于大革命的失敗,當時全國的革命形勢處于低潮,反革命的軍事力量大大強于革命力量,要讓一支剛剛放下鐮刀鋤頭拿起簡陋武器的部隊去攻打國民黨重兵把守的省會城市長沙,無疑是不切實際的。當部隊打到瀏陽城下時,已由原來的5000人銳減到1500余人。毛澤東看到這種情況,當機立斷,立即停止進攻,將部隊帶到瀏陽文家市休整。毛澤東清醒地對革命形勢作出了判斷,果斷決定改變計劃,將起義部隊向南轉移到反革命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地區。但毛澤東的這一決定在當時卻受到了中央的嚴厲斥責,認為這是“對抗中央”“右傾逃跑”。今天來看,毛澤東將進攻方向由城市轉向農村,進而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歷史上一個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表面上看,這是一種退卻,其實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它既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情況,也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鄧小平在1978年談到這段歷史時,曾深有感觸地說,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是在資本主義力量薄弱的俄國首先取得勝利的,中國則是利用軍閥割據,先到敵人控制薄弱的地區搞革命,“這在原則上是相同的”[2],不過,我們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農村。這也充分說明了毛澤東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的卓越能力。

1931年到1934年末的王明路線統治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教條主義錯誤最嚴重的一段時間。王明等人完全不顧具體的歷史條件和客觀實際,只滿足于主觀地引用和背誦馬克思和列寧的語錄,以馬克思主義的只言片語,以“本本”作為指導實踐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其不但有著完備的理論形態,而且在黨內持續的時間長、危害大,把對待馬列主義的教條主義傾向發展到了極端,極大地阻礙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不得不以反面的形式表現和展開。王明路線的錯誤,導致了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央革命根據地完全喪失,紅軍被迫長征。而在長征初期,王明一伙繼續瞎指揮,又導致了湘江戰役的重大損失,到1934年12月戰役結束時,中央紅軍由10月出發時的8.7萬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給中國革命幾乎造成滅頂之災。正如毛澤東所說,“我黨在幼年時期,我們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認識和對于中國革命的認識是何等膚淺,何等貧乏”[3]。

歷史常常是在悲劇性的二律背反中前進的。恩格斯說得好:“要獲取明確的理論認識,最好的道路就是從本身的錯誤中學習,‘吃一塹,長一智’?!?a href="#zhu4" id="zw4">[4]錯誤和挫折極大地教育了我們黨。1935年1月,紅軍在長征途中召開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調整了黨和軍隊的組織領導,重新恢復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毛澤東回到領導崗位后,不負眾望,終于以一系列的神來之筆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兵臨貴陽、強渡烏江、直逼昆明……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于危難之中挽救了黨和紅軍。從此,中國共產黨能夠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指導下,克服重重困難,一步步地引領中國革命走向勝利。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開始走向成熟。以遵義會議為標志,在此后形成的毛澤東思想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飛躍和第一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成果。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提出及內涵

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核心地位。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后,毛澤東開始從理論上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為中國革命提供合乎實際的完整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毛澤東并不是中國共產黨內唯一具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領導人,但他確實是對中國國情認識得最全面、最深刻,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運用得最有成效的。

如果通俗地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既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實際。而這一點,毛澤東是最早創造性地將之運用于實際的。譬如,關于“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思想的提出,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成功的范例。為解決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毛澤東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和深刻的思考。他不僅在實踐上首先把武裝斗爭的立足點放在農村,領導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造性地解決了為堅持和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所必須解決的一系列根本問題,而且從理論上對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作了初步說明。在1930年毛澤東所寫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澤東把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稱為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初步形成了以鄉村為中心,先在農村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思想,并在后來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分析起來,這12個字中“武裝奪取政權”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從馬克思到列寧,都非常明確地指出了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要想擺脫壓迫和剝削,在現實的斗爭形式上只能通過階級斗爭,以暴力革命的方式來推翻反動統治者。但是,具體怎樣進行武裝斗爭,則必須根據各國的實際來設定?!稗r村包圍城市”正是立足于中國國情和實際的唯一正確的方式。將二者結合起來,正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完美體現。

從1936年冬至1937年秋,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中,通過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著重闡明了反對理論脫離實際、反對照搬照抄書本和外國經驗的教條主義,為論述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的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中最先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他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a href="#zhu5" id="zw5">[5]

經過延安整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成為全黨的共識。黨的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在總綱中確定,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我們黨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解決中國問題的需要。將馬克思列寧主義運用于中國,中國共產黨人面對著特殊的國情,在舊中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不僅中國革命的條件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所分析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很不一樣,而且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具體道路同西方資本主義各國社會歷史發展的道路也不可能相同;同樣,在新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進行社會主義改革,也不會同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

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恩格斯曾明確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a href="#zhu6" id="zw6">[6]馬克思主義要在中國發揮指導作用,就必須將其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同時,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又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增添了新的內容。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具體地說,“就是要使得馬克思列寧主義這一革命科學更進一步地和中國革命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深相結合起來”,使馬克思主義在其每一個表現中都帶有中國的特性,帶有新鮮活潑的、為中國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使其在中國進一步實現民族化和具體化。

第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舊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農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經濟和文化都比較落后。在這樣的條件下,要真正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來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和時代條件,尋找適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制定正確的革命方略并且創造出一些新的東西。在這里,“解決中國問題”和“創造些新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個相互關聯的目標。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經驗與歷史經驗提升為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是中國人民的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還包括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總結中國的歷史經驗。毛澤東曾經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加以總結,繼承這份珍貴的遺產。要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該了解和懂得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的特點、中國社會的發展規律,達到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中國的實踐之完整的、統一的、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同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歷史傳統、優秀文化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思想文化傳入中國,要使它能為中國人民所廣泛接受,并在實踐中發揮指導作用,必須尋找到一種為中國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過程中,摩擦出火花。也正是這種火花照耀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光明大道。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切合是馬克思主義得以中國化的文化基礎。

概括地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用馬克思主義來解決中國的問題,同時又使中國豐富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并且同中國的歷史傳統、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相結合,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具體的革命和建設實踐,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為指導,以巨大的理論創新勇氣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完成了兩次歷史性的飛躍:一次是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一次是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形成了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遵義會議以后,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勝利與挫折的歷史經驗教訓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的基礎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為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國內外形勢和黨的歷史方位的新變化,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我們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從而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密結合新世紀新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重大戰略思想和重大戰略任務,創立了科學發展觀,繼續推進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程。

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往開來,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重任。立足于“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建設美麗中國,在促進國內發展的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全面深化改革。帶領中國人民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努力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統一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則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豐富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成立90多年來主要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我們黨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是,我們黨緊緊依靠人民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是,緊緊依靠人民進行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堅持、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三件大事的完成,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碩果。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進程中,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不愧為偉大、光榮、正確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愧為領導中國人民不斷開創事業、發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正是沿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在黨的一代代中央集體的領導下,我們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也不斷發展。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講話,我們在不斷探索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并不斷豐富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


注釋

[1]《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79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鄧小平文選》,2版,第2卷,127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毛澤東選集》,2版,第3卷,795~796頁。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560頁。

[5]《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冊,658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69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郧西县| 镇远县| 元阳县| 大兴区| 洛隆县| 城口县| 鹰潭市| 抚松县| 新河县| 佛山市| 山东省| 宜兰市| 道真| 榕江县| 襄垣县| 丽江市| 宜丰县| 弥勒县| 正镶白旗| 香港 | 额济纳旗| 神池县| 铜梁县| 师宗县| 嫩江县| 华容县| 合阳县| 广饶县| 德阳市| 和硕县| 清涧县| 天峻县| 大港区| 工布江达县| 南宫市| 台湾省| 汉阴县| 和政县| 伊川县| 哈尔滨市| 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