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7:強化人民幣金融交易功能
-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
- 3130字
- 2019-10-18 15:52:08
2.1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
1.規模明顯下滑,結算占比震蕩下行
2016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明顯下滑,全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累計發生5.23萬億元,較2015年減少2萬億元,同比下降27.66%。這是自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啟動以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首次出現年度縮小。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占中國貨物及服務貿易總額(國際收支口徑)的18.08%,較2015年減少8.4%。
2016年,世界經濟艱難復蘇,國際貿易增長低迷,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經濟增長出現新的動力,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上升。產業升級穩中向好,投資者信心有所恢復。進出口呈現前低后高、逐季回穩向好態勢,扭轉了2015年以來的雙降局面,而且進口增長快于出口,開始止跌轉升。但受貿易額下降、人民幣貶值壓力、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管理加強等因素影響,為了規避匯率風險損失,部分企業尤其是那些選擇人民幣結算主要是為了獲取人民幣升值紅利的企業,不再選擇人民幣計價結算,轉而選擇升值預期明顯的美元,使得2016年人民幣在跨境結算中的使用規模大幅下滑,震蕩下行。年初市場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新機制信心不足,加上春節出國旅游增加外匯需求,人民幣貶值壓力加大,一些外國金融機構甚至預測人民幣兌美元將“破7”,導致第一季度人民幣貿易結算規模銳減,2月份降至年內最低點。中國人民銀行一方面發文指出人民幣沒有“貶基”(不具有大幅貶值的基礎),另一方面在香港離岸市場進行干預,迅速扭轉了人民幣貶值的局面,穩定了市場預期,隨后人民幣貿易結算規模開始回升,4月人民幣結算占貨物和服務貿易總額的比例觸底后較快反彈,人民幣結算份額基本穩定在月均5000億元左右。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市場擔心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中美之間可能會爆發貿易戰,加上美元加息預期強烈,人民幣再次承受貶值壓力,打擊了企業選擇人民幣結算的動機。為了應對急劇增加的國際經濟不確定性沖擊,我國監管部門采取措施,加強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管理,投機套利性人民幣結算受到較大限制,擠出了原來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中與實體經濟相關度不高的泡沫,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民幣結算規模再現震蕩。年末貨物與服務貿易中人民幣結算占比降至12.1%,是2015年和2016年的低谷。
2.貨物貿易結算為主,服務貿易結算增速繼續加快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結構進一步優化,貨物貿易仍然是人民幣跨境結算的主流,服務貿易結算份額上升較快。2016年,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和跨境服務貿易規模和占比見圖2-2和圖2-3所示。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跨境貨物貿易累計發生4.12萬億元,同比大幅下降35.5%,占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79.58%。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服務貿易累計發生1.11萬億元,同比增長31.2%,占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20.42%。以人民幣進行結算的服務貿易為連續第二年增長,且增幅較2015年有所擴大。2016年全年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超過5萬億元,同比增長14.2%,服務貿易的人民幣結算保持增長且增速加快。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3.跨境人民幣收付差額有所擴大,實付大于實收
2016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9.85萬億元,較2015年減少2.25萬億元,同比下降18.6%。實收3.79萬億元,較2015年減少2.4萬億元,同比下降38.8%;實付6.06萬億元,較2015年增加0.15萬億元,同比增長2.5%(見圖2-4所示)。跨境人民幣收付出現逆差。在2015年首次出現人民幣實收大于實付的順差后,重返收付逆差局面,表明我國出口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規模小于進口企業使用人民幣的規模。人民幣貶值提高了進口企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動機,當然,在政府規范外匯使用真實性的背景下,使用人民幣結算更加便捷,促使企業更多選擇使用人民幣。人民幣收付逆差擴大,意味著人民幣通過貿易渠道流向境外,有利于擴大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資金來源,擴大離岸人民幣業務。
專欄2-1 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與進出口、匯率變動是否相關?
2009年我國開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拉開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序幕。隨著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接受程度提高,跨境人民幣使用規模逐年遞增,不斷擴大, 2015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中人民幣結算比例高達29%。但是2016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遭遇試點以來的首次下降,同比減少27.66%。造成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下降的原因是什么?與我國進出口貿易下滑、人民幣貶值是否相關?
從理論上講,決定出口企業選擇貿易計價貨幣的因素比較復雜。
首先,宏觀層面要考慮經濟地位、匯率和金融市場發展水平。經濟地位不同,意味著經濟實力、產品科技含量和貿易定價權不同。發達國家之間習慣上使用出口國貨幣計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貿易,則使用發達國家貨幣計價。出口產品科技含量越高,越容易使用該國貨幣計價;原材料和初級品則一般使用美元計價。國際貿易結算的收益分別受到實際匯率和預期匯率的雙重影響,出口商偏好有升值趨勢的貨幣,進口商則偏好有貶值趨勢的貨幣。根據參與國際貿易企業的交易成本模型,一國擁有發達金融市場,如貨幣市場工具完善、貨幣可自由兌換程度高,那么該國貨幣兌換成本更低,則使用該國貨幣計價。
其次,微觀層面要考慮交易風險和成本,以及議價能力、產品差異化程度。匯率波動直接影響企業的實際收益,出口企業愿意選擇有升值趨勢的貨幣結算,而進口企業愿意選擇有貶值趨勢的貨幣結算。此外,交易量越大的貨幣,外匯交易成本就越低,企業選擇使用該貨幣計價,規避風險的能力也就相對較高。出口企業的地位也是決定計價結算貨幣的主要因素。出口企業在國際市場上所占份額越大,其議價能力就越強,更有能力決定選擇本幣計價;同質性商品貿易更多地使用進口方貨幣,而異質性商品貿易更多地使用出口方貨幣。
2016年中國仍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貿易國,經濟地位沒有任何動搖;貿易商品處于轉型升級、結構優化之中,意味著短期內出口企業的議價能力不會明顯惡化或改善;而且我國金融市場開放度不斷提高,跨境人民幣使用更加便捷,使用人民幣的交易成本有所下降。綜合分析上述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因素后,我們不難得出結論,2016年人民幣結算規模大幅度減少的主要原因應該是匯率波動。也就是說,人民幣匯率貶值以及市場的人民幣貶值預期,使得國內外出口商都不愿使用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導致人民幣結算份額大幅下降。
基于上述理論分析,我們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與進出口和匯率波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選取2012年1月到2016年12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進口、出口和美元兌人民幣期末匯率四個變量的月度數據,通過構建向量自回歸模型(VAR)、格蘭杰因果檢驗等方法,研究幾個時間序列變量間的動態關系。數據分別取自中國人民銀行網站、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數據庫和萬德數據庫。實證分析證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受到匯率變化的較大影響。首先,格蘭杰因果檢驗表明,人民幣匯率是引起跨境人民幣結算變動的格蘭杰原因,二者之間存在確定的單向因果關系。其次,向量自回歸模型的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與人民幣結算規模之間負相關。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美元對人民幣升值1%,人民幣結算規模就會下降1.72%,反之則相反。最后,根據脈沖響應結果,跨境人民幣結算對匯率沖擊會做出迅速反應,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匯率的影響逐漸增強。
據此我們可以解釋2016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為什么會大幅下降。2016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嚴重承壓,全年貶值超過6%,即期匯率平均波幅較2015年上升了40%。美元大幅升值以及持續的升值預期、人民幣匯率波動性增大,改變了企業的貨幣選擇行為,造成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規模銳減。
綜上所述,在我國貿易轉型升級完成之前,保持匯率在國際收支基本均衡基礎上的相對穩定,對于穩定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