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7:強化人民幣金融交易功能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 7086字
- 2019-10-18 15:52:08
2.2 人民幣金融交易
2.2.1 人民幣直接投資
1.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
2016年,中國的境外投資規模繼續顯著增加,但人民幣境外投資增速放緩。據商務部統計,2016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全年共對全球164個國家/地區的796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1299.2億元人民幣(折合1701.1億美元),較2015年增長44.1%。其中,以人民幣結算的對外直接投資額10619億元,較2015年增加3257億元,增長44.24%,增幅較2015年的294.5%大幅收窄。
2016年,中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創歷史新高,且已超過同期實際使用外資規模。對外直接投資增長是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和加強國際產能與裝備制造合作的重要成果,使得中國對外經濟更加開放,市場主體更加活躍。2016年前三季度,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及其占比震蕩上行。在國際經濟形勢復雜、不確定性增加、人民幣貶值的特定背景下,2016年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出現了一些不夠理性的傾向,一些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帶有很強的盲目性,使用人民幣也帶有刻意的投機性。為了使中國企業“走出去”更加健康、有序,相關管理部門加強了對對外直接投資的引導,加強人民幣對外直接投資的真實性審查,導致第四季度以人民幣結算的對外直接投資及其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同步下降(見圖2-5)。
在“走出去”政策和“一帶一路”倡議激勵下,我國金融機構加大了國際化步伐,對外投資迅速增長。2016年年末,我國境內金融機構對境外直接投資流出1241.69億元人民幣,流入607.78億元人民幣,凈流出633.91億元人民幣。全年凈流出規模較2015年同比減少111.96億元,同比下降15.01%。銀行、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的對外直接投資存量達到13804.34億元人民幣。
2.人民幣外商直接投資
2016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132.2億元人民幣,較2015年增加318.7億元,同比增長4.1%。外商直接投資來源地分布多元化,美國、歐盟、中國澳門、韓國保持較高增速,日本對華投資止跌回穩。以人民幣結算的外商直接投資在2016年有所回落,累計達到1.4萬億元,較2015年下降1883億元,減少11.86%。2015年和2016年以人民幣結算的外商直接投資情況如圖2-6所示。
專欄2—2 “一帶一路”成為中國對外投資新亮點
2016年全年,中國企業共對“一帶一路”沿線的53個國家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45.3億美元,同比下降2%,占同期總額的8.5%,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在對外承包工程方面,2016年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8158份,新簽合同額1260.3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1.6%,同比增長36%;完成營業額759.7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7.7%,同比增長9.7%。
截至2016年年底,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初具規模的合作區56家,累計投資185.5億美元,入區企業1082家,總產值506.9億美元,上繳東道國稅費10.7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就業崗位17.7萬個。
此外,2016年“一帶一路”產能合作有序推進。中國與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4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同20多個國家開展了機制化的國際產能合作,簽署了第一份雙邊戰略對接合作規劃,即中哈《“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光明之路”新經濟政策對接合作規劃》,第一份經濟走廊合作規劃綱要,即《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規劃綱要》,結成互信友好、充滿活力的“朋友圈”。
中巴經濟走廊啟動一攬子重大項目建設,雅萬高鐵、中老鐵路、瓜達爾港先期建設、中巴喀喇昆侖公路二期改造、中俄原油管道復線工程、中俄和中亞油氣管線、希臘比雷埃夫斯港等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關于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正式發布,充分發揮空間信息技術優勢,促進信息互聯互通。中歐班列統一品牌發布啟用,截至目前累計開行近3000列。
有序推進鋼鐵、裝備制造、汽車、電子等十多個重點領域國際產能合作,已在沿線國家設立了56個境外合作區。中白工業園、中泰羅勇工業園等已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亮麗的名片。
2.2.2 人民幣證券投資
1.國際債券和票據市場
2016年人民幣國際債券和票據存量有所減少,波動較大。年末存量為1106.55億美元,較2015年減少142.07億美元,同比下降11.4%(見圖2-7所示)。盡管人民幣加入了SDR,但是到年底才能正式生效,受到一些國家法律的約束,一些主權基金和開發性金融機構尚不能投資人民幣債券。此外,人民幣貶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際社會投資人民幣債券的動機。與目前主流國際貨幣相比,人民幣在國際債券市場的份額較低,2016年年末只有0.52%,與人民幣在SDR中的份額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規模大幅下降。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全球共有198家機構發行365只離岸人民幣債券,累計規模999.79億元,同比大幅下降37.9%。香港是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2016年前11個月點心債發行規模378億元,同比下降45.0%。根據臺灣柜買中心統計,2016年寶島債(臺灣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規模80.25億元,同比下降74.3%。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減小,導致離岸人民幣市場流動性收縮,推高了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成本。不僅如此,隨著人民幣利率下降,在岸人民幣債券發行成本持續走低,境內外融資成本差異擴大,也是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規模縮水的一個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國債券市場加大開放,外資金融機構的參與度明顯增加。人民幣貶值也提高了人民幣債券發行的國際吸引力,非居民來華發行人民幣債券出現井噴現象。繼2015年中國熊貓債市場迎來10年后的首個發行高潮后,2016年熊貓債發行不斷取得突破。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熊貓債累計發行規模928億元,超過以往年度的總和。不僅如此,熊貓債發行的主陣地也發生了變化,從銀行間債券市場轉向交易所市場。2016年共有13家境外金融及非金融機構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熊貓債,發行規模416億元;共有11家境外發行人在交易所市場發行熊貓債,發行規模達512億元。信息透明度更高的交易所市場熊貓債發行規模首次超過銀行間債券市場。
債券是國際資本流動的主渠道,人民幣債券必然是各國官方持有人民幣資產的主要工具。2016年我國采取了一些重要舉措來提高債券市場的開放水平,取消實行了30多年的嚴格外債逐筆審批制度。2016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實施本外幣一體化的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框架。金融機構和企業舉借外債不再需要進行事前審批,可在與其資本或凈資產掛鉤的跨境融資上限內,自主開展本外幣跨境融資。2016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公告稱,選擇21家企業開展2016年度外債規模管理改革試點。試點企業在年度外債規模內,可自主選擇發行窗口,分期分批發行,不再進行事前登記,待發行完成后及時報送發行信息。試點企業可直接發行外債,根據企業經營需要選擇外幣或人民幣,鼓勵外債資金回流結匯。外債管理制度的進一步改革有利于拓寬資本項目的可兌換程度,有利于我國企業發行離岸人民幣債券,拓寬人民幣國際循環渠道。
專欄2—3 熊貓債市場井噴
截至2016年年末,在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人民幣債券的境外發行主體已經覆蓋境外國際開發機構、外國政府、境外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累計發行規模631億元。
與過往銀行間債券市場是熊貓債發行的主陣地不同,2016年交易所市場表現尤為亮眼,發行規模甚至超過銀行間市場。交易所市場熊貓債發行升溫,正是人民幣逐步實現國際化的體現。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共有26家境外發行人在中國債券市場獲得熊貓債發行核準或注冊,金額共計2337億元,發行規模達928億元。其中,銀行間債券市場熊貓債發行規模416億元,交易所市場發行規模512億元。發行人涵蓋了國際開發機構、境外金融和非金融企業、國際性商業銀行、外國政府,發行主體日益豐富。整體來看,熊貓債的井噴除了受益于監管的逐步松綁,較為低廉的融資成本是發行大幅攀升的最主要原因。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在人民幣匯率寬幅波動影響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離岸人民幣市場階段性地放緩,離岸人民幣債券正處于艱難的復蘇中。
香港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也是海外機構投資人民幣債券的主要場所,但是自2015年“8·11”匯改后,離岸市場資金池收縮,融資成本逐步抬升,三年期點心債(在香港發行的離岸人民幣債券)融資成本顯著上漲近200個基點。
相比之下,內地貨幣政策則穩中有松,流動性充裕,在岸、離岸債券利差逐漸拉闊,導致大部分點心債發行主體回到在岸,離岸債券市場發行規模大幅收縮。2016年前三季度點心債發行規模為335億元,不及2015年點心債發行規模的1/5。2016年熊貓債發行規模遠超點心債,而2015年熊貓債發行規模僅為點心債的10%。
盡管熊貓債發行出現井噴,但是熊貓債并不會取代點心債。因為點心債市場是一個更開放、更靈活、國際化程度更高的市場。發行人選擇熊貓債還是點心債,除了考慮融資需求以及融資成本外,還會考慮監管制度、交易習慣等其他因素。
2.股票市場
2016年股票市場規模小幅下降(見圖2-8),股價出現大幅波動。年末股票市價總值(A股、B股)共計50.8萬億元,較2015年年末減少2.3萬億元,降幅為4.34%。2016年年末股市流通市值為39.3萬億元,較2015年年末減少2.5萬億元,降幅為5.90%。股價的大幅波動使得交易活躍度明顯下降,成交量走低。2016年滬深兩市累計成交126.8萬億元,較2015年減少128.3億元,降幅為50.3%。日均成交5193.70億元,較2015年減少5259.33億元,降幅為50.3%。
2016年年末,上證綜合指數收于3104點,比上年末下跌12.3%;深證成分指數收于10177點,比上年末下跌19.6%。中國股市全年的跌幅主要源于1月試行熔斷機制后出現的連續四天暴跌。在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發生以后,應各有關方面的呼吁,證監會開始啟動引入熔斷機制。2016年1月1日起A股正式實施指數熔斷機制。根據規則,滬深300指數如果下跌5%觸發熔斷,熔斷范圍內的證券將暫停交易15分鐘;但如果尾盤階段(14:45至15:00期間)觸發5%或全天任何時間觸發7%,將暫停交易至收市。2016年1月4日是A股熔斷規則正式生效的第一天,中國股市當日即首次遭遇全天交易熔斷。在實施熔斷機制隨后4個交易日,中國股市發生4次熔斷(兩次觸發5%熔斷閾值,兩次觸發7%熔斷閾值),A股兩次因熔斷提前休市,創造了A股的歷史,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力。其中,1月7日A股暴跌7%后觸發熔斷機制,開盤僅30分鐘即收盤,創下中國股市最短交易日紀錄。熔斷機制具有一定“磁吸效應”,即在接近熔斷閾值時部分投資者提前交易,導致股指加速觸碰熔斷閾值,起了助跌的作用。鑒于熔斷機制沒有達到預期的穩定股市的目標,運行僅僅四天后,證監會宣布自2016年1月8日起暫停實施指數熔斷機制,股票市場逐漸恢復平穩,年末有所下跌。2—12月股票市場震蕩向上,期間九成個股收益為正,平均漲幅超過30%。
2016年中國股票市場的融資功能有所增強,共有227家新公司上市,其中在上證主板上市的公司有103家,在深證中小板上市的公司有46家,在創業板上市的公司有78家。新上市公司共通過股票市場融資1633.56億元(見表2-1)。已上市公司定向增發的金額也較2015年大幅增長,全年增發金額達到16978.28億元,增長10268.8億元,增幅達到153%。
表2-1 中國股票市場籌資金額
3.衍生品市場
中國的衍生品金融市場發展滯后,規模偏小,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人民幣衍生品尚未被國際清算銀行單獨統計。
利率市場化基本完成后,資金市場上利率風險管理需求明顯上升,利率互換交易增長較快。2016年,人民幣利率互換市場達成交易8.78萬筆,同比增長35.5%;名義本金總額9.92萬億元,同比增長19.9%。從期限結構來看,1年及1年期以下交易最為活躍,名義本金總額達7.87萬億元,占總量的79.3%。從參考利率來看,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的浮動端參考利率主要包括7天回購定盤利率和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Shibor),與之掛鉤的利率互換交易名義本金占比為85.9%和13.9%。銀行間市場利率互換交易額如表2-2所示。
表2-2 銀行間市場利率互換交易額 單位:億元
2016年,在新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下,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幅度加大,人民幣匯率的靈活性明顯提高,刺激了金融市場對人民幣衍生品的需求。離岸市場人民幣衍生工具不斷創新,種類更加豐富,交易規模創歷史新高。例如,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于2016年5月30日推出一批新的人民幣期貨產品,即歐元兌人民幣、日元兌人民幣、澳大利亞元兌人民幣和人民幣兌美元期貨。臺灣期貨交易所于2016年6月27日推出全球首個美元兌人民幣期貨選擇權商品。
歐元、日元和澳大利亞元是除美元以外,離岸人民幣交易最活躍的貨幣。新增以人民幣計價、現金結算的系列人民幣兌這些貨幣的期貨產品,無疑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管理人民幣與歐元、日元和澳大利亞元交易風險的需求。2016年,港交所美元兌人民幣(香港)期貨成交量達49.6萬張合約,打破2015年26.2萬張合約的紀錄,同比增長89%。歐元、日元、澳大利亞元兌人民幣(香港)期貨成交量分別為952張合約、390張合約、88張合約。同期人民幣(香港)兌美元期貨成交量為4867張合約。
2016年股指期貨成交量和成交額均大幅萎縮。在限倉、保證金提高、手續費增加的背景下,股指期貨流動性持續低迷,全年以低成交的狀態跟隨現貨指數經歷了探底回升的過程。2016年滬深300股指期貨共成交4.10萬億元,與2015年相比,降幅達98.8%。2016年國債期貨成交2.77萬億元,比2015年下降36.36%。受到美聯儲加息、贖回風波以及持續的資金面緊張影響,年底國債期貨一度出現全線跌停,也是國債期貨上市以來首次出現跌停。
4.非居民投資人民幣金融資產
截至2016年年末,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累計獲批278家,較2015年減少1家,累計可投資額度873.09億美元,較2015年增加62.41億美元。人民幣加入SDR后,非居民使用人民幣投資我國證券市場的需求增加,需要進一步擴大投資主體范圍。截至2016年年末,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累計獲批177家,累計可投資總額度5284.75億元,較2015年增加841.5億元。2016年以來,有22家境外機構首次獲批RQFII投資額度。
截至2016年年末,407家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較上年增加105家。411家境外機構在中央結算公司托管持有境內債券。2016年境外機構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7997.2億元,全年增持人民幣債券規模為1512.9億元。2016年外資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交易成交22.15萬筆,共計16.23萬億元。外資機構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現券交易情況如圖2-9所示。
2016年,港股通(滬)買入成交金額4582.36億元,賣出成交金額2530.48億元,凈買入2051.88億元。滬股通買入成交金額3854.07億元,賣出成交金額3498.84億元,凈買入355.23億元。
2016年12月5日,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推出的重大舉措之一的深港通正式啟動。截至2016年年末,港股通(深)買入成交金額79.43億元,賣出成交金額12.21億元,凈買入67.22億元;深股通買入成交金額206.79億元,賣出成交額金額55.11億元,凈買入151.68億元。
截至2016年年末,非居民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3.03萬億元。其中,境外機構持有的股票市值為6491.85億元;境外機構債券托管余額為8526.24億元;境外機構對境內機構的貸款余額為6164.35億元;非居民在境內銀行的人民幣存款余額為9154.73億元(見表2-3)。
表2-3 境外機構和個人持有境內人民幣金融資產 單位:億元
2.2.3 人民幣境外信貸
截至2016年年末,境內金融機構人民幣境外貸款余額達4373.26億元,較2015年增長38.7%。新增貸款1215億元,比2015年增加243億元。人民幣境外貸款占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比重為0.41%,較2015年增長較快(見圖2-10)。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自2012年12月以來,先后有17個地區開展了人民幣境外借款、個人經常項目人民幣結算等跨境人民幣創新業務。試點政策以資本項目業務為主,經常項目業務為輔。按照“可復制、可推廣”的基本要求,目前,大部分創新業務試點已推廣至全國,包括個人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人民幣結算、跨國企業集團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和經常項下跨境人民幣集中收付、跨境電子商務人民幣結算業務、境外機構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內資金轉存為定期存款等。
2.2.4 人民幣外匯交易
2016年,中國進出口貿易仍舊低迷,銀行結售匯總額同比減少,境外機構持有境內人民幣資產同比下滑。盡管如此,銀行間外匯市場成交量仍舊保持了穩步增長,全年共成交約124.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4%。其中,人民幣外匯市場成交112.4萬億元,外幣對市場成交折人民幣0.8億元,外幣拆借市場成交折人民幣11萬億元。
2016年人民幣外匯即期成交5.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21.9%;人民幣外匯掉期交易累計成交金額折合10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9.8%,其中隔夜美元掉期成交6萬億美元,占掉期總成交額的60.4%;人民幣外匯遠期市場累計成交1529億美元,同比增長311%。“外幣對”累計成交金額折合1159億美元,同比下降3.6%,其中成交最多的產品為歐元兌美元,占市場份額比重為34.3%。2016年銀行間外匯即期市場人民幣對各幣種交易量如表2-4所示。
表2-4 2016年銀行間外匯即期市場人民幣對各幣種交易量 單位:億美元
匯率衍生品成交量增速繼續領先即期交易。2009年以來,匯率衍生品成交量增速持續快于外匯即期交易,匯率衍生品占比進一步上升。2016年,匯率衍生品成交量在整個銀行間外匯市場中的占比(不含外幣拆借)從上年的63.9%增加至64.6%(見圖2-11),該比例已非常接近國際清算銀行發布的外匯即期與衍生品市場的基本格局33∶67。
2016年1月,銀行間外匯市場向符合條件的人民幣購售業務境外參加行開放; 9月,銀行間外幣拆借市場也向境外機構開放。至此,銀行間外匯市場的各個子市場、各類產品都已向境外機構開放。
外匯市場交易主體進一步擴展。截至2016年年末,共有即期市場會員582家,遠期、外匯掉期、貨幣掉期和期權市場會員各154家、154家、127家和87家,即期市場做市商30家,遠掉期市場做市商26家。其中,已有59家境外主體成為銀行間外匯市場會員,占會員總數的10%。其中,境外央行類機構在銀行間外匯市場的交易不受交易額度、交易品種、交易方式、清算方式等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