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7:強化人民幣金融交易功能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 4963字
- 2019-10-18 15:52:07
1.2 人民幣國際化指數變動的結構分析
根據人民幣國際化指數的計算方法,人民幣在貿易結算、金融交易和國際外匯儲備中所占比例變化均會對RII指標產生影響。新時期,人民幣國際化呈現諸多新變化,也面臨一些新問題,進入調整期。2016年,貿易項下人民幣國際化驅動力有所減弱,但在對外直接投資、熊貓債、離岸貸款等方面人民幣國際金融計價交易職能進一步提升。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人民幣開始邁向國際貨幣行列,儲備職能顯著增強。
1.2.1 貿易項下人民幣國際化驅動力放緩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是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起點與基礎。自2009年試點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金額累計突破29萬億元。然而,受國際環境、外貿萎縮、匯率波動等因素影響,2016年貿易項下人民幣國際化驅動力略有減弱,總體呈現以下特點:一是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下降,收付比反轉。全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9.85萬億元,同比下降18.6%。其中,實收3.79萬億元,實付6.06萬億元,收付比從上年末的1∶0.96轉為1∶1.60。二是貨物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萎縮,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下人民幣結算量增加。2016年,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為5.23萬億元,同比下降27.66%。其中,貨物貿易結算規模4.12萬億元,同比下降35.52%;服務貿易及其他經常項下結算規模1.11萬億元,同比增加31.64%。服務貿易在經常項目中占比從2010年的8.66%上升至2016年第三季度的18.61%。三是人民幣國際貿易結算全球占比顯著回落。2016年第四季度,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全球占比由4.07%的歷史高點跌至2.11%(見圖1-3),降幅達48.27%。
綜合看來,2016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萎縮,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全球貿易形勢復雜嚴峻,中國進出口出現下滑。2016年,全球貿易增長不到2%,增速創2010年以來最低,并持續低于GDP增速。保護主義勢頭空前高漲,反全球化情緒上升,相關摩擦增多。特朗普當選,全球政局動蕩,進一步加大國際格局的不確定性,貿易增長的黃金期暫告終結。在此背景下,2016年中國進出口總值為3.69萬億美元,同比收窄6.77%;貿易順差為0.51萬億美元,同比下降14.00%。進出口拐點到來,對外貿易低迷形勢短期內難以大幅改善,對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增長的貢獻空間有限。
二是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與波動性增大,中資企業議價能力較低。2016年,美國經濟持續回暖,美聯儲加息預期上升,全球政治和經濟意外事件加劇市場不確定性,中國經濟依然面臨下行風險。在此宏觀背景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嚴重承壓,全年貶值超過6%,即期匯率平均波幅較上一年上升40%。人民幣貶值預期,一方面擠出原有貿易部門套利交易成分,另一方面致使中國貿易對手方接納人民幣意愿下降。同時,中資企業處于國際分工中低端位置,相對缺乏核心技術與品牌效應,產品差異性較低,議價能力有限,不利于人民幣突破固有貿易計價貨幣慣性。
1.2.2 資本金融項下人民幣國際使用頻現亮點
2016年,人民幣國際金融計價交易功能進一步拓展,特別是在對外直接投資、熊貓債、海外信貸領域人民幣使用規模顯著增長,成為彌補貿易項下萎縮、支撐RII總體穩定的重要支柱。人民幣國際化已由貿易支撐邁進貿易、金融雙輪驅動新階段。2016年第四季度,人民幣國際金融計價交易綜合指標為3.59%,總體趨勢向好(見圖1-4)。
1.人民幣直接投資快步躍進
人民幣直接投資由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人民幣ODI)和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人民幣FDI)兩部分構成。在全球投資疲軟的背景下,隨著“走出去”“一帶一路”等的推進,人民幣直接投資逆勢上升。2016年,人民幣直接投資規模累計達2.46萬億元,同比增長5.91%,第四季度人民幣直接投資全球占比為9.66%(見圖1-5)。
2016年,中國直接投資項下差額為-3806.60億元,歷年來首次“由正轉負”,人民幣直接投資同樣表現為ODI大幅攀升、FDI小幅下降。一方面,全球外商直接投資進入萎縮期,中國外商直接投資流入放緩,不利于人民幣FDI增長。當前,全球經濟復蘇乏力,不確定因素增多,外商直接投資降至1.52萬億美元,較上一年減少13%。其中,發展中經濟體直接投資表現更為糟糕,流入量總體下降20%。在全球直接投資低迷、資本流向逆轉、國內下行風險增大的背景下,中國加強政策支持,實施便利化措施,營造良好環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僅出現0.21%的微小降幅,與上一年基本持平。然而,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增速放緩,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民幣FDI增長產生抑制作用。2016年,人民幣FDI金額為1.40萬億元,同比下降11.86%。另一方面,“一帶一路”倡議加快推進,國際合作不斷深化,中資企業加快海外布局,推進人民幣ODI快速攀升。2016年,在“企業主體、市場運作、國際慣例、政府引導”的原則下,中國對外投資合作取得豐碩成果,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44.10%。“一帶一路”建設加快部署實施,在基礎設施、境外經貿產業園區、境外產能合作區等重點領域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全年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直接投資金額達145.3億美元,建立初具規模的合作區56家。中資企業加快海外布局,提升在全球產業鏈與價值鏈中的地位,2016年跨國并購交易額增長了1.02倍。此外,在人民幣貶值預期下,人民幣ODI大幅增長中也存在一定成分源自中國企業借助人民幣渠道出海、押注貶值轉移資產。總體而言,對外直接投資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驅動力之一,2016年人民幣ODI金額達1.06萬億元,同比增加44.24%。
2.人民幣國際信貸“有進有退”
2016年,人民幣國際存貸款規模約為1.52萬億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萎縮。人民幣國際信貸全球占比為0.59%,同比下降了20.78%(見圖1-6)。總體來看,在國際信貸領域人民幣份額下降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一是在美聯儲加息預期下,人民幣匯率面臨貶值壓力,非居民減持人民幣資產,致使離岸資金池顯著縮水;二是國內經濟存在下行風險,影響海外主體人民幣使用信心;三是離岸人民幣利率走高,金融產品體系尚不成熟完善,缺乏充足的保值增值與流通渠道,降低人民幣持有意愿。
從結構上來看,人民幣國際存貸款表現出“有進有退”的基本特征。在業務端,離岸人民幣存款規模萎縮,離岸人民幣貸款規模則呈上升態勢。2016年年末,中國香港人民幣存款同比下降35.77%,人民幣貸款總值同比增長1.85%;中國臺灣人民幣存款規模同比下降2.20%,人民幣貸款總值同比增長12.18%。在區域方面,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西漲東跌”。2016年年末,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新加坡、韓國離岸中心人民幣存款合計規模同比萎縮了29.45%,而英國人民幣資金池則顯著擴容。2016年第三季度末,英國人民幣存款規模為85.57億英鎊,同比增長了45.50%,成為離岸人民幣市場發展的新亮點。
3.人民幣國際債券發行“外冷內熱”
債券市場是國際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債券市場的比重份額是衡量一國貨幣國際使用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截至2016年年末,人民幣國際債券與票據余額預計為1187.8億美元,同比減少4.81%;人民幣國際債券與票據余額全球占比由2015年年末的0.59%降至0.52%左右(見圖1-7)。盡管人民幣在全球債券市場中份額仍然較低,影響力有限,但2016年在熊貓債、綠色債券、SDR債券、人民幣國債等領域則取得了重大進展。
人民幣國際債券市場呈現“外冷內熱”態勢,發展中頻現亮點。受離岸人民幣利率走高、匯率波動增大影響,2016年境外人民幣債券發行規模為1002.1億元,同比萎縮33.9%;而在岸熊貓債發行量則大幅增加近9倍至1290.4億元,境外投資者持有境內人民幣債券占國內債券市場的比例達到1.34%,中國債券市場對外資的吸引力顯著上升。人民幣國際債券發行主體與品種日趨多元化:熊貓債主體涵蓋國際組織、外國政府、中外企業,品種囊括金融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主權債、交易所公募與私募債券;世界銀行和渣打銀行先后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6億SDR債券,對于擴大SDR使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具有重要意義;中國財政部首次在中國以外地區發行人民幣國債,并在倫敦上市交易;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2016年多邊開發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首次發行綠色熊貓債,在美中資機構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綠色債券,綠色理念為人民幣國際化注入價值與實踐能量。同時,境內債市開放度不斷提高,基礎設施日益完善。2016年,中國將境外投資主體范圍進一步擴大至境外依法注冊成立的各類金融機構及其發行的投資產品,以及養老基金等中長期機構投資者。目前,已有407家境外機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較上年末增加105家。積極支持市場基礎設施開展跨境合作,豐富外匯風險對沖工具,提高發行與投資便利性,完善中國人民幣國際債券市場環境。
1.2.3 人民幣國際儲備功能顯著增強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與市場開放度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儲備貨幣職能顯著增強。特別是2016年人民幣正式加入SDR,不僅開啟了人民幣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新征程,也有助于增強SDR的代表性、穩定性和吸引力,推進國際貨幣體系改革。2016年,中國人民銀行先后同摩洛哥、塞爾維亞、埃及三國貨幣當局首次簽訂本幣互換協議,與新加坡、匈牙利、歐盟、冰島續簽貨幣互換協議,并將與歐央行的貨幣互換協議展期至2019年。目前,中國人民銀行已經與36個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簽署了本幣互換協議3.05萬億元,新加坡、菲律賓等央行也宣布在其官方國際儲備籃子中加入人民幣。IMF數據顯示,2016年第四季度,在各國持有外匯儲備中,人民幣儲備規模為845億美元,在可識別幣種儲備中占比達1.1%。盡管人民幣國際儲備功能實現階段性跨越,但距離成為主要儲備貨幣,人民幣國際化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專欄1-1 人民幣正式加入SDR,國際金融架構變革取得重要進展
2016年,全球經濟呈現“低增長、低利率、大分化”特征,金融市場高頻波動成為新常態,國際金融架構有待完善。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中國不斷深化金融改革與開放,在擴大SDR使用等方面努力探索,主動作為重啟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為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全球金融穩定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做出積極貢獻。
全球金融市場波動進入新常態,國際金融框架有待重構。2016年,全球頻繁、短促、傳播極快的大幅金融市場波動令人印象深刻,預計這一趨勢還會持續,高頻波動或將成為全球金融市場新常態。當前全球經濟復蘇疲弱,經濟增長水平跟不上利率上升步伐,貿易、債務、大宗商品價格等均進入周期調整階段,致使估值修正,引發金融市場震蕩。同時,全球高聯結性增強溢出效應與溢回效應、主要國家貨幣政策分化加劇資本短期異動、地緣政治因素、英國公投脫歐等意外事件進一步加劇市場脆弱性。在此背景下,國際金融架構亟待完善,以應對全球經濟新挑戰。
2016年10月1日,IMF宣布納入人民幣的特別提款權(SDR)新貨幣籃子正式生效。IMF總裁拉加德發表聲明稱,這反映了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不斷上升的地位,有利于建立一個更強勁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新的SDR貨幣籃子包含美元、歐元、人民幣、日元和英鎊五種貨幣,人民幣權重為10.92%,對應的貨幣數量為1.0174。IMF每周計算SDR利率,并于10月7日公布首次使用人民幣代表性利率,即3個月國債收益率計算的新SDR利率。
人民幣正式加入SDR,有利于全球宏觀經濟金融穩定。國際金融架構的首要缺陷是主要儲備貨幣的供需不平衡。美元是第一大儲備貨幣,美國經濟僅占全球GDP 的24%,但42%的主權債務、52%的銀行貸款和64%的國際儲備以美元計價結算。2008年金融危機及當前的經濟金融動蕩就源于過度依賴美元的貨幣格局,美國貨幣政策的溢出性與不確定性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主要擾動因素。人民幣加入SDR為國際金融架構調整與貨幣體系改革提供了中國方案,一方面有助于增強SDR代表性和吸引力,提升新興市場話語權,擴大SDR使用以緩解依賴單一主權貨幣的內在風險。2016年8月,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在中國銀行間市場發行首期SDR計價債券木蘭債,就是推動SDR金融工具市場化、擴大SDR使用的一次有益嘗試。另一方面,人民幣入籃將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夯實人民幣金融交易與國際儲備職能,鼓勵中國深化金融改革,擴大金融開放,為全球經濟增長與金融穩定貢獻力量。
在G20框架下,中國積極推動重啟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體現大國責任與擔當。隨著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進程,中國與主要大國、IMF等進行了深入溝通,對國際金融體系架構問題展開廣泛討論,涉及全球資本流動管理、全球金融安全網絡建設等,極為符合當前全球宏觀金融波動加大的現實,獲得G20多數國家的支持。由此,中國主動作為,在G20框架下重啟國際金融架構工作組,參與相關規則的討論與制定,這是第二大經濟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為捍衛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利益、維護全球經濟金融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未來,中國還將在擴大SDR使用、加強全球金融安全網、IMF份額改革、主權債重組機制、資本流動監測等方面與各方攜手,開展務實合作,進一步增強國際金融架構的韌性與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