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政治
- 許耀桐
- 3952字
- 2020-08-13 19:25:13
第三節 政治體制改革的內涵和原則
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艱巨復雜的工程。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綜合性的,無論是作為改革主體的執政黨、政府,還是作為改革受益者和參與者的人民以及其他的民主黨派參政組織,都要明確改革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此,要有足夠的耐心,以避免激進、冒進給整個國家帶來不必要的政治風險。推進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清晰地明確改革的主要內涵和科學地掌握改革應遵循的主要原則。
一、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內涵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涉及以下八個方面。
1.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公共事務歸根到底要通過公共機構中的相關人員去貫徹執行。為政之道,首推用人,要能夠行之有效地選拔、培養和使用公務人員。原有人事干部制度的弊端在于,干部職務終身制、缺乏科學的干部分類、缺乏公開公平競爭選拔的機制,以及缺乏考核、升降、獎懲、辭職、罷免、退休等管理制度。這就要通過改革,形成一套科學、合理的干部人事制度。當代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就是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為突破口而開始起步的,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建立健全了干部的各項管理制度。現在要繼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把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的各項事業中來。消除、杜絕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的惡劣現象,建設一支清正廉潔的高素質的干部隊伍。
2.選舉制度改革
是否實行選舉是民主國家和專制國家的根本區別,民主國家通過選舉制度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黨的十八大報告確立了“人民主體地位”,要“更好保障人民權益,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17]的原則。中國2009年制定了《選舉法(修正案)》草案,并于2010年3月15日在黨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表決通過。《選舉法》對選民和候選人的資格,以及選區的劃分、選民的登記、候選人的提出和產生、選舉的基本程序等都作了規定。目前,選舉不夠普遍以及發生賄選等情況,需要予以改進和克服。
3.決策體制改革
決策,是政治管理活動的中心環節。從順應政治民主化的大趨勢、大環境出發,決策活動必須建立民主決策體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發揮思想庫作用,建立健全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18]。但是,在現實政治生活實踐中,一些地方的“一把手”及其他個別領導人拍板定案,幾乎成為一種不成文的決策模式。有的地方決策在很大程度上還存在著“唯上論”的傾向,主要表現為圍繞上級領導批示開展決策,必須深化改革,建立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的決策體制。
4.權力制約和監督體制改革
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政治體制在權力制約監督方面,實際上使最高權力、各個層級的“一把手”和領導干部無法受到制約監督。黨的領導人和各層級“一把手”以及主要干部成了“特殊黨員”,處于“虛監”“失監”的狀態。改革傳統政治體制中權力制約監督的缺陷,就要形成嚴密的權力制約監督體制。建立權力的分開和制約制度,是政治管理活動能夠科學、良性運行的關鍵。
5.黨政關系體制改革
黨政關系,即政黨與國家政權之間的相互關系,是政治體制的核心問題。世界各國的黨政關系主要表現為兩種形態,一為“黨政分開”,這是以西方國家為代表的處理黨政之間關系的模式;二為“黨政合一”,這是以蘇聯為代表的原社會主義國家處理黨政之間關系的模式。一方面,中國不可能照搬照套西方“黨政分開”模式;另一方面,中國也不可能再走老路而重蹈蘇聯“黨政合一”模式的覆轍。在黨政關系問題上,中國采取與“黨政分開”和“黨政合一”有所區別的新的黨政關系模式,這就是“黨政分合”新結構的制度,就是黨政關系既有分、也有合的制度。“黨政分合”的“分”,是指黨務、政務分開;“黨政分合”的“合”,是指必須堅持和保持黨與政需要聯系的部分,這主要包括有關重大政策的決策權、重大人事的推薦權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和監督權,必須使黨和政密切聯系,更好地整合。
6.中央和地方關系改革
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一大弊端是中央過于集權。為了改變中央權力過于集中的情況,中央必須持續地向地方下放權力,深化簡政放權。當然,中央在向地方下放權力的同時,也要加強對地方的宏觀調控。
7.基層治理體制改革
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的政治體制缺乏基層民主自治。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一個重要層面是社會基層民主建設,必須擴大社會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構成最廣泛的政治體制改革社會實踐。必須建立城鄉基層政權機關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健全民主選舉制度。農村村民委員會實行政務和財務公開,讓群眾參與討論和決定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對干部實行民主監督。企業職代會、城鎮社區自治委員會以及其他群眾團體,都要在社會民主政治活動中起到積極作用。公民個人權利的發展,構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主體,是衡量民主政治進步的尺度。公民“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原則應得到確認和發展。在基層治理體制改革中,要廣泛采取協商民主形式。
8.執政黨體制改革
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改革的對象針對的是有缺陷、有弊端的黨的體制和具體制度,解決體制性、制度性的問題。黨的體制和具體制度主要包括黨的執政方式、黨內民主制度、干部制度、決策體制、權力制約監督體制、精簡黨的機構。尤其是要實現黨的領導制度規范化,要健全民主集中制,實行集體接班、集體領導制度,建立健全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保證黨的集體領導和決策科學化、管理監督民主化。
二、政治體制改革遵循的主要原則
為了保證中國的穩定發展,在政治體制改革中必須堅持以下三條原則。
1.必須正確把握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關系
中國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基礎。 經濟發展是政治發展的驅動力,政治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鄧小平堅決主張經濟建設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堅決反對任何脫離經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而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這是把經濟放置在第一位,無論如何都要予以優先發展的戰略思想。這種戰略思想決定了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服從、圍繞著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即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需要進行哪些政治體制改革,就進行哪些方面的政治體制改革。這種戰略思想并不是把政治體制改革放在可有可無、完全被動的地位。相反,它指出在該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時而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就會造成對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阻礙和破壞。鄧小平指出,“現在經濟體制改革每前進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體制,就不能保障經濟體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經濟體制改革繼續前進,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阻礙四個現代化的實現”[19],凸顯了政治體制改革在關鍵時刻所起的決定性作用。這說明,政治體制改革一定不能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并要適時加大其力度,使二者互相配合、協調發展,處于最佳狀態。
2.必須確保中國共產黨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領導和社會穩定
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在社會穩定的環境中進行。堅持中國共產黨對政治體制改革的領導,是保證社會穩定的需要。因此,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在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條件下進行。毫無疑問,政治體制改革本身包含著對黨的領導體制進行改革,解決黨政關系中存在的問題。但是,這種改革是以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為根本目的的,絕不能以損害、破壞黨的領導為代價,甚至錯誤地認為黨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障礙,可以不要黨的領導。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政治樞紐點,是社會穩定的基石保障。鄧小平認為,中國要實現現代化,“最關鍵的問題是需要穩定”,“如果沒有一個穩定的環境,中國什么事情也干不成”[20]。要保持社會穩定,就不能離開黨的領導。當然,黨要真正成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領導核心和推動力量,還要依靠自身正確的思想和行動來證實,關鍵是做到以下兩點:其一是集中精力研究政治體制改革的實際問題,不能只是空講政治體制改革的原則、目的、重要性等;其二是能夠拿出政治體制改革的部署方案,扎扎實實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是否在推進,不能靠高談闊論,應該由具體的政治體制改革實踐來判定。中國確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政治體制改革的基礎,經濟發展是政治發展的驅動力,政治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保證。因此,在堅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中心的前提下,要根據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對我國的政治體制進行改革,使二者相互適應、協調發展,就能保持社會的穩定。
3.必須采取漸進式改革的策略
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需要經歷漫長的過程,改革永遠在路上。對此,要有足夠的耐心,要避免因激進、冒進而帶給整個國家不必要的政治風險和動蕩。在40年改革中,正是因為采取了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漸進式策略,保持了國家和社會的穩定,避免了震蕩,才構成中國最佳的改革路徑選擇。改革不但需要膽量,更需要睿智。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領導中國進行改革時,就一再強調“我們的方針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走一步,看一步”[21]。為此,鄧小平采取了“摸著石頭過河”的方法。實踐證明,漸進式的改革是最有智慧的策略,是最為奏效的改革方式。現在,隨著改革進入全面深化的新階段,中央決定要“加強頂層設計”,但是,仍然需要“摸石頭”,把“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結合起來,這就要求繼續采取漸進式改革的策略。這是因為,決定中國漸進式改革的基本條件,如改革的性質、方向、任務、目標以及具體的國情,都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因此,習近平在談到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策略時明確地指出:“膽子要大、步子要穩。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22]在政治體制改革中,應該一如既往地堅持鄧小平的基本思路,堅持漸進式的改革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