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言
- 《存在與時間》讀本
- 陳嘉映編著
- 1361字
- 2019-09-18 00:00:28
要了解現代西方哲學,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是必讀的著作。1987年,三聯書店出了中譯本,當時正值文化熱,開印就是五萬多冊,不過,學界內外,把這本書通讀下來的人少而又少。不少讀者對我說,他們很愿讀這本書,但讀起來實在太費力。我覺得很可惜,這本書思想極深刻,內容也極豐富,一般有教養的階層都能讀才好,而現在連愛好哲學的讀者也難以終讀,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文句太麻煩。身為譯者,首先應當考慮改善譯本減少難度,但依我看在譯本上減少難度的余地不大。因此我就有意為這本書編一個讀本。
我在翻譯此書之前,就曾用中文做了一份全書摘要,那是為自己一個人服務的讀本。現在,根據《存在與時間》的中譯本以及我這十年對這本書的進一步理解,為廣大讀者提供這個讀本。雖說是個讀本,我也不指望它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就讀下去,嚴肅的思想總要費點心力才能懂。我希望的是減少文字上人為的困難而盡少傷及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一開始,我添加了很多解釋性的材料,引導性的評論,原意是協助讀者理解,但印出來一看,這些東西反而妨礙讀者連貫閱讀,而且,加了那么多解釋和評論,變得越來越像一部研究性著作,可供研究者參考,不像是供一般讀者閱讀的讀本。我的初衷很簡單,就是為一本很值得讀的書提供一個讀者能貫通閱讀的本子,于是,忍一忍心,把所有考據、解釋、評注都刪掉,保持行文一色,同時暗暗指望這些刪掉的材料將來有機會在別的場合形成專門的文著。
中文本來推重簡練,最忌蕪雜。《存在與時間》卻寫得相當蕪雜拖沓。一部分原因在于海德格爾當時尚未定稿,是為了取得教授職稱匆匆出版此書的。這個讀本篇幅縮小了一半多,我相信內容極少損失,理路反而更加顯豁。原文簡明緊湊的,改動就較小,原文重復拖沓的,改動就較多。原著很多文句、段落不斷重復,是故,越往后,刪削的就越多。
改寫依據我對這本書的理解,而非對這本書所討論的問題本身的理解。我對哲學問題的一般理解當會有影響,但我試圖把這種影響減低到最小限度,只在很少幾處做謹慎的發揮。有些句子甚至段落做了前后調整,有時是為了照顧改寫后的通順連貫,也有時是為了加強邏輯聯系。就前一點說,可能讀者在對照全譯本的時候會稍生不便,不過,只要有助于讀者通貫閱讀,這點不便似乎可以忍受。在后一點上則有點冒險,因為我可能以我理解到的邏輯代替了原文的邏輯。我固然頗為自信對此書理路的了解,但絕不敢斷稱萬無一失。筆者不忌諱批評,實際上,巴望批評。
這是個讀本,讀本里多數句子不是嚴格的譯文,不可作為海德格爾著作的譯文來引用。讀本不能代替譯本,就像譯本不能代替原著。一般讀者應能通過這個讀本大致了解《存在與時間》,這時再讀譯本,就比較容易讀懂。就像不十分熟悉德文的人,可以借助中譯本來閱讀原著。恰好,三聯書店打算出新版的中譯本。譯本與讀本參照閱讀,應能大大促進中文讀者對這本書的了解和理解。所選術語,讀本與譯本相同,只有幾個例外:ontisch在譯本中作“存在者層次上的”,在這個本子里作“實際存在(層次上)的”;verstehen在譯本中作“領會”,在這個本子里多半作“理解”,有時同時說成“領會”和“理解”;Nichtigkeit在譯本中作“不之狀態”,在這個本子里作“不性”。關于重要譯名,參見《存在與時間》中譯本新版的附錄一“一些重要譯名的討論”,附錄二“德漢語詞對照表”和附錄三“漢德語詞對照表”。
1999年于北京