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附文一 論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總體框架

(《中國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

附文第一篇論述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總體框架,其篇幅較長,占了雜志的28個頁面,下載的效果也不好,不宜用全文,這里是網絡搜索下載的原文摘要。

【摘要】本文對我國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及其內容體系作了比較深入的論證和探討。作者認為,社會心理學對社會心理現象規律性的認識與把握是同對人的本質的認識與把握分不開的。西方社會心理學各學派在對社會心理實質的理解與研究中所出現的各執一端的弊病,說明從理論上正確解決人的本質問題對社會心理學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此出發,作者概述了馬克思的人論模式及其提出的依據,指出這一模式是我國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作者結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我國社會改革的實際,論述了遺傳工程、計算機技術、大眾傳播媒體以及社會、經濟改革對社會心理所產生的廣泛影響。作為探索和說明社會心理現象規律性的中層理論,作者分析了社會心理現象所由產生的各種條件,劃分了社會心理形態的層次。正是從各個層次的社會心理形態的內在邏輯聯系中,作者勾勒出社會心理學學科體系的總體框架,并對社會認知(包括社會知覺、社會印象、社會判斷)、社會動機、社會態度、群體心理(包括集團心理和大眾心理)等范疇作了論述和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乃东县| 土默特左旗| 乐都县| 陇南市| 永和县| 田阳县| 林芝县| 三原县| 达日县| 皮山县| 苗栗市| 平山县| 南开区| 榆林市| 青龙| 紫金县| 泗水县| 邓州市| 连云港市| 舒兰市| 大理市| 德清县| 福鼎市| 静海县| 卫辉市| 都兰县| 阿拉善右旗| 毕节市| 左权县| 长沙县| 花莲市| 泊头市| 永修县| 宜城市| 秦安县| 婺源县| 遵义县| 长宁县| 微博| 内黄县| 醴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