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學生創業故事
- 中國人民大學創業學院
- 4213字
- 2019-10-25 20:04:10
劉月惠:創業者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


人物名片:
劉月惠
1985級國際金融系本科生
厚金名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
作為厚金名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劉月惠2015年參加了中國人民大學學生職業生涯引領計劃(LEAD計劃)第二期開營儀式。他擔任幾位學生的職業導師,幫助他們走進職場、完善個人職業規劃。多年后重回校園,劉月惠挺高興的: “創業本身也是年輕人的事,以這個為依托,我可以跟孩子們多一些溝通。我也希望通過我的人生經歷,讓學生們提前感受創業的氛圍、過程,判斷自己適不適合這條路。”
金融不是我的第一志愿
和劉月惠交談過程中,他反復重復的一句話是: “人生不是完全由自己選擇的,而是由一些零碎的事組成的。”他認為自己跟金融的過往,就是一場“機緣巧合”。1985年,劉月惠從一所普通的中學畢業,考上了人大國際金融專業,本該高興的事他卻一點兒也高興不起來,因為這個專業并不是劉月惠心之所向———他一心想報的是新聞專業,因為“整天背著相機跑來跑去,那種感覺挺好”,但最終沒能如愿,被調劑到了金融專業。 “當時在我的觀念里,金融就是跟錢打交道,有‘銅臭味’。那個時候都滿懷壯志,想出來報效祖國。當時的輿論導向,沒有提過(用)金融手段建設祖國。人們都不知道金融還能建設祖國,我也一樣,就覺得這屬于(有資本)實力階層的東西,榨取剩余價值。那時真的不懂。”到了大學之后,劉月惠也曾想要轉專業,但沒換成。每次回想起大學時光,劉月惠總會感慨: “我本質上不算是一個好學生,現在反過來看,卻是歪打正著。也許人生免不了走些彎路,但好在生活終究會告訴你走的彎路(彎)在哪(里),為什么走。”
1989年,劉月惠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了家鄉的中國銀行河北省分行干業務,一干就是六年。 “那時銀行的金融工作和現在不同,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出納和會計的業務。我每天都在做一些很基礎的工作,那時看單位的其他人就可以知道自己幾十年后的樣子———到時我可能是一個省行的處長,或者更好一些,也不過是再往上走一點。銀行里都是程序性非常強的工作,而我的個性是不愿意受更多的束縛。”劉月惠的骨子里一直有股不怕輸的勁兒,總覺得很多東西都有可能,總想要更好地改善生活。就這樣,他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
物質上我敗了,經驗上我贏了
1998年,劉月惠聽說一位人大校友有一批電腦設備要降價處理。 “我覺得這個成本很低,可以拿過來以后做些什么。”也就在這時,他又從朋友那兒了解到證券營業部的相關情況。多年的行業經驗讓劉月惠有了創業的想法: “1999年股票市場已經比較活躍了,屬于金融行業當中比較有爆發力的行業。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做與這個行業相關的業務。”選擇這個時機,劉月惠也有其他充分的考慮。 “我愛人當時是在銀行工作,如果我不辭職,我倆的收入就是銀行工資‘1+1’;那如果我出來的話就是‘1+X’了,至少有個‘1’的保障,不如拼一拼這個‘X’。”
1999年,劉月惠毅然辭職,和當時的河北證券營業部合作,幫助其在輻射不到的地區(比如縣/區)經營客戶,為客戶提供基礎投資服務。經營初期,雖然也算是趕上了一波牛市的行情,效益還不錯,但隨著2001—2005年大熊市的到來,營業部的經營越發困難,作為延伸網點的灰色身份也始終有隱患。最終,劉月惠不得不將公司賣出,將客戶和人員交接給了河北證券,第一次創業悄然而止。
這次創業沒掙到什么錢,還背了不少“人情債”。談到那個時候的壓力與困境,劉月惠沒有多余言辭,只說“確實是挺難的”。“那時孩子也小,壓力當然有。但(仔細)想想,比我難的人更多。做證券的人,沒幾個是順利的,都是前面‘死’了好幾回的,忽然掙了幾千萬,忽然一夜全沒了,這樣的情況多的是。”劉月惠的語氣舉重若輕。但也正是經過這一次創業,劉月惠從低風險的以信用為主的銀行固定業務,開始轉向投資業務了。他開始學會通過股價來推斷企業的價值,用投資的眼光來看問題。 “這次創業從財務上來講不合適,但它為我開啟了另一扇門。我客戶服務的經驗、證券投資的能力,也在這時候建立了。”
這個體系給不了我更多了
第一次創業失敗后,劉月惠沒有馬上動再創業的念頭。 “市場有時會給你機會,也會不給。2002年沒有行情和掙錢效應,再加上剛經歷過一次失敗,我知道不一定能輕易起來。所以決定先去券商做咨詢,積累經驗。”
劉月惠先到民族證券做財務分析,2005年又來到中信銀行。那時的銀行業,已經開始從單純的存貸業務向“存貸+理財投資”業務大步轉型,也從過去松散的客戶管理向精細管理轉變。證券行業一直走在前面,劉月惠自然也就走在前面了。 “到中信銀行時我已經變成一個復合型人才了,這都是創業給我的。因為客戶服務經驗和意識很強,人際關系處理得還不錯,零售、客戶服務、理財慢慢都成為我的特長。”
很快,劉月惠被派到石家莊和平西路支行當行長。他把原先在證券和創業中做營銷的經驗都移植了過來,對客戶服務的每個細節都不放過。每天,他要求銀行門口的所有自行車都得擺放得整整齊齊。有時看到不整齊,就自己過去擺一擺。有一次他正在擺的時候被客戶看到,客戶二話不說就買了理財產品。 “那客戶說,得知我是行長還在干這個事,覺得我這么負責任,就信我。”平常劉月惠總在行里轉,沒事就給客戶們講講理財知識。“我說買啥,大家就買,信任關系就這么建立了。”有一次國債發行,不少老人家當天早上五點就排隊等候,劉月惠組織工作人員搬來行里所有的座位,準備好水杯等。結果那天中信銀行系統出了問題,劉月惠支行的端口無法操作,一筆都沒有交易成。老人們就各自走了,沒有一個人多說一句。“因為我們平常的客戶維護和那天現場的指揮和服務,都讓他們真的能夠諒解。”憑著這種周到服務,劉月惠的支行很快成為理財產品銷售業績最好的支行。
在這之后的日子,劉月惠又輾轉到中信銀行私人銀行部、河北銀行擔任零售業務總監,從負責整個零售體系的搭建,到專注產品研發設計,工作經驗越來越豐富,但劉月惠卻一直還是想再創業。 “每個人對自己有多重規劃,有的人會想在本職工作中求發展,而像我,學歷一直是本科,多年來憑的是實操層面的工作經驗。在這個過程中也發現,好的銀行本身自有體系,不好的地方你也不一定能改變。而我的個性和一些做法可能過于激進,也會和同僚甚至領導的想法有沖突。機會,是我一直在追逐的東西,我感覺這個體系已經給不了我更多東西了。要掌控未來,最好的方法還是讓自己說了算。”2013年,劉月惠決定再次創業,這時距其上次創業,已過十余載。
不是哪里掙錢投哪里,是哪里擅長投哪里
2013年,劉月惠成立厚金名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初期主要是在熟人圈做一些資產管理。 “在銀行久了,我有一批自己的老客戶,他們了解并信任我的能力,愿意把資產交給我來做投資管理。其實這是反向募集的過程:有個項目不錯,我建議你來買,買后投資收益率不錯,下次再有什么項目人家還愿意來投資,就逐漸形成合伙關系。”兩年以來,他有了一系列投資項目,如智澤惠通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限公司,主要為科技企業提供從發展模式、政策扶持、融資渠道、材料申報等全方位的服務,幫助企業尤其是創業企業輕資產經營、節約經營成本,快速成長;投資人大校友王歌紅的互聯網眾籌機構“必幫眾籌”,幫助其做一些資本層面的運作;此外,他還投資了一家負責影視劇中后期制作的影視傳媒有限公司等。
劉月惠的投資方向看上去五花八門,但他心里有自己的標準: “在我看來,創投主要還是投人———這個團隊的核心人是誰,他的資源是不是夠,是什么樣的個性,這都需要判斷。其次才是具體項目執行的事。”在他看來,做投資個性化的東西更多,核心的東西是溝通能力和人脈,以及對企業的價值判斷有一定的了解。

接下來,劉月惠又要成立一個新三板的股權投資基金。 “有人覺得投資都是哪里掙錢投哪里,但其實不是,應該是哪里擅長投哪里。比如我,我覺得自己擅長股權投資,尤其是并購類了解更多些,所以以后會有意識地多做這塊。”談到這兩年來創業的業績如何,劉月惠說: “投資不是一進一出,所有東西都在運作中,業績也沒法追蹤。至于這個事情能不能做成,成功到什么地步,也不好說,只能說我們已經起步了,也希望做得更好。”
創業需要有堅定的內心
隨著自己的投資業務越來越大,劉月惠卻覺得,自己的營銷意識反而變差了: “不像以前愛和人接觸,現在我在微信群也不說話,總覺得用一種直接的方式營銷自己,不太喜歡。但還是想有機會和更多校友、學生在一起,資源結合。”
由于劉月惠的公司離人大很近,人大校友創投聯合會就與劉月惠議定,在北京智澤惠通科技企業孵化器設立了創投會北京辦公室,共同聯誼、團結、聚合在京從事創投的人大校友。而劉月惠也接受母校學生就業創業指導中心邀請,參與到了人大學生職業生涯引領計劃(LEAD計劃)中,擔任導師。 “其實這也是智澤惠通科技企業孵化器的項目之一。孵化器本來就是服務于創業,這樣正好和學校有銜接。我希望讓學生們提前感受到創業的氛圍、過程,了解現在年輕人正在做的事,給他們多一個職業選擇的方向———你是要從業去拿薪水,還是創業去拿資本收益,這需要自己選擇。”
面對自己帶的五個學生,劉月惠有許多話想說:“創業可以是一個理想,但是要付諸實施的話一定要做好準備。一是需要多讀書,增強專業知識;二是心理上要有準備,這需要親身經歷才能體會。比如我告訴你應該買哪個股票,當你真把錢投在里面時,心態馬上就變了。要做到投資失敗了你認,真的認,認完了后還能有正確的決策。這種心態的成長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幾十年來,劉月惠輾轉于銀行、證券、投資公司,無論是從業還是創業,他自認都走了不少彎路: “我每到一個單位,都沒有想過要融入人家,領導、同事對我的感覺就是不安分、總想改變,這其實是一個失敗的教訓。其實我應該沉下心來先去適應這個體系,踏實做一些事,等別人看到了、認可了,再去改變,才能掌控局面;什么都沒做就想改變這改變那,那就是德不配位。”
劉月惠覺得,無論“90后”還是“60后”,雖然面對的大環境不同,但在創業中要經歷的心態成長是一樣的,面對的人性的東西也是一樣的,都要面對社會,都會經歷挫折,只有吸取前人的經驗,學會從人性的角度去想問題,才能抓到根子上去。 “人生需要規劃,但也不能被規劃完全綁死。我說創業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是因為這整個階段很鍛煉人,不允許你有一絲雜念,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做好。如果沒有堅定的內心,一個很小的東西都可能打亂你。有些人不是一開始就有能力創業的,但有主宰自己命運的想法是好的。接下來就是兩點:一是不服輸,這種想法讓你不會沉淪;二是做好準備,結果通常不會太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